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碳普惠
icon
搜索文档
搭地铁、乘公交可抵扣贷款利息!“低碳即收益”,碳普惠如何更好激励全民参与碳减排?
央广网· 2025-05-13 08:43
碳普惠机制创新 - 武汉推出"武碳江湖"碳普惠平台,市民通过低碳行为积累碳减排量可兑换打车券、购物券及抵扣银行贷款利息等实际收益[1][3] - 平台采用"1000克减排量=2元"的兑换标准,市民魏英成功用4.5万克碳减排量抵扣90元贷款利息,成为首个案例[1][8] - 该机制由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与民生银行武汉分行合作推出,打通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通道[3][4] 平台运营数据 - "武碳江湖"小程序上线后用户数突破150万,推出利息抵扣活动后新增用户超5万名[9] - 平台累计个人碳减排量超5万吨,按湖北碳市场40元/吨均价计算产生200万元经济价值[15] - 覆盖11种低碳场景,包括公交(212.5克/次)、地铁(78.4克/公里)、骑行(93.3克/公里)等精确计量[10] 商业模式设计 - 采用"分布式账户"概念,与互联网平台/便利店/餐厅/金融机构合作收集市民低碳行为数据[9] - 银行将用户碳减排量纳入碳市场交易,同时通过金融权益回馈消费者形成闭环[4] - 平台通过第三方归集个人碳减排量参与碳交易,建立市场化激励机制[10] 未来发展规划 - 计划扩展至湖北省范围,建立省级碳普惠平台吸纳更多城市用户[17] - 将持续开发新低碳场景方法学,增加可量化减排行为类型[17] - 拟将武汉模式复制至全国,推动碳普惠平台规模化发展[17]
坐地铁可抵房贷利息,环保需要多点创造力
南方都市报· 2025-05-12 15:34
碳普惠平台创新模式 - "武碳江湖"小程序是武汉的碳普惠综合服务平台,市民通过乘公交、骑行等11种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积累碳减排量,可兑换优惠券、实物或抵扣银行贷款利息[1] - 该平台2023年6月推出后用户超过150万,持续升级优惠玩法扩大用户基础,例如武汉市民用4.5万克碳减排量抵扣90元贷款利息[2] - 平台创新点在于将商业领域常见的积分兑换模式应用于环保领域,通过实际利益驱动市民形成可持续的环保习惯[2] 平台运营优势 - 计入项目覆盖绿色出行、绿色用电、快递盒回收等多种场景,提高用户参与度[2] - 线上平台突破线下活动覆盖人群限制,运行时间长且延续性好[2] - 提供丰富优惠选择实现惠民实效,使环保行为真正融入市民日常生活[2] 行业推广潜力 - 类似"粤省事""浙里办"等现有政务平台可复制该模式,利用现有用户基础推广低碳激励活动[3] - 该模式符合国家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战略目标要求,地方政府需主动创新推动生活方式转变[3] - 实现双碳目标需要更多创新实践,武汉案例展示了有效的市场化激励手段[4]
坐地铁公交可抵扣房贷,多赢之举何妨一试 | 新京报快评
新京报· 2025-05-12 11:16
房贷是许多家庭的重要支出项目和经济负担。图/IC photo 不过,虽然个人理论上可以参与碳排放权的买卖和交易,但由于个人碳减排量相对"小散",一般居民个 人的减排量远未达到可以上市交易的标准。然而,通过第三方平台归集,个人减排量可"打包"达到交易 门槛。 此次,武汉市民通过乘坐公共交通减少的碳排放,可以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即房贷利息的减 免。这种"低碳即收益"的即时激励模式,有望提高市民参与低碳生活的积极性。 事实上,类似的"碳积分"奖励做法并不鲜见。此前,多地曾尝试过用个人碳减排量兑换商品或服务,如 兑换电影票、购物券等,但这些做法大多局限于小额奖励。此次,武汉直接将碳减排与个人房贷挂钩, 很具吸引力。 毕竟,房贷是许多家庭的重要支出项目和经济负担,通过日常低碳出行就能在一定程度减轻这一压力, 有望激发更多市民选择绿色低碳出行。 房贷利息的减免意味着需要有人承担一定的成本,这部分资金从何而来?据业内人士介绍,此次武汉坐 地铁公交可抵扣房贷利息,其资金正是来源于相关合作银行。当然,银行此举,一方面体现了履行社会 责任,助力碳达峰、碳中和,进入"绿色金融"新业态的积极姿态,一方面,也可以起到为自己引流获 ...
完善“碳普惠”释放绿色动力
经济日报· 2025-05-11 21:59
绿色消费与碳普惠发展现状 - 绿色消费成为消博会焦点 展现我国推动绿色消费和循环经济的积极行动 [1] - 碳普惠通过市场化机制激励个人、家庭、社区及中小微企业绿色减碳 将分散行为转化为"绿色权益" [1] - 我国在碳普惠制度设计、平台建设、方法学开发等方面取得进展 各地出台特色方法学 [1] - 数十个地方数字碳普惠平台上线 如北京"绿色生活季"、上海"随申行"、武汉"武碳江湖" [1] - 平台实现个人碳减排量计量与可视化 支持兑换礼品礼券、捐赠公益项目、参与碳中和众筹 [1] 碳普惠体系面临的挑战与发展方向 - 碳普惠体系处于探索阶段 制度体系不健全 技术规范和应用场景不成熟 [2] - 缺乏系统价值量化机制和市场转化路径 需打通"减排—资产—融资"链条 [2] - 推动碳减排价值资产化 探索与碳市场、绿色金融协同 [2] - 需出台国家层面方法学指南 制定统一核算规则、标准和认证机制 [2] - 探索地方碳市场+碳普惠双轨机制 开发碳资产证券化产品 [2] 数字化碳普惠平台的应用拓展 - 需完善平台系统架构、方法学、核算标准和技术支撑体系 [3] - 运用物联网、区块链、AI技术提升全场景低碳行为数据采集与处理能力 [3] - 探索碳积分与绿色信贷、消费券、供应链招标联动 增强激励成效 [3] - 拓展减排量在企业碳抵消认购、大型活动碳中和、生态修复等场景应用 [3] 碳普惠与公共治理融合 - 探索碳积分应用于场馆预约、医院挂号、金融服务、公益捐赠等领域 [4] - 引导商超、酒店、餐饮、金融网点参与 激励居民绿色消费 [4] - 推动平台与社区数字治理系统互联 将减碳表现纳入基层评优体系 [4] - 建立"低碳社区"激励机制 依据减排绩效与参与率评星评级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