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New Consumption
icon
搜索文档
摩根士丹利:中国洞察-坚守主线,备战暑期消费热潮
摩根· 2025-06-24 02:27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报告未提及行业投资评级相关内容 报告的核心观点 - 短期内中国股市波动性可能上升,建议采取平衡策略,持有优质科技/互联网公司并保持对股息收益类股票的一定敞口;中长期来看,随着中国股市动态改善和全球投资者多元化需求增加,预计会有更多资金回流中国 [2][20][21]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近期市场波动因素 - 7 - 8月多个全球贸易和关税关键日期临近,增加全球宏观前景不确定性,可能抑制市场风险偏好,如7月9日美国对除中国外国家互惠关税暂停到期、8月12日中美90天关税暂停结束 [3] - 7 - 8月为二季度财报季,可能引发对盈利的担忧,且财报季与关税谈判时间交织,不确定性可能引发获利回吐,离岸市场年初至今的良好表现也可能强化这种短期减持行为 [10][11] - 部分高动量股票锁定期临近到期,投资者可能提前减少敞口,影响市场情绪,因此报告将泡泡玛特从中国/香港重点名单中移除,加入中国人保财险 [12][13] - 7月政治局会议出台重大刺激政策的可能性有限,经济团队预计下半年实际GDP增速降至4.5%以下,9月或10月出台补充预算的可能性更大,这可能令投资者失望 [14][15] 长期积极因素 - MSCI中国目前12个月远期市盈率为11倍,接近2026年6月估值目标,较其他主要新兴和发达市场指数有较大折扣,未来6 - 12个月全球资本有望逐步回流中国市场 [17] - 中国股市存在结构性改善,包括ROE上升趋势、市场组成向高质量大型科技等公司转变、对私营部门和企业家更有利的监管和商业环境、新一代世界级中国公司的出现 [19] 结论与建议 - 短期内市场波动性可能上升,建议避免采用过于关注贝塔的策略,继续持有具有强大人工智能/研发优势的优质科技/互联网公司,并保持对股息收益类股票的一定敞口 [20][21] 公司估值与分析 - 中国人保财险采用三阶段股息贴现模型,应用12%的资本成本,假设三个阶段(2025 - 27年、2028 - 33年、>2033年)的股息支付率分别为41%、64%和80%,相应股息增长率为11%、21%和1%,2025年预期市净率为1.2倍 [23] - 泡泡玛特2025年目标市盈率为51倍,基于2025 - 27年预期每股收益复合年增长率,约为1.5倍PEG,认为随着销售势头持续、产品线扩张和新举措推进以及净利率持续扩大,可能会进一步重新评级 [24]
摩根士丹利:中国市场-市场需系紧安全带,同时坚守主线赛道
摩根· 2025-06-23 02:30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报告未提及行业投资评级相关内容 报告的核心观点 - 近期中国股市波动性可能上升,建议避免采用高贝塔策略 [20] - 建议持有具备强大人工智能/研发优势的优质科技/互联网公司,并保持对股息收益类股票的一定敞口 [21] - 未来6 - 12个月,随着中国股市动态改善和全球投资者多元化需求增加,预计会有更多资金回流中国 [21]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近期市场波动因素 - 7、8月多个全球贸易和关税关键日期临近,增加全球宏观前景不确定性,可能抑制市场风险偏好,如7月9日美国对除中国外国家互惠关税暂停到期,8月12日中美90天关税暂停结束 [3] - 7 - 8月的二季度财报季可能引发对盈利的担忧,财报季时间与关税谈判时间交织,不确定性可能引发获利回吐,离岸市场年初至今的良好表现也可能强化这种短期减持行为 [10][11] - 部分高动量股票锁定期到期,投资者可能提前减持,影响市场情绪,因此将泡泡玛特从中国/香港重点名单中移除,加入中国人保财险 [12][13] - 7月政治局会议出台重大刺激政策的可能性有限,中国经济团队预计下半年实际GDP增速降至4.5%以下,9月或10月出台补充预算的可能性更大,这可能令投资者失望 [14][15] 长期市场积极因素 - MSCI中国目前12个月远期市盈率为11倍,接近2026年6月估值目标,较其他主要新兴和发达市场指数有较大折扣,未来6 - 12个月全球资本有望逐步回流中国市场 [17] - 自2024年下半年以来,中国股市的结构性改善依然存在,包括ROE上升趋势、市场组成向优质大型科技等公司转变、对私营部门和企业家更有利的监管和商业环境、新一代世界级中国公司的出现 [16][19] 公司估值与分析 - 中国人保财险采用三阶段股息贴现模型估值,2025年预期市净率为1.2倍,上行风险包括承保业务增加、ROE和派息率提高等,下行风险包括自然灾难损失不可控、市场竞争加剧等 [23][26] - 泡泡玛特2025年预期目标市盈率为51倍,进一步估值提升的因素包括国内外市场销售势头持续、净利率持续扩大等,下行风险包括宏观环境疲软、新产品和IP不确定等 [24][27]
外资投行展望下半年中国经济和股票市场
淡水泉投资· 2025-06-16 13:01
外资投行对中国市场的观点变化 - 2025年下半年外资投行关注中国经济回升态势、中美关系及股票市场配置价值,相较于年初更多提及海外投资人情绪回暖 [1] - 全球多头投资人对中国股票配置较MSCI新兴市场基准低配2.4个百分点,显示增配空间 [4] 中国股票市场结构性改善 - 2024年下半年以来ROE触底回升与科技新势力崛起驱动市场复苏,头部企业通过回购股票、加杠杆等措施实现ROE修复与估值上移 [4] - AI、科技、智能制造等领域突破带来新机会,得益于工程师储备、电商生态及政策支持 [4] - 海外投资人关注AI、科技及新消费主题,部分因研究不足存在"错失中国技术发展机遇"担忧 [6] 外资关注的三大热点话题 国内经济回升态势 - 经济全面回升仍存挑战,需观察财政政策发力时点、出口韧性、房地产企稳及中美关税演进 [9][10] - 政策观察窗口包括7月底政治局会议、秋季"十五五"规划建议及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10] 中美关系影响 - 4月关税摩擦引发外资外流,近期联合声明与伦敦贸易谈判缓解紧张局势 [12] A股与港股分化 - 港股表现优于A股因行业构成差异(港股集中互联网/科技等高ROE行业)及南向资金涌入 [12] - 港股吸引力的另一原因是优质A股公司双重上市及AI/新消费公司集中 [12] 投资策略共识 - 结构性改善背景下,机构倾向均衡配置与精选个股机会 [15]
谦恒配资|短期市场或以稳步震荡上行为主 关注软件开发、互联网服务等
搜狐财经· 2025-05-30 08:16
A股市场展望 - A股市场有望在政策支撑和中长期资金流入背景下震荡上行 当前估值处于2010年以来均值附近 [1] - 上证综指与创业板指数平均市盈率分别为13.69倍和35.80倍 处于近三年中位数水平 适合中长期布局 [4] - 两市成交金额达12136亿元 处于近三年日均成交量中位数区域上方 北向资金持续净流入 市场流动性韧性增强 [4] 配置方向 - 稳定类资产如高股息和黄金 能在市场不确定性中提供确定性 [1] - 产业链自主可控 受双循环新格局和全球产业链重构驱动 国产替代存在机会 [1] - 内需消费板块 在海外政策不确定性背景下值得长期关注 [1] 行业策略 - 银行行业股息率较高且相对低配 受险资入市和公募新规影响值得关注 [3] - 新消费领域存在主题性投资机会 短期迎来增量信息催化 [3] - 软件开发 互联网服务 计算机设备和消费电子等行业表现较好 存在短线机会 [4] 市场特征 - 市场呈现下有底特征 维稳资金有助于阶段性底部形成 [3] - 沪指全天小幅震荡上扬 盘中在3368点附近遭遇阻力 [4] - 珠宝首饰 贵金属 美容护理和食品饮料等行业表现较弱 [4]
A股重启结构牛!机构:政策积极改善风险偏好,“中国资产”重估正当时
天天基金网· 2025-05-12 04:26
公募基金策略调整 - 未来主动型公募将更加聚焦核心资产定价而非边际信息流定价,策略范式可能出现整体性调整[1] - 基准偏离和盈利客户比率是公募考核新规影响最大的两个规则,62%的基金采用沪深300和中证800作为基准,18%为赛道型产品[1] - 过去3年公募普遍跑输基准10个百分点,低配银行、频繁交易和板块轮动是主要原因[1] 港股配置需求 - 公募改革可能进一步增加国内资金配置港股特色板块的需求,科技和消费板块受政策支持且估值较低[2] - 美联储按兵不动和中美经贸会谈改善市场情绪,港股出口链及中游制造企业受关税影响较小[2] - 建议关注港股科技、内需消费及红利股中一季报稳健的方向[2] A股市场展望 - A股或重启结构牛,科技产业催化是关键,短期机器人主题弹性优于国内AI[3] - 金融宽松政策可能稳定并抬升A股震荡区间,科技板块短期性价比占优[3] - 供需格局改善在2025年内难出现,基本面扰动信号将抑制A股向上修复空间[3] 结构性行情配置 - 建议关注红利板块、科技产业趋势及大消费板块,军工板块受地缘冲突升级支撑[4] - 外部不确定性加大,业绩确定性和股息回报稳定的板块具备防御属性[4] - 政策密集支持服务消费,"两新"政策扩围提质带动行情修复[4] 市场震荡与修复 - 牛初震荡期可能延长,但市场不会跌回熊市,政策和资金驱动的突破性上涨或晚些时候到来[5][6] - "国家队"流动性支持速度快体量大,关税对二季度经济下行压力有限[7] - 小盘成长行情或加强,红利底仓关注银行、港口、公路、白电[7] 行业配置建议 - 关注AI+、TMT、电子等科技方向及旅游、文娱、体育等新型消费逢低布局机会[9] - 三条主线:TMT景气度贯穿全年、低位周期股困境反转、稳健类板块如公用事业和交通运输[12] - AI+产业主线(应用、算力、机器人)、创新药及大消费中的"新消费"领域值得关注[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