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红山文化
icon
搜索文档
文物“走出去” 文化“活起来”
辽宁日报· 2025-06-27 01:38
展览概况 - 上海博物馆首次举办红山文化主题展 也是迄今规模最大、品类最全的一次红山文化展 [1] - 展览由上海博物馆联合辽宁、河北、内蒙古、北京、天津等地20家文博机构共同打造 [2] - 展览汇聚珍贵文物310件/组 超过四分之一的展品为首次公开展出 [2] 展品亮点 - 辽宁出土的红山文物数量占参展文物的一半 包括女神庙出土的泥塑女神残体、墙壁构件、彩陶残片等 [3] - 玉玦形龙、C形龙等珍贵文物成为展览焦点 分别由故宫博物院和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收藏 [2] - 马鞍桥山遗址出土的十几件文物以专题形式展示 包括陶斜口器、红色石耜、细石器等 [3] 文化传播 - 近年来辽宁红山文物不断现身国家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安徽博物院、南京博物院等国内重要展馆 [3] - 展览是辽宁向外传播红山文化、扩大影响的又一案例 [3] - 红山文物向外界展示辽宁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3]
上博举办红山文化考古特展,呈现玉器和龙崇拜的渊源
第一财经· 2025-06-27 01:35
展览概况 - 展览主题为"龙腾中国:红山文化古国文明考古特展",展期从6月26日至10月8日在上海博物馆东馆举行 [1] - 展览是上海博物馆"何以中国"文物考古大展系列的第四展,联合20家博物馆与考古机构共同举办 [1] - 展览精选300余件文物,全面展示红山考古百年成果及最新发现 [1] 红山文化历史背景 - 红山文化距今约6500至5000年,是中国北方重要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 [3] - 红山文化分布面积约20万平方公里,覆盖辽宁西部、内蒙古东南部和河北北部 [3] - 距今5500年左右,红山文化出现"坛、庙、冢"礼制建筑和玉礼器系统,进入文明阶段 [3] 红山文化社会特征 - 红山文化以渔猎经济为主,农业逐步发展,处于东北渔猎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交汇地带 [3] - 红山文化晚期出现聚落等级分化,形成由神庙、祭坛、积石冢构成的祭祀体系 [6] - 牛河梁遗址群的规划建设集中反映了红山古国的生产力水平和文明成就 [7] 红山文化玉器系统 - 红山文化继承兴隆洼文化和赵宝沟文化传统,将玉器雕琢技术推向新高度 [7] - 红山文化晚期形成中国最早的玉礼制系统,以玉龙、勾云形器等为代表 [7] - 红山玉器组合包括动物形玉雕、斜口筒形器和方圆形玉璧等 [7] 展览内容设计 - 展览以故宫博物院藏"C"型玉龙和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玦形玉龙为引 [10] - 展览分为"龙出辽河""龙行红山""龙衍九州"三个单元 [10] - 展览通过文物展示实证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 [10] 文创产品开发 - 配合展览推出153款文创产品,涵盖三大系列:"是以红山""来龙去脉""以玉为礼" [10] - 文创产品包括冰箱贴、毛绒玩具、布包、书签、雪糕和各种材质首饰等 [10] - 文创设计元素来自红山文化陶器、玉器及龙文化主题 [10]
专访|高蒙河:从红山文化一条“龙脉”看中华文明起源
新浪财经· 2025-06-26 03:38
展览概述 - 上海博物馆"龙腾中国:红山文化古国文明特展"以"龙"为暗线,展示五千多年前龙形文物的发展脉络,形成一条"龙脉",并汇聚红山文化重要考古历程和最新发现 [1] - 展览采用双线交织方式展示,主线围绕红山文化的文明成就,"龙"元素作为暗线贯穿始终,分为"龙出辽河""龙行红山""龙衍九州"三个单元 [3] - 展览通过展厅正中心的"文明之轴"将入口中心展柜的C形玉龙、玦形玉龙等文物串联起来,对照展示龙形文物在辽河流域的产生、发展、传播和红山文化的兴起、繁荣、影响 [5] 展品亮点 - 展出的龙形文物以考古出土为主,汇集内蒙古、吉林、辽宁、河北和北京、天津、上海四省三市藏品,涵盖蚌陶石玉四类材质 [6] - 吉林左家山遗址出土的石龙距今约6000多年,或为中国迄今所见最早的石雕龙,与红山文化玉猪龙十分接近,或为后来各地玉雕龙的"祖形" [6] - 2023年内蒙古赤峰市彩陶坡遗址发现的蚌质龙形遗物是首次考古发现的红山文化早中期的龙形文物,身躯呈现横向舒展开来形态 [8] - 展出红山文化玉龙16件,包括1件C形玉龙和15件玦形玉龙(玉猪龙),玉龙作为红山文化最为人熟知的玉器,按照器型可分为C形龙和玦形龙两种 [10] - 展厅中轴线上的C形玉龙为故宫博物院藏品,与国博所藏的"中华第一龙"造型相似但玉色不同 [12] - 1984年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玉猪龙是首次通过正式考古发掘发现的玉龙,非常精美,是红山文化最具代表性的视觉标识之一 [14] - 2024年内蒙古元宝山遗址发现了迄今为止考古出土最大的玦形玉龙,长15.8cm,丰富了内蒙古地区红山文化高等级墓葬的认识 [14][18] 红山文化研究 - 红山文化玉龙的分布范围相当广泛,制作规范,形制变化不大,表明红山文化形成了较为统一的信仰和礼制 [15] - 作为红山文化礼制与信仰重要载体的玉龙对后世影响非常大,甚至超越红山文化其他类型的玉礼器 [17] - 展览集中展示近200件(组)红山文化玉器,包括勾云形玉器、斜口筒形玉器、玉凤、玉人等重器,体现了红山文化复杂的玉礼体系,是后世玉礼器传统"六瑞"理念的滥觞 [17] - 展览汇聚38件(组)人像类文物,横跨距今8000至4000年,反映了辽河流域祖先崇拜的深厚根基 [19] - 红山文化坛庙冢是红山文化礼制建筑的代表,被誉为中华文化的象征,对后世影响巨大 [23] 最新考古发现 - 聚落考古方面发现了魏家窝铺、马鞍山桥、哈民忙哈等大型聚落遗址,丰富了红山文化早中期聚落分布、规模和形态的认知 [23] - 墓葬考古方面发现半拉山、元宝山、郑家沟等积石冢为主的遗址,加深了对红山文化积石冢及其反映的葬俗和祭祀行为的理解 [25] - 牛河梁遗址发现并初步确认了9个大型积石台基,总面积超过6万平方米,最厚堆积可达4-5米,展示了红山社会强大的动员组织能力 [25] - 在"女神庙"周边台基发现了中轴对称的道路和排水系统,与"女神庙"连为一体,可能是中国最早的以中轴对称方式营建的礼制建筑 [25] 理论研究成果 - 根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最新成果,红山文化是"古国时代"第一阶段的代表性考古学文化之一,大约为距今5800—5200年 [27] - 红山文化是目前国内发现的最早文明形态,牛河梁的红山文化考古新发现把中华文明起源向前推进了五六百年 [27] - 以牛河梁遗址为代表的红山文化被写入人教版《中国历史》上册,是继良渚遗址之后又一列入统编教材、实证中华文明起源的考古材料 [29]
史前玉龙赫赫列阵,上海博物馆红山文化特展讲述“何以中国”
新浪财经· 2025-06-25 13:35
展览概况 - 上海博物馆"龙腾中国:红山文化古国文明特展"于6月25日开幕,6月26日正式对公众开放,展出310件/组文物,超过四分之一为首次公开展出 [1][3] - 展览联合辽宁、内蒙古、河北、北京等20家博物馆与考古机构,是迄今规模最大、品类最全的红山文化主题展 [3][9] - 展览分为"龙出辽河""龙行红山""龙衍九州"三个单元,采用双线叙事,主线为红山文化文明成就,暗线为"龙"元素 [5][6] 文物亮点 - 展品包含16件玉龙,其中1件C形玉龙来自故宫博物院,15件玦形玉龙来自辽宁、内蒙古等地 [6][7] - 最具代表性的展品为1984年辽宁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玦形玉龙,由淡绿色玉雕琢,通体精磨,龙体卷曲如环,首次经考古发掘出土 [9] - 吉林左家山遗址出土的石龙距今约6000多年,或为中国最早的石雕龙 [10] - 内蒙古元宝山遗址出土的玦形玉龙长15.8厘米,为迄今考古出土最大的玦形玉龙 [10] - 展品涵盖蚌、陶、石、玉四类材质,包括动物形玉雕、勾云形器、斜口筒形器等玉器组合 [14][16] 文化意义 - 红山文化距今5000-6500年,以牛河梁遗址为代表率先迈入古国时代,实证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 [1][27] - 红山文化玉龙是中华龙文化的本源,对商周时期蜷体玉龙造型产生直接影响 [12] - 牛河梁遗址发现祭坛、女神庙、积石冢,体现红山先民宗教信仰和社会结构,是后世礼仪之源 [16][18][20] - 红山女神头像复制件展出,原像因保存条件苛刻未出库,其微笑被称为"5000多年前中华'共祖'的微笑" [22][24][25] 学术价值 - 红山文化被考古学家苏秉琦称为中国文化的"直根系",牛河梁遗址被誉为"中华文明曙光的象征" [16][25] -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最新成果显示,红山文化处在古国时代第一阶段(距今5800~5200年),将中华文明起源向前推进五六百年 [27][29] - 展览旨在从文明起源角度理解红山文化,展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包容融合的特性 [14][27][29]
首届红山文化国际传播大会暨“新时代大讲堂”在朝阳举行
辽宁日报· 2025-06-15 00:29
文体旅融合发展 - 朝阳市慕容街展示全省各市文体旅融合发展成果,吸引大量游客参观 [1] - 辽宁省举办高品质文体旅融合发展大会文艺推介展演,推动文体旅产业升级 [5] - 辽宁省委副书记王新伟强调将聚力打造高品质文体旅融合发展示范地 [2] 红山文化国际传播 - 首届红山文化国际传播大会在朝阳举行,主题为"聚焦红山文化探源中华文明" [2] - 牛河梁遗址被确定为中华文明古国时代第一阶段的代表 [2] - 大会发布红山文化标识,由国家文物局、中国日报社等多部门联合主办 [4] 红山文化研究保护 -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乔云飞提出三点建议:做好价值阐释、关注系统保护、促进文化传承 [3] - 内蒙古自治区表示将深化红山文化核心遗址群考古发掘和研究阐释工作 [3] - 积极推进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联合申遗工作 [2] 文化交流合作 - 中国日报社社长曲莹璞强调要赓续文脉、数智赋能、搭桥筑梁推动文明进步 [3] - 内蒙古自治区表示将与各方加强文明互鉴、加深交流合作 [3] - 多国驻华使节和青年代表出席大会,促进国际文化交流 [4]
走进辽宁考古博物馆,感受古老文明魅力
新华网· 2025-05-19 01:15
辽宁考古博物馆概况 - 辽宁考古博物馆是东北地区首家以考古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馆,由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旧办公楼改造而成[1] - 博物馆旨在让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不再沉睡于仓库,而是让更多人看见[1] 红山文化展览 - 一层展厅重点展示红山文化考古最新成果,红山文化是我国北方史前时期重要考古学文化,距今五六千年[4] - 辽宁朝阳牛河梁遗址属于红山文化中晚期,被确定为"古国时代"第一阶段代表[4] - 展品包括马鞍桥山遗址出土的"石雕跽坐人像",高不足3厘米,通过全息数字技术360度展示[4] - 马鞍桥山遗址是红山文化早期遗址,2019至2024年进行了连续五年考古发掘[4] 展览特色与互动 - 开设以红山人为主题的展览,通过拟人化叙事将红山文化转化为生动故事[5] - 设计"为红山人体检"互动环节,观众可轻触展示屏查看还原后的红山人样貌和数字体检表[5] - 展览内容涵盖"红山人长相"、"寿命"、"疾病"等隐藏在文物里的信息[5] 博物馆目标 - 通过考古出土文物专业化与沉浸式展出,让公众了解辽宁考古成就并拉近公众与考古距离[6]
内蒙古元宝山积石冢:这种级别的红山墓葬,已经很久没有出现了|访谈
经济观察报· 2025-05-12 00:53
考古发现核心内容 - 元宝山积石冢是内蒙古自治区迄今发掘的最大规模红山文化积石冢,一次性出土玉器百余件,其中M15墓葬出土的玉猪龙体量达15.8厘米×9.5厘米×3厘米,为红山文化考古百年最大[6][23] - 遗址首次发现"坛冢一体"结构,由直径23.5米的圆形冢与长45米的方形坛组合而成,面积达1000余平方米,包含21座墓葬(9座属红山文化)[11][13] - 考古测年显示遗址年代为距今5400-5000年,入围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项目[6][21] 墓葬等级与社会结构 - M15、M16两座带台阶状墓道的大型石棺墓显示高阶社会地位,M15墓主随葬3件高等级玉器且存在捆绑葬俗,M16仅存牙齿但随葬兽面带齿饰玉器[16][17] - 9座红山文化墓葬分三大类型(大型石棺墓、普通石棺墓、筒形器墓),对应至少三个社会层级,男性墓主均随葬玉器且存在父子血缘关系(M3与M17)[15][19] - 遗址周边发现十万平方米范围内红山文化遗迹,最近房址距积石冢仅数百米,推测墓主可能统领较大聚落范围[20] 玉器体系与祭祀特征 - 发现红山文化首次"藏玉于墙"现象,墙体及祭祀区出土玉器占比超90%,包含玉料、废料及钻芯等制玉证据,推测存在跨区域玉器分配体系[28][29][30] - 出土玉器类型丰富,包括环、璧、璜、斧等20余种,M15玉冠饰长15厘米为红山首见,与凌家滩文化玉器存在形态关联[26][27] - 筒形器祭祀规模空前,七层阶梯状冢体每层摆放约200件,累计超千件,残片重量达16-17吨,混合使用黑彩高体与矮体扁钵式两种类型[33][34][36] 建筑工艺与历史地位 - 积石冢采用"背山面水"选址,建造过程包含地基修整、石墙修筑、筒形器分层摆放等多阶段,冢体保留七层阶梯状"金字塔"结构[37][38][39] - 被考古学界评价为"红山古国的一方诸侯",与牛河梁遗址相距200公里但共享统一礼制,佐证红山文化分布范围达30万平方公里[7][22] - 作为内蒙古红山文化代表性遗址,与牛河梁、红山后并列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填补了红山文化北部区域考古空白[21][22]
红山文化与古史传说
新华网· 2025-04-28 02:04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 - 考古学家苏秉琦将红山文化与黄帝时期相联系,认为其时空框架相符 [1] - 郭大顺进一步阐释黄帝与炎帝的"阪泉之战"反映仰韶文化与红山文化交汇,黄帝与蚩尤的"涿鹿之战"关联大汶口文化与小河沿文化交汇 [1] - 红山文化遗址集中分布于辽宁、内蒙古、河北交界区域,与《涿鹿县志》记载的五帝传说高度关联 [1] 考古发现与古史传说结合 - 牛河梁、东山嘴遗址发现后,学者提出女神崇拜对应女娲说、宗教祭祀遗址对应颛顼说等理论 [1] - 2023年12月官方宣布牛河梁遗址证实距今5800年前中华文明进入古国时代,西辽河流域成为文明主根脉 [1] - 考古证据填补了古史传说长期依附黄河、长江流域的空白,需进一步打通红山文化与五帝传说的阐释 [1] 文化研究与区域发展 - 郭大顺提出红山文化玉器命名"玉熊龙"可能更契合黄帝有熊氏文化 [1] - 研究成果对增强文化自信和激活相关区域文旅资源具有历史与现实意义 [2]
一次性出土百余件玉器 残存墙体解码5000年前历史谜团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4-21 10:55
考古发现与文明起源研究 - 元宝山积石冢入选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强评选项目 将于4月24日揭晓最终结果[1] - 遗址出土100多件红山文化玉器 涵盖环璧璜蚕蝉鸟猪龙等主要类型 为迄今明确出土地点玉器数量最多的一次考古发现[5][7] - 出土体量最大玉龙 尺寸达长16厘米 宽9.5厘米 厚3厘米 具有重要考古价值[7] 遗址年代与文化特征 - 经测年确认属红山文化晚期遗存 距今约5400年 体现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历史源头[1] - 遗址呈南方北圆、南坛北冢结构布局 残存墙体成为解码历史谜团的关键依据[3] - 红山文化晚期确立以玉器为核心的礼制形态 成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实证[1] 跨区域文明交流证据 - 出土玉冠饰与安徽凌家滩遗址(距今5800-5300年)文物高度相似 显示史前远距离文化交流[9][11] - 考古发现证实红山文化与凌家滩文化存在技术、文化及人群层面的跨时空互动[11] - 玉器出土于校正后的墙体内部 证实远古先民不以山海为远开展物质与精神文化交流[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