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物多样性保护
icon
搜索文档
生态富是一种高境界的富(评论员观察)
人民日报· 2025-05-08 22:42
生态旅游行业发展 - 北京玉渊潭公园拍鸟活动引发大众关注,多地文旅部门借势推广观鸟旅游资源[1] - 江苏东台以观鸟游为核心推出生态旅游服务,条子泥景区年接待游客近百万人次[1] - 有村民转型为观鸟导游后,经营的民宿每年有7个月几乎天天客满[2] 城市生态环境改善 - 北京官厅水库今春临停候鸟超过13万只,为20余年来最多[1] - 武汉市去年新增14个鸟类记录,包括4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1] - 厦门培育红树林带动海岸带生态活力和韧性显著增强,人居环境持续提升[2] 生态经济价值转化 - 各地因地制宜拓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将生态流量转化为游客留量和经济增量[1] - 全球超30亿人依赖海洋生物多样性谋生,超16亿人依靠森林产品[2] - 苏州建设234公里超级绿道网,杭州基金小镇选址注重生态文化环境[3] 人才吸引力提升 - 人才选择居住地时不仅考虑薪资住房,也重视生态文化环境[3] - 生态富助力城市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身心安顿之所[3]
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守护中华穿山甲 绘制全球生物地图
中国新闻网· 2025-05-08 09:59
中华穿山甲保护现状 - 中华穿山甲在广东肇庆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稳定种群 [1] - 2018年首次通过红外相机捕捉到消失30余年的中华穿山甲活动影像 [3] - 中华穿山甲2014年被列为极危物种 2020年升级为中国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5] 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生态价值 - 保护区面积11 33平方公里 保存近400年历史的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等8种森林植被类型 [3] - 每平方公里发现17 8个新物种 以鼎湖山模式标本命名的物种达202种 [3] - 一只中华穿山甲可有效控制350亩森林的蚁群数量 被称为"森林卫士" [5] 保护技术与国际合作 - 运用红外相机 无人机 人工智能等技术开展生态监测与保护 [5] - 1988年起与20多个国家科研机构合作 成为全球生态学家"观测实验室" [6] - "森林生态系统碳汇模型"被纳入联合国气候变化评估报告 [7] 科研平台建设 - 华南国家植物园标本馆致力于建成国际一流战略生物资源库 [9] - 参与编制《全球植物保护战略(2023-2030)》 分享中国植物保护经验 [6] - 目标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技支撑 贡献中国智慧 [9]
呼伦贝尔市首次发布林草种质资源普查成果
内蒙古日报· 2025-05-07 01:46
普查范围与投入 - 普查覆盖呼伦贝尔市12个旗市区及6个直属林业局,调查线路长达6.38万公里,覆盖超80%面积 [1] - 投入1500人次专业技术人员,布设171条样线 [1] 调查技术与成果 - 采用"天空地"一体化调查技术,精准记录维管植物114科470属1229种,其中草本植物967种、木本植物262种 [1] - 发现国家重点保护植物14种、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25种,古树群2处、珍稀植株1400余株 [1] - 5年共收集植物标本1255份、种子1060份,录入信息12158条,拍摄照片2.2万张 [1] 成果转化与应用 - 将1229种植物细分21个专项名录,发布《植物简志》,系统解析植物形态、经济价值与保护建议 [1] - 成果为全区种质资源库分库建设提供关键素材 [1] 未来规划 - 深化数据应用,接入国家林草种质资源信息平台,为生态修复、种业创新提供支撑 [2] - 强化濒危物种保护,实施就地与迁地保护结合 [2] - 推动资源开发,培育抗逆优质品种,助力乡村振兴与"三北"工程建设 [2]
“观鸟热”折射“生态好”(生态论苑)
人民日报· 2025-05-06 21:50
生态环境改善与鸟类多样性 - 北京市野生鸟类达到527种,成为鸟类多样性最丰富的大都市之一,居民在中心城区可实现"抬头观鸟"[1] - 全国越冬水鸟数量达到监测最高值(2024年),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野外种群数量稳中有升[4] - 东方白鹳连续13年赴约北京延庆野鸭湖湿地,彩鹮现身河北白洋淀,小天鹅连续5年在洞庭湖过冬[4] 生态保护政策成效 - 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 5平均浓度29 3微克/立方米(2024年),连续5年稳定达标[3] - 全国优良水质断面比例首次突破90%(2024年)[3] - 森林覆盖率超25%,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和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国家[3] 生态系统保护措施 - 设立三江源等第一批国家公园,建立各级自然保护地近万处[3] - 90%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74%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有效保护[3] - 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森林、草原、湿地等鸟类栖息空间得到系统性修复[3] 鸟类生态指示作用 - 鸟类被视为生态环境质量的"试纸"和生物多样性监测指示物[2] - 保护候鸟栖息地可同步保护濒危动植物种,维护地球生命共同体[2] - 鸟类迁徙路径覆盖广泛区域,其生存状态直接反映生态系统健康度[2] 观鸟活动社会影响 - "打鸟"摄影热潮兴起,黑海番鸭、荒漠林莺等珍稀物种成为拍摄对象[1] - 生态环境部发布文明观鸟指南,推动公众参与生态保护[1] - 部分候鸟转变为城市留鸟,形成"鸟类居民"现象[1]
科技守护自然,AI助力武夷山国家公园物种保护走向智能化系统化
环球网· 2025-05-05 05:29
文章核心观点 华为TECH4ALL数字包容团队与武夷山国家公园管理局合作开展AI+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提升物种监测保护工作效率和科研管理水平,助力生物多样性保护 [5][6] 武夷山国家公园情况 - 位于闽赣交界,总面积1280平方公里,是首批国家公园之一,拥有原生性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是生物多样性宝库和生态安全屏障,是唯一加入世界人与生物圈组织和冠名世界双遗产地的地方 [1] - 管理局秉持愿景开展保护工作,推进“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建设,在多领域取得阶段性成果 [3] - 系统监测保护工作重点是保护珍稀动植物及其栖息环境,当前初步搭建自然资源分布状况监测体系,但生态系统持续性监测依赖人力 [3] 华为与管理局合作项目 - 2025年初开展多轮AI+生物多样性保护专题讨论,3月启动生物多样性智慧监测平台试点 [5] - 基于前期采集数据,在算力和算法软件支持下标注数据,通过AI完成训练及推理,将识别结果呈现于平台 [5] - AI加持使物种监测保护工作智能化,效率比人工识别提升3倍,让数据发挥作用,提升科研及管理水平 [5] 生物多样性保护意义 - 是人类对地球家园的责任,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稳定 [6] - 数字技术支持下,科研人员能深入了解生态环境,为解决生态问题提供思路方法 [6]
在武汉 住着至少175种蝴蝶
长江日报· 2025-05-04 00:41
5月3日世界花园大会上,首个"武汉蝴蝶名录"揭晓谜底:6科175种蝴蝶落户江城,其中包括中华虎凤蝶、金裳凤蝶等一批国家二级以 上保护物种。 蝴蝶,号称"会飞的花朵",也是敏感的生态信使。随着人们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的不断加深,在野外观察与生态保护过程中,亟 需一份相对严谨的武汉本土蝴蝶底本数据。 武汉这座被长江吻过的城市,地理轮廓形如一只展翅彩蝶。那么,这个"蝶形城市"到底住着多少蝴蝶"居民"? 在武汉山地发现的中华虎凤蝶 但武汉市域内的蝴蝶文献极其有限,也一直没有见到一份公开发布的本土蝴蝶名录。 于是,一群热心的武汉蝴蝶爱好者挺身而出,发起了一个"武汉蝴蝶观察"公益活动。 "中华虎凤蝶身披'虎纹战袍',金裳凤蝶自带'黄金衣甲'……随着调查的深入,一批国家二级保护物种集体亮相,很多冷门蝶种纷纷出 镜。"名录发起人之一的董立坤介绍,这份"蝶类户籍"藏着太多惊喜。 81位"追蝶人"持续一年,共完成2929次野外记录,为115种蝶类在江城"蝶形地图"上勾勒生态坐标。 为了更好地完成武汉首次"都市寻蝶记",武汉蝴蝶爱好者自主开发了一个"观蝶"小程序,如同一个"AI蝴蝶记录簿",让大家更方便上 传观察记录。 "观蝶" ...
为它写诗——第三届“以诗之名·让珍稀被珍惜”活动诗意启幕
华夏时报· 2025-04-30 10:30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周南 北京报道 4月26日,"比大熊猫更濒危的动物全国仅剩1只"这一话题登上微博热搜,话题描述的是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斑鳖。4月29日,记者点开"以诗之名·让珍稀被珍惜"活动的诗歌征集官方页面,再次看到斑鳖的身影。 因为珍稀,所以珍惜。为呼吁认识珍稀物种、守护诗意自然,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家园,第三届"以诗之 名·让珍稀被珍惜"主题活动于2025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启动。活动由《诗刊》社、CM公益传播发起,自然资源 部宣传教育中心支持。 "截至4月29日,我们已收到诗歌投稿篇百余篇。"相关负责人告诉《华夏时报》记者,我们向全国发出邀请——以 诗意叩击山海,以珍稀物种的名称作为诗歌标题,为珍稀物种创作诗歌,让珍稀物种被看见、被珍惜,在寻常生 活中感受生命之间的脉动。 斑鳖之殇:当"不知道"成为种群消亡的推手 "我是一只斑鳖,我的族群,生活在这颗蓝色星球存活了2。7亿年,如今,全球存活个体不足3只,我将消失在这 个人类时代,也许人可以复制关于我的图片与视频,却永远无法复刻我身上的暗橄榄绿色,大自然赋予形成横竖 交织的线纹,未来人类将继续主宰 ...
广东两处世界地质公园获最新绿牌认证
南方日报网络版· 2025-04-28 08:04
世界地质公园评估结果 - 10家中国世界地质公园均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再评估 [1] - 丹霞山、雷琼获得2025—2028绿牌认证 [1] - 中国世界地质公园总数达49家,居全球首位 [1] - 广东省拥有2家世界地质公园 [1] 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 - 丹霞山为全球丹霞地貌命名地和研究基地 [3] - 2004年入选全球首批世界地质公园,20年内4次评估均获绿牌 [3]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议推进丹霞地貌研究国际化 [3] - 需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教育,推广"世界地质公园自然学校"经验 [3] 雷琼世界地质公园 - 以火山地质景观和热带生态为特色,2006年申创成功 [3] - 四次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估认证 [3] - 评估整改涉及显示度、设施建设、科普教育等7方面 [3] - 未来将优化地质景观、提升智慧服务,构建沉浸式研学场景 [3]
34万人热衷的“打鸟”到底有多上头
新京报· 2025-04-28 02:01
文章核心观点 明星出游引发观鸟行为破圈,国内观鸟人群日益庞大且以中青年为主,观鸟者入坑原因多样,部分地区观鸟活动火热,观鸟热彰显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并转化为经济价值 [1][19] 分组1:观鸟人群规模与特点 - 截至2023年末,中国内地有统计的省区市以鸟类观察为主的爱好者约34万人,从2018年到2023年,观鸟人群从14万人增长到34万人,占全国人口比例约为2.42% [1][2] - 中国观鸟爱好者年龄分布主要以中青年为主,与欧美国家老年人占比较高不同 [2] - 2023年度各省级行政区中排名前三的最热地点中有12所高校,大学生成为各地观鸟记录贡献的新主力军 [4] 分组2:观鸟活动发展历程 - 中国公认的观鸟元年是1996年,北京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和“绿家园”开始提倡和组织民间观鸟活动,随后各类观鸟活动迅速发展 [2] - 1938 - 1941年高校老师带专业学生进行科考观鸟活动,积累资料写成《三年来邵武野外鸟类观察报告》,是中国关于鸟类数量统计的第一篇实地考察报告 [5] 分组3:观鸟者入坑原因与参与项目 - 观鸟者入坑理由主要集中在“幼时启蒙”“欣赏鸟类与自然”“社交性强”“成本相对不高”等因素 [6] - 观鸟入门门槛低,除基本设备投入外无其他高额花销,可单独或与亲友出行,还能通过社群交流 [7] - “深水区”观鸟者深度参与鸟类繁殖调查等公民科学项目,如中国繁殖鸟类调查 [9] - 2023年得益于观鸟者探索辨识,有20种以往5年未记录的鸟种被记录到,包括罕见种和迷鸟 [9] 分组4:观鸟热门地区 - 根据《中国鸟类观察年报2023》,上海、北京、广东、浙江四地是全国观鸟最热地点,上海以2216篇上传记录领跑 [14] - 上海、北京、广东和浙江位于候鸟迁徙关键路线上,经济发达,城市生态空间建设好,野生鸟类多,观鸟消费群体壮大 [15] 分组5:观鸟的经济价值 - 有充足鸟类资源的地方通过组织观鸟季等活动促旅游搞收入,如2023年江西鄱阳国际观鸟季,活动资讯浏览总量超6亿次,带动200余万人次观鸟,预计旅游综合收入超5亿元 [17][18] - 2024年3月深圳出现扁嘴海雀,吸引各地观鸟拍鸟人坐飞机前往 [19]
2025年新能源行业上市公司生物多样性管理与披露现状调研报告
上海青悦· 2025-04-27 09:40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相关内容 报告的核心观点 - 新能源产业是实现减排、提升气候韧性的关键力量,也是各国迈向“双碳”目标的核心路径,但在建设与运营过程中对生物多样性产生的影响需引起国际社会高度关注 [6][8] - 国际社会对企业生物多样性管理与披露的要求日益严格,国内也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披露要求,然而新能源行业在生物多样性管理与披露方面现状不容乐观 [6][8] - 加强新能源企业生物多样性管理与披露至关重要,既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满足国内监管、消除风险、满足利益相关方期望的必然选择 [8]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第一章 背景 - 新能源产业为能源转型注入动力,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核心路径,但在建设运营中会对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如破坏生态系统、干扰动植物生存等 [6][8] - 国际社会对企业生物多样性管理与披露要求提高,相关组织发布提案和标准,国内也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披露要求 [6][8] 第二章 调研名单及方法 - 分析选取新能源行业相关上市企业42家,其中国内36家、国外6家,主要依据企业规模、行业覆盖及地域代表性选择 [9][10] - 国内企业报告来源于各交易所公开发布的资料及青悦ESG报告提取库,国外企业报告源自其官网 [9][10] 第三章 生物多样性管理与披露现状 MSCI评级结果 - 国外领先(AAA/AA)3家,主动(A/BBB/BB)2家,未深入评级1家;国内A级(6/BBB/BB)9家,CCC级(8/CCC)8家,未纳入评级19家,整体国内企业多数未纳入评级,纳入评级的企业表现一般 [11][16] 生物多样性议题披露 - 治理方面,国内大部分企业建立了ESG治理架构,但提及设立生物多样性保护小组/部门的企业较少,国外企业在生物多样性风险纳入决策流程方面表现较好,国内企业普遍缺乏实质性规划 [13][19] - 战略方面,国内企业在政策、规划、指标体系方面披露存在不足,与国外头部企业有差距,如国内金风科技在生物多样性管理方面有一定表现,但仍需完善 [30][31] - 风险管理方面,国内企业对生物多样性风险披露较少,风险评估体系不完善,国外企业如GE Vernova披露了详细的风险管理体系 [35][37] - 指标与目标方面,国内外企业多数未明确设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量化目标,国内长江电力在指标目标披露方面相对较好 [38][40] - 案例披露方面,国内企业案例数量少、内容不丰富,国外企业如NextEra Energy案例依据充分、内容完善 [43][45] 披露现状分析 - 国外新能源上市企业在生物多样性管理与报告方面整体表现更优,国内企业在各关键环节披露有待提高,需加强对生物多样性的重视和管理 [47] 第四章 国内新能源企业披露典型案例 报告披露案例 - 优秀披露案例:电能实业设立可持续发展管理架构,将生物多样性作为环境责任领域重点关注内容,披露自身管理战略及目标 [48] - 管理提升案例:浙江新能2023年在生物多样性披露方面有进步,但与领先企业仍有差距 [52] - 有待改进案例:中国电建虽进行了实质性议题分析,但未将生物多样性置于高实质性议题中,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内容披露不够深入 [53] 生态破坏处罚案例 - 多家新能源企业因违法占用土地、破坏森林、违规排放污染物等行为受到处罚,涉及华能、大唐、华电、中国电建等企业 [59][61][62] 第五章 总结与建议 - 新能源行业在生物多样性管理与披露方面现状不佳,企业表现参差不齐,多数企业未明确设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量化目标,披露内容不完善,无法满足利益相关方需求 [16][34][42] - 企业应制定明确、可量化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建立有效监测和披露机制,提升管理和披露水平 [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