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改制

搜索文档
国资回归,剑南春即将重新洗牌?
搜狐财经· 2025-09-20 02:14
剑南春的改制,曾经风波不断,其中最关键的问题,是在这次改制过程中到底有没有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实际上,有关剑南春改制是否造成过国有资产流失这一问题,曾长期受到过各方关注,只是在谜底揭开之前,该问题一直是人们长期探究而不得真相的一道 疑云。 作者︱余在洋 近日,有关剑南春的一则消息引发业界关注——2003年改制为民企且经历过一系列风波后,时隔22年,国资再度回归!这就意味着,在剑南春的牌桌上,重 新洗牌已经在所难免。 根据天眼查的股权变动信息显示,拥有政府背景的绵竹市国有资产事务中心,通过认缴1.37亿元出资额的方式,获得剑南春集团14.51%股权,由此成为公司 第二大股东。 与此同时,四川剑南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注册资本也已经从8.08亿元增至约9.46亿元人民币。该增资动作,在9月12日的工商变更中已得到体现,也代 表着国资在剑南春的股东身份从法理上得到了确认。 在改制之初,曾经有颇具影响力的财经媒体,针对改制中的国有资产流失问题,以《尴尬剑南春》为题对此发出过诘问,但背后的真相始终未能浮出水面。 其后,在2012年8月份,剑南春爆发了一场影响深远的"改制风波"——由于职工追索改制权益导致的冲突,引发了 ...
剑南春改制遗留问题员工持股信托计划引爆积怨
搜狐财经· 2025-09-10 10:32
核心观点 - 剑南春集团因2012年8月的新改革方案引发职工强烈不满 该方案要求员工将持股转为委托投资理财 剥夺股东身份 导致职工抗议并质疑管理层出资和股权结构的透明度 [5][6][14] - 职工投资回报率极低 10年投资1万元仅收益1800元 而按公司资产估算员工持股估值应达10亿以上 凸显分配不公和股权价值低估问题 [2][3][14] - 管理层被指通过借款和分期付款方式实现控股 而职工需真金白银出资 但持股比例和分红机制不透明 引发"空手套白狼"的质疑 [10][11][13] 股权改制历史 - 2003年剑南春通过MBO方式完成国有资本退出 被视为成功范例 改制后经营团队146人持股69.54% 职工1888人通过工会持股16.47% [6][10] - 改制后公司治理结构名义上完善 但职工股东实际未能参与决策 分红仅按出资比例告知(如实际出资的20%) 未公布与公司利润分配的比例 [13] 管理层出资与股权结构 - 管理层控股的同盛投资由乔天明控股41% 认购资金6.4623亿元采用5年分期支付 首付40%约3亿元 通过向蓝剑集团借款完成 [11] - 职工出资构成公司注册资本的一部分 但其他股东实际出资额未公开 职工持股证明未注明注册资本比例 导致股权比例无法确认 [13] 职工抗议与诉求 - 职工要求按实际出资确定股权比例 并引入第三方清算集团净资产 拒绝接受新信托合同 否则要求以30倍净资产价格回购股份 [14] - 职工网上留言批评管理层"掏空酒厂" 并引用地震后共同救灾经历 强调权利与责任对等 要求保障《公司法》赋予的股东权利 [19] 公司现状与影响 - 事件导致公司管理层与职工关系紧张 当地政府介入谈判但未果 全国媒体关注但未能获取一手信息 [3][6] - 公司官网价值观强调"为国家作贡献 为企业创效益" 但与职工实际待遇形成鲜明对比 影响企业声誉和内部稳定 [17][18]
67年国企老厂宏明电子IPO,募资19.5亿补流4.5亿,借力资本市场老树开新花
搜狐财经· 2025-07-02 10:00
公司历史沿革与股权结构 - 公司前身为1958年成立的国营第七一五厂,属于国家"一五"时期156项重点工程,历经多次名称变更后于2020年完成股份制改造[3] - 改制初期自然人股东达4526名,截至招股书签署日仍有522名自然人股东,存在代持及私下交易问题[9] - 历史上经历"中经开"旧部与"九鼎系"控股权争夺战,2016年九鼎系以55%持股比例成为实控人,2019年控股权转让给四川省国资川投信产(持股56.5%)[4][5] 历史遗留问题 - 存在违规使用中央拨改贷资金、安置费处理不当、未经省政府批准设立等改制瑕疵[2] - 曾拥有医院、杂志社等非经营性资产,虽已剥离但仍存在关联交易(2022-2024年向宏明医院采购金额从243万元降至31万元)[9] - 部分房产产权证书缺失,经济适用房宏明锦苑小区因政策变化面临产权分户诉讼风险[10]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营收连续下滑:31.46亿元→27.27亿元→25.25亿元,净利润从6.9亿元降至4.18亿元,扣非净利润降幅达40%[11] - 综合毛利率波动明显:50.28%(2022)→53.49%(2023)→44.27%(2024),主因防务领域客户压价[12] - 研发投入持续缩减:2.95亿元(2022)→2.57亿元(2023)→2.08亿元(2024),研发费用占比从9.42%降至8.24%[13] 资本运作与IPO情况 - 成为2025年创业板首家IPO受理企业,但经历16轮漫长辅导期,主因历史瑕疵问题[8] - 报告期内累计现金分红2.8亿元(2022年1.07亿元→2024年0.73亿元),但本次IPO拟募资19.51亿元中4.5亿元用于补流[14][15] - 募投项目聚焦高储能脉冲电容器及新型电子元器件产业化建设等8大方向[14]
宗馥莉要做新品牌?股权纠纷未了局,娃哈哈商标归属再掀争议
凤凰网财经· 2025-05-15 14:21
娃哈哈商标转让与品牌转型 - 娃哈哈近期因产品代工、商标转让和股东纠纷引发争议 公司回应称商标转让尚处于登记备案过程中 具有不确定性 并透露可能推出全新自有品牌 已做好转型准备 [2] - 商标转让涉及从"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上城区文商旅集团为最大股东)转移至"杭州娃哈哈食品有限公司"(宗馥莉控股最多) 但转让未顺利完成 [2][4] 商标争夺战进展 - 上城区文商旅集团与宗馥莉就46%股权转让持续谈判 价格未达成一致 文商旅集团拟通过招拍挂流程处置股权 可能引入第三方买家 [3][4] - 此前《商标转让协议》被杭州仲裁委员会裁定终止 法院驳回相关诉讼 商标归属国有控股的娃哈哈集团 但娃哈哈方近期表态或推出新品牌应对僵局 [4][7] 宗馥莉的新品牌布局 - 宏胜饮料集团(宗馥莉掌舵)申请"宗小哈"、"娃小宗"等新商标 其中"娃小宗"已进入初审公告阶段 并在娃哈哈官方公众号展示相关商品包装 [5] 商标纠纷历史背景 - 娃哈哈集团前身为国有控股企业 1999年改制后股权结构为上城区文商旅集团46%、宗庆后29 4%、职工24 6% 但商标权归属问题未彻底解决 [6] - 1996年与达能合资时签订《商标转让协议》未获批准 2006年爆发"达娃之争" 2007年仲裁裁定商标归娃哈哈集团 2009年达能退出合资公司 [6][7] 当前挑战与遗留问题 - 新品牌面临培育成本高、消费者认知迁移风险及经销商体系震荡等挑战 员工指出46%股权存在历史遗留问题 包括商标利润分配不均及多方未授权使用等问题 [8] - 公司股权结构复杂 第三方接手需耗费大量心力理清关系 商标争端或长期持续 [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