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统一电力市场

搜索文档
电力市场“度量衡”初步配齐
经济日报· 2025-08-12 22:10
电力市场基础规则体系构建 - 国家发展改革委与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电力市场计量结算基本规则》 标志着涵盖电力市场各品种各环节的"1+6"基础规则体系初步构建完成 这是电力市场化改革的里程碑事件 [1] - "1+6"体系以《电力市场运行基本规则》为基础 电力中长期/现货/辅助服务规则为主干 信息披露/准入注册/计量结算规则为支撑 [1] - 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基础规则制度旨在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电力市场 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的必然要求 [1] 电力市场发展历程与挑战 - 电力市场建设经历大用户直购电试点/东北调峰辅助服务市场试点/电力现货市场试点等"先试点再总结后推广"过程 [1] - 存在市场规则体系不完整不统一/不当干预行为频发/交易品种功能重复/省间省内市场衔接不畅/市场主体利益保障不足等问题 制约电力资源优化配置 [1] - 2016年与2020年制定修订《电力中长期交易基本规则》 2023年印发《电力现货市场基本规则(试行)》 2024年修订《电力市场运行基本规则》形成"1+N"体系中的"1" [2] 规则体系完善进程 - 2024年4月出台《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基本规则》 规范辅助服务交易品种设立流程并健全费用传导机制 [3] - 近期印发《电力计量结算基本规则》统一电费收付要求 填补"1+6"基础规则体系最后空白 [3] - 同步编制出台《电力市场信息披露基本规则》《绿色电力交易专章》《电力市场注册基本规则》3项配套规则 健全"N"项配套基本规则 [2] 规则体系协同运作机制 - "1+6"体系是深度耦合协同运行的系统性规则 解决过去市场规则碎片化差异化问题 扫清电力市场规范运行制度障碍 [3] - 6个规则文件覆盖电力市场核心交易品种(中长期/现货/辅助服务)与关键运行环节(注册/信息披露/计量结算) 与《电力市场运行基本规则》紧密配合 [3] - 《电力市场运行基本规则》确定市场参与主体权责/交易机制/价格形成机制与风险防控措施 [4] 市场品种功能与支撑系统 - 中长期交易/现货交易/辅助服务交易作为市场"核心引擎" 分别维护市场基本稳定/反映实时供需关系/保障电网安全运行 [4] - 注册管理/信息披露/计量结算作为电力市场"身份证/账本/计算器" 构成保障市场公平透明高效的"后勤系统" [4] 未来市场发展方向 - 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持续深化 中长期交易连续运营/现货市场全面推进/绿电交易规模快速增长/新型储能与虚拟电厂等新型主体加速入市 [4] - 国家能源局将健全"1+N"基础规则体系 打破市场分割和省间壁垒 实现各品类市场高效协同与有机衔接 [4]
人民日报丨两大电网余缺互济保供应
国家能源局· 2025-08-12 09:31
电力负荷与跨区域供电 - 国家电网经营区用电负荷连续3天创历史新高,8月4日至6日分别达到12.22亿千瓦、12.29亿千瓦、12.33亿千瓦,相当于50多个三峡电站同时发电 [19][20] - 安徽合肥7月以来用电负荷已10余次超过去年极值,电网维持高位运行状态 [19] - 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推动跨电网经营区常态化电力交易,7月至9月南方送华东电力互济交易量超20亿千瓦时,相当于80多万户家庭1年用电量 [20][21] 跨区域电力交易机制 -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跨电网经营区常态化电力交易机制方案的复函》,打破国网和南网间电力市场分割 [20] - 北京电力交易中心和广州电力交易中心联合组织跨区域交易,实现电力系统全国范围内互济互保 [20] - 华能澜沧江水电7至9月跨经营区电力交易量将超1亿千瓦时,解决了丰水期"电多卖不上价"和枯水期"有价难发电"问题 [21] 电力输送通道利用 - 国网和南网间现有两条电力输送通道:三峡送广东的江城直流和闽粤联网互送的云霄直流 [22] - 闽粤联网工程满载输送可达200万千瓦,但此前多数时候只用到三成左右 [22] - 此前电力互济主要以政府间协议、应急调度为主,"一线一议""一事一议",沟通协调耗时耗力 [23] 电力市场统一规则 -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制定《电力市场运行基本规则》,构建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基础规则体系 [6] - 规则明确了市场参与主体、交易品种、价格形成机制等关键内容,统一了计量结算标准 [6][15] - 上半年我国跨省区交易电量超过6700亿千瓦时,占全国电力交易量的25% [6] 电力市场未来发展 - 将推动南方绿电送长三角、西北绿电送南方、蒙西绿电送南方等交易常态化 [24] - 持续完善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总体设计,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24] - 跨电网经营区交易将有助于优化全国电力资源配置,提升市场效率 [24]
全国电力市场有了统一的“度量衡”
中国青年报· 2025-08-12 03:43
这是我国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关键一步。"从最基 础的计量与结算环节着手,致力于构建统一、规范、透明、高效的制度体系和技术基础,为电力资源的 全国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铺平道路。" 我国的电力市场有了统一的"度量衡"。 8月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的《电力市场计量结算基本规则》(以下简称《规 则》)对外公布,围绕电力市场经营主体电能量、功率等数据的测量、记录以及提供相关数据的行为进 行了规范,同时对电力交易机构的结算服务、电网企业电费收付等作出了统一要求。 这是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基础规则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自2015年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以来,"管住中 间、放开两头"的电力行业格局基本形成,我国实现了从"计划电"到"市场电"的重大转型,电力中长 期、辅助服务、现货等各种市场品类逐渐走向全国。 "但随着煤电、新能源、工商业用户全面参与电力市场,各地计量管理要求不规范、单位不统一、流程 衔接不顺畅、电网企业与交易机构职责界面不明确、电费结算不及时等问题逐渐凸显,亟须国家层面统 一规范。"国家能源局市场监管司有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统一规范的市场"语言 ...
多元并进活力迸发 电能在“全国一盘棋”中奔流不息
证券时报· 2025-08-11 17:35
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 - 我国电力市场化改革实现从区域分散向全国统一规范运行的历史性跨越,市场壁垒被打破,电能实现"全国一盘棋"流动 [1] - 全国统一电力市场是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依托十年制度创新和统一市场体系协同 [1] - 电力市场参与主体日趋多元,交易规模持续扩大,未来将重点解决全国统一性与地方灵活性的平衡问题 [1] 电力市场制度创新 - 《电力市场计量结算基本规则》发布标志着"1+6"基础规则体系初步构建完成,统一了电费收付要求 [2] - "1+6"规则体系首次在国家层面构建系统完整的电力市场规则,将"双碳"目标、统一大市场和新型电力系统三大战略制度性连接 [2] - 规则体系包含基础规则、三大主干规则和三大支撑规则,涵盖电力市场各品种各环节 [3] 电力市场交易发展 - 2024年1-6月全国市场交易电量达2.95万亿千瓦时,其中跨省跨区交易电量670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8.2%,绿电交易电量154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9.3% [4] - 电力现货市场即将实现基本全覆盖,南方区域电力市场成为首个打破省级行政区划限制的电力现货市场 [5] - 截至2024年底全国电力市场经营主体增至81.6万家同比增长8.9%,发电侧燃煤机组全部入市,工商业用户实现全覆盖 [6] 绿电交易发展 - 2024年全国绿证交易量达4.46亿个同比增长364%,绿电交易量飙升至233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35.2% [7] - 绿电交易已实现全覆盖,有力支撑我国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 [7] - 全国统一电力市场有助于解决新能源消纳难题,为新能源占比提升提供市场化机制 [7] 未来发展展望 - 计划2024年初步建成全国统一电力市场,2029年全面建成 [8] - 预计2030年电力市场化交易规模突破10万亿千瓦时,新能源参与市场化交易比例从30%提升至80%以上 [8] - 未来将出台更多监管指引,实现各品类市场高效协同,形成顶层设计与地方创新的良性循环 [8]
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如何因地制宜? ——专访华北电力大学教授 刘敦楠
中国电力报· 2025-08-11 00:29
电力市场化改革"1+6"基础规则体系的核心意义 - 首次在国家层面构建系统完整的电力市场规则体系 终结了规则分散碎片化的历史 以《电力市场运行基本规则》为纲领 配套六个基础规则形成相互衔接支撑的体系 [2] - 将"双碳"目标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三大国家战略在制度层面深度贯通 为新能源参与市场交易 容量成本回收等搭建制度桥梁 [3] - 建立信息披露 信用评价 风险预警 干预熔断四道防线 营造公平有序市场环境 提升参与者信心 [3] "1+6"规则体系的具体制度支撑 - 中长期交易发挥"压舱石"作用 通过远期价格信号优化发用电计划 现货交易实时组织最优系统运行方式 辅助服务交易引导储能等灵活性资源发展 [4] - 电能量市场清晰界定交易品种 价格形成机制等核心要素 辅助服务市场通过经济激励调动主体积极性 [5] - 分时电价机制拉大峰谷价差 精准反映时空价值差异 引导用户削峰填谷 提升系统运行效率 [6] 统一性与地方灵活性的平衡机制 - 建立全国适用性制度框架实现"车同轨 书同文" 同时避免"一刀切" 允许地方根据资源禀赋 需求特点等调整规则 [7] - 山西 广东等现货试点省份形成本地规则体系并向国家反馈 推动顶层设计动态优化 形成双向促进的良性循环 [7] - 地方可在统一框架下制定差异化电价政策 探索双边协商 集中竞价等交易模式 如广东山西发布虚拟电厂细则 蒙西广东引入需求侧响应细则 [8] 未来发展方向 - 新型经营主体 交易品种 市场模式将持续涌现 地方探索将补充完善全国统一规则体系 形成螺旋上升的实践过程 [9]
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取得重要标志性成果—— 南方区域电力市场启动连续结算
经济日报· 2025-08-09 21:55
南方区域电力市场连续结算试运行启动 - 南方区域电力市场正式转入连续结算试运行阶段,从短期交易变为每天不间断交易,预计日均交易规模将达到38亿千瓦时 [1] - 该市场是国内首个多省份、全主体参与、统一出清的现货市场,是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初步建成的重要标志性成果 [1] - 市场覆盖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海南五省区,实现了电力现货市场全覆盖 [3] 市场参与主体与交易规模 - 市场注册主体数量已超过22万个,涵盖煤电、核电、新能源、水电、气电等全部类型发电电源和电力用户、售电公司 [2] - 市场化交易电量占比超过70%,实现了电力资源在全国更大范围内自由流动 [2] - 启动会当天,超过831家电厂和700多家用户参与市场,申报电量达22亿千瓦时,其中501家新能源场站参与报量报价 [2] 市场机制与技术支撑 - 建立了区域内不同省份、不同类型发电机组同台竞价的市场机制,促进了市场公平 [3] - 通过"天权"求解器支撑超6000个模型节点、超120万项出清变量的高效计算 [3] - 现货市场释放更真实、更稳定的价格信号,同样1千瓦时电在不同时间的发电价格能差好几倍 [3] 市场意义与功能 - 现货市场是发现电力真实时空价值、优化资源配置效率的核心引擎 [1] - 市场设计科学性和功能有效性已通过全周期、全场景、全流程验证 [3] - 市场转入连续结算后,价格信号将更加连续,对参与者经营决策具有更大参考价值 [3]
专家解读丨《电力市场计量结算基本规则》出台 构建全国统一电力市场的重要基石
国家能源局· 2025-08-09 02:30
核心观点 - 《电力市场计量结算基本规则》于2025年10月1日施行 有效期五年 旨在构建全国统一电力市场的标准化计量结算框架 解决标准不统一 数据不透明 结算周期差异大等问题 推动市场公平与效率提升[2][3][6] 规则内容与适用范围 - 规则涵盖计量管理 结算管理 监督管理 适用于电能量交易 辅助服务交易等所有电力市场类型 包括虚拟电厂 新型储能等新型主体[4] - 计量管理要求市场经营主体安装符合标准的计量装置 规范数据传输时序 结算流程分为结算准备 结算依据编制和电费结算三个阶段 禁止设置"不平衡资金池"[4] - 强化监督与争议解决机制 明确监管主体和违规处罚措施 提供维权渠道[4] 出台背景与意义 - 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必然要求 解决各省份 各交易品种规则不统一导致的跨省交易成本高 效率低 数据不透明 结算周期差异大等问题[6] - 全国统一电力市场规则体系关键一环 填补计量结算专项规则空白 与《电力市场运行基本规则》《电力市场监管办法》等文件形成互补[7] - 推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重要支撑 适应虚拟电厂 分布式能源 新型储能等新业态需求 促进清洁能源消纳[8][9] 重要作用 - 为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奠定制度基础 统一计量标准 结算周期和科目式样 打破地域壁垒 降低跨省交易成本 现货市场地区推广"日清月结"模式 非现货市场地区采用差异化结算安排[11] - 保障市场经营主体合法权益 推动结算透明化 披露结算变动原因 单独列示科目 强化风险防控 要求售电公司提交履约保函 规定电网企业不得因用户欠费克扣发电企业电费 建立争议解决机制[12] - 推动电力市场数字化转型 要求建设统一数据平台 实现计量数据自动采集与交互 支持区块链结算 智能合约等技术应用[13] - 助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优化计量数据管理 提高市场出清结果准确性 为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接入创造条件 将虚拟电厂 新型储能纳入结算体系[14] 行业挑战 - 数据基础能力不足 现货市场地区"日清月结"要求对数据采集 传输和处理能力提出极高要求 分布式能源计量设备覆盖率不足 数据采集频率不达标 数据传输网络建设滞后 用户侧计量设备智能化改造待普及[16]
专家解读丨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如何因地制宜?
国家能源局· 2025-08-09 02:30
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的关键突破 - "1+6"基础规则体系标志着电力市场化改革取得关键性制度突破 终结了规则"碎片化"历史 将"双碳"目标、全国统一大市场与新型电力系统三大战略深度贯通 [3][4] - 体系首次在国家层面构建系统完整的电力市场规则框架 以《电力市场运行基本规则》为纲领 配套6项基础规则覆盖交易品种与运行保障 实现各环节"有规可依" [4] - 制度设计为新能源参与市场交易、容量成本回收、分时电价与辅助服务定价搭建桥梁 推动能源绿色转型与市场化改革融合 [5] "1+6"规则体系的核心支撑作用 - 中长期交易承担"压舱石"功能 通过远期价格信号优化发用电计划 现货交易实现系统最优运行 辅助服务交易引导储能等灵活性资源发展 [7] - 电能量市场明确交易品种、价格形成机制等要素 辅助服务市场通过经济激励调动调频/备用等资源 分时电价机制拉大峰谷价差引导供需平衡 [8] - 注册管理、信息披露、计量结算三大规则构成市场"后勤保障系统" 确保交易公平透明高效 [7] 统一性与地方灵活性的平衡路径 - 顶层设计确立全国统一基础框架 避免地方规则差异导致市场分割 同时允许地方根据资源禀赋、电网结构等调整实施细则 [9][10] - 地方实践反馈推动制度动态优化 如广东/山西推出虚拟电厂细则 蒙西/广东引入需求侧响应 山东制定技术支持规范 江西增加容量补偿机制 [10] - 电价政策与交易模式可差异化 未来新型主体/交易品种的探索将持续补充全国规则体系 [11]
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基础规则体系构建完成 电力自由流通有了统一“度量衡”
人民日报· 2025-08-09 01:54
人民日报记者 丁怡婷 新疆午后阳光"点亮"北京夜景、西南水电送至东部负荷中心……我国地域辽阔,电力错峰互济空间 广阔。今年上半年,我国跨省区交易电量超过6700亿千瓦时,也就是说,电力市场每交易4度电,就有1 度通过跨省区交易实现。 一度电从发电场站进入工厂企业、千家万户,开关闭合的背后,是复杂的电力大市场在运作。 在这个大市场中,发电企业、售电公司、电力用户等多个主体参与其中,交易品种有哪些?价格怎 么确定?结算如何进行?省份之间的规则差别不小,给电力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通带来一定阻碍,强化 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尤为必要。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电力市场计量结算基本规则》(以下简称《规则》), 规范结算业务管理,强化结算风险管理,统一电费收付要求,填补了全国统一电力市场"1+6"基础规则 体系的最后一块空白,标志着基础规则体系构建完成,电力自由流通、优化配置有了统一"度量衡"。 "1+6"是什么?"1"即2024年发布的《电力市场运行基本规则》,将最关键的内容确定下来,比如市 场里谁可以参与,各自有何责任权利,电怎么买卖等,是电力市场的"主干"。 "6"相当于电力市场的6根"枝干"。首先是交易 ...
让每度电更好地流动起来(编辑手记)
人民日报· 2025-08-08 21:39
电力市场机制优化 - 电力需求持续攀升与输电通道满载的矛盾亟待解决 破解关键在于畅通电力市场机制 [1] - 国网与南网共同编制跨经营区交易细则 推进技术平台对接以降低交易成本 促进新能源消纳与电力安全供应 [1] - 跨省电力调配成效显著 广东等省份向上海输送超20亿千瓦时电能 体现全国统一电力市场的资源配置优势 [1] 电力市场发展前景 - 配套政策持续完善与体制机制畅通将推动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 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1] - 电力市场机制优化形成多方共赢局面 提升发电企业竞争力并保障民生用电需求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