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保护

搜索文档
到今年年底,北京将建设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区 20 处
新京报· 2025-05-22 09:30
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 - 北京市森林覆盖率将达到45%,建设20处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区,推动百花山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创建 [1] - 北京市森林覆盖率达44.95%,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91%,79处自然保护地总面积3680平方公里 [3] - 北京市陆生野生动物达620种,较2024年新增8种鸟类,麋鹿、黑鹳、褐马鸡等物种种群持续增长 [6] - 南海子麋鹿苑向全国输出668只麋鹿,建立47处麋鹿迁地种群 [6] 生态监测与智慧保护 - 北京市创新打造"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部署1500多台红外相机和1600多个功能传感器 [3] - 保护地累计捕获生物多样性图像近百万张,智能识别1455种植物和283种鸟类 [3] - 卫星追踪器记录北京雨燕种群动态和迁徙规律,松山自然保护区打造智慧监测平台 [3] - 国内首个"古树数字博物馆"上线,收录全市古树名木信息 [3] 自然带建设成效 - 北京市首创自然带概念,建成558处自然带,包括生物多样性示范区、生态保育小区等 [4] - 自然带内建设2600余个本杰士堆、700余处小微湿地、7800余个人工鸟巢、3000余个昆虫旅馆 [5] - 种植75万株食源蜜源性植物,乡土植物群落覆盖度提升30%,湿地生态链修复率达85% [5] - 颐和园后溪河、翠湖湿地等示范区域成为野生动物栖息地 [5] 生态产业发展 - 生态旅游、自然教育、森林疗养、观鸟经济等绿色产业加速发展 [6] - 《北京观鸟地图》串联45处观鸟胜地和6处观鸟基地,带动观鸟经济发展 [6] - "花开北京"等四季品牌活动组成花园城市文化名片,家庭园艺产品销售额超18亿元 [6] - 3家森林疗养基地和19条古树主题游线促进生态价值转化 [6] 区域协同保护 - 京津冀晋蒙五地建立联防联控机制,实现森林防火和疫源疫病监测信息互通 [7] - 野生动物收容救助率达100%,支援周边地区建设有害生物防控体系 [7] - 联合开展检疫专项行动,保护华北地区2.8万平方公里生态屏障 [7]
首次!《北京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发布
新京报· 2025-05-22 08:49
新京报讯(记者张璐)2025年5月22日是第25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当天,北京市首次发布《北京的生 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系统展示北京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理念、举措和成效,为超大城市生物多样性 保护提供"北京实践"。 据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刘贤姝介绍,北京是有着3000多年建城史和870多年建都史的古城,是拥有 2100多万常住人口的国际化大都市,也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大都市之一。 白皮书全文约1.3万字,由前言、正文和结束语三部分组成。正文分别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保护理 念""生物多样性现状""保护成效"和"治理能力"四个维度,体现了北京市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探索 与实践。 北京市持续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工作,进一步摸清"家底"。经过2020年-2024年实地调查,生态系 统多样性方面,北京市共记录自然半自然生态系统类型151个,包括森林、灌丛、草地、沼泽与水生植 被等类型。物种多样性方面,共记录各类物种7121种,包括藻类、高等植物、脊椎动物、昆虫、大型真 菌、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等(生态系统和物种相关数据来源于北京市生态环境局2020年-2024年开展的 生物多样性实地调查,不包含历史数据)。 ...
全省记录分布有陆生脊椎野生动物共1052种
南方日报网络版· 2025-05-22 08:12
生态系统保护成效 - 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记录野生高等植物3892种,脊椎动物649种,是广东最大的生物物种基因库[2] - 全省建成各类自然保护地1361处,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包括国际重要湿地6处和国家湿地公园27处[3] - 森林覆盖率53.39%位居全国前列,近95%红树林纳入生态保护红线[3] - 正在创建南岭国家公园,以14个自然保护地为基础构建保护地体系[2] 物种多样性数据 - 全省记录陆生脊椎野生动物1052种,野生高等植物6658种[1][7] - 2022-2024年发表新物种333种,平均每三天发现一个新物种[1] - 鸟类总数达584种,2025年越冬水鸟约12.9万只同比增长超15%[6] - 深圳新增鸟类记录12种,包括蓝喉蜂虎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6] 珍稀物种保护措施 - 布设穿山甲监测红外相机690台,在11个地市获得2万多份活动影像[7] - 发现海南重楼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实现猪血木等极小种群植物野外回归[7] - 建立以华南国家植物园为核心的植物迁地保护体系[7] - 广东拥有全国7个中华白海豚保护区中的6个[6] 政策法规建设 - 出台《广东省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条例》等系列法规建立特色保护制度体系[3] - 制定《广东省绿美保护地提升行动方案(2023-2035年)》等政策性文件[3] - 加强修订生物多样性保护地方性法规保护重点野生动植物[7] 重点项目规划 - 推进"两园两中心"建设(南岭国家公园候选区、华南国家植物园等)[8] - 南岭和丹霞山列入国家公园候选区,华南国家植物园建设进展顺利[3] - 国际红树林中心落地深圳完善野生动植物迁地保护体系[3][8]
外交部:中国积极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始终坚定履行承诺和义务
快讯· 2025-05-22 07:56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国际合作 - 中国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积极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 增强生态系统多样性 稳定性和持续性 [1] - 中国是最早签署和批准《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国家之一 坚定履行承诺和义务 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 [1] - 中国作为《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主席国 推动达成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 [1] 中国具体支持措施 - 中国发起"昆蒙框架"实施倡议 率先出资成立并运行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 [1] - 中国以实际行动支持发展中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 [1] - 中国将继续与国际社会携手合作 共同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 [1]
首次收录中国蜻蜓和蚯蚓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5版》发布
央视新闻· 2025-05-22 07:29
5月22日,由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主办的中国生物物种编目研讨会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成功召开。会上正式发布了《中 国生物物种名录2025版》(以下简称"2025版名录"),供全球用户自由下载使用(详情>>)。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5版》封面 2025版名录共收录物种及种下单元162717个,其中物种148341个,种下单元14376个。较2024版新增6857个物种和496个种下单元, 动物界新增4994个物种和470个种下单元,植物界新增458个物种,减少5个种下单元,真菌界新增1405个物种和31个种下单元。 2025版名录实现了与全球生物物种名录互通互补,新增中国竹节虫目515个物种及种下单元,进一步推动国际科学数据合作;还首次 收录了中国蜻蜓和蚯蚓,分别新增了895和405个物种及种下单元,填补这两个动物类群的空白。 动物领域,中国新增脊椎动物132种,蜘蛛目新增309种。 研讨会还分享了2024年我国研究团队在动物、植物、微生物三大领域分类研究取得的进展。 植物领域,新增植物新种284个,新种下类群19个,并重新发现4个多年未见物种。 微生物领域,中国学者主导发现了占全球48.5%的17 ...
国际生物多样性日︱这,就是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候选区
新华网财经· 2025-05-22 07:18
国家公园概况 - 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候选区位于长三角地带浙皖赣三省交界处,总面积约747平方公里,是我国35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之一 [1][4] - 采用"一园两区"格局,由浙江衢州开化县的钱江源园区与丽水市百山祖园区组成,2017年成为全国首批10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之一 [4] - 创新"三员管护"队伍和生态警务协作机制,形成跨越行政边界的生态保护矩阵 [4] 生态价值 - 保存华东地区最完整的原生性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涵盖3032种高等植物、778种大型菌物和5869种动物 [6][17] - 全球新物种发现地(70个),包括百山祖冷杉全球唯一野外分布地及黑麂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栖息地 [8] - 拥有长三角最完整的山地生态系统垂直带谱,从低海拔常绿阔叶林到高海拔温性针叶林全覆盖 [17] 科研与教育 - 建成3所国家级研究站,包括中科院-钱江源森林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研究站等 [11] - 坚持"自然教育立园"理念,开发"1+10+N"研学模式(1个目的地+10条路线+N个基地),推出"万名青少年走进国家公园"等项目 [19][22] - 建成科普馆、暗夜公园天文馆等教育阵地,将自然教育深度融入国民教育体系 [22] 社区发展 - 全国首创集体林地保护地役权改革,案例入选"生物多样性100+全球特别推荐案例"(全球仅19个) [25] - 投资超亿元用于周边环境整治,创造公益性岗位并培养"科研农民"队伍 [25] - 注册"钱江源国家公园"集体商标,联动"丽水山耕"等区域品牌提升生态产品附加值 [25] 旅游资源 - 拥有19个瀑布群,包括钱江源园区的飞天瀑布和百山祖园区的百瀑沟 [27] - 开发森林康养、研学旅行等特色旅游产品,打造长三角生态旅游目的地 [29]
商业与生态共生标杆,植物医生石斛馆诠释可持续发展新思路
搜狐网· 2025-05-22 07:10
品牌战略与定位 - 公司通过文化深耕与生态融合开辟高端突围新路径,以石斛为核心打造中国首个单一植物美妆主题展馆[1][5] - 展馆标志着中国美妆产业从"制造"向"智造"跃迁,体现"中国特色植物成分+尖端科研+生态责任"的价值三角[5][19] - 采用"明星IP+科研背书"传播策略,邀请代言人王俊凯助推传统文化破圈,实现文化传承与商业价值共振[2][19] 科研创新与技术突破 - 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合作十年,首次从铁皮石斛中分离出核心抗衰成分"石斛寡糖",解决大分子胶原蛋白透皮吸收难题[13][15] - "昆植1号"铁皮石斛多糖含量较药典标准高15%,成为全球首个通过欧睿国际认证的"石斛兰护肤品零售额第一"品种[12] - "石斛活性精萃关键技术研究及其产业应用"获全国商业科技进步一等奖,为国货美妆赢得国际市场话语权[15] 文化传承与体验设计 - 展馆四层空间分别呈现生态溯源、科研解密、产品转化和人文共创,融合全息影像、古籍文献与非遗工坊体验[6][8][10] - 通过1600米高山生态实景还原、显微观察装置和石斛茶饮等设计,构建从《神农本草经》到基因测序技术的文明轴线[6][11] - 顶层设置非遗甲马拓印和石斛茶点体验区,实现科技、文化与商业的跨界共鸣[10][14] 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 公司2017年启动"生物多样性-高山植物保护行动",恢复云南高山生态超5000亩,惠及万名原住民[16] - 捐赠3000万元建设COP15永久展示区扶荔宫,形成"科研-产业-保护"闭环模式[16] - 建立种质资源库和发展生态种植,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核心战略,实现经济与生态动态平衡[22] 行业影响与未来展望 - 实践为全球美妆提供"中国式解决方案",推动行业从"流量竞争"转向"文化自信"[19][22] - 中国3万余种植物资源开发潜力巨大,产业正从"跟跑者"转变为"规则制定者"[23] - 展馆成为自然文明与商业伦理的对话载体,证明生态保护与商业发展可共生[23]
数量位居全球首位 我国新增三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新京报· 2025-05-22 06:34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新增情况 - 联合国粮农组织新增六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国占三处(德清珍珠复合养殖系统、福鼎白茶文化系统、甘肃什川古梨园系统)[1] -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总数达95处,中国以25处位居全球首位[1][2] - 新增遗产地覆盖巴西、墨西哥、西班牙三国,巴西增至2处,墨西哥达3处,西班牙为6处[2] 中国新增农业文化遗产详情 德清珍珠复合养殖系统 - 位于浙江德清县,传承800年,基于鱼蚌互利共生原理,涵盖珍珠、水稻、丝绸等多元产品[3][4] - 系统改善水体环境:氨、亚硝酸盐、总氮含量分别降低40%、54%、38%,化学需氧量减少30%[4] - 年产值超70亿元,占全国珍珠深加工总量约10%,带动2.2万居民就业,形成"产学研游"一体化产业链[4] 福鼎白茶文化系统 - 位于福建福鼎市,以自然萎凋工艺为核心,白茶制作技艺入选联合国非遗[5][6] - 保存18个茶树品种及120多个农业物种(含41种蔬菜、14种水果、11种家畜等)[6] - 白茶为当地支柱产业,传统工艺融合生态智慧,支撑农村生计[5] 甘肃什川古梨园系统 - 现存600年历史,拥有9000多株百年古梨树,面积超1万亩,为世界最大连片古梨园[7][8] - 年产梨超200万公斤,加工梨干等特产,平均树龄280年,最长达400年[7][8] - 传统种植模式减少化学投入,保存软儿梨、冬果梨等古老品种[8] 国外新增农业文化遗产 - 巴西巴拉那州马黛茶:整合粮食作物与森林产品,保护濒危南洋杉森林(现存原始森林仅1%)[9] - 墨西哥特拉斯卡拉梅塔潘特尔体系:3000年历史的梯田农业,保存140个本地物种(含40种玉米)[9] - 西班牙兰萨罗特岛体系:利用火山沙与海沙种植葡萄、红薯等,覆盖1.2万公顷干旱土地[10][11]
【新华社】《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5版》发布 首次收录中国蜻蜓和蚯蚓
新华社· 2025-05-22 06:24
2025版名录实现了与全球生物物种名录互通互补,新增中国竹节虫目515个物种及种下单元,进一 步推动国际科学数据合作。首次收录了中国蜻蜓和蚯蚓,分别新增了895和405个物种及种下单元,填补 了这两个动物类群的空白。 研讨会还分享了2024年我国研究团队在动物、植物、微生物三大领域分类研究取得的进展。动物领 域,中国新增脊椎动物132种,蜘蛛目新增309种。植物领域,新增植物新种284个,新种下类群19个, 并重新发现4个多年未见物种。微生物领域,中国学者主导发现了占全球48.5%的1,723个菌物新种。 中国的生物物种研究不仅深耕国内,更积极"走出去"。自2015年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启动 亚洲植物数字化计划(Mapping Asia Plants, MAP)以来,通过国内外专家合作,搜集整合了亚洲48个 国家/地区的植物名录,出版了4本亚洲地区植物物种编目专著,全面系统地记录了亚洲苔藓植物、北亚 与中亚的维管植物,填补了亚洲植物多样性研究的空缺。 中国是唯一一个每年都发布生物物种名录的国家,自2018年新网站上线至今,名录总下载量超过20 TB,在线物种页面访问量超过2,000万次,被国内外期刊论文 ...
记者手记丨让濒危野生动物重生——探访约旦绍马里野生动物保护区
新华网· 2025-05-22 06:02
保护区概况 - 绍马里野生动物保护区位于约旦扎尔卡省的阿兹拉克地区,占地22平方公里,由约旦皇家自然保护协会于1975年建立 [1] - 保护区是约旦干旱沙漠气候的典型自然保护区,建设初期种植的树木已成为管理区和游客休闲区的遮阳伞 [1] - 保护区内设有游客中心,与野生动物繁殖围栏相连,游客可通过玻璃观察圈养育种的阿拉伯羚羊 [1] 阿拉伯羚羊保护成果 - 阿拉伯羚羊因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恶化和偷猎于20世纪70年代初在野外绝迹,约旦最后一次记录是在1965年 [2] - 保护区1978年从国外引进第一批11头阿拉伯羚羊进行人工繁育,1983年将31头放归自然 [2] - 20世纪90年代保护区阿拉伯羚羊数量超过231只,创吉尼斯世界纪录 [2] - 目前保护区约有110-120头阿拉伯羚羊,其中65%在野外自然繁殖 [2] - 2011年全球阿拉伯羚羊数量稳定在约1000只,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其濒危等级从"濒危"下调至"脆弱" [3] 其他物种保护计划 - 阿拉伯羚羊保护成功后,保护区陆续启动波斯野驴、瞪羚等濒危动物繁殖计划并取得成果 [3] - 目前正在进行野生鸵鸟的繁殖保护试验,未来计划将其放归自然栖息地 [3] - 2024年保护区更新物种名录,记录197种植物、18种爬行动物、7种捕食动物、18种哺乳动物和150种候鸟 [3] 保护区使命与挑战 - 保护区首要任务是为本土濒危物种提供安全港湾并保护野生动物种群 [3] - 同时关注沙漠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制定行动计划恢复退化栖息地 [3] - 面临保护研究资金限制和野生动物护理专业知识缺乏等挑战 [4] - 计划与国际合作伙伴开展经验交流及跨境联合保护项目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