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披露违规

搜索文档
北交所“五问五答”(第二期)
北证三板研习社· 2025-07-14 09:56
北交所上市流程 - 上市流程分为8个步骤:申请、受理、审核、审议、报送、注册、发行和上市 [1] - 从北交所受理到上市的时间一般为12到18个月 [1] 审核机构审核机制 - 审核机构自受理之日起二十个工作日内发出首轮审核问询 [2] - 发行人及中介机构需在收到问询后二十个工作日内提交回复文件 [2] - 审核分为两部分:发行条件/上市条件审核和信息披露审核(重点包括真实性、完整性、重大影响信息等) [2] - 若首轮回复不充分,北交所可在收到回复后十个工作日内继续问询 [2] - 无需进一步问询时,出具审核报告并提请上市委员会审议 [3] 新股发行定价方式 - 三种定价方式:询价发行、竞价发行、直接定价发行 [4] - 直接定价:发行人与主承销商结合行业、市场、同行业估值等因素确定价格 [4] - 询价发行:向注册网下投资者询价后协商确定价格 [4] - 竞价发行:合格投资者网上报价申购后协商定价(暂无案例) [4] - 北交所偏好直接定价,目前直接定价与询价发行案例分别为228家和43家 [5] 中止与终止审核区别 - 中止审核为程序暂停,可能恢复(如财务资料过期、中介机构更换等) [6] - 中止情形消除后可申请恢复审核(如补交财报),未及时消除可能转为终止 [7] - 终止审核为程序彻底结束(如撤回申请、财务资料未更新、重大合规问题等) [7] - 北交所中止审核较普遍(因上市周期长导致财务资料过期),终止审核仅3家,撤回204家 [7] 上市信息披露违规情况 - 财务信息不真实:数据造假、会计差错、隐瞒资金占用(如同辉信息会计差错被处分) [8] - 重大事项未披露:业务合作终止、股东质押/减持、诉讼、核心技术纠纷(如星辰科技未披露实控人诉讼被警示) [8] - 未披露关联交易(如生物谷控股股东占用资金3.56亿元未披露被处罚) [8] - 业绩预告违规:实际与预告差异超20%未修正(如诺思兰德误差超50%被警示) [8] - 股东权益变动违规:未及时公告持股变动或一致行动关系 [9] - 其他违规:内幕信息泄露、未配合监管问询(如流金科技高管亲属涉内幕交易、数字人延迟回复问询函被监管) [9]
交大昂立前高管涉千万退保疑云:举报者成被查者 一场被“立案”反转的资本风暴
新浪证券· 2025-07-14 05:49
事件概述 - 交大昂立召开媒体沟通会指控前任董事高管涉嫌通过违规购保退保侵占公司资金,并宣称已启动刑事程序[1] - 两天后公司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证监会立案调查,事件出现戏剧性反转[1] 指控细节 - 前任管理层被指控在2019-2023年间通过虚构或高溢价购买保险产品、短期内违规退保,导致资金非法流入个人关联账户[1] - 具体操作可能涉及:虚构或高溢价保险需求、快速退保套现、通过指定特殊退费账号将资金转入关联账户[4][5] - 警方已出具"不予立案"通知,可能因证据链不完善或行为性质认定模糊[2] 信息披露问题 - 公司未及时披露警方"不予立案"的关键信息,存在选择性披露风险[3] - 公告内容准确性存疑,缺乏支撑指控的核心证据,涉案金额描述模糊[3] - 沟通会时机选择动机引人深思,可能意图转移利空[3] 公司背景与动机 - 公司近年业绩低迷,2023年净利暴跌95%,2024年一季度续亏[3] - 实控权多次变更导致管理层更迭频繁[3] - 现任管理层可能将业绩不振归咎于前任治理混乱[3] 潜在影响 - 刑事路径受阻后民事追偿难度和成本陡增[6] - 若信披违规成立,公司面临最高1000万元罚款,高管面临最高500万元罚款及市场禁入[6] - 投资者索赔风险陡增,凡在立案前买入且在公告日后卖出或持有亏损的投资者可能维权[6] - 2024年保壳压力巨大,若处罚导致财务指标恶化或审计出具非标意见将影响上市地位[6] 事件性质 - 从指控前任侵占转向关注现任管理层披露行为合规性[6] - 暴露出公司治理积弊和内外监督机制双重失灵[7] - 可能涉及新旧势力资本缠斗[3][7]
提高鉴别能力 远离财务造假 | 风险警示案例解读(二)
申万宏源证券上海北京西路营业部· 2025-07-14 01:53
财务造假典型案例解读 核心观点 - 文章通过典型案例分析财务造假的危害及后果,强调信息披露合规的重要性 [1][2] - JH集团与AZ股份联手进行虚假重组,虚增2013-2015年收入及银行存款,涉及金额巨大 [4] - 中介机构未勤勉尽责,出具虚假审计报告,与造假方一同受到严厉处罚 [6][8] 造假手段与后果 - JH集团通过多种手段虚增收入及银行存款,AZ股份在重组报告中披露虚假财务信息 [4] - 造假行为涉及金额巨大、手段恶劣,被认定为情节特别严重 [6] - 证监会采取顶格处罚:对主要责任人实施终身或5-10年市场禁入,中介机构也被顶格处罚 [8] 中介机构责任 - 审计机构在审计JH集团财务报表时未勤勉尽责,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的虚假审计报告 [6] - 4家中介机构因参与造假行为均受到顶格处罚 [8] 监管行动 - 案例梳理旨在加强投资者保护,维护市场环境,警示财务造假风险 [2] - 证监会依法严惩造假方及中介机构,体现对违法违规行为的零容忍态度 [8]
五高管受审!ST起步财务造假案主谋被公诉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12 07:19
公司高管被起诉 - ST起步及其前任董事长、总经理、副总裁、董秘、财务总监共5位高管,外加1位供应链总监被集体告上法庭 [2] - 公司高管被起诉的案例并不鲜见,但如此多高管同时成为被告的实属罕见 [2] - 公司所涉问题颇为严重,相关主要责任人或将面临刑事处罚 [2] 涉嫌罪名 - 公司及其主要责任人存在三重罪:涉嫌欺诈发行证券罪、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 [3] - 如果法院认定上述罪名,公司相关主要责任人员势必面临刑事严惩,乃至坐牢 [3] - 此次被刑事起诉,已是公司因系列违法违规行为被严惩的第二步 [3] 财务造假详情 - 2018年、2019年及2020年上半年,公司以虚构采购、销售业务等方式造假,两年半间合计虚增营业收入3.6亿元,虚增利润总额1.29亿元 [7] - 2020年上半年虚增比例最高,虚增利润总额0.40亿元,在当期利润总额中的占比高达50.30% [7] - 2018年及2019年1-6月,公司虚增利润总额分别占当期报告记载利润总额的10.39%、14.57% [7] 欺诈发行 - 以2018年度及2019年1-6月的造假数据为基础,公司于2020年发行募集规模5.2亿元的可转债 [7] - 公司被证监会判定为公开发行文件编造重大虚假内容,在检察院的指控中更是被定义为欺诈发行 [7] 股份代持未披露 - 2016年12月13日,公司董事长、实控人章利民与四人签订《股权代持协议书》,约定章利民以每股5元的价格向4人转让其间接持有的公司股票合计2000万股 [8] - 股份代持行为发生于2016年,结束于2019年 [8] - 2000万股代持股份占2018年、2019年公司总股本的比例均为4.26% [8] 行政处罚 - 2023年12月,行政处罚结果落地,公司及其主要涉事责任人被合计罚款7700万元 [4] - 其中上市公司被罚5700万元,时任总经理被罚1000万元,时任董事长、实控人被罚500万元,时任财务总监、董秘分别被罚300万元和200万元 [8] 信息披露违规 - 2024年9月24日,公司披露了与供应商的商业承兑汇票交易,但这些交易不具备商业实质,且未如实披露相关事实 [10] - 2019至2022年间,公司未按规定审议并披露与关联方的关联交易 [10] - 2024年9月26日至9月27日,公司子公司持有的近5000万股公司股票被司法拍卖,但未按规定披露简式权益变动报告书 [11] 募集资金使用不规范 - 2020年6月,公司将2020年5月临时补充流动资金的闲置募集资金用于分红 [12] - 公司因合同签署主体错误,导致不同募投项目之间资金混同使用 [13] 业绩预告与实际业绩偏离 - 以2024年半年报为例,在业绩预告中,其归母净利润亏损为650万元至950万元,而实际亏损却高达2727.16万元 [14] 公司业绩持续亏损 - 公司2017年—2019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94亿元、1.81亿元、1.43亿元 [15] - 2020年以来,公司归母净利润亏损规模均在1亿元以上,2023年亏损最高达6.56亿元 [16] - 预计2025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亏损0.3亿元—0.45亿元 [16] - 如果2025年1—6月归母净利润按照亏损0.45亿元计算,2020年以来公司归母净利润亏损规模已经高达17.77亿元 [17]
涉信披违规被立案调查,元道通信存在强制退市风险
第一财经· 2025-07-11 15:02
上市后业绩表现 - 公司2023年营收17.79亿元同比下滑15.7%,归母净利润6928.07万元同比下滑44.73% [2] - 2024年营收12.82亿元同比下滑27.39%,归母净利润4235.57万元同比下滑38.86% [2] - 2025年一季度营收3.07亿元同比下降26.78%,归母净利润1063.6万元同比下降47.67% [2] - 业绩下滑原因包括主动优化低效益业务、运营商投资调整、新兴业务投入期未盈利、财务费用增加及政府补助减少 [2] 财务及审计问题 - 公司涉嫌年报财务数据虚假记载被证监会立案调查,存在重大违法强制退市风险 [1] - 2024年审计报告因内部控制缺陷及应收款项坏账准备计提问题被出具"保留意见" [2] - 审计机构指出公司未能及时与客户结算导致应收款项审计证据不足,影响坏账准备计提合理性判断 [3] 募投项目进展 - IPO募集资金净额10.65亿元,超募资金2.23亿元,主要用于区域服务网点建设、研发中心及流动资金 [4] - "区域服务网点建设项目"延期至2025年底,因场地购置未完成及设备采购仍在进行 [4] 股价表现 - 上市即破发且长期破发,近三年股价累计下跌28.17%,同期行业上涨41.43% [4] - 截至7月11日收盘价27元/股,总市值33亿元 [4]
*ST京蓝再陷信披违规泥潭 监管处罚警示持续加码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11 14:54
行政处罚事件 - 京蓝科技因信息披露违规收到黑龙江监管局《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拟被处以400万元罚款 [1] - 违规行为涉及子公司中科鼎实在"苏化1号"项目中通过虚假投入成本方式虚增2020年收入16291.03万元(占当年营收14.06%)、营业成本9654.67万元(占4.3%)、利润总额6636.37万元(占2.67%)和净利润5770.75万元(占2.27%) [1] - 公司2020年年度报告存在虚假记载,主要系未施工的"原位热脱附基础建设"工程被虚假确认完工进度 [1] 历史违规记录 - 2023年11月24日公司曾因2021-2022年报未按规定披露商誉减值信息、2021年少计提商誉减值损失等问题收到证监会《行政处罚决定书》 [2] 投资者索赔 - 衡财保·炜衡金融315团队初步认定两个时间段内交易*ST京蓝的受损投资者可提出索赔:2022年4月28日至2023年7月12日期间买入且在2023年7月13日后卖出/持有者,以及2021年4月27日至2025年5月29日期间买入且在2025年5月30日后卖出/持有者 [2] - 专业金融315团队将为投资者提供索赔流程咨询和法律援助服务 [2]
内控问题频发,蜜雪冰城、奈雪的茶供应商田野股份信披违规被处分
齐鲁晚报· 2025-07-11 09:24
公司财务信息披露违规 - 田野股份因净利润数据从2859万元大幅修正至965万元且未及时披露修正公告被北京证券交易所通报批评并记入诚信档案 [1][3] - 利润总额由3408万元修正为1421万元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由2859万元修正为965万元 修正幅度分别达58%和66% [4] - 公司未披露业绩预告 直接违反北交所关于财务数据差异超过20%需单独披露修正公告的规定 [5] 公司内控缺陷问题 - 田野股份首个会计年度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或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 可能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6] - 公司董事兼总经理单丹及其女儿涉嫌短线交易 在2024年9月18日至2025年2月27日期间买卖股票时间间隔不足6个月 被处以10万元罚款 [7] - 公司总资产逾十二亿元人民币 是蜜雪冰城、奈雪的茶、农夫山泉等头部品牌的原料果汁核心供应商 [3][7] 公司整改措施 - 公司管理层深刻反思并致歉 将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充实财务、内审等部门 [9] - 聘请中介机构帮助梳理内控制度和执行情况 对采购环节内部控制进行检查 [9] - 整改措施效果仍需持续关注 [9]
田野股份董事长姚玖志等因信披违规受纪律处分,总经理上个月涉短线交易被罚
搜狐财经· 2025-07-10 13:33
公司违规与纪律处分 - 田野股份因信息披露违规受到北京证券交易所通报批评,涉及对象包括公司、董事长姚玖志和财务负责人张雄斌 [1] - 公司在2025年2月27日披露的业绩快报中,利润总额从3408万元修正为1421万元,归母净利润从2859万元修正为965万元,但未及时披露修正公告及业绩预告 [2] - 董事长和财务负责人因未勤勉尽责被认定对违规行为负有责任 [3] 公司高管涉嫌违法 - 公司董事兼总经理单丹因涉嫌短线交易被证监会立案调查,其与女儿李某奇在2024年9月18日至2025年2月27日期间买卖股票间隔不足6个月 [6] - 广西证监局拟对单丹处以警告及10万元罚款的行政处罚 [6] 公司财务表现 - 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4.94亿元,同比增长7.34%,但归母净利润965.47万元,同比下降71.07%,扣非归母净利润601.07万元,同比下降71.54% [6] - 基本每股收益0.03元,反映盈利能力显著下滑 [6] 公司基本信息 - 田野股份成立于2007年1月23日,2023年2月2日上市,总部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合浦县工业园区 [7] - 主营业务为热带果蔬加工 [7]
观典防务及董事长高明等合计被罚2890万元,涉信披违规、虚增存款
搜狐财经· 2025-07-10 07:00
公司违规行为 - 2022年8月至2023年12月期间,公司向关联方转出资金2.84亿元,构成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关联方非经营性资金占用导致的关联交易 [4] - 2022年6月至2023年12月期间,公司为法人和自然人提供担保累计1.73亿元,未履行相关审议程序及信息披露义务 [4] - 2022年5月披露的《转板上市报告书》中未披露22笔对外担保事项,累计担保金额6.35亿元 [4] - 2024年4月,公司向关联方昭阳文化转出资金1.41亿元,占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的14.08%,构成关联方非经营性资金占用 [5] - 2024年2月至4月,公司向自然人提供担保累计1.38亿元,占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的13.81%,未履行相关审议程序及信息披露义务 [6] - 2022年8月至12月,公司通过银行账户向5家公司转账8笔累计1.39亿元,未进行会计核算,导致2022年年度报告虚增银行存款1.39亿元,占当期披露资产总额的13.37% [6] 财务报告问题 - 公司2022年半年度报告、2022年年度报告、2023年半年度报告、2023年年度报告中未披露担保事项分别为12笔、16笔、13笔、16笔 [4] - 未披露担保金额分别为2.6亿元、3.23亿元、1.75亿元、2.05亿元,占公司当期披露净资产的比例分别为23.36%、32.32%、16.49%、20.38% [4] 处罚结果 - 公司被给予警告,并处以950万元的罚款 [6] - 董事长、时任总经理高明被给予警告,并处以1400万元的罚款 [6] - 时任董事、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李振冰被给予警告,并处以330万元的罚款 [6] - 时任财务总监刘亚恩被给予警告,并处以120万元的罚款 [6] - 财务总监王彦被给予警告,并处以90万元的罚款 [6] 公司背景 - 高明现任公司法定代表人、董事长,曾就职于北京昭阳文化公司,任法定代表人、经理 [7]
*ST观典收监管“组合拳”:涉关联交易与担保违规披露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09 08:56
信息披露违规 - 公司未按规定披露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关联方非经营性资金占用导致的关联交易事项,2022年8月至12月发生额为13,900万元,占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的15.05%,2023年发生额为14,484.11万元,占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的14.50%,直到2024年12月6日才收回被占用资金 [2] - 公司未按规定披露对外担保事项,2022年6月至2023年12月期间累计担保金额为17,300万元,未履行相关审议程序及信息披露义务,其中2022年6月至12月违规担保金额为8,500万元(占净资产9.20%),2023年违规担保金额为8,800万元(占净资产8.81%) [2] - 公司在2022年半年度报告、2022年年度报告、2023年半年度报告、2023年年度报告中未披露报告期内的担保事项分别为12笔、16笔、13笔、16笔,担保金额分别为25,992万元(占净资产23.36%)、32,292万元(占净资产32.32%)、17,500万元(占净资产16.49%)、20,500万元(占净资产20.38%) [2] 监管处罚 - 公司收到北京证监局下发的《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2025〕5号)和《关于对观典防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高明采取责令改正并对李振冰、刘亚恩、王彦、程宇、李旭明采取出具警示函措施的决定》([2025]127号) [1] - 此次处罚直指公司在信息披露方面存在的多项违规行为,凸显了公司在公司治理和信息披露方面存在的严重缺陷 [1][3] 市场影响 - 此次事件给市场敲响了警钟,上市公司应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确保信息披露的真实、准确、完整和及时 [3] - 初步判断在2022年5月25日至2024年4月29日之间买入并在2024年4月30日卖出或仍持有公司股票的受损投资者可以提出索赔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