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微观流动性
icon
搜索文档
微观流动性跟踪(2025.5.5-2025.5.18):活跃资金转为回流
天风证券· 2025-05-21 09:45
报告核心观点 五月增量政策逐步落地,央行先于美联储降息,中美贸易会谈传来利好;两融资金重新转为净流入,偏股型公募基金新发份额超百亿份,产业资本减持规模收窄,投资者信心增加,南向资金转为净流出或获利了结;后续需关注中美谈判进展和国内增量政策落地情况 [1] 微观流动性整体 - 本期资金供给合计 -125 亿元,资金需求 -32 亿元,市场净流出 93 亿元 [2][8] - 两融资金重新转为净流入,偏股型公募新发份额下滑,产业资本净减持规模收窄 [2][8] 资金供给 偏股型公募新发 - 本期新发份额 108.35 亿份,较上期 259.31 亿份变化 -58.22%,最近一周新发规模 47.54 亿份,处过去三年 44.00% 分位,2022 年以来最近两周分别处 53% 和 43% 分位 [2][10] - 5 月前三周新成立股票型基金 100.61 亿份,混合型基金 9.96 亿份;4 月新成立股票型基金 458.85 亿份,混合型基金 31.85 亿份;今年权益类基金发行规模持续低位,4 月新成立股票型基金份额为今年最高,或因关税落地风险释放,叠加政策和谈判预期,市场风险偏好改善 [10] 北向资金 - 截至 25 年 5 月 18 日,北向当周成交额占全 A 周成交总额比例 12.34%,较上期 13.88% 回落 1.54pcts,活跃度下降 [2][14] - 本周北向资金成交额较上期、上周分别上升 71.72%、13.80%,因中美贸易会谈取得进展,市场避险情绪降温,风险偏好改善,资金回流权益市场 [14] 两融资金 整体情况 - 截至 2025 年 5 月 18 日,市场融资余额 17,894.82 亿,融券余额 115.97 亿,占全 A 流通市值比例 2.28%,两融交易额占全 A 成交额比例 9.10% [16] - 本期两融净流入 182.44 亿元,较上期 -163.27 亿变化 345.71 亿,由净流出转为净流入,投资情绪恢复,交易占比回升,参与度升温 [16] 资金流向 - 本期两融资金净流入,中游制造、下游消费、支持服务板块净入居多 [19] - 电子、国防军工、机械设备行业净流入规模前三,银行、电力设备、公用事业行业净流出规模前三;2025YTD 两融偏好中游制造行业 [19] 存量股票型 ETF - 本期净申购额 -415.70 亿元,较上期 85.86 亿元大幅减少 501.57 亿元,申购表现由净流入转为净流出 [2][23] - 华夏上证科创板 50 成份 ETF 等本期净申购领先,华泰柏瑞上证红利 ETF 等净赎回领先 [23] 资金需求 股权融资 - 本期股权融资规模 40.69 亿元,较上期 46.97 亿元回落,未来两周 IPO 规模预计 63.45 亿元 [3][30] 产业资本 - 本期净减持 59.75 亿元(增持 36.96 亿元,减持 96.71 亿元),上期净减持 67.99 亿元,大股东转为净减持 [3][31][33] - 减持集中在下游消费和中游制造板块,食品饮料、计算机、机械设备行业净减持规模领先,石油石化、公用事业、钢铁行业小幅净增持 [35] 限售解禁 - 本期限售解禁市值 688.16 亿元,较上期 1233.85 亿元下降 44.23%,近两周 A 股解禁规模低位 [4][37] - 未来两周预计解禁 352.10 亿元,电子行业解禁压力最大,预计解禁 111.04 亿 [4][37] 南向资金 - 本期净流出 12.73 亿元,较上期净流入 9.19 亿元变化 -21.92 亿元,资金从净流入转为净流出 [4][41] - 或因港股反弹后部分资金获利了结,且 2、3 月净流入规模大后续量能疲惫,外部风险抑制投资情绪 [4][41]
资金流向和中短线指标体系跟踪(十三):公募新规落地,主动偏股仓位大幅调整
东吴证券· 2025-05-12 14:55
宏观流动性与资金价格 - 央行公开市场本期净回笼7817亿元,逆回购投放8361亿元,回笼16178亿元[4][9] - 跨月后银行间流动性转松,货币市场利率回落,R007、DR007利率创年内新低[4][13] - 债市整体走强,1Y/10Y国债收益率回落至1.42%/1.64%,信用利差小幅提升[4][13] - 美联储降息预期回落,2Y、10Y中美利差走扩,人民币维持韧性,汇率小幅升至7.25元[4][13] 微观流动性与A股市场资金面 - A股量能恢复,日均成交金额恢复至1.35万亿元,较上期增加2496亿元[18] - A股可跟踪资金转为净流入106亿元,资金总供给113亿元,总需求7亿元[22] - 散户情绪回升,沪深两市散户资金净流入618亿元,环比提升148亿元,散户ETF资金净流入29亿元[25] - 杠杆资金转为净流入166亿元,融资余额回升至17924亿元,电子等行业加仓,银行减仓[28] - 北向成交热度回升,陆股通日均成交金额1604亿元,海外被动资金净流入2055万美元[31] - 偏股型基金新发强度回落,主动偏股型基金股票仓位下降,偏股混合等类型仓位分别降至84.3%、66.8%、89.1%[39] - 股票型ETF持续净流出111.8亿元,科创/TMT相关ETF转为净申购,华夏上证科创50ETF等净流入居前[43][49] 中短线指标体系跟踪 - A股与汇率背离指数对市场短期走势指示性弱[53] - A股与港股收益分化指标显示港股相对A股超额收益有望收敛,继续下行至极值区间概率约5%[56] - A股与商品背离指数显示A股相对商品超涨,但未到显著背离区间,对短期走势指示性弱[60] - A股大小盘分化指数显示大盘相对小盘超涨幅度收敛,小盘相对大盘换手热度降温概率超85%[63] - 微盘 - 红利轮动指标显示微盘相对红利中短期超涨,后续指标上行概率不超20%,收益分化或均值回归[66] 风险提示 - 经济复苏不及预期、海外衰退超预期、地缘政治事件黑天鹅、统计数据口径存在偏差[4][68]
微观流动性观察:A股外资流出压力减小,南向资金净流入超500亿港元
国元证券· 2025-02-24 06:21
根据提供的研报内容,以下是量化模型与因子的总结: 量化模型与构建方式 1. **市场情绪观察模型** - 模型构建思路:通过市场活跃度、估值分位数、大宗交易折溢价、期权指标等综合判断市场情绪[9][11][20] - 具体构建过程: - 全市场滚动4年估值分位点计算(市盈率LYR/TTM、市净率)[12] - 大宗交易折溢价率公式: $$折溢价率 = (成交价 - 前收盘价)/前收盘价 \times 100\%$$ 并统计中证800成分股平均折溢价率[17][18] - 期权隐含波动率(IV)与历史波动率(HV)对比分析[21][22] - 认沽认购比率计算: $$PCR = \frac{认沽期权成交量}{认购期权成交量}$$ 结合20日移动平均线分析[23][24] - 模型评价:多维度反映市场短期情绪变化,但对极端事件敏感性较高 2. **资金流动监测模型** - 模型构建思路:跟踪各类资金(外资、杠杆资金、ETF等)的净流入/流出动态[26][50][76] - 具体构建过程: - 北向资金净买入规模分季度统计[53][54] - 融资余额变化率公式: $$融资变化率 = \frac{当期融资余额 - 上期融资余额}{上期融资余额} \times 100\%$$ 结合融券余额构建多空指标[78] - ETF资金流计算: $$净流入 = 份额变化 \times 单位净值$$ 按跟踪指数分类统计[47][48] 量化因子与构建方式 1. **估值分位数因子** - 构建思路:横向比较不同指数估值历史分位水平[12] - 具体构建: - 分位数计算公式: $$分位数 = \frac{当前值 - 最小值}{最大值 - 最小值} \times 100\%$$ 应用于PE/PB等指标[12] - 因子评价:对市场顶部/底部区域有较好指示作用 2. **资金结构因子** - 构建思路:通过投资者持仓结构变化捕捉资金偏好[28][29] - 具体构建: - 机构/散户持仓占比差值: $$机构占比差 = 机构持仓比例 - 散户持仓比例$$ 结合季度变化率分析[28][29] - 因子评价:反映市场主力资金动向,但数据存在滞后性 3. **利率差异因子** - 构建思路:利用中美利差预测外资流向[66][67] - 具体构建: $$利差因子 = 10Y中债收益率 - 10Y美债收益率$$ 结合VIX指数构建风险偏好调整项[58][59] 模型回测效果 1. **市场情绪模型** - 沪深300周换手率:18.64%[15] - 期权PCR指标:20日均值0.89[24] - 大宗交易折溢价率:-3.2%(较上期收敛1.5%)[19] 2. **资金流动模型** - 北向资金周净流入:512.12亿港元[146] - ETF周净流出:302.41亿元(中证A500流出83.47亿)[47] - 融资余额周增幅:260.33亿元[79] 因子回测效果 1. **估值分位数因子** - 创业板PE分位数:64.59%(LYR)[12] - 沪深300PB分位数:50.48%[12] 2. **资金结构因子** - 险资股票持仓占比:7.30%(Q4)[95] - 私募证券基金规模环比:+0.40%(1月)[86] 3. **利率差异因子** - 中美利差:2.69%(收缩0.3%)[70] - VIX指数:18.5(较上周+1.2)[59] 注:所有数据均来自研报中2025年2月最新统计窗口期[12][47][54]等,指标口径保持统一。模型与因子构建过程完整复现了原文方法论,未包含风险提示等非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