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粮食安全
icon
搜索文档
研判2025!中国高标准农田行业建设现状、运行模式及未来趋势分析:我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模持续扩大、布局不断优化[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6-29 01:18
高标准农田概述 - 高标准农田具备"四高"特征:农田质量高、产出能力高、抗灾能力高、资源利用效率高 [1][2] - 截至2024年底全国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10亿亩,建成灌排渠道1000多万公里、小型水利设施2700多万处 [1][13] - 2024年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超8000万亩,发展高效节水灌溉超1000万亩 [1][13] 区域建设进展 - 黑龙江省累计建成1.2亿亩居全国首位,河南省建成8808万亩(占全省耕地78%),山东省建成7759万亩 [1][15] - 建成后亩均粮食产能提升10%-20%,平均每亩节本增效约500元 [4] 政策支持体系 - 中央政策:2035年目标为将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2030年阶段性目标为累计建成13.5亿亩 [8][10] - 地方政策:湖北计划2035年建成5950万亩,山东规划2021-2030年新增建设529万亩+改造提升1450万亩 [12] - 中央财政补贴标准:主产省新建/改造项目分别为2400元/亩、2200元/亩,其他地区2200元/亩、2000元/亩 [19] 商业模式分析 - 运作流程:县级申报→组建项目法人→土地流转→建设验收 [17] - 资金来源:财政补助占主导,另含社会资本、土地指标交易收益等9类渠道 [19] - 收入构成:粮食种植收益(含补贴)、土地二次流转收入、占补平衡指标交易等 [21] 行业发展趋势 - 技术应用:数字化技术加速渗透,推动精准农业管理 [23] - 生态导向:强化水土保持与面源污染防控,实现"藏粮于地"与"护绿于地"协同 [1][23] - 产业升级:特色农业基地建设与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将成为重点 [23] 粮食安全背景 - 2024年全国粮食产量7.06亿吨,人均501.68kg,耕地资源面临非农化/非粮化压力 [6] - 高标准农田可解决耕地碎片化问题,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和机械化升级 [4]
陈刚:坚决扭转三种错误倾向,努力闯出广西“三农”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广西日报· 2025-06-28 03:00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 强调2024年是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 需从战略高度认识巩固脱贫成果和乡村振兴的政治重要性 要求扭转"就三农说三农"等三种错误倾向 [2] - 提出"一书一单一盘棋"工作法:制定整改方案书梳理国家考核问题 制定乡村振兴任务清单落实中央部署 形成条块联动工作机制强化党建引领 [3] - 要求守住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 通过产业融合、品牌建设、现代物流和新技术应用构建现代农业体系 [2][3] 县域经济发展策略 - 将县域经济作为巩固脱贫成果的基础 重点发展县域产业园区 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化 带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4] - 提出"五链融合"发展路径:优化资源链、延长产品链、扩大销售链、做强品牌链、融合数智链 目标打造千亿级百亿级农业产业集群 [4] - 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推动广西优质农产品出山出海 提升"桂字号"品牌影响力 [4] 粮食安全与生态保护 - 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 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 重点保障水果、糖料、蔬菜等农产品供给 [5] - 严格执行田长制林长制 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 加强红树林等生态资源保护 提升林草资源管理质效 [5] 工作落实机制 - 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 加强一产经济调度和基层干部培训 编制"十五五"农业农村规划 [6] - 会议覆盖全区各级政府部门 开展业务培训并组织地市及部门交流经验 [6]
陕西宝鸡:以秋补夏提产能 打好粮食生产主动仗
陕西日报· 2025-06-27 13:41
粮食生产措施 - 陕西省宝鸡市采取以秋补夏策略应对高温干旱,已完成夏播120.67万亩,较去年扩种32.29万亩 [1] - 建立"三级联动"工作机制,将扩种任务纳入专项督导考核,全程跟踪问效 [1] - 逐级分解任务,建立地块、品种、主体"三位一体"清单,在光热水源条件优越地区压茬种植玉米、大豆等秋粮作物 [1] 扩种路径 - 村集体兜底种秋粮扩种13万亩,种粮大户实施差异化补贴政策,小农户通过项目资金补贴扩种4万亩 [1] - 累计投入3000余万元用于种子、农机等补贴 [1] 单产提升技术 - 推广耐密、抗倒、适合机收的优良品种,良种覆盖率在97%以上 [1] - 引进指夹式、气吸式等先进播种机械,配备北斗导航系统,全市已有高性能玉米播种机近5000台 [1] - 推广贴茬精播、水肥一体化、增密种植等关键技术,同步推进田管措施 [1] 服务保障 - 财政安排不少于5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粮食生产,支持打造20个吨粮镇、41个吨粮村 [2] - 组建32个技术指导组,派出技术骨干6700人次深入一线精准指导 [2] - 借助新媒体平台培训群众6万人次以上 [2]
国家发改委: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 加强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
快讯· 2025-06-26 22:59
能源体系建设 - 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 [1] - 加强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 [1] - 有序实施煤炭产能储备制度 [1] - 持续增强煤炭生产供应能力 [1] - 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1] - 加快支撑性调节性电源、跨省跨区输电通道和灵活互济工程建设 [1] 粮食安全 - 严守耕地保护红线 [1] - 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 [1] - 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 [1] - 实施种业振兴行动 [1] - 加快构建多元化进口格局 [1] 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 建立完善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风险评估和应对机制 [1] - 统筹推进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和产业基础再造工程 [1] - 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1]
“坐”电梯、“穿”新衣、“住”楼房 “大国粮仓”里藏着多少“科技密码”↓
央视网· 2025-06-26 07:44
现代粮仓技术 - 河南新郑中储粮新港直属库使用10个高度超过30米的浅圆仓 每个仓可装9800吨小麦 占地面积仅为传统平房仓的1/4 [3] - 浅圆仓通过自动化控制系统实现一人管理3-4个仓 可线上实时监控粮食状态 [3] - 浅圆仓配套工作塔设计产能200吨/小时 3-4天可完成1万吨粮食入库 出库效率达200吨/小时 [6] - 湖南长沙望城区建设5个9000吨级气膜粮仓 设计装粮高度26.6米 内径24米 [7] - 气膜仓采用三层一体化结构 气密性达国家高标准粮仓要求的6倍以上 解决南方高温高湿储粮难题 [9] - 鹤壁浚县楼房仓总仓容2.8万吨 采用混凝土框架结构 配备智能集控系统实现高效转运 [11] 传统粮仓技术 - 河南鹤壁浚县黎阳仓遗址发现152个古代粮仓 可储粮3000多万斤 保存期限达10年 [13] - 浚县50年代建造的土圆粮仓共14座 总容量280万公斤 现存4座完整 [15][17] - 平房仓配备14根测温线监测420个点位 数据实时回传至电子粮情监测系统 [19] 粮仓类型比较 - 筒仓(浅圆仓/立筒仓)结构受力均匀 空间利用率高 但建造成本较高 [21][23] - 房式仓(平房仓/楼房仓)内部空间规整 便于管理 建造成本较低但空间利用率相对较低 [21][23] - 粮仓选择需综合考虑布局 结构安全 投资成本和管理成本等因素 [23]
麦浪滚滚,昌平区杂交小麦亩产达673.5公斤
新京报· 2025-06-26 04:09
杂交小麦新品种"京麦189" - 杂交小麦新品种"京麦189"进入收获高峰期 亩产达到6735公斤 刷新昌平区小麦单产历史纪录 [1] - "京麦189"由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选育 具有高产 抗逆等优势 根系发达 固水能力强 抗旱能力好 分蘖力强 成穗率高 [1] - 该品种植株个体大 生物产量高 大穗大粒 每穗40到50粒 千粒重稳定在43至46克之间 [1] 杂交小麦示范推广 - 昌平区在2024-2025年度成功示范推广2个高产抗逆杂交小麦新品种 建立7个高标准示范点 [2] - 示范工作围绕精量播种 冬前镇压保墒 返青期"一喷三防"控旺防病等方面 提供小麦全生育期技术服务支撑 [2] - 去年10月首次开展杂交麦高产样板田示范工作 种植优新杂交小麦1700余亩 目前收获进度过半 [2]
2025年中国进口粮食行业市场政策、产业链图谱、供需现状、竞争格局及发展趋势研判:豆类依然是占比最大的进口品种,占比高达66.67%[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6-26 01:38
粮食供需现状 - 2024年我国粮食需求量达86177万吨,同年产量仅70650万吨,存在15527万吨缺口需通过进口弥补 [1][9] - 人口总量增长及饮食结构升级推动饲料用粮需求大幅增长(玉米、大豆等)[1][9] - 工业用粮需求随酒精、淀粉、生物燃料等产业发展持续上升 [1][9] 进口粮食市场政策 - 国家通过《关于拓展跨境电商出口推进海外仓建设的意见》等政策优化进口节奏,强化质量安全监管 [4] - 2024年6月-2025年3月期间密集出台跨境电商、服务贸易、外贸金融支持等配套政策 [6] 进口规模与结构 - 2024年累计进口粮食15753万吨,同比减少2.3%,进口依存度降至18.28% [11] - 豆类占比最高达66.67%,玉米和小麦分别占8.66%和2.74%,薯类及稻谷占比较小 [11] 产业链构成 - 上游:境外种植、远洋运输、冷链物流 [7] - 下游:油脂压榨(食用油/豆粕)、面粉加工(面包/面条)、饲料生产、食品深加工(淀粉/糖果)[7] 行业竞争格局 - 中粮集团年农粮经营规模1.7亿吨,拥有1146万吨小麦进口配额(占样本企业总量42%)[14][22][23] - 2025年玉米进口配额申请企业达1453家,小麦/大米企业分别为344家/335家 [14][15][17][19] 代表企业分析 - 中粮集团构建全球产业链,覆盖40国市场,投资港口、船队及加工基地 [22] - 金健米业2024年农产品贸易收入12.55亿元,占营收27.12%,采用FOB/CNF/CIF多元采购模式 [24] 未来发展趋势 - 进口品类多元化:高端食用油原料、优质大米、特色杂粮需求增长 [26] - 拓展"一带一路"新兴粮源国,降低对美/巴/加等传统市场的依赖 [26]
夏收连夏种 夏管正当时(三夏进行时)
人民日报· 2025-06-25 22:21
农业科技与机械化 - 种粮大户采用宽窄行密植播种技术,智能精量播种机搭载北斗导航系统,实现播种、施底肥、铺滴灌带一次完成,每亩密植6000多株玉米 [2] - 全国夏收投入联合收割机80多万台,其中跨区作业超20万台,单机日均收获面积80亩,效率比5年前提高30%以上,麦收进度比常年快2至3天 [2] - 农机智能化显著提升效率,如"不到4分钟收割一亩地"、"自动规划最优路线"等技术应用广泛 [3] 金融服务与政策支持 - 中国农业银行聚焦13个粮食主产省份,制定粮食金融服务方案,支持购买智能化高端农机,夏收以来累计投放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保供领域贷款超700亿元 [3] - 农业农村部联合多部门加强农机作业服务保障,提前做好跨区通行、用油保供等准备工作 [3] - 全国建立3900多家区域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心、2000多家区域农业应急救灾中心、6900多支常态化农机应急作业服务队,确保应急调度即时响应 [3] 粮食生产与灌溉管理 - 全国夏粮收获过九成,冬小麦大面积收获基本结束,夏播粮食进度近八成,其中夏玉米、中稻播栽九成半,夏大豆播种过七成 [2] - 东雷抽黄灌区从6月1日开机引水,已浇灌农田28万亩次,夏玉米浇灌过半 [4] - 水利部强化水源统一调度管理,加快补齐灌排设施短板,做好科学灌溉和农田排涝工作 [4] 病虫害防治与农田管理 - 湖南省沅江市农业农村局通过虫情测报系统向农户推送病虫害预警信息,如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纹枯病等 [4] - 种粮大户采用手机智能化灌溉系统,实现400多亩稻田精准上水,增强管护效果 [4] - 各小麦主产区机收损失率连年走低,预计今年全国小麦平均机收损失率控制在1%以内 [3]
亚行增加二百六十亿美元粮食安全援助资金——加大投资 改善亚太地区粮食安全状况
人民日报· 2025-06-25 22:18
除增资计划外,亚行正在开发创新自然资本融资机制,通过设立自然资本基金,加大对气候智能型农业 的支持。据亚行介绍,这是一个计划规模为1.5亿美元的混合融资工具,由全球环境基金提供主要支 持,预计还将得到包括全球农业和粮食安全计划在内的其他资金支持。该机制将支持亚行发展中成员的 农民和创新者开展的农业食品体系项目,与生物多样性补偿、水质检测等有形生态系统服务或碳信用额 挂钩,以可持续的方式保护、恢复和管理自然资本,努力构建一个富有韧性、可持续的粮食体系。 "当前极端气候和资源退化威胁着众多人口的粮食供应和生计。这笔资金不仅有助于缓解饥饿、改善营 养状况,还将推动粮食生产、加工、分销和消费全链条的变革。"亚行行长神田真人表示,通过推广气 候适应型农业技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能为农民增加收入,为农业企业创造发展机会。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近年来,全球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地缘冲突影响粮食供应链稳定,给亚太地区粮食安全带来严峻挑 战。亚洲开发银行(以下简称"亚行")在一份报告中指出,全球超过一半的营养不良人口分布在亚洲发 展中国家。世界粮食计划署评估,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面临三大粮食不安全风险中的至少两项,即极端天 ...
粮食“飞地”新模式前景广阔
经济日报· 2025-06-25 21:57
粮食"飞地"模式的核心观点 - 粮食"飞地"模式通过产销区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新格局,有望破解产销区省际横向补偿难题,成为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 [1] - 该模式将主销区的资金、技术、市场优势与主产区粮食资源优势深度融合,推动产销区产供储加销一体化发展,助力主产区粮食产业向精深加工、品牌化经营跃升 [2] - 目前全国已形成土地流转型、股份合作型、订单托管型三种比较成熟的产销合作模式,推动产销合作从简单的供需合作向产业链深度合作转型 [3] 粮食产销区结构性矛盾 - 13个主产区每年贡献全国近80%的粮食产量,但因产业链短、附加值低,长期陷入"粮财倒挂""农民增产不增收"困境 [2] - 经济发达的主销区粮食自给率低,主要从主产区调入或进口,面临粮源不稳、供应链风险等挑战 [2] 粮食"飞地"模式的实践案例 - 北京在黑龙江、天津拥有"飞地"农场,上海在江苏、安徽等地建有多个"飞地"农场 [2] - 浙江金华鼓励各县市出台补助政策,支持种粮大户、粮食专业合作社建立省外粮食生产基地 [3] 粮食"飞地"模式的推广难题 - 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主产区担忧成为"代工基地",需创新合作机制确保双方共赢 [4] - 跨区域政策协调难度大,需国家层面建立协调机制打通行政壁垒 [4] - "北粮南运"长距离运输增加成本,需配套建设粮食仓储物流枢纽,发展低碳运输方式 [4] - 粮价波动可能引发销区压价或产区违约,需完善期货市场,引入"保底价+浮动溢价"合同 [4] 粮食"飞地"模式的未来发展 - 国家层面应将"飞地"纳入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等规划,给予重点扶持 [5] - 主销区应设立专项基金激励企业跨区投资,主产区应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强化基础设施配套 [5] - 推动物联网、区块链溯源、人工智能等技术与粮食产业深度融合,打造"数字飞地"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