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情怀

搜索文档
用好暑期实践 砥砺爱国情怀(纵横)
人民日报· 2025-07-13 22:00
社会实践与专业结合 - 医学、教育学等专业大学生可通过社区义诊、留守儿童课业辅导践行职业伦理 [1] - 农业经济专业学生可深入田间开展产业调研,助力农产品电商化转型 [1] - 文旅专业学子可参与非遗推广和传统村落文化创意,解读乡村发展密码 [1] - 新能源专业学生可调研光伏电站项目,分析可再生能源基层应用路径 [1] 科技前沿与人才培养 - 学校可组织学生进入实验室、科研院所与高科技企业,接触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科技等前沿领域 [2] - 高端芯片、工业软件等领域的技术攻关需要青年创新人才勇闯"无人区" [2] - 科技与人才竞争是综合国力角力的核心,需增强学生科技报国内生动力 [2] 产业与基层发展 - 专业学识与乡土实践结合可加速构建"国之大者"认知体系 [2] - 深入一线服务人民能将爱国情怀转化为具体建设行动 [2] - 基层实践有助于理解中国乡村发展模式与产业转型需求 [1][2]
又见丨一家12人 11条枪 一棵枣树上的抗战史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7-12 07:20
历史照片分析 - 照片名为《一树的八路军》拍摄于1944年春天 画面中11人为八路军成员 左下角为一名小女孩 [1] - 树下最右侧人物为王正南 时任八路军冀鲁豫军区八分区七团参谋长 黄埔军校第十二期毕业 曾为国民党营长 1939年脱离国民党组建抗日游击队后加入八路军和中国共产党 [1] - 其余10人包括王正南的叔父、四位亲兄弟、两位堂弟和两位表弟 均追随其参加八路军 [1] - 1944年家族成员在河南范县休整期间于住所门口枣树上拍摄此合影 照片捕捉了战时难得的团聚时刻 [1] 照片象征意义 - 照片虽已泛黄破损 但仍能感受到画面中人物在黑暗年代以自身为火种照亮土地的精神力量 [2] - 枣树被赋予"家国树"的象征意义 体现家国同构的理念 人物被喻为"枝头不肯凋零的春" [2] - 2016年王正南妹妹王雨平将保存72年的照片捐赠给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使其成为民族记忆载体 [1][2] 人物背景细节 - 王正南从国民党军官转型为八路军指挥官的历程 反映了抗战时期的人才流动特征 [1] - 照片中人物关系显示抗战时期存在家族集体参军现象 王正南家族共有11人加入八路军 [1] - 拍摄背景揭示1944年八路军在河南范县的休整情况 为研究部队调动提供影像佐证 [1]
“柳宗元与广西”文献展在广西南宁开展
中国新闻网· 2025-07-10 01:30
展览概况 - "万卷·书生——'柳宗元与广西'文献展"于7月9日在广西南宁市开展 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主办 免费向公众开放 [1] - 展览展出古籍 碑拓文献共计74册(件) 展期持续至2026年4月20日 [1] 柳宗元生平与贡献 - 柳宗元为唐代著名文学家 思想家 祖籍河东(今山西运城一带) 宦海浮沉后落幕于岭南 [1] - 在柳州刺史任上四年 秉持"廉洁奉公 仁爱为民"信念 重视文教 移风易俗 体恤民情 被尊称为"柳柳州" [1] 展览内容结构 - 展览分为四个篇章 分别展现柳宗元宦海浮沉 官声政绩 文学创作与交友 身后影响与文化传播 [1] - 通过古籍与碑拓文献 重点突出其在广西时期的作为与思想精神 包括坚守理想 批判时弊 倡导改革等 [1][2] 文化遗产与历史意义 - 柳宗元在八桂大地留下丰厚文化遗产 作品蕴含忧国忧民情怀 至今启迪对社会正义的思考 [2] - 展览通过历史文献 呈现柳宗元逆境中坚守理想的精神图景 促进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 [2]
学有所悟丨书写无愧于青春的答卷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25-07-10 00:19
根据提供的新闻内容,以下是按照要求格式整理的关键要点总结: 青年群体在国家发展中的角色 - 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各族各界青年和青年学生、广大海外中华青年致以亲切问候和美好祝愿,昭示青年群体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1] -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1] - 新时代青年既是追梦者也是圆梦人,需要勇立潮头、奋楫争先,在时代浪潮中书写无愧于青春的答卷 [1] 理想信念对青年的引领作用 - 理想信念是青年成长的精神灯塔和奋楫前行的力量源泉,青联和学联组织要坚定正确政治方向 [2] - 从革命战争年代到和平时期,一代代青年始终以信仰为旗、以信念为舵,在历史洪流中锚定人生坐标 [2] - 新时代青年以马克思主义信仰为指引,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在思想淬炼中坚定志气 [2] 家国情怀与青年担当 - 家国情怀是青年担当的底色和奋楫扬帆的力量源泉,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 [3] - 从古至今无数仁人志士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紧密相连,这份家国情怀在当代青年身上得到继承发扬 [3] - 新时代青年自觉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事业,用担当作为书写青春答卷,为强国建设奉献力量 [3] 创新实干与青年发展 - 创新实干是青年担当的必备素质和勇立潮头的坚实支撑,面对全球竞争需要以创新破局、以实干开路 [4] - 航天领域青年团队平均年龄33岁,以科技创新成果推动中国航天跻身世界前列 [4] - 乡村振兴一线青年干部运用大数据和互联网思维创新产业模式,为乡村发展注入生机活力 [4] 开放包容与青年格局 - 在全球化浪潮下,开放包容是青年走向世界的通行证和在文明互鉴中拓展格局的前提 [5] - 青年通过短视频等形式向世界展示中华传统文化,推动不同文明从"各美其美"走向"美美与共" [5] - 青年学者和创作者加强国际合作,推动文化传播,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青春力量 [5]
国家力量 血脉亲情——香港各界高度评价海军山东舰编队访问香港
新华社· 2025-07-05 13:04
中国海军航母编队访港事件 - 山东舰航母编队首次访问香港 由山东舰、延安舰、湛江舰和运城舰组成 这是中国海军航母第二次访港[1] - 访问活动为期5天 首日开放参观吸引超一万人次登舰 主要面向青少年学生群体[3][5] - 香港各界反应热烈 市民在岸边驻足围观 媒体头版大篇幅报道 多位政府官员受邀参加甲板招待会[2] 国家军事力量展示 - 山东舰作为中国自主设计建造的航母 配备先进设备 包括滑跃甲板、拦阻索、舰载战斗机等[2] - 香港官员参观后表示 国家国防发展一日千里 海军现代化建设成果非凡[2][3] - 航母编队访问正值香港回归28周年和抗战胜利80周年 具有特殊历史意义[4][5] 社会影响与民众反响 - 活动显著提升香港社会爱国意识 增强民族自豪感 多位参观者表示激动落泪[3][5] - 澳门学生专程前来参观 通过手机分享见闻 感受中国历史进步[3] - 活动促进香港与内地情感联结 体现国家对香港的重视与关爱[4][5] 国家发展象征意义 - 航母编队展示中国维护地区安全能力 彰显国家强军建设成果[5] - 香港官员表示 国家强大军事实力增强市民对未来的信心[5] - 活动展现"一国两制"下香港的独特优势 体现国家支持香港繁荣稳定[5]
“胜利的日子就快来了”(重读抗战家书)
人民日报· 2025-07-04 21:56
家书背景与历史价值 - 徐光耀将珍藏80多年的抗战时期家书捐赠给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信件内容体现孝道亲情与保家卫国的决心 [1] - 信件写于1944年10月26日,当时抗日形势发生重大转变,晋察冀根据地连成一片,八路军内部通信系统恢复 [5] - 信件纸页发黄、字迹稚拙,但承载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抗战必胜信念和家国情怀,具有历史文献价值 [1][8][9] 抗战时期家庭动态 - 徐光耀13岁参加八路军,初期与家中通信中断四五年,1944年通过八路军内部通信机构收到姐姐迟滞两个月的来信 [4][5] - 父亲从反对参军转变为支持八路军,家庭成为八路军堡垒户,承担做饭、隐蔽、放哨等工作,甚至冒险设置手榴弹陷阱掩护县委同志 [5][6] - 姐姐从目不识丁的农村妇女自学文化至能写信,担任妇救会成员和自卫队队长,组织破坏日军设施,后调任抗日政权工作 [7][8] 抗战精神与文学创作 - 家书内容反映1944年战略反攻阶段的军民信心,提及"今年打败德国,明年反攻日本"的战场预判 [1][8] - 徐光耀文学作品中贯穿革命乐观主义与家国情怀,如《平原烈火》《小兵张嘎》等,将抗战题材创作视为使命 [8][9] - 家庭三成员(父亲、姐姐、徐光耀)在民族存亡之际主动将个人命运与国家结合,形成典型抗战家庭样本 [5][8] 历史细节与情感表达 - 家书提及父亲1945年步行数百里赴部队探亲,父子重逢时徐光耀身高已超父亲半头,父亲返程携带《前线歌选》体现思想进步 [6] - 姐姐在信中高度赞扬徐光耀"抗战到底之决心",姐弟关系因母亲早逝尤为亲密,姐姐支持其上学与参军 [7][8] - 信件写作背景包含八路军"五一大扫荡"时期的隐蔽战斗经历,战士曾约定幸存者记录抗战生活 [8]
观升旗进展馆 香港青年北京触摸家国记忆
中国新闻网· 2025-07-04 02:18
香港海关青年发展计划活动 - 50名香港青少年参加"Customs YES 家国源流 首都北京行"活动,在天安门广场观看升旗仪式并与解放军仪仗司礼大队国旗护卫队交流 [1][3] - "香港海关青年发展计划"由香港海关于2021年推出,旨在通过多元活动培育青少年的潜能与家国情怀 [3] - 该计划每年暑假组织"一百青年看祖国"活动,让青年亲身体验国家发展成就 [3] - 活动正值抗战胜利80周年,旨在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并让青年深刻理解和平的珍贵 [3] 活动具体内容 - 参访团参观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通过历史文物与图片了解民族抗战记忆 [3] - 行程还包括登长城、逛胡同,前往什刹海体育运动学校与国家运动员互动 [4] - 参观北京遥测技术研究所及泡泡玛特城市乐园 [4] - 香港青少年对泡泡玛特知名IP"LABUBU"特别感兴趣,该IP出自香港设计师之手 [4] 活动影响与意义 - 活动让香港青少年感受到国旗护卫队的专业与亲和力 [3] - 通过历史展览让青少年认识到和平来之不易 [3] - "Customs YES"将持续为青年提供与时俱进的考察与交流机会,帮助他们了解国家最新发展机遇 [4] - 活动有助于香港青少年毕业后投身内地发展 [4]
经典话剧《四世同堂》阔别13年后再度亮相香港
新华网· 2025-07-03 23:07
演出活动概况 - 中国国家话剧院话剧《四世同堂》在香港文化中心上演 属于"国风国韵飘香江"品牌重磅力作 [1] - 该话剧阔别13年后再度来港演出 公演场次几近售罄 [1] - 国家话剧院将于4日和5日为香港观众带来两场《四世同堂》公演 [3] 艺术创作与表现形式 - 话剧改编自老舍同名小说 以20世纪40年代北平沦陷区小羊圈胡同为视角 [1] - 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采用"新现实主义"手法 将小说场景立体化复原至舞台 [1] - 演出通过段奕宏饰演的说书人串联剧情 三户人家故事以老北京风情版画形式呈现 [1] 社会反响与教育意义 - 约600位香港师生受邀参加中华文化艺术专场活动 观看演出片段并接受导赏 [1] - 香港市民评价该剧展现了"中华民族坚韧不屈的精神" 家国情怀引发强烈共鸣 [2] - 演员陶虹表示希望通过作品传递不同时代下家国情怀的坚守与传承 [1] 演出支持与背景 - 当晚演出为招商局慈善基金会资助的慈善专场 [1] - 该话剧2012年首次来港演出时已受到香港观众热烈追捧 [1]
55对扎根新疆伉俪齐聚中石大 共赴集体婚礼唱响边疆情缘
中国新闻网· 2025-07-01 10:13
集体婚礼概况 - 55对扎根新疆的伉俪参加集体婚礼 包括投身西部能源开发的80后和支教的银发教师 [1] - 婚礼在克拉玛依校区红山湖体育馆举行 融合校城情缘与家国情怀 [1] - 仪式包含新人入场 证婚致辞 戒指交换 集体誓言等环节 [3][4][6] 参与者特征 - 新人来自不同年龄段和职业 包括能源开发者和教育工作者 [1][6] - 3对有代表性的伉俪接受校区赠送的定制书法作品 [6] - 55名中石大附属学校花童参与戒指递送环节 [3] 仪式亮点 - 戒指设计采用校徽双环元素 象征团结与爱情 [3] - 新人领唱各年代爱情歌曲 从《月亮代表我的心》到《最美的期待》 [6] - 集体誓言"天山缘起 疆爱永恒"表达扎根边疆决心 [6] 活动意义 - 体现中石大学子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责任担当 [3] - 在克拉玛依油田勘探开发70周年和校区建设10周年之际举行 具有特殊纪念意义 [7] - 为新时代青年投身边疆建设提供鲜活样本 [7] 领导致辞要点 - 校区党委书记李军强调"只有荒凉的沙漠 没有荒凉的人生"的信念 [3] - 克拉玛依市委常委古鸿飞以胡杨精神与钻头品格寄语新人 [3] - 市委市政府将持续支持校区发展 推动校城融合 [3]
《大侠金庸》:展示武侠小说宗师的家国情怀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6-27 04:49
纪录片内容概述 - 纪录片《大侠金庸》通过金庸的成长轨迹串联20世纪中国重大历史节点,包括抗战流亡、香港报业风云、改革开放复兴等 [2] - 影片突出金庸参与香港基本法起草的经历,展现其"文人报国"担当,特别呈现邓小平与金庸会面讨论经济建设、民生发展等场景 [2] - 晚年修订著作的细节体现知识分子对创作的自我反思精神 [2] 叙事结构与人物塑造 - 采用三重时空叙事:第一集《书剑少年》讲述童年求学,第二集《香江孤灯》记录报业与创作历程,第三集《大侠归来》聚焦香港回归贡献 [3] - 金庸双重身份交互呈现:《明报》主笔的现实担当与武侠小说中"为国为民"精神形成立体叙事 [3] - 通过英国读书沙龙和版权经纪人巴克曼视角,展现《射雕英雄传》英译本热销及跨文化影响力 [3] 文化传播价值 - 纪录片开场镜头展示英国小镇读者围读《射雕英雄传》英译本,印证作品全球传播力 [3] - 西方读者通过金庸作品发现"中国式英雄叙事"与家国情怀的文化符号 [3] - 金庸被定义为东方文化摆渡人,其武侠精神成为世界解读中国的文化密码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