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夜市

搜索文档
多地利用夜间文旅商圈资源打造“人才夜市” 助力求职者与企业“双向奔赴”
央视网· 2025-08-01 07:02
夜间招聘活动规模 - 扬州休闲文化广场30家企业提供132个岗位 其中80%面向应届毕业生 [1] - 镇江商场外"苏超"观赛现场32家重点企业提供近千个优质岗位 [5] 参与行业覆盖范围 - 招聘岗位涵盖物流 服务业 制造业 教育等多个行业领域 [3] - 企业类型包括快递公司 食品企业 智能装备企业等多元化品类 [3][6] 活动形式与效果 - 借助夜间文旅商圈资源与"苏超"联赛影响力吸引市民参与 [5][6] - 现场深度交流促进求职者与企业达成合作 镇江将在每场"苏超"比赛日同步开办招聘夜市 [6]
【就业市场】 人才夜市“出圈”的背后
证券时报· 2025-07-22 19:16
招聘模式创新 - 珠海市前山街道"香山人才招聘夜市"将招聘会时间从白天改到夜间,场地从会场搬到闹市商业圈,每月常态化举办,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1] - 这种"场景再造"模式显著提升岗位匹配效率,近4000个岗位吸引6000人次,意向达成率超16%,远超传统招聘会平均水平[1] - 环境氛围的轻微改变带来决策行为的显著变化,印证了行为经济学的判断[1] 公共服务转型 - 人才夜市本质是公共服务对"Z世代"话语体系的主动适应,通过沉浸式体验吸引年轻群体[2] - 活动现场设置简历诊断、非遗体验等环节,暗合"兴趣社交—技能提升—职业发展"的年轻化成长路径[2] - 上海"咖啡招聘会"、成都"剧本杀求职"等创新案例显示,公共服务需要用服务对象的逻辑说话才能真正触达受众[2] 全国创新趋势 - 南京"梧桐语"人才市集与文创IP联动、杭州"星光招聘"嵌入音乐节、重庆把招聘会搬进火锅店,形成"破窗效应"[2] - 这些实践打破部门思维,善用社会资源,政府角色从"大包大揽"转向"穿针引线"[2] - 轻资产运营模式能撬动更大效益,商业综合体场地、企业夜市摊位、职业导师志愿服务等都是社会资本的再激活[2] 未来发展建议 - 需建立"需求雷达"机制,通过大数据分析求职者流动热力图实现夜市选址动态优化[3] - 开发"职场体验卡"等衍生品,将一次性应聘转化为长期职业能力培养[3] - 建立效果评估体系,不仅要看意向签约数,更要跟踪实际入职率和岗位留存率[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