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素养

搜索文档
用数字解码山水奇旅 北京开启全国科技活动周特色项目
金融时报· 2025-05-30 01:39
科普活动策划 - 首都图书馆围绕"行读绿野 漫游科海"主题策划多项科技活动包括科普行读数字素养课程图书分享科学家故事展等旨在构建多元化科学体验场景推动科学知识传播[1] - "山水奇旅"科普行读活动以解码北京山脉水系孕育的动植物地质为主要内容首场活动"沧海桑田——北京地质变迁科考行"于5月30日启动参与者可实地观察岩石形态测量数据体验野外地质考察[1] - 该活动计划从5月至9月开展七场次通过科普赋能创新方式呈现环境景观与参与者体验过程[1] 活动具体内容 - 未来活动将覆盖北京多个区域包括阳台山风景区赏花识草永定河休闲森林公园认识湿地类型银山塔林鸟类生态观察十渡山水探查古河床演变百花山菌物生态研究天泰山昆虫探秘等[2] - 每场活动侧重不同主题如植物与自然环境关系湿地功能鸟类生态水系演变菌物标本制作昆虫世界等形成系统化科普体系[2] 数字素养提升计划 - 首都图书馆启动"北京市民数字素养提升计划"响应国家数字化发展战略5月29日首场社区讲座普及AI智能体应用通过沉浸式互动教授AI技能并介绍图书馆数字资源使用方法[2] - 计划未来将与学校区级图书馆合作开展课程巡讲建立数字素养教育专家库构建科学教育体系推出终身学习平台"数字素养"专栏提供视频教程与互动练习[2] 科技活动周目标 - 全国科技活动周旨在通过群众性科技活动激发社会创新活力首都图书馆配套推出多项主题活动为公众提供接触科学的实践机会[2]
构建符合新质生产力要求的高校劳动教育体系
新华日报· 2025-05-29 20:56
新质生产力对劳动教育的影响 - 新质生产力通过"数字孪生"和"人机协同"等技术深刻改变劳动形态、内容和方式,重塑劳动教育底层逻辑 [2] - 高校劳动教育需实现三大战略转向:从工具理性向价值理性转变、从单一物理空间迈向虚实融合场景、从封闭教育体系转向开放协同生态 [2] - 劳动教育需培育"数字公民责任"和"人工智能伦理"等新型劳动价值观以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 [2] 高校劳动教育创新模型 - 文化生态再造通过"环境赋能—文化浸润—场景创新"三阶方式构建"劳动+"多维育人场景 [3] - 环境赋能包括建设"工匠精神长廊"等实体空间,文化浸润开发VR故事馆等数字文化品牌,场景创新举办跨学科嘉年华活动 [3] - 形成"劳动尊严—劳动创造—劳动幸福"的价值闭环,培育新时代劳动精神 [3] 课程体系重建 - 构建"基础通识—专业特色—前沿拓展"三级课程矩阵,分类分层开展劳动教育 [4] - 基础层开设"智能时代劳动伦理"通识课,专业层开发"数字营销创意工坊"等选修课,拓展层建设"区块链劳动权益保护"等前沿项目 [4] - 建立"技能证书+实践学分+素质档案"立体化评价体系,引入企业认证与社区反馈 [4] 实践平台重构 - 通过校地共建、校企共创、校社联动实现资源共享,创建实训基地和"AI训练师培养计划"等项目 [5] - 组织社区智慧养老、数字助农等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5] - 打造"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四链融合的协同育人格局 [5] 劳动教育建构路径 - 以技术创新为动力重构教育模式,以文化浸润滋养价值根基 [6] - 创建政府主导机制,高校执行课程体系,企业融入实践育人,社会支持资源供给 [6] - 通过多方协同培育卓越人才,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6]
“数字教育研究全球十大热点”发布
中国青年报· 2025-05-16 08:17
数字教育研究全球十大热点发布 - 2025世界数字教育大会闭幕式上发布了"数字教育研究全球十大热点",涵盖生成式AI、元宇宙技术、数字教育行为认知等前沿领域 [1] - 研究成果基于2019至2024年全球近6万篇数字教育论文数据,由《数字教育前沿(英文)》期刊联合数据公司、高校及科研机构完成 [1] - 报告采用科学计量分析与专家团队深度挖掘,结合案例实证与趋势预测,从技术迭代、政策协同、伦理挑战等多维度解读 [1] 十大热点具体内容 - 生成式AI加速跨学科融合:突出AI技术对教育多学科交叉的推动作用 [2][3] - 元宇宙技术催生智慧学习范式:强调虚拟现实技术重构学习模式 [2][3] - 数字教育改变学习行为认知:揭示数字化工具对学习心理与行为的影响机制 [2][3] - AI赋能个性化学习:人工智能实现教育场景的精准定制化服务 [2][3] - 数字素养支撑教师专业成长:教师数字能力提升成为教育转型关键要素 [2][3] - 人智协同塑造数字教育新生态:人机协作模式推动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 [2][3] - 职业教育适应智能化创新需求:职业培训体系与智能技术深度融合 [2][3] - 全球共治重建数字教育伦理边界:跨国协作机制应对技术应用的伦理挑战 [2][3] - 数字教育跨越区域均衡发展鸿沟:数字化手段缩小教育资源地域差距 [2][3] - 数据驱动教学全流程智慧决策:教育大数据支撑教学环节的智能化决策 [2][3] 研究方法与成果发布 - 高等教育出版社总编辑谭方正主导研究,成果将在《数字教育前沿(英文)》期刊发表 [1] - 研究采用量化分析与定性研究结合的方法,兼具阶段性总结与前瞻性预测双重属性 [1]
西安千名学子角逐“数字赛场 ”
中国新闻网· 2025-04-27 04:02
活动概况 - 西安市第二十五届学生数字素养提升暨人工智能教育实践活动以"AI赋能·看见成长"为主题,吸引2707支参赛队伍和3700余名中小学生参与[1] - 活动涵盖创意智造、智能机器人、算法编程等科创实践项目,全方位展现青少年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1] - 特色赛项包括"机甲大师越障迷宫赛""无人驾驶""水中机器人海洋考古挑战赛""人形机器人'一带一路'挑战赛",重点考察工程思维、编程能力与团队协作[1] 活动影响力 - 该赛事自2001年首次举办以来累计吸引超十万名学生参与,成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实践交流平台[1] - 西安市教育局强调数字化能力是青少年面向未来的核心竞争力,提升数字素养是适应智能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1] 政策支持与教育创新 - 西安近年来大力推进智慧校园、数字校园建设,深化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应用[2] - 打造"人工智能+教育"融合创新生态,通过规范组织、科学评审和多元展示持续搭建学生交流协作平台[2] - 目标培养兼具社会责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新时代拔尖创新人才,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动能[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