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

搜索文档
轻工代表队准备好了!
消费日报网· 2025-08-26 03:05
赛事概况 - 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于9月19日至23日在河南郑州举行 是中国规格最高、项目最多、规模最大、水平最高、影响最广的综合性国家级技能赛事 [1] - 大赛主题为"技能照亮前程" 设置世赛选拔项目和国赛精选项目共106个 吸引全国3500多名技能选手参赛 [1] - 轻工代表队规模创新高 参赛领域从上一届2个增至5个 工种从5个增至12个 12名选手代表行业参赛 [1] 轻工行业竞赛体系 -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过去五年举办国家一类职业技能竞赛4届次、21项次 覆盖11个行业、12个工种 [2] - 举办二类职业技能竞赛101届次、203项次 涉及21个行业、61个工种 [2] - 举办行业赛40届次、77项次 涵盖19个行业、41个工种 [2] - 组织各类大赛培训600多场 参训参赛人员超53万人 培养专业裁判3500多名 [2] 选拔投入与成果 - 为选拔轻工代表队 中国轻工联组织专项投入310万元 支持设备200台 提供软件81套 总价值1156万元 [3] - 召开专题会议101次 修订技术文件26版 组织培训进修15次 开展安全演练11次 [3] - 6月在广州举办轻工行业选拔赛决赛 来自21个省市的250名选手参加12个项目竞赛 [3] - 在第一届和第二届全国技能大赛中 轻工行业9名选手进入世赛集训队 10名选手参加世界技能大赛 获得3金2银3铜 [2] 选手备战情况 - 选手从6月开始高强度集训 珠宝加工选手唐伟忠每日练习至凌晨 单晚完成68件作品 [4] - 平面设计技术选手周怡红需同时完成四套赛题方案 面临时间紧、压力大、创意受限等挑战 [4] - 精细木工选手曾泽熙每日训练超10小时 通过教练指导和家人支持保持备战状态 [5] - 12名选手通过积极备赛、刻苦训练展现工匠精神 目标在赛场展现中国技能青年新风貌 [5]
辽宁职业院校深化产教融合:教室当车间 作品成产品
人民日报· 2025-08-26 02:27
产教融合与人才培养 - 辽宁职业院校年均输送23万名高素质技能人才 其中85%以上留辽就业创业 为区域发展和东北全面振兴提供重要支撑 [1][2] - 校企共建20个订单班 创新"教室即车间、作品即产品"培养模式 与华晨宝马 沈鼓集团等企业深度合作 [3] - 全省布局10个省级产教联合体 聚焦先进装备制造 石化和精细化工等万亿级产业基地 形成19个省级行业产教融合体 [4] - 1750家院校 企业 科研院所参与1514个人才联合培养 技术攻关及实训基地共建项目 [4] 工匠培育体系 - 实施"兴辽未来工匠"培育工程 遴选一线优秀企业员工作为"匠苗" 采用"一匠一案"定制化培养方案 [6] - 64.7万名职业院校学生覆盖装备制造 石油化工 电子信息等19个专业大类 与"老字号 原字号 新字号"产业深度耦合 [6] - 世界技能大赛工业控制项目金牌获得者留校任教 体现工匠精神传承机制 [5][6] 国际化办学进展 - 建立海外产业学院"墨子工坊" 首批签约10个建设项目覆盖俄罗斯 加纳等9个国家 年培训规模达200人次 [7] - 在中亚 非洲等地设立眼视光 铁路运输等实体化产业学院 服务国际产能合作 [7] - 推动职教标准输出 接纳马来西亚师生参与新能源汽车 AR技术故障诊断 工业机器人等实训课程 [8] - 开展直播电商 信息技术深度体验课程 传递产教协同发展理念 [8]
“做好一件事,专注到极致”——记即将第6次受阅的“坦克兵王”、一级军士长丁辉
新华社· 2025-08-25 09:54
核心人物背景 - 一级军士长丁辉是第82集团军某合成旅装步连装甲技师兼驾驶员 拥有数十项奖项荣誉包括一等功 二等功和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一等奖 [1] - 入伍后历经多次装备换代 精通车长 炮长 驾驶员3个专业 每次新装备列装都成为操作运用的行家里手 [1] - 从军装时刻起专注坦克驾驶岗位 将"做好一件事 专注到极致"作为座右铭 [1] 专业能力与成就 - 数十年如一日钻研坦克驾驶与维修技术 在复杂环境下精准操控达到"人车合一"境界 [2] - 方队长郑宇宏评价其境界是数万小时驾驶经验 无数次拆解维修 性能极限反复摸索的结晶 [2] - 曾5次受阅且4次驾驶装备方队"第一车" 本次将第6次光荣受阅 [1][2] 当前任务挑战 - 今年方队由多种车型组合 不同车况和技战术性能给整齐行进带来新挑战 [3] - 作为装备方队"第一车"面临比其他人更高的标准要求 [3] 人才培养贡献 - 已培养帮带出500多名技术骨干和优秀教练员 其中百余人在各类比武中拔得头筹 [5] - 重点传授经验 如帮助二级军士长熊蓬生通过重复训练提升教学能力 使其在比武中名列前茅并荣立二等功 [3] - 与老搭档熊蓬生继续在同一辆车并肩作战 [4]
“这趟旅行,给我留下深刻的文化记忆”
人民日报· 2025-08-25 07:43
入境旅游服务数字化升级 -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境外融合服务平台支持24种语言、34种货币和39个国家地区使用 实现欧元实时结算和护照直接入园[4] - 平台运行一年多服务超10万名外国游客 带动交通酒店等关联订单37万余个[4] - 西安口岸今年前7个月入境外国人达13.5万人次 同比增长124% 其中免签政策入境超10万人次增长290%[7] 文化体验科技融合创新 - AR导览系统支持36种语言实时翻译 VR技术重现2000年前军事场景[4] - 非遗陶俑制作体验吸引外国游客 单日接待量达500余人[7] - 外国游客通过微信绑定境外信用卡 实现住宿交通餐饮全场景便捷支付[7] 客源结构与消费行为演变 - 2-5人小型定制团取代传统大团 游客年轻化趋势明显[7] - 德国游客典型行程包含多城市联游 机票火车票景区票均凭护照购买[3][4] - 游客从观光转向深度体验 陶俑制作等文化活动增强文化认同感[6][7] 政策支持与产业激励 - 陕西省文旅厅从8个方面对"引客入陕"企业给予奖励补贴[7] - 单方面免签、互免签证及过境免签政策覆盖超10万人次[7] - 文化工作室通过非遗技艺展示实现中外工匠精神交流[6][7]
“这趟旅行,给我留下深刻的文化记忆”(中国游中国购)
人民日报· 2025-08-24 22:00
行业数字化升级 -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境外融合服务平台支持24种语言和34种货币结算 覆盖39个国家和地区[2] - 平台运行一年多服务超10万名外国游客 带动交通酒店等关联订单37万余个[2] - VR和AR技术应用于文物展示 支持36种语言实时翻译[2] 入境旅游市场表现 - 西安口岸今年前7个月入境外国人达13.5万人次 同比增长124%[5] - 通过免签政策入境外国人超10万人次 同比增长290%[5] - 2-5人小型定制团成为新趋势 外国游客偏好个性化体验式旅行[5] 文化体验消费特征 - 非遗技艺体验项目单日最高接待量达500余人[5] - 外国游客通过微信绑定国际信用卡实现便捷支付 覆盖住宿交通餐饮场景[5] - 陶俑制作体验推动文化深度认知 形成独特旅行记忆点[4] 政策支持体系 - 省级文旅部门从8个方面对入境游企业给予奖励补贴[6] - 免签政策覆盖单方面免签互免签证过境免签三种类型[5] - 境外平台实现欧元实时结算 护照通用于机票火车票景区购票[2]
万里铁道线上,奋斗的身影最动人——走近第七届“最美铁路人”
新华网· 2025-08-23 00:08
铁路行业技术发展与运营成就 - 济郑高铁山东段联调联试于2023年8月启动 涉及京沪高铁和胶济客专联络线 夜间提速试验对司机操纵水平要求极高 [2] - 动车组司机孔祥配累计安全走行407万公里 运送旅客超700万人次 7次担当新建高铁线路首发任务 [2] - 兰新高铁山丹马场段海拔3100米 空气含氧量为海平面77% 最低气温零下39摄氏度 冰雪期长达9个月 [2] - 桥隧工马万里30年巡查青藏铁路西格段及兰新高铁民和南至浩门区间 勘察数千涵洞桥隧 [3] 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与技术突破 - 电焊工王中美参与京沪高铁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等60余座世界级桥梁建设 [4] - 创新焊接工艺填补国内技术空白 创造多项桥梁建设世界纪录 从业年限达24年 [4] - 大秦铁路采用车载无线通信设备作为重载列车关键安全装置 通信工丁巧仁破解20多项技术难题 包括和谐型机车新旧设备互换通用问题 [4] - 中老铁路开通运营超三年 运输安全保持稳定 车辆电工王超负责日常精检细修维护工作 [5] 货运物流优化与客户服务创新 - 西安铁路物流中心推行"公转铁"运输政策 货装值班员王婷婷通过"量价互保"方案为煤电企业降低运输成本 实现产运销三方共赢 [6] - 深圳北站推出"四通"服务 涵盖英语、粤语、深港铁路及市内交通咨询 服务队日均处理多语种旅客需求 [7] - 南宁东站部署流动服务车巡回24个检票口 警号"1615"象征出行安全保障机制 [7] - 上海局"西子号"列车长车菲菲在2023年春运期间通过交互系统协调列车晚点改签 优化换乘路线规划 [6]
中央宣传部、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 联合发布“最美铁路人”
人民日报· 2025-08-22 22:18
行业荣誉与表彰 - 中央宣传部与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发布10名"最美铁路人"荣誉称号 [1] - 入选者包括丁巧仁 王婷婷 孔祥配 车菲菲 李元 王超 陈永红 马万里 王中美和高明伟 [1] - 表彰仪式现场播放先进事迹短片并颁发荣誉证书 [2] 行业贡献领域 - 高寒山区铁路安全运行保障技术 [1] - 铁路现代物流改革与企业运营效率提升 [1] - 铁路装备科技创新与工程建设技术突破 [1] - 旅客服务优化与出行品质提升 [1] - 中国铁路标准国际化与海外项目贡献 [1] 行业精神与影响 - 弘扬劳模精神 劳动精神 工匠精神三大核心行业精神 [1] - 铁路干部职工以获奖者为榜样 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战略 [2] - 通过日常实践积累推动行业进步与国家发展 [2]
中央宣传部、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发布“最美铁路人”
新华社· 2025-08-22 08:30
新华社北京8月22日电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交通强国的重要论述和对铁路工作的重要 指示精神,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激励和引导广大铁路干部职工积极投身交通强国 建设,当好中国式现代化开路先锋,中央宣传部、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向全社会公开发布"最美 铁路人"。 丁巧仁、王婷婷、孔祥配、车菲菲、李元、王超、陈永红、马万里、王中美和高明伟等10名同志光 荣入选。他们奉献在一线、成长在基层、建功在岗位,有的倾情坚守高寒山区保障铁路安全运行,有的 积极投身铁路现代物流改革助力企业发展,有的矢志装备科技创新为中国铁路建设添砖加瓦,有的立足 实际优化服务提高旅客出行品质,有的勇担国家重大任务、为铁路"中国标准"走出国门贡献智慧力 量……他们用辛劳汗水守护列车飞驰,用倾情奉献温暖群众旅途,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民铁路为人民的 宗旨,在万里铁道线上书写了奋斗芳华,展现着"最美"的风采,迸发出"最美"的力量。 广大干部职工表示,伟大出自平凡,奋斗成就"最美",把每一项平凡工作做好,就是不平凡。要 以"最美铁路人"为榜样,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到党和国家事业之中,转化为点 滴日常的努力、积 ...
南航集团劳模“六边形战士”郭建滨同志光荣退休
中国民航网· 2025-08-22 04:16
职业成就与荣誉 - 员工郭建滨在31年空中安全员职业生涯中累计近3万小时空中执勤 实现无差错 无违规 无投诉的硬核业绩[1] - 员工曾获南航集团2020年度先进个人及劳动模范称号 被多家媒体称为六边形战士[3] - 员工在近年体能考核中取得全满分成绩 体现极高职业素养[4] 业务贡献与创新 - 员工多次承担医疗包机 援疆特运 境外押解等急难险重航班任务 并在机上紧急事件处置中发挥关键作用[4] - 员工创建安全运行警示督导单和典型事例一事一议制度 推动安全管理从事后补救转向事前预防[4] - 员工主导参与培养的年轻队员已走上基层管理岗位 为空勤队伍人才建设做出贡献[4] 企业文化与团队建设 - 员工推进空地一体化建设并参与重大处突安保演练 被视作行业智囊和标杆[3][4] - 员工打造三类先锋党员示范岗 并通过党员三环教育模块实现党建与中心工作深度融合[4] - 员工作为龙江空警安全员队伍的开创者和奋斗者 具体化劳动精神 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5] 职业精神与行业影响 - 员工近20个春节选择驻外值守 体现舍小家为大家的职业操守[3] - 员工将规章变为习惯 以敬畏职责 遵守规章的理念影响空勤队伍[4] - 员工为行业树立标杆 激励后续空保人员在守护空中防线道路上持续奋斗[5]
省政府与省总工会第16次联席会议召开
新华日报· 2025-08-21 23:09
政府与工会合作 - 省政府与省总工会召开第16次联席会议 研究职工法律援助和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等议题 [1] - 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 为经济大省扛起挑大梁责任凝聚职工力量 [1] - 会议研究了加强职工法律援助工作指引和加快培养高素质产业工人的若干措施等拟出台文件 [1] 职工权益保障 - 会议强调要切实做好职工法律援助工作 突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等重点群体 [1] - 会议要求加强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宣传实施 加大执法监督力度 依法打击侵害职工权益的违法行为 [1] - 会议聚焦新就业形态劳动者 农民工 困难职工等重点群体 联合开展技能培训 权益维护 生活服务等活动 [1] 产业工人培养 - 会议提出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 劳动精神 工匠精神 讲好劳模故事 劳动故事 工匠故事 [1] - 会议要求不断提升职工技能水平 加快培养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 在打造新质生产力重要阵地中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 [1] - 会议明确对联席会议议定事项实行清单化管理 明确责任单位和时限要求 加强调度指导确保落地见效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