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热射病
icon
搜索文档
高温天如何识别和预防热射病?
新华社· 2025-07-19 13:58
热射病定义与特征 - 热射病医学上称为"重症中暑",是因暴露于热环境或剧烈运动所致的机体产热与散热失衡 [3] - 典型特征包括核心体温大于40℃和中枢神经系统异常如精神状态改变、抽搐或昏迷,伴多器官损伤 [3] - 具有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的特征 [1] 早期识别与预警信号 - 需谨记"烫、晃、晕、乱"四字预警信号 [3] - "烫"表现为体温快速升高至40℃以上,皮肤发烫且可能干热无汗或大量出汗 [3] - "晃"表现为身体极度疲倦乏力,步态不稳如醉酒,肌肉无力或站立困难 [3] - "晕"表现为持续性搏动性头痛伴恶心、视物模糊 [3] - "乱"表现为意识混乱、言语含糊、烦躁不安,严重者迅速进展至抽搐昏迷 [3] - 不典型热射病易漏诊,老年人可能仅表现行为异常或嗜睡,婴幼儿可能哭闹不安或反常安静 [3] 急救处理与降温原则 - 急救核心原则是"降温第一",黄金30分钟内将核心温度降至40℃以下可显著降低死亡率 [4] - 遵循"边降温边转运"原则,冲突时"降温第一,转运第二" [4] - 首选将患者转移至阴凉处并浸入冷水(除头部),需保护呼吸道防淹溺 [4] - 次选"凉水+风扇"法,用冷水喷洒全身并用风扇强力扇风 [4] - 可冰敷关键部位但需用薄毛巾包裹防冻伤 [4] - 密切观察意识、呼吸、脉搏变化,呼吸心跳停止需立即心肺复苏 [4] - 即使症状缓解也需立即送医,转运时保持侧卧位防误吸并持续监测体温 [4] 特殊症状与就医提示 - 高温环境下出现"强烈呕吐感却吐不出"应立即就医,此为热射病前期核心症状之一 [4] - 任何行为异常或不适都应引起高度重视并及时测量体温 [4] - 拨打120时应明确说明"疑似热射病" [4]
热射病有何症状?如何预防?怎么施救?这份健康提示请收藏↓
央视网· 2025-07-17 07:48
热射病的定义与危害 - 热射病是严重中暑,死亡率极高,人体温度异常增高会导致蛋白质变性,使脏器失去正常生理功能,引发多脏器功能受损和衰竭 [1] - 国际统计显示热射病死亡率高达14%-65%,从轻微中暑发展到热射病可能仅需几小时,不及时救治会导致不可逆损伤 [3] 热射病的症状与发展阶段 - 先兆中暑阶段会出现头晕、恶心、呕吐、注意力不集中、大汗、口渴等症状,不及时处理会发展为轻症中暑,症状加重且体温升至38℃左右 [5] - 最严重的热射病阶段会出现意识障碍如昏迷,并伴随心脏、脑、肾等多脏器功能损害 [5] 热射病的类型与高风险场景 - 热射病分为劳力型(高温环境下重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和经典型(长时间密闭不通风环境) [5] - 高风险场景包括无空调厨房长时间炒菜、室内温泉久留、产妇坐月子不开空调等,根本原因是产热与散热失衡 [7] - 高风险人群包括体温调节能力差的高龄老人、婴幼儿、慢性病患者,以及户外工作者或体力劳动者 [7] 热射病的急救措施与误区 - 发现中暑或疑似热射病应第一时间将患者移至阴凉处并采取降温措施 [8] - 避免用酒精擦浴降温,可能损伤皮肤或导致酒精中毒,建议用温凉水湿敷脑门、腋窝、大腿根等部位 [8] - 自行服用解暑药物效果有限,重点应放在降温和补液,多喝温水或淡盐水更有效 [10][12] - 中重度中暑患者体温超40℃时不宜自行服用退烧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可能加重肝损伤 [14][16]
高温天气持续警惕热射病 这些人群最危险 降温补水是关键
央视新闻· 2025-07-17 07:21
热射病的严重性与高死亡率 - 热射病是严重中暑,死亡率高达14%到65%,且病情发展迅速,几小时内可从轻微中暑发展为热射病 [1] - 不及时救治会导致不可逆的器官损伤,尤其是心脏、脑、肾功能等多脏器损害 [3] 热射病的发病机制与高风险人群 - 根本原因是产热与散热失衡,高风险人群包括老年人、婴幼儿、慢性病患者以及户外工作者或体力劳动者 [6] - 不通风环境如密闭房间、无空调厨房、室内温泉、产后坐月子环境等也易引发热射病 [4] 热射病的症状与错误处理方式 - 先兆中暑未及时处理会发展为轻症中暑,症状包括头晕、恶心呕吐,最终可能昏迷 [3] - 自行服用解暑药物或退烧药不可取,关键措施是降温和补液(如多喝温水或淡盐水) [7] 热射病的预防与急救措施 - 发现中暑症状应第一时间采取降温措施,避免病情恶化 [6] - 高温环境下需注意休息、补水、通风,尤其是老年人和体力劳动者 [4][6]
夏日炎炎访民生丨高温高湿,警惕隐性中暑
河南日报· 2025-07-16 23:36
高温健康影响 - 中暑成为医院急诊科高频词 快递员 外卖员 环卫工是主要求助群体 [1] - 室内隐性中暑需警惕 湿度超90%且室温29℃以上即可引发中暑 居家老人因省电习惯和热觉退化成为高发人群 [3][4] -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激增 7月以来某院接诊量增加约三分之一 高温导致血液黏稠和血压波动是主因 [5][6] 高温运动风险 - 气温超35℃且湿度大时剧烈运动易引发热射病 建议选择室内场地并避开10:00-16:00高温时段 [10] - 户外运动需提前2小时饮用500ml电解质饮料 运动中每15-20分钟补充150-200ml运动饮料 [10] - 出现头晕 恶心 意识模糊等症状需立即停止活动 晨跑时高湿度仍存中暑风险 [10] 防护措施建议 - 老年人需用温度计监测室温 超过30℃应采取降温通风措施 [4] - 需保持补水 情绪平稳 避免环境温差超过10℃以预防心脑血管事件 [7][8][9] - 运动人群应降低强度并携带防暑药品 特殊人群更需谨慎 [10]
史上最热夏天,到底有多「致命」?
36氪· 2025-07-15 13:33
极端高温现象 - 北京近期空气湿度达82%,远超深圳的66%,伴随37℃高温形成桑拿效应[17][18] - 东北地区出现65℃地表高温,根河市测得39.5℃打破历史记录[28][31] - 川渝地区经历雨热同期,杭州出现雨水落地即蒸发成雾的现象[38][43] - 山东8个城市包揽全国高温榜前十,多地出现43℃极端气温[54][55] 高温影响 - 济南出现车辆自燃现象,泰安运输途中190头猪因中暑昏迷[57][60] - 青岛气温达7年最高点,潍坊连续多日占据全国最热观测站[62][55] - 高校宿舍未装空调导致学生热晕送医,宿管值班室实测43℃致1人死亡[76][77][96] 热射病危害 - 热射病死亡率超60%,70%死亡案例为60岁以上未开空调老人[80][93] - 典型症状包括皮肤灼热无汗、意识障碍及抽搐昏迷[82][83] - 急救需立即降温并送医,30℃环境下车内30分钟可达50℃[84][86] 应对措施 - 空调被WHO认定为35℃以上最有效降温手段[92] - 预防关键期需避免10-16点户外活动,保持水分及电解质补充[99][100] - 全球每年近50万人死于极端高温,气温较工业革命前已上升1.55℃[104][107]
致死率高 警惕夏日的隐形杀手——热射病
中国青年报· 2025-07-12 01:32
热射病的严重性与认知误区 - 热射病是致死率极高的医学急症,能在数小时内引发多器官衰竭,公众常将其与普通中暑混淆并轻视[1] - 解放军总医院专家指出"不就是中暑"的认知误区易延误救治,导致死亡或永久残疾[1] - 今年热射病致死案例频发,需警惕任何中暑症状[1] 热射病诊断标准与识别方法 - 自我判断需关注4个预警信号:烫(由内而外发烫)、晕(头晕目眩)、晃(行走不稳如醉酒)、乱(面部潮红/发白伴呕吐腹泻)[2] - 确诊需满足两个基本条件(高温高湿环境+剧烈运动)及四条临床表现之一(意识障碍/体温>40°C/多器官衰竭/凝血障碍)[2] - 2025版指南首次提出热射病性凝血病诊断标准和危重程度评分系统(HSSS)[2] - 不典型热射病可能表现为常温环境、非剧烈运动或轻度意识障碍,需结合临床表现综合判断[3] 热射病与普通中暑的核心差异 - 最明显区别是是否出现意识障碍,普通中暑仅表现为头晕头痛恶心呕吐[3] - 重症热射病会引发多器官衰竭,死亡率超50%[4] - 基层卫生人员需警惕不典型病例漏诊,只要符合一条基本条件+一条临床表现即可诊断[3] 急救与治疗关键措施 - 自救需执行"三立即":立即停止运动、脱离高温环境、物理降温[4] - 救治黄金时间为5分钟内识别,30分钟降温至39°C以下,2小时降至38.5°C以下[4] - 现场急救优先"降温第一,转运第二",采用冰敷大动脉或20°C冷水浸泡[5] - 禁止使用解热镇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可能引发消化道出血或肝功能衰竭[5][6] 高危人群与预防策略 - 高危职业包括建筑工人、炼钢工人、运动员,需特别注意防暑[7] - 体温调节弱势群体(老人、儿童、产妇)及亚健康人群(肥胖、熬夜者)易发病[7] - 预防需避免高温高湿环境剧烈运动,出现早期症状立即休息[7] - 长期空调环境人群应通过户外运动锻炼热耐力,避免温度调节中枢"废用性萎缩"[8] 公众教育与社会倡导 - 需破除"坐月子不能开空调"等传统误区,夏季应合理使用降温设备[7] - 掌握"烫晕晃乱"预警信号和"三立即"自救原则可有效防控[8] - 专家建议年轻人多进行户外运动以增强热适应能力[8]
热射病≠普通中暑!医生:出现这些症状立刻就医
央视网· 2025-07-11 03:46
高温天气与热射病病例增加 - 高温天气持续导致医院热射病病例增多 热射病是严重中暑 死亡率高 [1] - 山东淄博市70岁王女士因意识障碍送医 体温高达40.3摄氏度 经冰毯冰帽降温及补液治疗后康复 [3] 中暑病例与急救呼入量变化 - 安徽合肥中暑病例增加 120专线呼入量较高温前增加近两成 [4] - 合肥急救中心日均来电近1500个 中暑相关急救呼救明显增多 [5][7] 中暑症状与高发时段 - 中暑急救高发时段集中在中午至傍晚 症状包括头晕 恶心 呕吐及意识不清 [7] - 居家老人因身体机能减退易中暑 儿童因体温调节中枢未成熟也需关注 [7] 急救处理建议 - 出现头晕 头痛 恶心等症状时应转移至阴凉处 解开衣物并补充水分 [9] - 若症状不缓解或出现意识障碍等重症表现需及时拨打120 [9]
注意!多地高温出现重症病例,这些因素会加剧“热射病”→
第一财经· 2025-07-07 08:36
作者 | 第一财 经 钱童心 近期,全国多地持续高温,引发多例患者住院。据温州晚报消息,日前一名卡车司机因车内高温导致 体温飙升超过41℃,昏迷不醒,被紧急送医抢救,被诊断为"热射病"。武汉发布公众号也称,7月5 日下午,武汉市江汉区73岁的王先生因连续高温天气仍坚持不开空调,仅靠电风扇降温,中暑昏 迷,送医后确诊为"热射病"。 "热射病,是高温相关急症中最严重的情况,属于重度中暑。"温医大附二院急诊内科主任医师孙来 芳解释称。"热射病"的特征是核心体温超过40℃,并伴有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如意识模糊、抽 搐或昏迷,可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率高达20%-50%,堪称夏季健康的"头号杀手"。 武汉协和医院急诊内科主任孙鹏表示,中暑并非"小病",其发展过程通常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 热衰竭,最终可进展为"热射病"。急诊团队通过快速降温、核心体温监测、静脉输液等措施展开抢 救。 另据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科普文章,根据发病原因和易感人群的不同,热射病可分为"经典 型热射病"(CHS)和"劳力型热射病"(EHS):前者主要由于被动暴露于热环境引起机体产热与散 热失衡而发病,多见于体温调节能力不足者(如年老体弱 ...
科普|多地高温出现重症病例,这些因素会加剧“热射病”
第一财经· 2025-07-07 08:26
热射病的定义与特征 - 热射病是高温相关急症中最严重的情况,属于重度中暑,核心体温超过40℃,并伴有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如意识模糊、抽搐或昏迷,可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 [1][3] - 热射病死亡率高达20%-50%,被称为夏季健康的"头号杀手" [1][3] 热射病的病例与临床表现 - 近期全国多地持续高温导致多例热射病住院病例,如温州一名卡车司机因车内高温体温超41℃昏迷送医,武汉一名73岁老人因不开空调中暑昏迷确诊热射病 [1] - 中暑发展过程通常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热衰竭,最终可进展为热射病,急诊抢救措施包括快速降温、核心体温监测、静脉输液等 [3] 热射病的分类与易感人群 - 热射病分为经典型热射病(CHS)和劳力型热射病(EHS):CHS多见于体温调节能力不足者如年老体弱者、儿童、孕妇或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者如环卫工人、交警,EHS多见于夏季剧烈运动的健康青年人如参训官兵、消防员、运动员 [3] - 易感个体因素包括患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精神分裂症等基础病,BMI>25或<18.5,补水不充分,睡眠不足等 [4] 热射病的诱因与环境因素 - 环境因素包括强烈的太阳辐射、连续数日高温天气、突然升温≥5~10℃、高温高湿或通风不足 [4] - 服用抗胆碱类药物、抗组胺类药物、抗精神病类药物等影响体温调节的药物也可能加剧热射病风险 [4] 热射病的急救措施 - 出现头晕、乏力、意识模糊、抽搐等症状需高度警惕,快速降温是关键,现场急救方法为"二脱一擦一扇风":脱离高温环境、脱去外衣、冷水擦拭身体并扇风促进散热 [4] - 症状严重时应立即拨打120急救 [4]
如何快速判断是否中暑或已经引发热射病?怎么急救?医生解答来了!
央视网· 2025-07-05 03:16
高温天气影响范围 - 7月5日华北南部、黄淮、江淮、江汉、江南大部、四川东北部、重庆、华南大部及新疆南疆盆地等地出现35℃以上高温天气 [1] - 新疆吐鲁番盆地、山东北部、河南中北部、浙江西北部、苏皖南部等地局地气温可达40℃以上 [1] 高温健康风险预警机制 - 高温健康风险预警分为低风险、中等风险、较高风险、高风险和极高风险5个等级 [2] - 7月2日华北南部、黄淮、江淮等地为黄色预警(较高风险) 江苏、山东、河南等地部分地区为橙色预警(高风险) 江苏北部、山东中东部等地局部为红色预警(极高风险) [4] 中暑与热射病症状识别 - 中暑表现为头晕、口渴、乏力伴体温超38℃ 皮肤灼热或意识模糊 [5] - 热射病表现为体温超40℃、意识模糊、无汗、抽搐 需立即冷敷颈部/腋窝/腹股沟并送医 [7] 高温相关疾病风险 - 炎热天气会显著增加心脑血管疾病发病风险 [9] - 脑卒中症状包括头晕、言语不清、肢体无力等 需立即送医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