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营模式

搜索文档
魏建军再造魏牌
经济观察网· 2025-05-22 12:43
公司发展历程与现状 - 魏牌创立于2016年,初期凭借VV5、VV7实现销量快速增长,2018年销量近14万辆 [6] - 2017年上市后九个月销量达10万台,但随后经历起伏,2022年销量下滑至3.64万辆 [2][6] - 2024年销量显著回升,累计达5.47万辆,同比增长31.55% [7] - 2024年4月单月销售4811辆,同比增长7.92%,前4月累计销量1.8万辆,同比增长28.94% [8] 销售模式转型 - 2024年5月重启直营模式,已布局430家门店覆盖110个城市,计划扩展至600家门店覆盖200个城市 [3] - 采用"双轨制"销售策略,直营与经销商体系并行 [3] - 行业趋势显示多数车企转向经销商模式,如比亚迪腾势、阿维塔、蔚来子品牌乐道等 [3] - 2019年曾试行直营模式但未持续,因经销商网络庞大及To C运营挑战 [4] 产品与技术布局 - 发布下一代"全动力超级智能平台",兼容插电混动、纯电、氢能、混动、燃油5种动力形式 [7] - 平台具备6C快充技术(5分钟充电续航200公里)、混动车型纯电续航达400公里 [7][8] - 专为中大型及以上豪华车设计,支持轿车、SUV、MPV等多种车型 [7] - 发布全新蓝山焕新款三车型,售价29.98万至32.68万元,为首任VV7车主提供8万元购车补贴 [8] 用户服务与品牌建设 - 通过数字化平台和新媒体渠道实时收集用户反馈 [5] - 在西部自驾游线路设立30个护航驿站,网点间距不超过350公里 [5] - 董事长频繁以直播形式与消费者互动,强化C端连接 [4] - 明确魏牌定位为"长城高端智能新能源品牌" [3]
重构渠道、直面用户,长城魏牌再出发
晚点LatePost· 2025-05-20 13:18
魏牌品牌定位与战略调整 - 魏牌定位为"真正懂用户的品牌",核心策略是"为用户而改变",强调用户触达与服务保障[3][5] - 2016年成立时肩负长城汽车高端化使命,初期VV系列累计销量超20万辆(2017-2018年),但2022年销量跌至3.64万辆[3] - 2023年通过蓝山等新产品实现销量回升至5.47万辆,并启动全面直营化转型[5][6] 渠道体系重构 - 计划2024年底建成超600家用户中心,覆盖200+城市,最终目标超1000家渠道点位[8] - 采用特斯拉式直营模式,包含零售/交付/用户中心三种形态,当前已建成430家覆盖110城[6][8] - 直营体系核心目标解决高端用户断联问题,通过数字化工具实现全链路用户触点管理[8][10] 产品与技术布局 - 推出全球首款兼容五种动力形式的全动力智能超级平台(插混/纯电/氢燃料/燃油/混动)[18] - Hi4技术序列包含两档/四档机电耦合单元及越野Hi4-T架构,获世界十佳混动系统奖项[18] - 2023年研发投入达80.54亿元,技术人员占比27.5%行业领先(比亚迪12.2%/广汽19.1%)[14][16] 安全与技术投入 - 投资5亿建成亚洲最大碰撞试验室,配备34个Thor假人(单价超千万元)[21][22] - 车辆A柱强度超国标30%,徐水试验场含13模块100+特征路面,总投资10亿元[22][23] - 建立覆盖-40℃至60℃的风洞实验室,模拟极端环境测试整车系统可靠性[22] 用户运营创新 - 基于60万家庭用户数据开发新车型颜色(暮夜黑/晨光白/薄雾青),并推送OTA智能驾驶升级[12] - 为2017年VV7首任车主提供每台8万元置换补贴,强化老用户维系[5] - 在西藏/新疆/青海14条旅游路线建立西部服务线,提供自驾保障[5] 行业竞争策略 - 通过森林生态体系布局新能源全产业链,包括蜂巢能源/芯动半导体等子公司[16][19] - 坚持"有质量的市场占有率"理念,OKR机制将产品迭代与用户满意度直接挂钩[10][22] - 差异化强调安全底线,2020年VV7高架坠落事故中乘员仅轻伤引发行业关注[23][24]
谁杀死了4S店?
商业洞察· 2024-11-08 08:58
行业大败局 - 1998年门胁轰二创立4S店模式,整合销售、零配件、售后服务、信息反馈四大功能,推动广州本田成功复兴[4][5][6] - 中国4S店行业快速崛起并诞生多家上市公司,但仅20余年即陷入系统性溃败[8][9] - 头部经销商广汇汽车2024年退市,巅峰年收入1704亿元,但上市9年股价暴跌96%、市值蒸发超千亿[11][12][13] - 2023年行业亏损面达43.5%,近4年超8000家4S店倒闭,现存3万家中多数经营困难[21][22] - 溃败主因包括:车企价格战挤压利润、厂商压货导致资金链紧张、高运营成本难以维系[23][24] 4S店经营乱象 - 销售环节存在价格不透明、捆绑消费(强制车险/高息贷款)、虚假折扣等套路,全款购车反遭歧视[32][34][35] - 售后维修普遍过度保养,存在更换假冒配件、虚报故障等行为,单次保养费用可达数千元[38][39] - 消费者维权事件频发,包括西安奔驰引擎盖维权、北京车主驾车冲店等极端案例[31] - 行业恶性竞争导致20%销售费用成为无谓损耗,远高于直营模式效率[56] 新能源直营模式冲击 - 特斯拉2013年引入直营店模式,国内新势力跟随布局,截至2023年新能源直营店达6300家占比30%[46][48][50] - 直营优势包括:商圈选址便利、价格透明、保养成本仅为燃油车1/3、提供上门服务等[53][54][55] - 理想汽车通过467家直营店实现年销37.6万辆,蔚来构建会员制社区提升用户粘性[56][57][58] - 直营模式节省20%销售费用转化为利润,理想CEO李想明确拒绝经销商授权[56] 行业转型挑战 - 传统4S店面临直营分流、互联网养车平台(途虎/京东)抢占售后市场的双重挤压[61] - 部分观点认为燃油车保有量仍支撑4S店生存,但需重构消费者价值以应对淘汰压力[63][66] - 根本矛盾在于服务模式落后,消费者对透明化、便捷化需求未被满足[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