全域AI体系

搜索文档
吉利银河M9在杭州正式上市
环球网· 2025-09-18 07:44
产品上市信息 - 吉利银河M9于9月17日在杭州正式上市 共推出6款配置车型 上市限时指导价17.38万至23.88万元[1] - 新车提供逐光银 天屿蓝 松间绿 玄夜黑 云烟灰 天际白六种车身颜色[1] 外观与空间设计 - 外观由米兰和上海造型中心联合打造 采用"星汉涟漪"设计语言 配备380颗LED前大灯和436颗LED尾灯[4] - 经过60多项空气动力学优化 风阻系数0.285Cd 搭载ASG主动进气格栅[4] - 车身尺寸5205mm*1999mm*1800mm 轴距超3米 车内面积5.2㎡ 得房率88.3%[4] - 支持一键切换8种空间模式 包括双侧沙滩椅模式和三排观影沙发模式 六座与四座布局可灵活切换[4] - 标配359L储物空间 通过二三排一键放平可扩展至2171L[5] 安全性能 - 采用720°全维安全理念 车身扭转刚度32500N·m/deg 配备9安全气囊含双腔远端气囊[6] - 神盾插混专用电池通过多项严苛测试 成为首批全系通过电池安全新国标认证车型[6] - 配备40余项L2级基础安全功能[9] 动力与操控系统 - 搭载新一代雷神EM-PAI电混系统 配备分布式三电机 零百加速4.5秒 最小转弯半径3.45米[6] - 搭载电混专用发动机 热效率47.26% 配备11合1双电机电驱系统[7] - CLTC馈电油耗4.8L/100km 综合续航超1500公里[7] - 采用AI数字底盘 配备双叉臂+五连杆悬架 双腔闭式空气弹簧和CCD连续可变阻尼减震器[6] - GVMC车辆动态控制系统麋鹿测试达83km/h 制动距离35.4米 配备爆胎稳定控制功能[6] 智能科技配置 - 搭载银河Flyme Auto 2智能座舱 新增61项功能并优化29项功能 支持高德850版本导航和多屏互动流转[9] - 配备智能语音助手Eva 支持情绪识别和车外语音交互[9] - 搭载高通8295P芯片 配备30英寸6K一体屏 32英寸AR-HUD 12.66英寸仪表和二排娱乐屏[9] - 车载27扬声器Flyme Sound系统 功率2300W 支持9.1.6声道AI智能全景声[9] - 采用千里浩瀚辅助驾驶H5方案 配备11颗摄像头 3颗毫米波雷达 1颗激光雷达和12颗超声波雷达[9] - 支持城市道路无图导航辅助驾驶和多场景自动泊车功能[9] 产品定位与技术整合 - 新车定位旗舰大六座SUV 汇聚吉利集团在设计 空间 安全 驾控 节能和智能领域最新技术[10] - 搭载吉利全域AI体系 在空间 安全 驾控 节能和智能方面进行全面优化[3]
吉利汽车2025年上半年营收首破1500亿 核心归母净利润劲增102%
金融界· 2025-08-14 05:55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503亿元 同比增长27%创历史新高 [1] - 归母净利润92.9亿元 核心归母利润66.6亿元同比增长102% [1] - 毛利总额247亿元 毛利率达16.4% 总现金水平588亿元 [1] 销量表现 - 上半年总销量140.9万辆 同比增长47% 市占率首次突破10% [1] - 新能源销量72.5万辆 同比增长126% 新能源渗透率达51.5% [1][5] - 出口销量超18万辆 全年销量目标从271万辆上调至300万辆 [1][13] 战略布局 - 推进"一个吉利"战略 坚持价值战、技术战、品质战 [2] - 极氪与领克合并释放协同效应 实现主流、中高端与豪华市场全布局 [2] - 构建全域AI体系力 在智能电动化与高效燃油领域双线领跑 [2][8] 新能源业务突破 - 三大品牌新能源总销量72.5万辆 稳居行业第一梯队 [5] - 吉利银河系列销量54.8万辆 同比增长232% 累计销量突破120万辆 [5] - 极氪上半年销量90,740台 累计交付破50万台豪华纯电最快纪录 [7] 高端品牌表现 - 极氪009系列在多国斩获销冠 领克上半年销量154,137台 [7] - 领克累计交付突破150万台 三年保值率达54.58% [7] - 9款车型跻身细分市场前十 领克900实现35万价位段突围 [7] 技术研发优势 - 星睿智算中心2.0算力达23.5EFLOPS 星睿AI大模型落地应用 [10] - 千里浩瀚辅助驾驶系统具备全域感知无盲区能力 [10] - 神盾金砖电池通过36项极限安全测试 超半数标准优于新国标 [10] 全球化进展 - 全球销售网点覆盖85个国家地区 重点市场推出10款高价值车型 [11] - 埃及工厂投产 印尼工厂试产成功 本地化能力持续强化 [11] - 极氪在40个国家设70家门店 领克欧洲用户认知度超16% [13] 可持续发展 - 单辆车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较2020年下降23.5% [13] - 致力于2025年末下降25% 长期目标2045年达成碳中和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