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新大众文艺
icon
搜索文档
记录城市跃迁  描摹烟火诗意
人民日报· 2025-05-22 22:22
东莞新大众文艺发展概况 - 东莞独创、丰富、多态的新大众文艺吸引了大量全国各地前来打卡的人群 [1] - 改革开放40多年来近两亿人次在东莞这座"双万"城市(万亿GDP、千万人口)驻留、奋斗与生活 [1] - 全球1/4动漫衍生品、1/4手机、1/5羊毛衫和1/10运动鞋产自东莞,"东莞制造"声名远扬 [1] 创作者群体特征 - 东莞有来自五湖四海的"斜杠"创作者,如"烧烤诗人"温雄珍、"石头诗人"曾为民等,他们一边工作一边创作 [1] - 非职业创作者在东莞获得省市级奖励资助的案例不胜枚举,如"太阳之子"组合拥有近百万粉丝并获国家级奖项 [2] - 90后"打工二代"熊锋通过组诗《车间》抒写大国工匠情怀,迭代了打工文学的苦难叙事 [3] 文艺创作成果 - 摄影师占有兵拍摄160多万张照片、制作130多本手工书、收集6吨打工实物,记录"中国制造" [2] - 东莞已形成打工文学作家群,产生"中国作家第一村"等文学效应,目前已有97名"村民"入驻 [5][7] - 原创国乐实验作品《可园可源》主创团队平均年龄不到30岁,来自各行各业 [7]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 东莞建成1个市文化馆总馆、33个镇街分馆、586个村支馆、220个共享文化空间 [6] - 全市人口平均年龄33岁,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占比81.41%,位居广东省第一 [6] - 文学赋能使樟木头镇官仓社区集体经济收入明显增加,成为城乡文明互融样本 [7] 城市文化转型 - 东莞完成从农业乡县到"世界工厂"、从"东莞制造"到"东莞智造"的跃迁 [8] - 新大众文艺为文艺服务与创造提供现实样本,也为中国式现代化城市转型提供思路 [8] - 东莞市委常委表示新大众文艺代表当下的中国,将推动文艺生态更加良性发展 [8]
扎根民间文艺的创新沃土
人民日报· 2025-05-12 22:21
新大众文艺与民间文艺的融合创新 - 新大众文艺的核心特征为大众创作和大众共享,与民间文艺具有天然同构性,当前科技变革和传播媒介多元化加速了这一趋势 [1] - 民间文艺创作在参与人群、生产方式和创作成果三方面呈现显著创新:传统手工艺人转型为网红博主/非遗达人(如李子柒),同时高学历青年才俊(如郎佳子彧、杨隆梅)跨界加入 [1] 民间文艺创作的新模式 - 创作目的转向文化消费需求驱动,内容突破地域限制并融合现代设计理念,创作组织采用"传承人+企业""企业+农户"等跨界协作模式 [1] - 传播方式从口口相传升级为融媒体传播,创意设计公司和新媒体平台成为重要支持力量,推动民间文艺转化为文化创新IP(如《哪吒之魔童闹海》《黑神话:悟空》) [1] 民间文艺的价值链重构 - 民间文艺成为新大众文艺的创意"源代码"和文化IP库,其深厚传统持续为行业提供创新灵感 [1][2] - 行业观察到民间文艺通过影视、游戏等载体实现前所未有的商业化潜力释放,典型案例包括票房爆款和现象级游戏作品 [1]
做好新大众文艺的“放大器”
人民日报· 2025-05-12 22:21
短视频与直播行业 - 短视频和直播领域展现出全民化创作特征,数字技术降低创作门槛,新媒介形态激发创作热情 [1] - 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普及为文艺创作提供便捷工具,如"即梦"等工具大幅降低生产成本 [1] - 用户通过原创、二创、评论、弹幕等形式创造海量内容,内核仍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 传统文化传播数据 - 抖音"非遗贺新春"话题播放量超27亿次,非遗视频总播放量达1679亿次 [1] - 2023年5月至2024年5月,1379万网友在抖音分享非遗体验,包括非遗传承人、专业创作者及年轻用户 [1] - 非遗传播主体涵盖汪氏皮影党飞华等传承人、李子柒等专业创作者及大量90后、00后年轻人 [1] 文旅产业带动效应 - 新大众文艺焕新传统文化表达方式,形成文化热点并带动文旅发展 [1] - 潮汕英歌舞推动当地春节团购订单量同比增长795% [1] - 新大众文艺激活泛文旅产业链条,为地方文旅产业提供强劲助力 [1] 新大众文艺形式 - 短视频和直播间成为新大众文艺展示平台,手机屏作为"微舞台",留言充当文艺评论 [2] - 新大众文艺在短视频和直播中持续迸发活力与光彩 [2]
要尊重,也要引导
人民日报· 2025-05-08 22:42
新大众文艺的发展现状 - 新大众文艺是人民大众的创造、时代发展的必然、科技赋能的成果,蕴含蓬勃的创新活力,体现新时代文艺发展的群众路线 [1] - 尊重新大众文艺本质上是尊重人民大众的文化创造力与选择权,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1] - 新大众文艺发展过程中存在碎片化、同质化、低俗化等问题,部分受众被信息茧房包裹,长期接触低质作品导致审美退化 [1] 新大众文艺的发展方向 - 需要树立新大众文艺标杆,褒奖优秀作品,表彰在内容创新、技术应用、社会影响等方面成绩突出的创作者 [1] - 加强文艺评论,提高审美、引领风尚,推动主流价值与大众表达融合 [1] - 优化新大众文艺供给侧,创作短而精、小而美、简而深、俗而新的作品,使受众享受更多精品佳作 [1] - 强调阅读经典、观看经典的重要性,经典作品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可培育人文素养和审美鉴赏力,为新大众文艺创作提供滋养 [1] 新大众文艺的发展原则 - 尊重不是纵容,要坚守价值底线,引导也是促进,可常葆创新活力 [2] - 争取质量与流量兼备,深度与热度俱佳,社会效益优先、经济效益并举 [2] - 担负社会责任,传递文化价值,在包容多元中凝聚共识,构建既有精神高度又有生活温度和参与广度的文艺新格局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