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精神

搜索文档
瞭望 留住不能忘却的记忆
新华网· 2025-09-18 01:27
"每年9月18日前后,博物馆访问量都会激增,平均每日游客数量过万人。"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赵洪南 位于辽宁的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布满累累弹痕的"残历碑"将历史铭刻于1931年9月18日。 这天夜里,日本关东军为制造事端,自行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所为,由此开始了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此后数月 间,东北三省沦陷,不愿做亡国奴的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长达14年的艰苦抗战。 文物"会说话",历史不会忘记。涵盖真实历史资料和珍贵文物的展陈,让青少年观众零距离触摸历史纹理的数字化交互手段,领读抗战书籍、讲 述红色故事等丰富活动……当抗战胜利的霞光穿透八十年云烟,人们走进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先烈们浴血奋战的场景历历在目。 第一届全国青少年田径运动会期间,运动员代表在"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参观(2025 年 8 月 12 日摄) 吴青昊摄/本刊 丰富展陈触摸历史脉搏 在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丰富展陈用历史资料提供真实证据,蜡像、雕塑等则以"艺术再现"方式与观众建立情感链接。 一个绣有"TRUTH"(真相)字样的蓝色布包被摆放在玻璃展柜里,布包旁是一份装订400多页的手 ...
传承伟大精神 培育时代新人
辽宁日报· 2025-09-18 01:16
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为了救中华!"9月15日,由沈阳师范大学师生原创的剧目《证据》在星晔会堂上演,该剧把九一 八事变后爱国人士在沈阳城冒死搜集日军罪证的历史事件搬上舞台。剧中,爱国人士巩天民的铮铮誓言 激起台下掌声雷动!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九一八事变爆发94周年。辽宁是抗 日战争起始地,辽沈大地见证了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这片红色厚土为青少年成长成才提供着丰富的精 神滋养。 一直以来,全省各地各校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深 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将伟大抗战精神、东北抗联精神融入思政课,发挥"六地"红色文化 资源优势打造特色思政课品牌,引导广大青少年传承红色基因、厚植家国情怀,培养造就一大批可堪大 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在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中建功立业。 红色场馆里,思政课教师打破思维限制,带领学生开启"行走的思政课",课堂形式更实了;文艺会 演中,师生共创,将烽火岁月搬上舞台,作业变作品,课程内容更活了;一场场集体备课会上,大中小 学思政课教师集思广益,思政"金课"成色更足了…… 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 ...
凝聚正义力量 砥砺复兴之志
新华社· 2025-09-18 00:53
17日上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总结会议在京举行。习近平 总书记亲切接见纪念活动筹办工作各方面代表,向他们表示感谢和问候,对他们的辛勤付出和出色成绩 给予充分肯定,勉励大家奋发进取、再立新功。会议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 上关于纪念活动的重要讲话。 庄严隆重、大气磅礴、震撼人心、激励奋进,纪念活动成功举办,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历史征 程中镌刻下浓重的一笔。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强调,纪念活动"进一步弘扬了伟大抗战精神,进 一步坚定了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信念信心,进一步展示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 任担当"。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郝栋说:"总书记以三个'进一步'深刻阐述纪念活动的历史意 义,充分彰显这场弘扬抗战精神、体现时代特色、具有大国气派、展示强军风采的纪念活动对党心军心 民心的极大振奋,凝聚起矢志复兴、捍卫和平的力量。" 纪念活动中,首都各界干部群众讲政治、顾大局,积极服务保障国之大者,共同营造出正气充盈、 扬我国威的浓厚氛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纪念活动领导小组及其各工作机构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始终坚持高 标准 ...
历史记忆共同守护,爱国情怀跨越海峡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9-17 23:05
"这次研学活动是一次思想的洗礼和精神的重塑。我们有责任将这些历史真实、全面地传递给年轻人, 让抗战精神永不褪色、代代相传。"在四川成都和重庆参加抗战主题研学活动后,台湾青年廖先生迅速 将所见所闻制作成3个短视频,发送给岛内朋友。 近日,台盟重庆市委会与台盟四川省成都市支部共同举办以"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 来"为主题的踏寻先辈抗战足迹研学之旅。30余名台盟盟员及台湾青年走进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 重庆抗战遗址博物馆、中国李庄文化抗战博物馆等,体悟抗战历史给两岸的共同启示。 感受团结力量 位于重庆上清寺的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是研学之旅首站。珍贵的历史照片与文献资料,让研学组对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形成与发展历程有了深入了解。 在大陆高校就读的台生廖同学说:"在这里我更加理解了'统战'这个词的真正含义——它不是争夺,而 是团结。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里,不同群体选择了合作,集中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为中华民族 的独立、解放和繁荣奠定坚实基础。" "我们了解了台盟以及各民主党派如何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肝胆相照,共同为追求民族独立与人民 解放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的历史。"在大陆 ...
回望(人民家书)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9-17 22:22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门。 新华社发 西南联大学生在做实验。 新华社发 穆旦写给唐振湘的信件。 资料照片 闻一多 一级演员、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孙星配音 朱自清 扫码收听 一级演员、原总政话剧团刘纪宏配音 张伯苓 扫码收听 扫码收听 一级演员、中国煤矿文工团瞿弦和配音 浦江清 扫码收听 配音演员王磊配音 蒋梦麟 扫码收听 配音演员任亚明配音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所高校被迫南迁,几经辗转安顿在云南昆 明,组建西南联合大学。在抗战艰苦条件下,西南联大赓续中华民族文化血脉、为国家培养人才;广大 师生遵循刚毅坚卓的校训,满怀科学救国的理想,大批学生投笔从戎、效命疆场,谱写了可歌可泣的爱 国主义篇章。 本期"人民家书"摘编了西南联大6位学人的珍贵家书,讲述家书背后的动人故事。他们以笔为矛、以学 为盾,在艰难岁月中守护文化火种,用教育延续民族精神。值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胜利80周年之际,让我们重读这些珍贵的家书,在字里行间触摸那个年代知识分子的担当与坚守,重温 中华民族在苦难中淬炼出的精神脊梁。 ——编 者 闻一多: 临大搬到昆明,搬出好几个胡子 (1938年4月30日) 穆 ...
弦歌不辍为家国
人民日报· 2025-09-16 07:55
音乐是最活跃、最动人、最富有感染力与亲和力的一种艺术形式。音乐在传播知识、思想和进行社会动 员方面,不受时空、文化程度和其他条件的限制,可以直抵人心。那么,抗战歌曲的力量从何而来?歌 声中蕴含着怎样的精神密码? 弦歌何以不辍?因为,铭刻在旋律里的精神内核——不屈、团结、牺牲、奉献、乐观等因子,从未过 时、永远不会过时。当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新威胁新挑战有增无减,关税战、贸易战甚嚣尘 上,"不怕那千丈波浪高如山"的歌声依然可以洞穿迷雾;无论是向着美好愿景奋进,还是抗御自然灾害 突袭,"团结就是力量"总能汇聚人心和物力。今天我们重温抗战歌曲,既是为了捍卫历史记忆、守护历 史真实,也是为了弘扬蕴藏其中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和伟大抗战精神,传承好"从哪里来"的基因,看清 楚"走向何方"的路标。 "声声"不息的抗战歌曲,唤起了生生不息的民族魂,凝聚起不屈不挠的救国志。《黄河大合唱》唱出了 黄河的奔腾豪迈,也唱出了中华儿女同仇敌忾的势不可挡。《松花江上》倾诉着对东北家乡的怀念,也 表达出对日本侵略者的激愤。多数抗战歌曲都诞生于条件艰苦的岁月,却以活泼欢快的曲调、乐观向上 的歌词,昂扬起挽救民族危亡的如磐决心、坚定了把侵略 ...
杨靖宇之孙,拿出一块传家宝!
人民网· 2025-09-16 03:20
"我们家有一个传家宝 拿出了一块珍藏的传家宝 0:00 是从我爷爷牺牲的地方 带回来的一块树皮 我爷爷就是靠这些东西果腹 靠共产党人的意志支撑" 杨靖宇将军(原名马尚德)之孙马继志 讲述爷爷的故事时 撕裂沈阳城头的黎明 当卢沟桥的硝烟 笼罩宛平城的上空 平津危急! 华北危急! 中华民族危急! "如果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 还有中国吗?" 这是杨靖宇牺牲前 对劝他投降的村民说的话 当"九一八"的炮声 在这民族危亡之际 谁能在硝烟弥漫中看清胜利方向? 做光荣自豪中国人 9月16日 谁能在生死攸关前扛起民族大义? 谁能在泥沙俱下时担当中流砥柱? 0:00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全国大中小学生同上一堂思政大课 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让我们回望烽火岁月 叩问历史 探寻答案 点击观看完整课程↓↓ 本次思政大课分为小学课程"众志成城"、初中课程"中流砥柱"、高中(中职)课程"精神丰碑"、大学课 程"大国担当"四个篇章,按学段在9月15日至18日依次推出,敬请关注! 责编:张靖雯、王瑞景 ...
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全国大中小学生同上抗战思政大课
央视网· 2025-09-15 22:57
全国大中小学生同上抗战思政大课,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规律,分为小学篇"众志成城"、初中篇"中流砥柱"、高中(中职)篇"精神丰碑"和大学篇"大 国担当",从9月15日至18日每日播出一篇。小学段课程《众志成城》率先播出,赵一曼家书等珍贵历史资料,借助AI技术,引导孩子们沉浸式感悟抗战精 神。 靖宇县三道湖镇兴平希望学校学生 宫本爽:我真的很难想象杨靖宇将军他们是怎么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冬天里坚持下来的。我在信里告诉他,我们现在 每天都能吃饱穿暖,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学习。我们国家现在有航母,有高铁,有飞船,如果他能看到就好了。我还想对杨靖宇将军说,请您放心,我们一定 会珍惜现在的一切,好好学习,将来把祖国建设得更强大。 上海浦东新区张江高科实验小学学生 朱星潆:赵一曼阿姨的故事让我特别感动,她那么爱自己的孩子,却愿意为国家牺牲,她的绝笔信就好像在跟我们说 话一样。 央视网消息:为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教育部联合中央网信办、国家文物局等单位,组织全国大中小学生同上抗战思政大课,主题是"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做 光荣自豪中国人"。 上海浦东新区张江高科实验小学学生 杨浩毓:听了这节思政大课,我才真正明白了众志成城这个词的 ...
弦歌不辍为家国(金台随笔)
人民日报· 2025-09-15 22:22
今天我们重温抗战歌曲,既是为了捍卫历史记忆、守护历史真实,也是为了弘扬蕴藏其中的伟大爱国主 义精神和伟大抗战精神,传承好"从哪里来"的基因,看清楚"走向何方"的路标 《 人民日报 》( 2025年09月16日 05 版) (责编:袁勃、赵欣悦) 歌声的力量,是团结的力量。歌声描画了"家国",也塑造了"我们"。当抗战的歌声响起,江南的绣女听 见了塞北牧羊人的呐喊,南洋的侨胞触摸到黑土地的血泪,卖菜大娘与学堂先生在同一旋律中读懂彼此 眼中的火光。千万人同唱"中华民族不会亡",个体命运不约而同与整个国家的命运紧紧绑在一起。在民 族危亡之际,音乐家们正是以歌声为武器,用简单的旋律和直白的歌词,助力形成广泛的抗战动员。 歌声的力量,亦是信仰的力量。"日本鬼子靠垒窝,国民党靠吃喝,八路军靠唱歌。"作家铁流新创作的 中篇小说《八路军唱歌》里,开篇引用了抗日战争时期在山东根据地广泛流传的一句民谣。这句民谣, 道出了人民军队的精神风貌。我们党以自己的政治主张、坚定意志、模范行动,引领夺取抗战胜利的正 确方向,吸引爱国青年如洪流般加入抗日队伍里。从第一期到第六期,仅抗大学员就从1065人发展到 13390人。在那个烽火连天的岁月 ...
东航北京分公司参观《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主题展览
中国民航网· 2025-09-15 08:05
公司活动 - 东航北京分公司组织干部职工参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主题展览 包括飞行部 客舱部 保卫部的50名空勤人员和相关负责同志参加[1][3] - 展览设8个主题展区 展出照片1525张 文物3237件 采用AI交互和全息影像技术再现历史[3] - 空勤人员身着制服整齐列队 在讲解员引导下聆听学习 表示要弘扬抗战精神 确保航空运行和人民生命绝对安全[6] 企业文化建设 - 活动以"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珍爱和平 开创未来"为主题 是国资委组织的中央企业在京干部职工专场参观[3] - 公司员工通过参观珍贵图片 战争实物和复原场景 表示要将抗战精神转化为确保安全 提升服务品质的实际行动[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