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粮食“飞地”模式
icon
搜索文档
粮食“飞地”新模式前景广阔
经济日报· 2025-06-25 21:57
粮食"飞地"模式的核心观点 - 粮食"飞地"模式通过产销区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新格局,有望破解产销区省际横向补偿难题,成为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 [1] - 该模式将主销区的资金、技术、市场优势与主产区粮食资源优势深度融合,推动产销区产供储加销一体化发展,助力主产区粮食产业向精深加工、品牌化经营跃升 [2] - 目前全国已形成土地流转型、股份合作型、订单托管型三种比较成熟的产销合作模式,推动产销合作从简单的供需合作向产业链深度合作转型 [3] 粮食产销区结构性矛盾 - 13个主产区每年贡献全国近80%的粮食产量,但因产业链短、附加值低,长期陷入"粮财倒挂""农民增产不增收"困境 [2] - 经济发达的主销区粮食自给率低,主要从主产区调入或进口,面临粮源不稳、供应链风险等挑战 [2] 粮食"飞地"模式的实践案例 - 北京在黑龙江、天津拥有"飞地"农场,上海在江苏、安徽等地建有多个"飞地"农场 [2] - 浙江金华鼓励各县市出台补助政策,支持种粮大户、粮食专业合作社建立省外粮食生产基地 [3] 粮食"飞地"模式的推广难题 - 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主产区担忧成为"代工基地",需创新合作机制确保双方共赢 [4] - 跨区域政策协调难度大,需国家层面建立协调机制打通行政壁垒 [4] - "北粮南运"长距离运输增加成本,需配套建设粮食仓储物流枢纽,发展低碳运输方式 [4] - 粮价波动可能引发销区压价或产区违约,需完善期货市场,引入"保底价+浮动溢价"合同 [4] 粮食"飞地"模式的未来发展 - 国家层面应将"飞地"纳入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等规划,给予重点扶持 [5] - 主销区应设立专项基金激励企业跨区投资,主产区应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强化基础设施配套 [5] - 推动物联网、区块链溯源、人工智能等技术与粮食产业深度融合,打造"数字飞地"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