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工匠精神
icon
搜索文档
沿着铁路评湖北|探访蕲春:一株艾草如何成为富民强县的密码?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21 10:51
蕲艾产业发展概况 - 蕲春县蕲艾产业集群2024年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达16306亿元 同比增长2712% [1] - 产业集群已拥有4000多家企业 带动30万人全产业链就业创业 [1][4] - 近三年新增市场主体1500余家 吸引超4000人返乡创业 [4][6] 蕲艾产品特性与工艺 - 蕲艾为"四大名艾"之首 具有叶肉厚 精油含量高 发热值高等特性 [2] - 艾师傅科技坚持古法手工工艺 艾叶需陈放三年后经挑制 磨 捶 筛 卷等工序制成艾条 [2] - 手工艾条具有烟小不呛 火力温合 渗透力强等特点 [2] 企业差异化发展策略 - 国灸集团从2003年小作坊起步 现已建成2000亩种植基地 产品涵盖消毒品 化妆品 中药饮片等深加工领域 [4] - 行业倡导差异化发展 避免粗加工内卷 重点布局深加工研发创新 已推出艾灸机器人等科技产品 [6] - 多家企业拒绝贴牌模式 坚持自主生产 [4] 品牌建设与市场拓展 - 蕲艾品牌价值2025年达14258亿元 十年增长3倍 成为国家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7] - 国内艾产品市场需求年均增速超20% 消费市场拓展至美 英 法 澳等国家 [7] - 2024年网销蕲艾产品达57亿元 通过数字直播基地 万余名主播为50余家企业带货 [7] 文旅康养产业联动 - 开通30公里李时珍中医药康养精品旅游线路 串联五大特色体验区 [8] - 2024年"五一"期间接待游客25万人次 旅游综合收入167亿元 同比增长231% [8] - 高铁开通后药旅联动效应显著 企业年接待客户超5000人次 [10]
技以载道 以心守护
人民日报· 2025-07-18 21:54
第二届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概况 - 大赛为文物行业规格最高、项目最多、影响最广的职业赛事 涵盖泥瓦作、陶瓷、金属、木作、纸张书画等文物修复赛项 [4] - 293名参赛选手平均年龄40.5岁 最年轻仅19岁 本科以上学历占比53.58% 显示行业人才梯队年轻化与高学历趋势 [5] 文物修复行业技术发展 - 现代科技介入推动工艺创新 计算机模拟校形等技术应用普及 但核心环节仍依赖经验丰富的修复师 [6] - 文物保护理念从"修旧如旧"转向基于文物价值的整体性保护 修复痕迹被视为"叠加的文明代码" [6] - 金属文物修复需区分有害锈与无害锈 如氯化亚铜会加速腐蚀需清除 而氧化铜等具有保护作用 [13] 典型参赛选手案例 泥瓦作文物修复师伊文龙 - 24岁成为该项目最年轻选手 出身工匠世家 18岁入行 擅长异型砖弧线处理等精细工艺 [7][9] - 自制"砖锯"工具获故宫专家推荐 决赛主动增加难度 以精细化操作夺得全国冠军 [9][10] 金属文物修复师任俊锋 - 从业15年修复文物超千件 参与三星堆青铜大面具等重大项目 创新应用高分子绷带技术保护700段象牙 [13][14] - 在15小时内完成汉代青铜钫的病害清理、整形拼接等全流程 展现高效修复能力 [14] 考古探掘项目李蕾 - 18年田野考古经验 在黏性强、湿度高的泸州黏土地层中精准辨别文化层与遗物 [15][16] - 采用系统化记录方法 完整采集木炭等断代标本 如实记录发掘过程问题 体现专业严谨性 [17] 行业传承现状 - 泥瓦作等细分领域面临老龄化 200人工地中30岁以下从业者稀缺 [10] - 师徒制仍是主要传承方式 如任俊锋师从青铜器修复专家杨晓邬 技术通过实践代际传递 [13][14]
精工铸就“火箭心” 创新育出工匠才——专访全国技术能手何小虎
科技日报· 2025-07-18 02:10
行业技术突破 - 将产品精度提升至0.02毫米,解决75项火箭发动机研制生产难题,申请各类技术专利25项 [1] - 在非精密环境中实现微米级精度控制,首次试加工合格率达到100%,推翻原有工艺方案并优化加工流程 [3] - 提出"极限加工稳定性控制法"和"首件标定参数法"两大新方法,技术方法推广应用于同类型产品加工 [3] 人才培养模式 - 工作室采用"师带徒""老带新"模式,结合数字化、智能化手段快速培养新人 [6] - 通过项目攻关和创意成果评比锻炼新人,培养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 [6] - 近两年完成20多项院级以上攻关课题,申请32项发明专利,培养出高技术水平的"95后""00后"人才 [7] 职业教育建议 - 职业教育应融入新质生产力内容,结合智能化、数字化手段形成教学案例 [8] - 扩大校企融合,推行校企合作培养模式,让学生提前学习企业先进技术 [8] - 推广"双导师"培养模式,招收具有工程师和教师双重经历的人才 [8] 数字化与智能化发展 - 团队聚焦数字化制造与智能化制造领域,重点探索数字孪生技术及人工智能融合应用 [5] - 在数字化制造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推动传统制造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5]
全总文工团话剧《大国工匠》走进中国一汽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7-17 07:27
话剧《大国工匠》演出概况 - 全总文工团话剧《大国工匠》于7月15日至17日在吉林长春中国一汽红旗会堂连演三场 [4] - 吸引吉林省各界劳模工匠、产业工人、工会干部及职工代表三千余人到场观剧 [4] 剧情内容与主题 - 以三代女性的人生轨迹为主线 展现她们在不同历史阶段坚守初心、追求精益求精的故事 [4] - 女主角王专一从普通农村姑娘成长为全国劳动模范及国家级焊接大师 体现工匠精神的传承 [4] - 三代人之间的技艺传承展示了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的融合创新 [4] 演出效果与观众反响 - 舞台通过飞溅的焊花、精准的操作、师徒技艺切磋等细节 生动还原车间场景 [5] - 全国劳模赵达表示剧中攻克技术难关的拼劲与车间设备升级状态高度吻合 [5] - 青年职工张谦对剧中年轻人成长过程产生共鸣 特别认同"螺丝钉"精神 [5] 演职人员与一线互动 - 演职人员走进中国一汽生产线交流 为创作汲取营养 [5] - 青年演员吴昊表示一汽的智能生产线展现国家工业成长 体现技术自信与文化自信 [5]
“做自己热爱且擅长的事”(为梦想奔跑)
人民日报· 2025-07-14 22:03
核心观点 - 短视频博主郑鸿杰通过内容转型聚焦非遗技艺传播和乡村文化推广 实现个人品牌差异化发展 [1][2][3] 内容创作转型 - 2015年开始拍摄自制手工艺短视频 每个视频制作周期达10-15天 从零开始摸索创作流程 [1] - 2023年战略转向非遗技艺题材 接触周边地区非遗项目并与非遗传承人开展共创合作 [1][2] - 学习大漆工艺耗时半年 剪纸走马灯制作需掌握特殊剪纸技法如折叠剪纸和力度控制 [1][2] 内容特色与形式 - 以乡间老屋和山野竹林为天然拍摄场景 使用木材等原材料制作物品 范围涵盖日用品到大型器械 [1] - 通过镜头展现淳朴乡村生活与手工技艺 采用多元形式呈现非遗技艺美学价值 [1][3] - 近期内容融合福建地域文化元素 包括莆田闹元宵习俗 泉州古村落和宁德下党乡茶馆等风土人情 [3] 运营发展路径 - 初期独立创作后因内容受欢迎组建专业团队 成为专职短视频博主 [1] - 面临同类题材博主竞争压力 部分竞争者作品视觉冲击力更强 促使公司坚持差异化定位 [1] - 未来计划持续产出优质内容 扩大非遗文化和乡村风情传播影响力 [3]
镜观·回响丨用匠心修复时光
新华网· 2025-07-06 14:08
文物保护行业现状 - 文物保护修复工作需要长期坚持 强调"慢功夫"和代际传承 [3] - 2025年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在四川泸州举行 展示工匠精神 [3] - 参赛选手年龄跨度大 平均40.5岁 最小19岁 最大59岁 [5] 人才结构变化 - 决赛293名选手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超53% 含45名硕士和1名博士 [9] - 高素质人才加入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9] - 年轻从业者如19岁大学生参与专业赛事 [5] 文物保护成果 - 三星堆博物馆近两年修复4000多件出土文物 [7] - 龙门石窟自2005年起建立数字化档案 运用激光扫描等技术留存数据 [20] - 天津大学团队利用无人机采集长城图像 生成三维模型用于研究 [25] 技术创新应用 - 数字化技术实现文物3D打印复原 如龙门石窟万佛洞造像 [22] - AR技术展示长城数字化成果 支持文化遗产展示与病害分析 [25] - 科技手段使文物展示可交互 如三星堆金面具"可听见可触摸"的展览 [23] 地域保护案例 - 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开展珐琅器修复 [17] - 山西大同云冈研究院进行铁器修复 [18] - 新疆博物馆运用仪器分析文物材质 [23]
“实战”修真品 老中青三代文物修复师同台竞技秀“绝活儿”
央视新闻· 2025-07-05 03:42
大赛概况 - 2025年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在四川省泸州市开幕 这是由国家文物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共同主办的第二届赛事 [1] - 本次大赛是文物行业规模最大、水平最高、影响最广的职业技能赛事 共设6个比赛项目 包括金属、陶瓷、纸张书画、木作、泥瓦作文物修复师和考古探掘工 [1] - 大赛采用理论考核和实际操作两个环节 设立一、二、三等奖 共有来自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93名选手参赛 年龄跨度从19岁到59岁 [1] 比赛特点 - 比赛强调"实战" 选手修复的陶瓷、金属和纸张书画类都是真实文物 每位选手需面对未知的"文物盲盒" [3] - 大赛设置严格规程确保公平公正 高难度"考题"为技术精湛的修复师提供展示"绝活儿"的机会 [3] - 比赛程序明确 选手需先观察文物病害并绘制病害图 再设计技术路线和方案 最后动手修复 [5] 行业意义 - 文物修复师被称为"文物医生" 工作流程包括"望闻问切"四个专业步骤 [7] - 大赛展示精湛技艺、交流前沿理念、弘扬工匠精神 我国作为文物资源大国 需要更好守护和传承5000余年文明瑰宝 [10] - 行业对年轻人吸引力提升 本次比赛出现大量年轻面孔 有望推动更多青年投身文化遗产保护事业 [11]
从绿茵场到百姓家:东方雨虹以实际行动诠释企业担当
中国质量新闻网· 2025-07-04 06:21
公司社会责任与文化建设 - 公司通过赞助北京女足(更名为北京东方雨虹女足)实现工匠精神与体育精神的融合 强调永不言弃的拼搏精神与公司"做苦工 挑重担"理念的共鸣 [1] - 2025年赞助江苏城市足球联赛 通过赛事赞助与体育场馆防水技术服务的双线布局 将体育精神融入企业基因 [3] - 连续19年开展"服务百姓 拒绝渗漏"公益活动 2025年覆盖全国60余座城市 累计为14万人次提供免费渗漏咨询 为600户特殊家庭提供免费维修 [5] 文化品牌建设 - 连续19年举办文化艺术节 从企业年会发展为涵盖文化庆典、技能比武、艺术展览、体育竞技的综合性文化盛会 [5][7] - 文化活动包含摄影书画比赛、技能比武等环节 强化"守正创新"文化基因 成为行业文化共识 [7][8] - 通过长期文化投入 使品牌名称(如"东方雨虹式防守"、"雨虹小哥")成为行业和社会认知符号 [8] 行业影响力构建 - 将防水技术服务延伸至全球体育场馆建设项目 展示专业实力同时拓宽应用场景 [3] - 通过公益活动将建筑渗漏问题提升至民生高度 提出"修补生活裂缝"的理念 强化品牌社会价值 [5] - 文化品牌持续19年的运营 证明文化力可转化为企业竞争力 并为行业提供文化运营范本 [7][8]
【省教育厅】陕西职业学校“技能成才 强国有我”系列育人活动启动
陕西日报· 2025-07-02 22:52
活动概述 - 2025年陕西职业学校"技能成才 强国有我"系列育人活动于6月27日启动,主题为"赓续红色血脉·立志技能报国" [1] - 活动包含5项主要内容:爱国主义教育、劳动习惯养成行动、技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未来工匠"读书行动、"文明风采"活动 [1] 活动具体内容 - 爱国主义教育:组织学生参观革命遗址、纪念馆、博物馆、烈士陵园,开展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宣讲活动 [1] - 劳动习惯养成行动:开设"劳模工匠大讲堂",邀请劳模工匠讲述行业故事 [1] - 技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举办专题讲座、美德故事分享会、微视频展播、主题班会,组织学生创作具有地域特征、民族特色的非遗作品 [1] - "未来工匠"读书行动:鼓励学生阅读大国工匠传记和社会发展、技术进步相关书籍,弘扬工匠精神 [1] 活动目标与实施方式 - 活动旨在强化"五育"并举,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1] - 注重课内课外一体、校内校外联动、线上线下结合,针对性开展育人活动 [2] - 将育人活动与思政课实践教学、学生管理、职业指导等工作整体设计、一体推进 [2] - 学生参与情况将纳入综合评价 [2]
“00后”侗族青年黄忠覃的“螺丝钉”式坚守
长沙晚报· 2025-07-02 09:25
产业工人与工匠精神 - 长沙拥有数百万产业工人,他们在精密加工等领域以"螺丝钉精神"诠释青春担当 [1] - 00后侗族青年黄忠覃通过辛勤练习成长为楚天科技技术骨干,体现新时代工匠精神 [1][4] - 特殊连杆应力变形难题被黄忠覃创新采用AB胶粘合固定法配合精修工艺攻克 [4] 技术传承与人才培养 - 车间形成"老带新、新助老"的雷锋式互助生态,黄忠覃既传授编程技术又学习老师傅经验 [4] - 工作四年即取得高级技术等级,打破常规十年资历要求,获评"最佳新人""最佳进步"双荣誉 [7] - 公司将"要么第一,要么唯一"的楚天精神融入人才培养,激励员工为制药行业智慧化贡献力量 [7] 长沙智能制造生态 - 长沙蓬勃的产业生态和温暖城市底色吸引技术人才扎根,提供工作与生活平衡 [7] - 精密加工领域对高精度要求严格,员工需全神贯注投入,体现行业技术门槛 [6] - 城市活力与包容性为智能制造提供沃土,促进工匠精神在新时代持续发展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