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碳捕集
icon
搜索文档
海上“碳封存”,来了→
金十数据· 2025-05-24 17:02
项目概况 - 我国首个海上二氧化碳封存示范工程项目在南海东部海域正式投用,填补了我国海上二氧化碳封存技术空白 [1] - 项目位于深圳西南约200公里的恩平15-1平台,通过回注井将二氧化碳封存至海底800多米咸水层,初期回注速度每小时约9吨 [2] - 封存地层采用"穹顶"式地质构造,具有自然封闭性,预计每年封存30万吨二氧化碳,累计超150万吨,相当于植树近1400万棵 [2] 技术突破 - 公司创新应用7项国内首创技术,自主研发首套海上二氧化碳封存装置和首口海上二氧化碳回注井 [6] - 攻克海上操作空间受限、海洋高湿高盐环境、高难度浅层大位移水平井等难题 [3] - 构建安全可控的二氧化碳捕集、封存技术和装备体系,实现全流程技术自主化 [3][6] 行业意义 - 恩平15-1油田伴生气二氧化碳含量高达95%,项目避免常规开发模式下的二氧化碳排放和设施腐蚀问题 [2] - 我国海域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潜力达2.58万亿吨,项目为"岸碳入海"提供技术支撑和现实条件 [6] - 奠定油气资源绿色开发基础,为粤港澳大湾区及全国提供快速降碳方案 [6] 公司战略 - 中国海油已在广东惠州启动首个千万吨级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集群项目,计划通过管道/船舶运输实现海上封存 [6] - "十四五"期间公司碳排放强度目标下降10%-18%,新能源投资占比达5%-10% [9] - 计划2050年新能源等非化石能源产量占比超过传统油气,建成清洁低碳综合能源供应商 [9] 项目影响 - 作为亚洲最大海上原油生产平台,恩平15-1油田群高峰日产原油超7000吨 [2] - 项目促进公司增储上产与绿色低碳发展协同,探索沿海高排放企业降碳新路径 [7] - 公司将联合材料、设备制造、海洋工程等多行业开展全链条技术攻关与工程示范 [6]
“能源届奥林匹克”正式开幕,中国能源巨头亮出“国之重器”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20 09:33
大会概况 - 第29届世界燃气大会(WGC2025)首次在中国北京举办,由国际燃气联盟(IGU)主办,展览面积达5万平方米(历史之最),吸引70国3000余名代表及300家企业参展[1] - 国际发言嘉宾占比70%,全球顶级能源企业悉数参展,包括埃克森美孚、壳牌、道达尔等国际巨头及中石油、中石化等中国能源央企[1][4] - 大会设置80余场论坛,涵盖金融、数字化等特色活动,通过"燃空间"打卡点展示柔性软屏技术与生态融合理念[1][3] 行业意义 - 中国作为全球第三大天然气消费国、第一大进口国,通过大会实现三大目标:展示发展成果、深化国际交流、推动合作共赢[3] - IGU成员数量最多的中国可深度参与组织治理提升话语权,转化前沿技术赋能产业,拓展国际合作网络[3] - 国家管网集团推动"X+1+X"市场体系,通过智能交易平台使管网用户达1300家(增长55%),托运商增至882家,中小托运商服务量增长近十倍[7][9] 技术创新 - "深海一号"大气田采用16项首创技术,储油能力2万立方米,总投资230亿元,探明储量超千亿立方米,二期工程钻井深度达6万米[9][10][11] - 中国石化百万吨级CCUS项目年减排二氧化碳100万吨,通过109公里管道实现碳驱油增产,掌握页岩气勘探六大核心技术[14][15] - 国家管网智能客服系统支持双通道交互,一次入网量从1570亿立方米增至2400亿立方米,年节约社会用能成本120亿元[7][9] 市场发展 - 全国天然气产量五年增长42%,表观消费量突破4200亿立方米,在一次能源消费占比持续提升[9] - 管网公平开放政策推动煤层气产量倍增,非常规气与海气大幅上产,支撑国内能源结构优化[9] - 展览中国际企业面积占比超50%,覆盖能源、高端制造、工程咨询等领域,体现全球化合作趋势[4][8]
科研“问诊”气田 技术赋能减碳——普光气田硫黄回收尾气碳捕集耦合阻水采气技术攻关纪实
中国化工报· 2025-05-19 02:40
技术突破 - 科研团队成功开发复合胺溶剂配方,碳捕集效率稳定在92% [3] - 再生能耗降至2.7吉焦/吨二氧化碳,较行业传统方法低30% [2] - 技术突破实现百万吨级装置年减排二氧化碳超10万吨 [2] 研发过程 - 针对普光气田尾气湿度比设计值高15%的工况进行定制化研发 [1] - 团队进行12次流程推演,建立新数学模型修正湿度影响 [1][2] - 现场采集40米高吸收塔尾气数据,调整溶剂循环量至120立方米/小时 [1][2] 行业意义 - 标志中国石化在高湿度气田碳捕集领域取得突破 [2] - 复合胺溶剂增加抗发泡基团,解决传统溶剂高湿度工况效率下降问题 [1][3] - 技术成果为"双碳"目标提供实施路径 [3]
同兴科技(003027) - 003027同兴科技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20250507
2025-05-07 09:30
钠电材料业务 - 钠电正极材料应用场景为大型储能、启停电源、两轮车等,预计明后年聚阴离子用量增加 [2] - 市场上钠电正极材料以层状氧化物路线居多,聚阴离子路线潜力大,有望形成有力竞争 [2] - 新一代产品第三代NFPP研发成功,完成中试放大实验,成本下降,压实密度最高达2.3g/cm³,容量达110mAh/g,性能达国内一流水平 [3] - NFPP用于大型储能等场景,部分头部工厂量产线建成,能实现千吨级出货量,认可度提升 [3] - 下游客户主要在两三百兆瓦时为单位的大规模工商储能电站用NFPP路线 [4] - 钠电材料工厂初步规划完成,一期计划建设年产6000吨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或采用代加工模式生产 [5] - 第三代NFPP产品性能均衡,不区分动力、储能场景,正在开发2.5g/cm³更高压实密度材料面向小动力电池场景 [6] 催化剂业务 - 2024年催化剂销售营收和出货量达历史新高,原因是经营策略调整、技术先进、品牌认可度提升、新产线产能释放 [6][7] 碳捕集业务 - 公司对碳捕集业务乐观,成立CCUS事业部,加大人才引进和市场调研 [7] - 截止2024年底,全国已投运CCUS项目超120个,碳捕集能力约700万吨/年,2025年在建已备案项目捕集总量超1300万吨,预计2030年前行业快速发展 [7] - 中韩政府间项目推进,CCUS万吨级示范装置开工,后续商讨韩国及东南亚技术合作 [7] - 2024年吸收剂用于万吨级船用碳捕集装置,合作良好,考虑继续供货 [7] - 多个10万吨级CCUS工程在接触商谈,与上海惠生战略合作拓展海外市场,加大与国内外大学合作开发碳足迹市场 [7]
《巴黎协定》达成十周年:国际社会展望中国在气候变化全球治理中的积极角色
人民网-国际频道 原创稿· 2025-04-29 01:57
博览会概况 - 本届"绿动未来"博览会主题为纪念《巴黎协定》达成十周年 在巴黎大皇宫举行 吸引来自140多个国家的1000多家企业展商和500多位演讲嘉宾 覆盖40000多名与会者 [1][5] - 博览会设立国家馆(如南非 荷兰)并吸引1200多名投资人 聚焦可持续发展技术商业化及绿色经济机遇 [5] 中国在气候行动中的角色 - 中国在《巴黎协定》签订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并持续与欧洲 法国 巴西等国合作推动气候协议 [2] - 中国光伏发电成本十年内下降超90% 在高铁 电动汽车 电池及AI可持续发展领域取得显著技术突破 [2][3] - 中国实现全球最大荒漠化防治项目 拥有低成本海水淡化技术 沙特计划在人工增雨等领域与中国合作 [3] 国际合作与战略机遇 - 沙特与中国建立特别经济区 在"2030愿景"涉及的能源 矿业等领域深化技术合作 [3] - 中法发布气候变化联合声明 欧盟与中国保持气候目标协同 法国认可中国在生态转型中的领先地位 [3] - 联合国气候委员会专家肯定中国科学家对全球气候评估报告的关键贡献 [3] 参展企业与技术展示 - 博览会涵盖环保再生材料企业等多元展商 展示最新可持续发展技术及合作模式 [5]
倒计7个工作日!议程+项目参观!2025中国国际气体分离产业大会
DT新材料· 2025-04-25 16:00
会议概况 - 2025第四届中国国际气体分离产业大会将于5月11-12日在江苏扬州举办,聚焦气体分离材料、工艺及CCUS技术[1][8] - 包含主论坛、5大应用专题(膜分离/吸附分离/化学吸收/CCUS/特种分离)及青年科学家论坛,覆盖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全链条[2][3][4][5][6] - 配套江苏油田CO₂驱油、华电句容电厂万吨级CCUS示范工程实地参观,限额50人[9][55] 技术突破 - **新型材料**:MOF/COF吨级量产工艺突破(广东碳语新材料)、聚酰亚胺气体分离膜(廖家友团队)、碳分子筛烯烃烷烃分离技术(李忠团队)[1][42][46][56] - **工艺创新**: - 低能耗CO₂捕集技术(北京美斯顿相变法/水合物法)[56] - 电驱动碳捕获(荆延)、变压吸附天然气提氦(罗双江)[44][68] - 酸性天然气膜分离(郭盛团队Science成果)[65] 产业化进展 - **示范项目**:国家能源集团泰州电厂50万吨/年CCUS全流程示范、胜利电厂200万吨/年CO₂驱油封存工程(陆诗建团队设计)[36][49] - **企业动态**: - 精微高博推出国产化吸附分析仪器[56] - 金宏气体实现电子特气国产替代(超纯氨/硅烷混合气)[58][59] - 四川天人能源完成荒煤气资源化技术转化[60] 学术前沿 - **基础研究**: - 多孔材料创制(李晋平)、氟气吸附纯化(鲍宗必)[3][33] - 二维材料掺杂混合基质膜(肖武)、缺陷工程MOF膜(刘国振)[5][67] - **青年力量**:东南大学刘中云(碳分子筛膜)、新加坡国立贾舒悦(超薄MOF中空纤维膜)[66][6] 行业生态 - **参与方**: - 科研机构:中科院山西煤化所/过程所、浙江大学、清华大学等12家高校院所[12] - 企业:国家能源集团、中石油、中石化、华电等30余家能源龙头[12][47][52] - **商业合作**:设置展位对接需求,提供技术孵化、工艺包转让等服务[16][18]
日程发布!2025(第四届)中国国际气体分离产业大会邀您共襄盛举!
DT新材料· 2025-04-21 16:34
行业趋势与政策 - MOF、COF等新型分离材料实现量产突破,推动气体分离技术发展 [1] - 《巴黎协定》6.4条款即将启动全球碳市场,为碳捕集与封存(CCUS)技术创造新机遇 [1] - 2025中国国际气体分离产业大会将聚焦产业发展趋势、产业化难题及青年科学家创新成果 [1] 技术研发与创新 - 青年科学家论坛展示12项前沿研究,涵盖碳分子筛膜、MOF基混合基质膜、聚酰亚胺衍生物等新型分离材料 [2] - 主论坛报告涉及CCUS技术趋势、多孔材料创制、含氟特气吸附分离等关键领域 [3] - 化学吸收专题探讨低能耗CO2捕集技术,膜分离专题聚焦中空纤维膜在天然气提氦等工业应用 [4][5] 产业化进展 - 广东碳语新材料实现MOFs吨级以上量产,创新工艺在常温常压条件下合成 [53] - 国家能源集团建成亚洲最大规模(50万吨/年)CCUS全流程示范项目 [43] - 中石化碳科公司作为全国首个碳全产业链科技公司,提供二氧化碳捕集利用综合解决方案 [46] 企业动态 - 精微高博作为中国氮吸附仪开拓者,开发多款高端分析仪器 [52] - 北京美斯顿开发MCO2C相变法和水合物法两种低能耗CO2捕集技术 [52] - 金宏气体拥有电子气体研发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电子特气产品线覆盖超纯氨、高纯氢等 [54][55] 学术与产业融合 - 大会汇聚37家支持单位,包括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顶尖院校及国家能源集团等龙头企业 [7] - 圆桌讨论聚焦气体分离产业化瓶颈,涉及贫氦天然气提氦等国家战略需求 [68][70] - 往届会议反馈显示产业界与学术界对接效果显著,推动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 [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