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二次元IP联名
icon
搜索文档
金价破千!痛金,下一个金矿?
搜狐财经· 2025-09-04 07:09
行业趋势 - 黄金品牌与二次元IP联名产品成交额同比增长294% [3] - 痛金产品成为新兴社交货币并在社交媒体频繁刷屏 [3] - 传统黄金品牌将二次元联名作为新增长点 [5] 产品特征 - 痛金产品重量仅1-2克但售价动辄上千元 [3] - 产品溢价达国际金价近三倍 [1] - 因IP授权费用和情怀价值导致较高溢价 [7] 市场表现 - 《崩坏:星穹铁道》金钞原价899元(1g)被炒至近1600元 [5] - 多款黄金谷子产品在二手平台被炒至惊人高价 [5] - 产品关注度高但实际购买较少 [7] 产品局限性 - 受工艺限制难以完美呈现二次元IP立体细节和色彩 [7] - 市场垂直小众不会成为谷子经济主导品类 [7] - IP过气或终结可能导致过高溢价闪崩 [5]
黄金谷子成为“最保值的手办”,年轻人熬夜加仓买“痛金”
第一财经· 2025-09-02 16:08
黄金价格走势 - 国际金价突破历史新高 COMEX黄金期货维持在每盎司3578.4美元高位 [2] - 沪金期货价格为804元/克 国内零售金价突破千元大关达1027元/克 [2][8] - 花旗银行将未来三个月金价预期从3300美元上调至3500美元 预计交易区间为3300~3600美元 [14] - 高盛维持2025年年底金价3700美元/盎司目标 星展银行将2025年第四季度目标价定为3765美元/盎司 [15] 年轻消费群体行为变化 - "痛金"(动漫游戏IP联名黄金饰品)在年轻消费者中迅速走红 定义为可挂在痛包或手机壳上的社交货币 [2][3] - 二次元爱好者携带价值上万的金钞痛包参展 如1克重《星穹铁道》金钞官方售价899元但二手平台炒至1720元 [3][7] - 年轻人将黄金谷子称为最保值的手办 既能在漫展展示又能随金价上涨升值 [5] - 消费动机注重情绪价值 有消费者表示"保值是附赠 快乐才是刚需" [10] IP联名黄金产品市场特征 - 产品存在显著溢价 周大福Chiikawa联名金章挂件约0.2克售价560元 相当于2800元/克 是当日金价的3.5倍 [6] - 老凤祥圣斗士星矢联名星座吊坠2.5克售价3999元 同IP下88克摆件售价118888元 [7] - 品牌采用限量发售、线上抽签和隐藏款等饥饿营销策略 导致二手市场溢价夸张 [10] - 定价逻辑取决于IP稀缺性与角色热度 而非传统克重与国际金价 [7] 黄金市场供需动态 - 全球央行持续增持黄金 2025年6月官方黄金储备净增22吨 连续三个月环比上升 [15] - 新兴市场央行如印度黄金储备占比显著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有动力增加黄金配置 [15] - 黄金作为避险资产和价值储存工具的长期需求保持强劲 [15] 产品风险特征 - 痛金产品多为一口价销售 部分品牌未在首页明显标注克重信息 [11] - 价格锚定IP热度而非国际金价 存在动画完结或游戏停服后溢价崩盘风险 [11] - 深圳水贝黄金加工商指出部分联名痛金在热度过去后回归原价 [7]
一反常态,喜茶为什么开年至今没联名?
36氪· 2025-04-29 01:06
品牌联名策略分化 - 喜茶2025年1-4月未推出大型品牌联名,而2024年同期有4次联名(红山动物园、CLOT、《繁花》、《光与夜之恋》)[1] - 古茗2025年4月联名游戏《崩坏:星穹铁道》,活动首日线上排队超120万人[3][4] - 奈雪2025年联名二次元游戏《鸣潮》,霸王茶姬与库迪围绕《哪吒之魔童闹海》联名竞争激烈[5] 联名次数变化趋势 - 喜茶2024年联名次数从2023年19次降至14次,奈雪从29次降至23次,茶百道从24次降至12次[7] - 古茗2024年联名10次(较2023年+2次),霸王茶姬14次(较2023年+5次)[7] - 2024年12个品牌共官宣149次联名,与2023年155次基本持平[7] 联名策略与品牌发展阶段关联 - 喜茶倾向合作时尚品牌/艺术家(如草间弥生),强调文化调性[9][11] - 古茗偏好国漫IP(如《魔道祖师》),霸王茶姬聚焦文化IP(如苏州博物馆)[9][13] - 区域性品牌如放哈7次联名均结合西北地域特色[13] 二次元IP成为联名热点 - 2024年卡通动漫类IP蝉联联名首选,与年轻用户高度重合[15] - 喜茶联名《光与夜之恋》话题阅读量6.3亿,送出138万份周边[15] - 古茗联名《天官赐福》通过粉丝祈福活动强化情感联结[17] 非联名流量获取案例 - 1点点2024年仅2次联名,但通过小程序"趣开1点点"实现用户自定义IP互动[19] - 陶喆歌曲《一点点》引发网友自发联动,带动销量增长[19][21] 消费者对联名态度变化 - 60%消费者认为联名缺乏新意,47.3%因活动过多感到疲劳[22] - 部分消费者更认可"不联名专注产品"的策略[22] - 行业需平衡短期流量与长期品牌价值[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