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

搜索文档
女性的代际托举,不止于“出走”
虎嗅· 2025-08-17 23:54
韩剧《苦尽柑来遇见你》的核心叙事 - 通过三代济州岛海女家庭故事展现女性在传统社会结构中的抗争与托举 [2][6][26] - 打破将女性主义简化为“逃离原生家庭”或“拒绝母职”的狭隘叙事 强调“留下中的反抗”同样具有深刻意义 [7][11][13] 女性主义路径的多样性 - 女性主义实践涵盖从职场精英到家庭主妇的多元选择 非仅有“高知女性”或“海外背景”单一模板 [9][11][24] - 北京大学2023年数据显示中国城镇女性劳动参与率达61.5% 但农村女性仍低于50% 已婚女性中70%因家庭责任限制职业发展 [11] 母职的政治意义与数据支撑 - 母职行为如教育投入、情感支持等是微观政治斗争 可打破代际创伤 [15][18][19] - 国家统计局2024年数据显示90后女性中65%仍希望生育 三联周刊调研反映许多母亲为“打破代际创伤”主动选择生育 [17][18] - 哈佛大学2022年研究指出母亲情感投入与子女自我效能感呈正相关 童年受支持者更易挑战权威 [19] 日常劳动的价值与数据印证 - 女性平均每日家务劳动时间达2小时38分钟 为男性的2.3倍 双职工家庭中76%妻子承担主要育儿责任 [22] - 家庭情感劳动虽不计入GDP 但构成重要社会资本 如母亲通过教育投入积累文化资本 [23][24] - 世界银行2024年数据显示中国女性平均受教育年限达9.8年 较1990年提升4年 高等教育女性占比连续十年超男性 [27] 女性发展的代际传递 - 三代女性通过不同形式(海女、汤饭经营、职场奋斗)实现代际突破 最终使后代获得教育及职业自由 [6][14][26] - 女性主义本质是争取选择权 而非单一生活方式 需尊重包括留守、生育在内的多元选择 [13][27][29]
关于性别、周期与时代精神的思考
虎嗅· 2025-08-09 07:34
性别观念与婚恋市场 - 上海常住未婚女性达209万人,较十年前增长78.3% [4][14] - 女性高等教育入学率首超男性达51.7%,一线城市女性CEO占比28% [14] - 30岁以上单身女性购房率较十年前上涨127%,一线城市女性平均收入达男性82% [8] - 25~34岁女性中41.2%接受男方收入低于自己但要求家务分担,同龄男性67%仍将"能挣钱"列为首要魅力指标 [10] 经济与消费行为 - 一线城市家庭支出中男性收入占比从1990年78%降至2024年52% [9] - 图书行业面临销售下滑压力,消费者感知图书价格低廉但出版社经营困难 [2] - 矿泉水行业存在高利润空间,企业通过品牌溢价实现盈利 [17] 社会结构变迁 - 女性就业率从1949年7.5%提升至2020年61.5% [14] - 上海女性平均初婚年龄从80年代23岁推迟至2020年30岁 [14] - 00后群体中31%认为婚姻会降低生活质量 [14] 代际差异 - 三代女性呈现截然不同的婚恋观:从"男人不会做饭很正常"到"我的子宫我做主" [15] - 代际更替将推动观念变革,70后退出社会主流后传统性别分工模式可能进一步弱化 [13][14] 商业与人性洞察 - 企业家群体关注政治权谋类书籍,商业决策与人性认知存在深度关联 [6][12] - 现代婚恋市场呈现"郎财女貌"传统价值观与新型平等诉求的冲突 [7][10]
作为女人,我喜欢自己身体的5个时刻
虎嗅· 2025-07-17 07:21
女性身体认知与自我接纳 - 女性从青春期开始与身体的复杂关系包括疼痛、羞耻感及逐步学会相处的过程 [1] - 通过集体书写记录女性处理疼痛、打破外界束缚及发现身体喜悦的具身经验 [3][4] - 运动后出汗、子宫创造力、浮力优势等成为女性对身体骄傲的具体表现 [5][6][8][9] 月经体验与周期管理 - 原发性痛经通过健身缓解 多巴胺和内啡肽替代止痛药效果 [10] - 月经周期激素变化带来情感敏锐度与行动力提升 丰富生命体验 [12][13] - 痛经患者通过安全使用止痛药获得身体掌控感 并迁移至其他生活领域 [16][17][18] - 月经同步现象成为女性友谊的象征 群体生活强化认同感 [19] 身体规训与反抗实践 - 不戴胸贴出门被视为打破性别规训的"革命性"实验 引发紧张与兴奋 [21][22][23] - 女性互助网络通过感受确认、渐进尝试及经验分享推动身体自主 [25][26][27][28] 疾病与身体韧性 - 乳腺癌康复者通过锻炼重获自信 体现女性身体修复力 [29] - 高龄患者多次骨折后康复 展现身体适应能力 [31] - 红斑狼疮患者建立身体输入输出管理系统 从疼痛处理中培养掌控感 [35][36][37][38] 身体作为女性主义入口 - 从照顾身体基础需求(饥饿、寒冷)入手实践"爱自己"的抽象概念 [41][42] - 通过运动建立身体胜任感 进而增强生活决策信心 [43] - 从内部视角(舒适度)替代外部审视(吸引力)实现身心统一 [44][45]
“每个男人都需要有自己的喉结罩 ”
虎嗅· 2025-07-04 23:03
喉结罩的起源与设定 - 喉结罩是覆盖喉咙部位的一块布,用于遮挡男性喉结,设定中男性从14岁开始需终身佩戴,作为"遵守夫德"的标准之一[5] - 喉结罩的材质和款式有讲究:青春期推荐纯棉透气款,定型后可选择塑形款,保守地区要求"不露为好"[5] - 喉结罩被赋予象征意义,代表男性贞洁自爱,"男人不自爱就像烂白菜"成为相关设定的核心标语[5] 喉结罩的流行原因 - 喉结罩最初是网络抽象文化对男性的嘲讽,通过模仿女性胸罩概念来达成"男女平等"的反讽效果[7] - @deeptalk_dictionary最早提出设定,认为喉结罩将男性变为性客体,通过架空耻辱感重构权力关系[9] - 性别反转短视频助推喉结罩流行,女性博主通过模仿传统男性行为(如调戏洗脚弟、点评辣弟)形成"大女人叙事"风潮[28][29] 商业化发展现状 - 喉结罩已从网络梗发展为实体商品,直播间出现批量生产款,价格几十元,材质包括钩针、蕾丝等,商品名如"镂空奶油蛋糕""紫色小恶魔"[15] - 出现专业手作娘如@HSM喉结罩,定制款价格更高且已有销量[18] - 相关短视频博主如@呐喊海纸专门推荐喉结罩款式,区分保暖款(手工针织)、优雅款(古着店淘)和全包型(朋克风)等[13] 内容创作生态 - 性别反转视频形成固定模板:夸张的肢体语言(365度转舌/顶胯)、油腻台词("爸了个根的")和被羞辱的男主角[31][33] - 该题材同质化严重但流量极高,一条视频即可起号,成为女性博主争夺的热门赛道[29] - 短剧市场同步出现类似叙事,如刘晓庆主演的《萌宝助攻:五十岁婚宠》延续大女主逆袭套路[50] 行业现象延伸 - 互联网内容呈现矛盾垄断趋势,从性别议题到西瓜雕刻都能引发争吵,平台算法加剧信息茧房[53][59] - 用户注意力碎片化导致内容短平快,电影需2倍速观看,文章打开率依赖标题冲击力[55] - 愤怒情绪成为流量密码,但过度娱乐化可能加剧对立而非解决问题[41][44]
为什么日本女性宁愿负债也要找牛郎?
虎嗅· 2025-07-04 16:01
行业现象分析 - 日本年轻女性群体中,沉迷追星和为牛郎消费的现象日益严重,导致部分人深陷负债困境[3][24] - 东京新宿区的东宝大楼周边成为未成年人聚集地,其中涉及非法性交易和药物滥用问题[10][13] - 大久保公园成为年轻女性进行隐蔽性交易的新场所,社交媒体被用于联络客户[19][20] 娱乐产业影响 - 牛郎行业恶性竞争加剧,诱导女性消费者进行超出偿还能力的高额消费[24] - 杰尼斯事务所成功开拓中下层女性市场,带动行业转向针对女性消费者的偶像经济[47][48] - 二次元角色(如《名侦探柯南》安室透)被设计为全方位满足女性情感需求的消费对象[54] 社会经济背景 - 日本女性劳动者占比44.3%,但其中约1200万属于零工性质的非稳定就业[33][60] - 泡沫经济崩溃后,商家更依赖让消费者沉迷兴趣来维持利润[63] - 传统"男主外女主内"思想与女性就业率提升形成矛盾,底层女性缺乏社会支持[34][39] 消费行为特征 - 女性为情绪价值付费的行为从追星延伸到牛郎消费,形成债务循环[24][56] - 娱乐公司通过低价门票和周边产品吸引中下层女性持续消费[47][49] - 虚拟角色(动画/偶像)与实体服务(牛郎)共同构成女性情感消费生态[53][56] 市场发展趋势 - 针对女性消费者的娱乐产品从三次元偶像扩展到二次元角色[52] - 护理(640万)和零售业(518万)成为女性主要就业领域,但收入有限[60] - 经济下行压力下,情绪价值消费成为商家维持营收的重要手段[62][63]
一位在北大留过学的日本女学者如何研究中国文学中的女性
新浪财经· 2025-07-04 06:24
书籍出版与学术研究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于2025年编译出版滨田麻矢著作《少女中国》和宋明炜著作《少年中国》,分别从性别视角分析中国文学中的青春想象 [3] - 《少女中国》通过分析五四运动至今的文学作品,探讨青年女性脱离原生家庭后的自我探索与奋斗历程 [3] - 该书采用女性主义立场,重新审视女学生的人生叙事,构建了独特的形象谱系 [5] 研究方法与学术观点 - 研究采用文本精读与作家经历互文对照的方法,例如对比张爱玲《沉香屑·第一炉香》与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中女性角色的差异 [11] - 重点关注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变迁,指出女性常被预设为"母亲"或"情感承载者"的角色 [17] - 通过中日文学比较,发现日本文学更侧重恋爱题材,而中国文学中恋爱地位相对较弱 [18] 学术影响与未来方向 - 《少女中国》日文版出版后获得日本学术界肯定,引发书评和推荐文章 [19] - 未来计划从性别视角系统梳理萧红创作,并重新审视中国现代文学史 [19] - 研究强调女子教育对女性自我实现的关键作用,认为其为女性社会地位提升奠定基础 [22] 文化背景与历史关联 - 研究呼应《新青年》杂志110周年,认为其提出的青年男女问题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25] - 北大留学期间接触的张爱玲等作家作品成为学术生涯重要起点 [25] - 2015年参与北大新文化运动百年纪念活动,亲历《新青年》原件展览 [25]
韩国为何偏爱苦难叙事?
虎嗅· 2025-07-01 13:41
韩剧《苦尽柑来遇见你》剧情分析 - 剧情核心围绕三代女性(光礼、爱纯、金明)跨越70年的命运变迁,展现韩国社会从1950年代至今的苦难叙事[6][13] - 光礼作为海女在1950年代承受高强度劳动与社会压迫,29岁因呼吸病早逝[2][3] - 爱纯在1970年代通过抗争争取家庭地位,但经历丧子、债务危机等磨难[4][5] - 金明在1990年代实现阶级跨越,完成前两代未竟的个人理想[5][13] 剧作结构与艺术手法 - 采用非线性多线叙事,以四季循环(春夏秋冬)划分16集剧情结构[7][12] - 春季(1-4集)象征梦想与失去,夏季(5-8集)表现炙热与痛苦,秋季(9-13集)聚焦成熟与抉择,冬季(13-16集)体现终结与新生[12] - 通过"子宫不是家族存折"等台词强化女性主义表达[14] 韩国苦难叙事的社会背景 - 朝鲜战争后韩国经济崩溃,1960-1980年代经历独裁统治与光州事件等动荡[19] - 导演李沧东的创作反映殖民、内战、独裁等历史创伤,其作品《绿鱼》《燃烧》延续苦难叙事传统[20][26] - 韩国影视产业长期将本土历史苦难作为创作母题,如《太极旗飘扬》《辩护人》等[16][19] 市场反响与文化共鸣 - 该剧豆瓣评分达9.5,复制《请回答1988》的成功模式[2] - 融合济州岛海女文化与传统祭祀仪式,实现跨文化传播[15] - 女性觉醒主题契合全球女性主义浪潮,引发国际观众共鸣[13][15]
年度「第一大尺度」电影,被骂惨了
36氪· 2025-06-27 02:52
电影内容与制作 - 电影《酱园弄》改编自蒋峰小说《翻案》,讲述民国四大奇案之一的酱园弄杀夫案,聚焦詹周氏的女性意识觉醒[2][4] - 电影拆分为上下两部,上部重点为詹周氏的女性意识觉醒,主演章子怡演技在线,摄影美术等硬件制作精良[4] - 电影集结26位明星,星光璀璨,但导演陈可辛在角色分配上过于平均主义,导致叙事失焦[12][40][41] 导演风格与市场策略 - 陈可辛擅长把握社会情绪,此前作品如《中国合伙人》《亲爱的》《夺冠》均切中时代热点[28] - 本次《酱园弄》选择女性主义为题材,但呈现方式被批评为口号化,缺乏深度[30][32] - 电影最初计划为流媒体平台制作的迷你剧,后转为院线上映,叙事节奏不适合影院观影[45] 票房与市场表现 - 《酱园弄》预测票房从5亿降至4亿,口碑崩坏可能影响下部表现[47] - 与陈思诚的《消失的她》相比,《酱园弄》在热点题材营销和票房表现上存在差距[47] 观众反馈与评价 - 观众批评电影主角模糊,配角动机不足或抢戏,情感链接未能建立[16][20][22] - 电影被指视听呈现与文本主题割裂,女性觉醒主题被花样虐女情节冲淡[34] - 部分观众认为导演受限于原著和时代背景,无法完全讲清人物动机和故事线[37]
《酱园弄》:对女性主义的一次精明嘲弄
虎嗅· 2025-06-23 01:26
电影《酱园弄》的核心观点 - 该片被宣传为女性主义电影,但实际内容与女性主义表达存在显著偏差,更多是借女性符号包装的政治剧情片/商业片 [1][2] - 导演陈可辛通过三位女性角色的互动设计,试图制造女性主义高光时刻,但角色塑造流于表面,沦为象征性符号而非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主体 [3][4] - 影片对女性角色的处理存在符号化投射问题,包括去性化表达、断裂的命运安排以及隐含的价值判断,削弱了女性主义内核 [4][5] 角色塑造分析 - 赵丽颖饰演的西林角色被简化为口号式工具人,缺乏原著中苏青原型的复杂背景和情感动机 [4] - 杨幂饰演的王许梅作为原创角色,其命运安排具有明显的被动性和断裂感,最终结局隐含对"妖女"的负面价值判断 [5] - 章子怡饰演的詹周氏虽相对合理,但仍难逃男性凝视的框架设计,与女性主义的自主表达存在本质冲突 [6][7] 导演创作意图 - 影片选择民国女性绝境作为背景,延续了中国男性导演对女性主义的惯性叙事框架,未能体现当代女性主义的天然属性 [7] - 原著《翻案》的政治时局元素在电影中得到保留,但女性表达在新旧婚姻法对比的结尾处理中彻底失焦 [8] - 导演陈可辛通过类型片手法在政治、玄学等维度完成较好,但刻意选择女性主义作为宣传焦点存在商业意图的移花接木 [9] 市场定位与行业影响 - 作为继冯小刚《向阳花》后第二部以女性为卖点的大导作品,该片在商业上采用流量明星阵容强化市场吸引力 [1][9] - 与同期国际女性题材作品(如《出走的决心》)相比,该片缺乏对女性主义日常实践的真实呈现 [7] - 影片引发的争议显示观众对"伪女性主义"营销手法的警惕性提升,可能影响同类题材后续市场接受度 [9]
做好你正在做的事:助理教授第一年
虎嗅· 2025-06-19 13:58
职业发展 - 助理教授职位是终身教职轨道的起点 标志着从博士研究生到全职学术工作的转变 [1] - 新入职教师获得教学任务优待 第一学期仅需教授一门课程的两个班级 而资深教师通常需承担三门不同课程 [2] - 年轻教师缺乏排课优先权 课程被安排在非黄金时段 如周一下午1-4点 反映出职场资历差异 [2] 教学实践 - 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 缩短讲授时间 增加课堂活动设计 符合文理学院教育理念 [4] - 面临跨文化教学挑战 需用非母语讲授非本土知识体系 如女性主义理论课程 [3] - 开发创新课程内容 如从女性主义视角研究AI技术 结合定量方法探索跨学科议题 [6][7] 师生互动 - 主动适应学生文化 通过关注TikTok趋势 观看体育赛事等方式建立共同话题 [5] - 教学风格被评价为"过于友好" 权威感不足 体现在频繁使用"OK"等非正式用语 [6] - 形成固定学生社群 通过茶饮社交参与校园活动 如体育比赛和跨学科讲座 [8] 行业趋势 - 高等教育面临双重冲击 政策变动影响科研经费 同时AI技术迫使教学方式回归传统手写评估 [8] - 学科发展呈现跨界特征 女性主义研究向科技领域延伸 形成AI伦理等新兴交叉方向 [6][7] 工作环境 - 私立文理学院提供优渥学术资源 包括无限制打印和购书预算 显著改善研究条件 [2] - 校园存在多元文化氛围 但东亚教师仍属少数群体 需应对隐性身份认同压力 [2][3] - 地理环境塑造独特工作节奏 山丘地形形成物理隔离 鹿群出没构成日常景观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