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

搜索文档
IPC智能控制助力炼化企业驶向智能化快车道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9-18 12:25
目前,IPC智能控制系统已在云南石化、辽阳石化、大庆石化、兰州石化等29家石油化工企业的236套 生产装置得到广泛应用,推动智能化工厂建设驶向快车道。 据专利发明人王文新博士介绍,IPC智能控制是以生产大数据为基础,将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新 一代智能控制系统,能有效解决生产过程控制难题,使全装置所有控制回路都实现精准控制。解决生产 装置中存在的多变量、非线性、强耦合、纯滞后、间歇式和连续式控制并存、多约束和多目标调控等技 术难题,突破传统先进控制技术难以长期应用的瓶颈,实现生产装置高精度平稳控制,使生产装置更加 稳定、可靠。IPC在中石油云南石化的成功实践和应用,也为其它炼化企业做出了示范。(李春文) 编辑:穆皓 目前,云南石化全厂17套生产装置的22个生产单元均使用了世纪隆博IPC全流程智能控制技术,相当于 为炼化装置装上了"智慧大脑"。 中石油云南石化规划和科技信息部副主任谢皆群表示,IPC系统把装置上下游变化全部纳入自控范围, 一体化全流程优化,极大地减轻了操作压力。如生产装置发生波动,就会自动调整平衡。 据了解,连续重整装置自去年11月在云南石化投运以来,能耗大幅下降,解决了以前因原料性质负荷的 ...
建设陆海统筹发展的现代海洋城市——访辽宁省委副书记、大连市委书记熊茂平
经济日报· 2025-09-16 22:32
海洋工程制造业发展现状 - 2024年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产值达620亿元 同比增长12.7% 年建造能力1200万载重吨 总装建造能力居全国前列[1] - 三大指标国内占比显著提升 造船完工量从8.7%升至13.5% 新接订单量从15.7%升至18.6% 在手订单量从15.2%升至17.5%[1] - 四大总装企业(中船集团大连造船/中远海运/恒力重工/中远川崎)在手订单排期至2029年[1] - 突破全球首制7500立方米液态二氧化碳运输船及单舱世界最大1.3万立方米B型LNG燃料舱技术[1] - 将深远海养殖装备作为新赛道 发展重力式网箱和养殖工船产品[1] 未来产业发展方向 - 重点发力LNG/LPG/超大型集装箱/豪华邮轮等高技术船舶 建设世界级制造基地[2] - 构建以长兴岛/旅顺口/大连湾/太平湾为核心的产业集聚区 布局大型远洋船舶及深海装备产业链[2] - 攻关高端船型设计/新型动力系统/关键部件等"卡脖子"技术 提升高附加值船型设计建造能力[2] - 打造研发设计/总装制造/维修改装/试验验证四大高地 实现全链条协同融合[2] - 发展LNG/甲醇/氢/氨等低碳零碳燃料船舶 构建绿色制造体系[2] 海洋经济基础优势 - 海洋产业覆盖26个细分领域(全国共28个)及13个主要产业(全国共15个)[3] - 形成"3+4+N"产业格局:海洋旅游业/渔业/化工业为主导 海洋交通运输/船舶工业/工程装备制造/水产品加工为支撑[3] - 拥有106条海运航线 连通160多个国家300多个港口 覆盖RCEP核心港口[3] - 港口配备231个生产性泊位(含118个深水泊位) 包括45万吨油品码头/40万吨矿石码头/14万吨集装箱码头[3] - 水下机器人技术应用于海上平台拆除/海底电缆敷设/海洋科考等领域[3] 高新区建设与数字化转型 - 编制《大连高新区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规划》 建立"1+8"产业链机制(软件信息服务/文化创意/人工智能/车联网/工业互联网/洁净能源/生命科学/海洋科技)[4] - 组建200余个产学研联盟 挖掘500余项科技成果[4] - 推进东北三省一区工业软件创新中心建设 开发装备制造业专用软件[5] - 依托长征云工业互联网平台 在轴承和汽配行业形成N+X解决方案[5] - 发展智能座舱产业链(智能座舱+智行云网数据链+核心部件供应链)[5] - 重点研发水下机器人/工业机器人/具身机器人 建设化工/海洋/软件开发等行业垂直大模型[5] 发展挑战 - 海洋经济存在资源整合与要素配置的体制机制制约[4] - 传统产业(海洋渔业/化工/船舶)需转型升级 海洋服务业能级偏低 新兴产业发展缓慢[4] - 科技创新与产业竞争力转化成效不足 产学研协同需深化[4] - 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协调性有待加强[4]
工业和信息化部召开“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重点建议提案办理座谈会
快讯· 2025-07-22 10:50
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 - 工信部召开重点建议提案办理座谈会 聚焦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 人工智能赋能及制造业领军人才培养等议题 [1] - 会议强调将代表委员建议转化为推动两化融合的"良策实招" 并与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相结合 [1] - 会议要求健全融合发展制度 夯实基础 培育生态 推动两化在更广范围 更深程度 更高水平融合 [1] 政策方向与战略任务 -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被定位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战略任务和具体实践 [1] - 目标是为建设制造强国 网络强国提供支撑 通过深度融合助力新型工业化 [1] 实施路径 - 需加强跨部门协作 凝聚工作合力 高质量完成建议提案办理 [1] - 重点领域包括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工业互联网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及人才培养 [1]
工信部:加强碳管理、绿色制造与循环利用标准建设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 2025-05-12 01:44
核心观点 - 工信部发布《2025年工业和信息化标准工作要点》,以标准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发展为核心目标,涵盖碳管理、绿色制造、资源循环利用等领域 [1][2][3] - 提出到2025年制定行业标准1800项以上,组建5个以上新兴产业标准化组织,编制100项以上强制性国家标准,国际标准转化率达88% [5] - 重点布局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标准供给,强化标准与产业政策协同,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 [6][7][8][9] 标准与产业协同 - 加强标准与产业发展战略协同,聚焦产业链安全、先进制造业、两化融合、工业绿色发展等领域 [6] - 推动产业规划与标准建设同步部署,加快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绿色发展等领域关键标准研制 [6] - 统筹制造业重点产业链标准建设,推进人工智能+标准化,支持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联合攻关标准 [7] 现代化产业体系标准 - 传统产业:加快石化装备、重型机械等领域标准修订,推广数智化、绿色技术工艺标准 [7] - 优势产业:完善光伏、锂电池、稀土、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推进5G轻量化、毫米波终端标准 [8] - 新兴产业:构建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标准体系,加快5G-A、6G、量子通信、绿色智能船舶标准研究 [9] - 未来产业:开展元宇宙、脑机接口、人形机器人、生成式AI等前沿领域标准预研 [9] 工业绿色低碳标准 - 碳管理:制定碳足迹核算规则、碳计量技术规范,布局温室气体监测评价全链条标准 [1][12] - 绿色制造:修订绿色工厂、园区、供应链评价标准,分行业完善绿色设计规范 [2][12] - 资源循环:加快固废综合利用、节水工艺、环保装备标准制定,强化有害物质管控 [3][12] 数字化转型标准 - 建立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标准体系,覆盖数字化研发、生产、供应链等场景 [10] - 推进5G+工业互联网、算力互联互通、IPv6+等网络协同标准 [11] - 加快AI芯片、大模型、智能制造标准研制,扩大智能工厂成熟度标准应用 [11] 国际标准化建设 - 支持国内单位参与ITU/ISO/IEC国际标准制定,推动绿色低碳、网络安全标准国际化 [14][15] - 开展国际标准对标行动,对转化率低于80%领域建立督查机制 [15] - 提升ITU-T标准文稿质量,加强中国专家在国际组织任职管理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