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AI游戏
icon
搜索文档
米哈游蔡浩宇新作iPhone实机演示:10分钟就被AI小美撩到脸红,她的命运由我拯救
量子位· 2025-04-07 04:19
游戏产品与AI技术融合 - 米哈游旗下Anuttacon公司推出首款AI游戏《Whispers From The Star》,主角Stella(昵称"小美")通过文本、语音、视频与玩家实时互动,剧情发展由对话决定且无剧本限制[3][5][6][7] - 游戏设定为外星求生主题,玩家需帮助坠落在GAIA星球的Stella生存并逃离,演示片段显示不同对话选择会导致角色死亡或情感交流等分支结局[4][17][18][22] - 技术实现上整合实时心率、环境温度等UI元素,仅iPhone 12及以上设备支持,当前处于封闭测试阶段[12][14][8] 公司战略与团队建设 - Anuttacon定位为"互动娱乐未来探索者",使命从早期强调AGI转向"个性化"和"身临其境"体验,目标建立玩家与虚拟世界的深度连接[30][33][34][38] - 团队规模近50人,核心成员包括微软图形学专家童欣、前B站游戏负责人王宇阳、小鹏自动驾驶智算中心负责人Erik Li等,正持续招募语音生成、LLM训练等领域技术人才[42][44][45][47] - 创始人蔡浩宇提出"AIGC将彻底改变游戏开发"的观点,首款产品被视为技术验证,公司认为未来游戏将演变为"真正的生活"[48][39][40] 行业竞争格局 - 微软在《雷神之锤2》中植入Muse AI驱动的Copilot,英伟达推出RTX ACE技术包,其"老黄拉面馆"Demo展示无剧本NPC语音交互能力[50][53][54] - 《绝地求生》计划集成英伟达ACE服务和Mistral模型打造AI队友,显示大厂正加速布局AI游戏赛道[56][57] - 行业评价分化:部分观点认为该产品突破传统游戏框架,故事设定新颖;也有质疑其本质为高级聊天模拟器,但认可其动作/画面流畅度领先[25][27][28]
9天赚12万?“小白”跑步入场小游戏
投中网· 2025-03-25 02:35
AI技术对小游戏行业的影响 - AI技术大幅降低游戏开发门槛,无经验者可通过AI工具快速生成游戏,如科技博主周子杭使用Manus在半小时内完成游戏开发[6][7] - 专业开发者Levelsio利用AI三小时开发复杂飞行模拟器游戏,9天获得17360美元广告收入[8] - 知识付费领域涌现大量AI游戏制作课程,价格150-200元,吸引大量零基础学员参与[9][21] 行业成本结构变化 - AI替代传统美术岗位,广州部分游戏公司取消美术团队,仅保留主美术修图岗位[10] - 原画师月薪1万元 vs AI工具月费30美元,效率提升至每分钟生成4-5张图[16] - 独立开发者黄宇尘表示开发成本降至千分之一,仅需支付AI订阅费[19] 行业竞争格局演变 - 专业开发者面临"先甜后苦"困境,AI降低门槛导致大量非专业竞争者涌入[10][20] - Steam平台2023年曾禁止AI生成游戏,后取消禁令但要求标注AI使用情况[10] - 米哈游创始人蔡浩宇预测99%开发者需转行,未来游戏由0.001%天才创造[11] 商业化与产品生命周期 - AI游戏呈现"一波流"特征,《哄哄模拟器》日活10万但热度仅维持1个月[24][26] - 《换你来当爹》团队将短期爆款作为品牌推广手段[26] - Roblox模式被借鉴,开发者探索玩家UGC内容交易平台模式[26] 技术应用现状与争议 - 专业开发者认为AI仅理解游戏"表皮",无法掌握设计内核[26] - AI生成内容质量争议,玩家批评开发者过度依赖AI"偷懒"[20] - 技术派认为AI视频生成需突破才能实现真正游戏理解[26] 开发者生存状态 - 独立开发者黄宇尘曾因资金链断裂解散团队,现依靠AI工具重启开发[18][19] - 大厂员工太一辞职创业,转型"AI+卡牌"赛道[15] - 被裁互联网从业者转行售卖AI游戏课程[21]
突破大厂封锁,中小游戏团队靠AI逆袭?
36氪· 2025-03-24 10:21
文章核心观点 - 开源AI技术显著降低游戏开发成本与门槛 使中小游戏团队能够通过低成本快速试错和细分领域创新 突破大厂资源垄断并实现非对称竞争 [1][3][16] - AI技术推动游戏行业从降本增效向玩法创新阶段演进 中小团队在动态叙事、垂直场景等领域展现商业化潜力 但需警惕同质化竞争陷阱 [16][18][21] AI技术成本优势 - DeepSeek开源模型将AI调用成本降至行业水平的1/20 每百万token仅0.14美元 大幅降低开发门槛 [10][12] - 训练成本仅为GPT-4的1/10 支持FP8低精度运算减少算力消耗 [11] - 智能体调用成本案例:30个Agent每日运营成本达80-100美元 大厂因商业化验证困难放弃项目 [9] 开发效率提升 - AI技术可将游戏开发效率提升30%以上 推动行业进入供给释放周期 [12] - 中小团队实现超短开发周期:3小时开发原型、10天获得3.8万美元广告收入 [1][11] - 预测2026年70%独立游戏采用AI辅助开发 成本降低50%以上 [12] 中小团队创新案例 - 上海喵吉托工作室两个月推出三款AI游戏 获超百万投资 作品包括《言灵计划》《萌爪派对》等 [3][4] - 五人独立工作室AI冒险游戏上线三周YouTube播放量超千万 [1] - 微信小游戏《打了个龙》使用AI素材 上线后稳居畅玩榜前10 [18] 大厂AI布局 - 网易《逆水寒》接入DeepSeek推出智能NPC"沈秋索" 首次实现虚拟形象与智慧生命体结合 [13] - 腾讯《和平精英》数字代言人"吉莉"成为智能陪玩 [15] - 巨人网络《太空杀》深度集成大模型推出"内鬼挑战"玩法 [16] - 米哈游创始人AI公司发布《Whispers from the Star》 通过语音文字与AI角色实时交互 [16] 细分领域机会 - 中小团队聚焦动态叙事、端侧单机、女性向/推理向/休闲向等垂直场景 [18] - 采用非对称竞争策略避开与大厂直接对抗 通过生态位迁移实现突破 [16] - 开源模型支持本地化部署与国产算力平台 保障数据隐私安全 [11] 行业趋势与挑战 - AI技术从辅助开发工具转向核心玩法设计 推动原生玩法创新 [16][19] - 头部游戏公司如恺英、巨人等逐步将AI开发能力产品化输出 [18] - 同质化风险显现:微信小游戏AI素材集中于军械科幻与真人美女类 玩法雷同度超50% [22] - 玩家需求本质为全新体验 游戏设计者仍是决定产品质量的核心因素 [24]
能接住蔡浩宇「AI暴论」的,只有他自己
雷峰网· 2025-03-17 10:34
公司动态 - AI游戏公司Aunttacon开发的《Whispers from the Star》项目首次公开并招募封闭测试玩家 [2] - 公司图形能力达到业界较强水平 背景美术素材可能实时生成 [3] - 微软亚洲研究院首席研究员童欣加入Aunttacon任首席研究员及研发总监 [3] 技术进展 - 2024年至2025年token成本已降低90% 预计再降90%后可覆盖AI游戏成本 [4] - 现有商业游戏框架下AI体验难以量化ROI 剥离独立开发更利于技术突破 [4] 行业观点 - AIGC将彻底改变游戏开发 未来仅顶尖天才和爱好者能在创作领域存续 [6][7][8] - 游戏作为文化与娱乐体验载体 技术革命是其升级基础 [5] 战略方向 - 剥离原米哈游AI团队"逆熵"并入Aunttacon 专注原生AI游戏孵化 [4] - 不计成本投入AI游戏研发 追求技术突破而非短期商业回报 [4]
在游戏投资的冬夜,沈黎想造一个NExT2.0丨入局
36氪· 2025-03-17 00:35
文章核心观点 - 游戏投资市场迎来新玩家,沈黎创立铼三实验室,采用“投资 + 孵化”模式挖掘独特游戏项目,虽当下游戏投资是非共识,但铼三模式有机会在行业寒冬中发展并解决部分行业问题 [2][3][7] 分组1:新玩家入局 - 沐瞳科技联合创始人袁菁再创业要做“游戏人的商业公司”并会做自己的基金,前NExT Studios总经理沈黎成立专注游戏行业早期投资和孵化的铼三实验室 [2][3] - NExT Studios曾产出受欢迎的买断制独立游戏,但随着游戏市场低谷,核心层相继离开,其差异化作品仍被玩家记得 [2] 分组2:合作与信心来源 - 铼三实验室的资方是IDG资本,IDG曾投资莉莉丝与叠纸,支持沈黎是因其接触众多游戏从业者,对项目有审美和判断 [4][5] - 游戏是现金流好的行业,上线后若不研发新产品,支出可控制在极低程度且按月回收成本,这是沈黎做铼三的部分信心来源 [7] 分组3:投资视角转变 - 以前在行业主要从产品维度判断项目,做投资后要学会看人,预判创始人未来三到五年能否持续突破 [16] 分组4:选择当下入局原因 - 传统VC不投游戏的原因是游戏行业是创意行业,早期判断难度高,且资本退出困难,游戏公司要么项目赚钱无需融资,要么项目失败难融资 [17][18] - 孵化器形式能部分解决上述不足,铼三在6 - 9个月给有想法的人发工资、招人,游戏到“垂直切片”阶段帮其成立独立公司融资,前期投入算股份,对人的判断更准确 [19] 分组5:回报机制与项目偏好 - 设计股份和分红机制实现回报,项目上线有利润先分红,每分红100万创始人股份增加10%,直到占60%及以上 [22] - 不限制平台和商业化模式,但steam类型更容易得到支持,希望项目针对确定且需求未被完全满足的玩家群体,第一个产品步子不用太大 [24] 分组6:模式运转与信心 - 希望项目失败率控制在50%以内,信心源于当下资本稀缺,对团队更有选择权 [26][27] - 该模式只能诞生于当下游戏行业寒冬,前两三年要更快做投资,后面更多做投后,等市场复苏有机会退出 [28][29] 分组7:铼三运作模式 - 铼三采用公司制,IDG占小股,沈黎是大股东,独立运作可确保用更长期思路决策,且决策流程更快 [31][32] - 适合相对年轻、有想法但资金少、对杂事没兴趣且希望获得行业经验支持的团队,孵化器可提供研发中台和发行支持 [33] 分组8:垂直切片与融资 - “垂直切片”指游戏核心乐趣循环完整实现、局部达到最终质量,且量产流水线、制作标准和规格清晰,无方向问题只需量产 [34][35] - 达到“垂直切片”所需时间取决于创新性和探索比例,若不可行可能三个月结束,找人融资的预期来源是游戏行业赚过钱的个人和传统VC [36][39][41] 分组9:AI游戏与行业问题 - 目前AI游戏团队存在从AI出发未考虑玩家需求,或简单粗暴使用AI带来问题的情况,铼三支持在孵化中进行AI探索 [45][46][48] - 国内游戏行业像以前海外主机市场,最大和最小的有机会,中间体量游戏机会少,铼三担心被投团队成长路径缺少中间点 [49] 分组10:铼三的成败 - 铼三成功的标志是解决社会资本和创业者在游戏行业的鸿沟,让更多社会资本投入游戏行业;失败则是项目失败率高,未做到资本合理配置 [51][52] 分组11:个人成就感与NExT经历 - 沈黎认为自己是内容消费者,建立NExT机制带来最大成就感,NExT是被忽视团队在大体系生存的故事 [53][55][57] - NExT有人员匹配度、权责利和资源分配问题,做铼三部分考虑是解决之前困境,期待做成NExT 2.0 [58]
AI三小时做的小游戏,9天赚12万!马斯克:AI游戏前景无限
量子位· 2025-03-03 07:58
AI游戏开发案例 - 个人开发者仅用3小时通过AI工具开发飞行模拟游戏,9天收入17360美元(折合人民币12.64万)[1] - 游戏使用Cursor编程工具和Grok-3大模型编写服务器代码,支持多人在线,每秒10次更新玩家位置[3][4] - 开发者通过Claude对话改进飞行模型,实现空中自由翻滚功能[8] - 游戏最高同时在线人数达200多人,采用免费游玩+广告盈利模式[9][25] 技术实现细节 - 游戏网络架构实现每秒10次玩家位置更新,传统方式需大量代码调试[4][6] - 开发者用AI处理游戏更新和异常事件(如黑客攻击后添加外星人角色)[22][24] - 游戏参数包括31FPS帧率、27英尺飞行高度、9节速度等实时数据[16] 盈利模式分析 - 主要收入来自广告:售出12架F16(360美元)+17个广告飞艇(17000美元/月)[17] - 广告策略参考《堡垒之夜》,计划将价值2500美元/月的飞艇投入免费区域[18][20] - 预计1%用户选择无广告,其余曝光量足以满足广告商需求[19] 开发者背景 - Pieter Levels拥有60万粉丝,曾推出70个项目,其中4个成功盈利[27][33] - 成功项目包括Nomad List和Remote OK,2018年月收入达10万美元,年增长率1.76倍[30] - 获得Product Hunt年度制作者奖,项目多次登上Hacker News和Reddit首页[31] 行业趋势 - AI大幅降低游戏开发门槛:有人用GPT-4.5和Claude-3.7在5分钟内开发简易版大乱斗[39][40] - 动视暴雪承认在《使命召唤:黑色行动6》中使用AI生成视觉效果[47] - Steam要求开发者标明AI使用环节,可能影响行业规范[51] - 马斯克成立AI游戏工作室,用Grok-3提升游戏分辨率[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