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催化技术

搜索文档
废弃塑料变氢气(创新汇)
人民日报· 2025-09-25 22:04
在阳光照射下,堆积的废弃塑料或可摇身一变成为"氢气工厂",持续分解塑料并产生氢气。近期,韩国 首尔大学研究团队研发出一种从塑料废弃物中持续生产氢气的方法。它通过一种新型的结构反应器,利 用纳米复合材料包裹光催化剂,显著提升催化活性和稳定性,从而达到持续降解的目的。 "传统的塑料降解回收需要300摄氏度以上高温高压环境,能耗高、碳排放严重。光催化降解塑料的优势 在于,仅需自然光照即可稳定运行,无需额外能量输入。全球多地的广袤荒漠光照充足、气温高,若能 应用这一技术将废塑料转化为清洁氢气,将为氢能源产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该研究通讯作者、首尔 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教授金大亨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塑料的化学性质稳定,这也导致其自然降解缓慢。作为化学反应的"加速器",催化剂可加速塑料降解, 使其分解为可回收利用的基础化学物质。其中,光催化降解产氢技术是利用太阳光驱动化学反应。具体 来讲,先用强碱性溶液浸泡聚酯(PET)塑料,使其分子链中的酯键断裂,解聚成含有对苯二甲酸盐和 乙二醇的塑料溶液。然后,将半导体光催化剂混合在溶液中,在太阳光照射下,光催化剂吸收能量,驱 动塑料解聚产物与水发生重整反应,对苯二甲酸、乙 ...
一家科技企业的“酷”活儿:探寻耐酷时光催化技术
新华社· 2025-09-11 01:56
核心技术 - 公司拥有全球首创的新型光催化技术 其核心为耐酷时粒子 采用核壳结构设计 在传统光催化粒子外包裹透明二氧化硅壳体 避免直接接触有机物 同时通过壳体小孔分解细菌生存所需的小分子有机物[2][3] - 该技术具备食品级安全特性 物理化学性能稳定 自身不分解且无毒无害 能提供全天候抗菌保护 对常见致病菌灭杀率高达99.6% 对HPV病毒灭活率超99.9%[2][3][9][10] - 技术突破传统光催化痛点 解决粒子遇水团聚问题 防止对负载有机物造成腐蚀性破坏 使应用领域从玻璃陶瓷扩展至纺织品[2][3] 技术研发历程 - 技术源于教授团队二十余年科研积累 2003-2005年在日本完成理论验证 2006年回国推进产业化 2008年成功制备实验室级核壳结构[3] - 获得美国国际专利 纺织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浙江省科学进步奖一等奖等荣誉 覆盖全球专利超30项 海内外商标注册110件[3][5] 产业化应用 - 与雅琪诺合作除醛窗帘 解决活性炭吸附易饱和问题 通过数月调试克服工厂水质助剂影响[7] - 与孚日集团开发无捻毛巾 创新使用渗透剂技术实现粒子负载 保持产品手感[8] - 应用领域涵盖窗帘 毛巾 拖鞋 内衣及宠物用品 产品均带有统一技术标识[8][9] 商业模式 - 采用技术品牌模式 类似杜比音效或英特尔处理器 通过技术赋能+品牌赋能双轮驱动[9] - 构建产业生态圈 推动多品类合作伙伴共同推广技术 建立消费者品牌认知[9] - 投资300万元运营自有品牌娜米豆子 专注功能性内衣 单场直播销售额近百万 3个月增长超18倍 复购率达50% 为行业平均水平3倍[9][10] 市场价值 - 技术帮助合作企业摆脱低价竞争 以经典设计+科技加持构筑强利润壁垒[11] - 娜米豆子内衣线复购率达41% 差评率不足0.3% 使用6A级桑蚕丝结合技术层 实现产品价值提升[11] - 德清产业园二期建设中 预计年底投入使用 将扩大产能并辐射全国 同时布局海外专利推进国际化[12] 行业影响 - 技术推动传统产业创新 解决纺织行业低价内卷问题 使企业回归产品价值创新[11][13] - 印证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方向 将尖端科技转化为日常生活解决方案 满足健康环保消费需求[13]
强化光催化技术应用,探索臭氧治理新路径
中国环境报· 2025-07-10 03:14
臭氧污染治理技术 - 臭氧污染治理难度高于颗粒物,受VOCs和NOx协同作用及气象条件影响,当前主要通过源头减排VOCs和NOx,但面临防治成本高、周期长及末端治理技术欠缺等挑战 [1] - 催化分解技术通过加速臭氧自然分解为氧气,无需额外能耗,可弥补前体物减排不足,突破传统减排局限,如中国科学院团队研发的高效催化新材料可使涂覆建筑物周边臭氧浓度平均下降10%-20% [1] - 日本东京"光催化道路"和意大利米兰"催化建筑"试点也验证了催化分解技术的有效性 [1] 技术应用挑战 - 催化分解技术应用存在政策支持不足、催化剂长期稳定性不强、规模化成本待降低等问题 [1] - 需开发适应高湿度、复杂环境的催化材料,建立效果评估体系及城市缩尺模型实验平台,量化环境效益 [2] - 需完善标准体系,制定催化材料性能标准(如活性、耐久性)及效果评估规范 [2] 政策与实施建议 - 建议强化政策与资金支持,将污染物自净技术纳入城市更新、绿色建筑标准及碳中和行动方案,重点城市可在老旧小区改造中推广催化涂料 [1] - 借鉴日本国土交通省课题资助模式,设立专项基金支持技术研发与试点 [1] - 推进产学研协同,依托科研团队推动新型催化剂产业化 [2] 应用场景规划 - 锁定交通枢纽、工业园区、公园等臭氧高值区,优先应用催化涂层与空气净化装置,推广光催化路面及建筑立面涂层 [2] - 在居民区安装小型催化净化装置,结合绿化带形成"微自净单元" [2] - 通过"技术—空间—制度—社会"四维联动,将臭氧防控嵌入城市生命系统 [2] 国际实践参考 - 北京大兴区黄村公园外场测试显示催化技术可降臭氧浓度10%-20% [1] - 米兰和东京的试点项目验证了催化技术在城市化场景中的可行性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