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文化自信
icon
搜索文档
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
中国共产党文化使命的历史演进 -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承担建设中华民族新文化的使命 致力于将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文明先进的中国[2] -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提出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 用革命文化激励中国人民浴血奋战[2] -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提出科学文化现代化目标 激发全国人民建设新中国的雄心[2] - 改革开放时期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强调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2] - 党的十八大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党的十九大提出坚定文化自信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 党的二十大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3] 新时代文化使命的核心内涵 - 新时代文化使命是推动文化繁荣 建设文化强国 创造属于新时代的新文化[3] -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3]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 社会发展及日常生活[3]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成效显著 文化事业产业日益繁荣[3] - 意识形态领域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 文化自信明显增强[4] 担负文化使命的三大原则 - 坚定文化自信是根本基点 要求实现精神上独立自主 用中国道理总结中国经验[6] - 秉持开放包容是本质要求 既要萃取中华文化精华 也要学习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7] - 坚持守正创新是重要思想方法 守正要求守住马克思主义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 创新要求古为今用洋为中用[8][9] 文化强国的建设路径 -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推进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使其与当代文化相适应[10][11] - 继承弘扬革命文化 包括红船精神 井冈山精神 长征精神等宝贵精神财富[11][12] -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国际话语权[13][14] - 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培育新型文化业态[16][17] - 坚持文化建设着眼于人民 培育高水平文化人才队伍 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18] -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健全保护传承体制机制 推动系统性保护[19] -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20] 战略目标与实施保障 - 锚定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15] -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坚持党的领导[15] - 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根本制度[15] -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构筑中国精神 中国价值 中国力量[15]
新的文化使命彰显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经济日报· 2025-07-31 00:07
文化自觉 - 文化自觉体现为对文化历史地位和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以及对文化发展责任的主动担当 [2] - 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推动文化建设的意识并付诸实践 使文化事业成为党的事业重要组成部分 [2] - 党从毛泽东建设民族科学大众的新文化到邓小平建设高度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再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两个结合" 一以贯之推进文化建设 [2] 文化自信 - 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是坚定道路理论制度自信的根基 [4] - 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唯一未中断的文明 其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为中华民族提供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4] - 党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交相辉映 用中国道理总结中国经验并提升为中国理论 [5] 新时代文化使命 - 提出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的新使命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文化航向 [3] - 必须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 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6] - 需推动"第二个结合"持续深化 将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人民共同价值观念贯通融通 [7] 文化发展路径 - 秉持开放包容吸收外来融入本来 坚持守正创新实现传统与现代有机衔接 [8] - 守正包括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两个结合"根本要求、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 [8] - 解放发展文化生产力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相结合 [9] - 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 培育新业态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 [9]
做堂堂正正、光荣自豪的中国人(金台随笔)
人民日报· 2025-07-30 22:12
"光荣自豪",集中体现在精神面貌上,落脚到奋斗实干中。今天中国人的"光荣自豪",并非盲目自大、 唯我独尊,而是一种建立在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基础上的从容气度和理性平和心态,始终保持不卑不 亢、兼收并蓄的博大胸怀。当代青少年作为"平视世界"的一代,更应以青春之笔续写时代荣光,在更广 阔的舞台上展现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堂堂正正"铸就人格根基,"光荣自豪"激发自信自强。精神的种子里,蕴藏着我们"从哪里来"的基因, 更包含着我们"走向何方"的路标。广大青少年从抗战中汲取前行的动力,挺直脊梁、实干笃行,汇聚起 的必将是不可阻挡的磅礴力量。 今天的青少年,只有真正读懂抗战历史、真正领悟伟大抗战精神,才能赓续好红色血脉,不断增强做中 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希望你们好好努力、奋发图强,做一个堂堂正正、光荣自豪的中国人。"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 阳泉参观百团大战纪念馆,同前来参观的青少年学生和纪念馆工作人员亲切交流,嘱托"孩子们要争做 民族的脊梁,一定要把我们国家建得更加强盛"。语重心长的话语,激励广大青少年铭记历史、缅怀先 烈、珍爱和平、挺膺担当。 历史的细节处,总是充满令人感佩的事迹 ...
影视ETF(516620)涨超2.4%,AI应用与暑期档成行业双主线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7-30 05:27
传媒行业投资机会 - 行业明线为AI应用起势,暗线为内容输出带来的文化自信,看好今年成为中国开源大模型的爆发及应用格局重塑之年 [1] - 影视院线方面,重点单片驱动下景气度向上,受《南京照相馆》等单片驱动,大盘边际改善明显,看好大盘持续性 [1] - AI短剧等进展较快,暑期档总票房已突破49亿元,连续9天单日票房过亿,市场热度显著回升 [1] - 游戏板块再次提示关注回调后的布局机会,Q3 AI产业较多催化,有望受益于配置资金 [1] 中证影视指数概况 - 影视ETF(516620)跟踪的是中证影视指数(930781),该指数从A股市场中选取涉及影视内容制作、发行及放映等相关业务的上市公司证券作为指数样本 [1] - 中证影视指数覆盖了影视行业的上下游产业链,具有较高的行业代表性和市场影响力,旨在捕捉中国影视娱乐市场的增长潜力和波动情况 [1]
“万物灵粹 百宝纳福”——沈阳故宫博物院举行故宫福运系列联名文创首发仪式
人民网· 2025-07-30 01:31
人民网沈阳7月26日电 (周颂雪)7月25日,沈阳故宫博物院举行"万物灵粹 百宝纳福"——故宫福运系列联名文创新品首发仪式。 据了解,融入沈阳故宫历史文化元素的"故宫福运"系列文创,对中国传统元素进行了精妙的提炼,又兼具了现代审美的创新。将沈阳故宫大政殿八角重 檐化作金饰的灵动之形;巧妙演绎沈阳故宫神兽的狮子衔红宝石、麒麟配青金石、甪端镶海蓝宝,"故宫福运"系列文创借助5D硬金工艺与五行哲学,将沈 阳故宫文化精髓完美呈现于每一件饰品之上,每一处细节均蕴含着精致与华美。 "故宫福运"系列文创产品不仅是文创大赛成果的转化,也是将"静止的历史"转化为可佩戴、可传播的文化符号的一次有效实践,让好创意真正转化为好 产品,助推沈阳文旅产业升级的同时,对"文化自信"进行生动诠释。未来,沈阳故宫博物院将继续推进获奖作品落地,让大赛效应持续释放,为沈阳文旅产 业持续注入新动能。 在"故宫新意·青春创造"2024沈阳文旅创意设计大赛征集的1878件作品中,共产生29个金、银、铜奖获奖作品以及52个优秀作品。今年,沈阳故宫营建 400周年之际,大赛评选出的文旅创意设计作品进行了有效的成果转化,优秀产品落地生花。本次发布的"万物灵粹 ...
成都世运会火炬传递举行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7-30 01:30
活动概况 - 2025年第12届世界运动会火炬传递活动在四川成都、德阳、眉山三地举行 这是世运会历史上首次火炬传递活动[1] - 火种采集仪式在三星堆博物馆举行 由两位原馆长肖先进和朱章义共同采火 首棒火炬手为巴黎奥运会艺术体操金牌得主黄张嘉洋[1] - 火炬传递为期一天 共设置120棒火炬手 途经6个主题传递点位[1][2] 传递路线与主题 - 传递点位包括三星堆、金沙遗址、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武侯祠、三苏祠和兴隆湖湿地公园[1] - 各点位主题分别为"古蜀之光""璀璨金沙""熊猫家园""三国华章""寻迹三苏""万千气象"[1] - 在大熊猫基地采用独特塔式结构传递 寓意"熊猫家园节节高" 在兴隆湖展现"绿道即跑道 公园即赛场"的办赛理念[2] 参与者构成 - 火炬手涵盖多个领域代表 包括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 知名演员成龙 奥运冠军马龙 外籍大熊猫专家詹姆斯·爱德华·阿亚拉 非遗传承人李子柒等[2] - 参与者包括国际友人 基层工作者和青年学子等全球各领域代表[2] - 退役军人焦大银作为普通工作者代表参与传递 称火炬"像一束光照在我们头上"[3] 文化意义 - 在金沙遗址博物馆展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在武侯祠展现三国文化底蕴 在三苏祠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 - 活动向世界展现成都"公园城市"的生态魅力与人文温度[2] - 通过"湖光与景色交织 生态与科技共融"的场景 展现成都"雪山下的公园城市 烟火里的幸福成都"的城市形象[2]
石榴花开北疆红·籽籽同心家国情 | 在非遗里触摸“文化脉动”
央广网· 2025-07-29 11:21
非遗文化展示与传承 - 兴安领创展示体验中心展示丰富文创产品和非遗技艺 包括马头琴演奏 民族服饰秀和蒙药香包制作 [1][3] - 中心还原兴安盟六个旗县市特色建筑场景 集中展示销售全盟非遗 文创和手工艺品 [3][7] 蒙帝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 公司成立于2008年 专注马头琴制作与非遗技艺传承 员工从2人增至20人 其中80%为当地农牧民 [2] - 通过马头琴制作带动20人就业 每人月增收3000至5000元 并向村民捐赠乐器并提供免费演奏培训 [2] 非遗技艺产业化案例 - 非遗古法制香传承人闫海杰将蒙药与首饰制作结合 开发兼具疗效和美观的蒙药首饰产品 [3] - 内蒙古首个非遗主题体验馆自2022年10月开放 成为北疆文化宣教和民族团结的重要载体 [7]
陈远章:新时代破解“古今中西之争”的思考
经济日报· 2025-07-29 00:08
破解"古今中西之争"的核心路径 - 坚持"两个结合"方法论,从溯古启新、中西互鉴、科技赋能、共筑共享四维度推进文明更新,筑牢民族复兴文化根基 [1] - 需通过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传统文化优秀因子并赋予新时代内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 - 以科技赋能实现传统文化现代化表达,构建数字化文化资源库与智慧文旅项目,但需警惕技术异化风险 [6][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转化 - 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深度融合,实现从线性继承到系统创新的范式转换 [3] - 需用现代眼光开采文化富矿,涵盖古典文学、哲学思想、历史文献、艺术形式等多元资源 [2] - 通过智慧教育平台、AR技术复原历史场景等手段增强文化体验,拓展数字传播边界 [7] 中西文化互鉴的战略价值 - 以"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等东方智慧贡献全球性问题解决方案,同时吸收西方管理方法、科学技术经验 [4] -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需保持谦逊自信姿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多元文明共生 [4][5] - 文化互鉴体现民族自信,既能坚守文化根基又能开放包容参与全球对话 [5]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传播生态 - 需提炼中华文化精神标识,通过互联网创新传播形式与机制,构建多层次国际传播格局 [8] - 艺术与科技、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可激发创造力,推动文化在现代社会重新定位 [9] - 通过教育、媒体等渠道将文化融入生产生活,培养公众文化自觉与责任感 [8]
文化中国行 | 在“爱国奋斗”的赤诚与“文化自信”的脉动中追寻前进力量
央视网· 2025-07-27 04:15
历史文化传承 - 西安交通大学所在地拥有2000多年地缘文化,曾是汉家上林苑和唐代常乐坊、道政坊遗址,校园内出土多件国家一级文物[1][2] - 校园内复建的东亭源自唐代,白居易曾在此生活3年并创作《养竹记》,寄托君子品格追求[4] - 艺术博物馆珍藏4400余件展品,涵盖大汉壁画、盛唐风物、秦腔戏服、皮影非遗等,形成"活态文化长卷"[6] 镇馆文物价值 - 西汉壁画墓出土的四神二十八宿天象图直径2.7米,是中国最早最完整的天文图,与《史记·天官书》记载完全一致[8][10][12] - 壁画历经2000多年仍鲜艳如初,艺术技法、色彩美学和颜料技术极具研究价值,保存状态优于唐代壁画[12] - 馆藏李商隐撰文并书写的墓志是其唯一存世书法作品,展现诗人文采与书法造诣[13] 西迁历史见证 - 西迁博物馆展出2000余件珍贵展品,包括麦田选址老照片、西迁专列乘车证、教授讲义教具等[1] - 1955年成立的摩托车训练班车辆随校西迁,成为重要搬迁物资,照片记录"30后"学子建设西北的青春[16][18] - 粉色西迁乘车证印有"向科学进军 建设大西北"标语,象征江南文人拥抱西北的信念与抉择[23] 精神传承发展 - 近70年来新一代交大人赓续"西迁精神",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将科研成果转化在西部[23][25] - 化工学院教授表示将持续传承西迁精神,用前沿科技实现科技强国目标[25]
植根中华文化 擦亮文化名片(观沧海)
人民日报· 2025-07-26 22:20
香港中华文化节2025活动 - 香港中央图书馆举办"了不起的甲骨文"展览,展出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引发观众强烈文化共鸣[1] - 6月至9月期间将举办超过280场文化活动,旨在弘扬中华文化并提升市民文化自信[1] - 活动吸引内地和世界顶尖艺人及艺团赴港交流[1] 文化演出与创新呈现 - 现代舞诗剧《诗忆东坡》展现苏东坡诗词世界与人生境界[2] - "博物馆系列:来自文物的声音"音乐会以音乐演绎敦煌壁画和故宫文物[2] - 秦腔经典名剧《周仁回府》讴歌忠义精神,多场演出"一票难求"[2] 文化机构与基础设施建设 - 香港弘扬中华文化办公室于2024年4月成立,专责策划推广中华文化活动[3] -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开馆3年来吸引约320万人次观众[3] - 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已举办4届,涌现大批具有湾区特色的文化精品[3] 香港文化发展战略 - 香港发挥"亚洲盛事之都"优势,以创新手法呈现中华文化[3] - 通过"中华文化节"等品牌活动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3] - 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融合世界文化潮流与中华文明气派[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