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流失

搜索文档
人气主播顿顿也走了,东方甄选留不住人才?
创业邦· 2025-06-20 10:16
东方甄选主播离职事件 - 东方甄选旗下人气主播顿顿于618大促当天宣布离职,结束三年主播生涯,未来将以产品推荐官身份继续合作[3][5] - 顿顿曾公开表达对公司管理不满,包括新账号未提前告知主播、公关反应迟缓等问题[8] - 2024年7月以来,已有敬文、董宇辉等至少三位人气主播离职[4][11][12] 新东方人才流失历史 - 新东方被誉为教育界"黄埔军校",历史上徐小平、王强、陈向东、罗永浩等知名人物均曾离职创业[12][14] - 2000年代新东方学生人数7年内从3500人次增至25万人次,增幅70倍[13] - 真格基金创始人徐小平、王强离开后,累计投资800+创业公司,收获24个IPO[14] 东方甄选业绩表现 - 2025财年中报显示营收21.87亿元,同比减少超20%,期内亏损9650万元(上年同期盈利2.49亿元)[17][18] - GMV同比下滑16.2%至48亿元,抖音订单量从5960万单降至5010万单[20] - 主账号30天内掉粉11.2万,粉丝数2842万被与辉同行(2954万)反超[20] 与辉同行对比表现 - 与辉同行最近30天新增粉丝58万,单日GMV多在3000万以上,最高超1.8亿[20][21] - 东方甄选主账号同期最高单日GMV不足2500万[21] - 董宇辉独立运营与辉同行后,东方甄选业绩明显承压[17] 母公司新东方影响 - 2025财年Q3新东方净营收11.83亿美元同比下降2%,若剔除东方甄选业务则同比上升21.2%[21] - 东方甄选业务拖累新东方经营利润表现,剔除后经营利润可达1.26亿美元[21] - 公司持续扩充自营产品,SKU达600款,新推卫生巾产品半天销量30万包[22] 公司发展战略 - 俞敏洪坚持将东方甄选打造为"线上山姆",持续扩充自营产品线[22] - 公司回应人才流失问题时强调30年持续发展能力,认为内部仍具发展平台[15] - 观察人士指出需优化人才培养、激励机制以平衡人才与企业发展的关系[22]
裁员7000人,中国高管群体出走的十年,“大而全”的宝洁是如何被时代抛弃的?
36氪· 2025-06-12 06:40
宝洁全球裁员与重组计划 - 公司计划未来两年内全球裁减约7000个非生产岗位,占此类岗位总数的15% [1] - 裁员举措是公司重组计划的一部分,还包括削减品牌组合和供应链优化 [1] - 这是公司为扭转业绩困境所做的"断臂求生"尝试 [1] 宝洁中国高管流失现象 - 近十年来公司大中华区多位核心高管相继离任,形成人才流失潮 [1] - 2012-2016年间销售体系最高负责人连续三任离职:2012年翟峰、2014年李红、2016年林小海 [2][4] - 市场与品牌高管同样流失,包括公关总监陈默和大中华区美尚事业部副总裁熊青云 [4] - 离职高管多转投竞争对手或互联网行业,如李红加入玛氏、林小海加盟阿里巴巴、熊青云先后任职京东和小鹏汽车 [2][4] 宝洁系人才发展现状 - 全球有逾100家大公司的CEO出自宝洁 [5] - 在中国互联网和新消费行业尤为常见:靖捷任天猫总裁、冯佳路任唯品会副总裁、崔广福曾执掌艺龙网 [5] - 多位前高管创业成功:肖国勋创立WonderLab、冯秋婉创办每鲜说、李瑞创立满分牛牛、许浩创办凯诘电商 [6] 高管流失原因分析 - 公司业绩增长乏力,市场地位下滑削弱人才吸引力 [7] - 全球战略调整与本土市场错配,中国区经理人决策自主权受限 [9] - 薪酬激励机制保守,无法与本土企业提供的股权和高位竞争 [11] - 组织文化封闭,与互联网行业快速试错文化不兼容 [12] 公司面临的行业挑战 - 传统优势品类集中在利润率较低的大众消费品,受成本上涨和竞品冲击 [7] - 数字化消费新时代下,小而美细分品牌借助电商和社交网络崛起 [13] - 信息透明和渠道扁平化使"大而全"模式不再具备优势 [13]
缺少足够资金投入,大学排名相对不高,印度人才流失局面会扭转吗?
环球时报· 2025-06-10 22:34
印度高等教育现状 - 印度理工学院排名前100的学生中超过60%移居海外 其中大多数选择美国 美国国际学生中近1/3来自印度 [1] - 特朗普政策可能导致印度学生申请美国大学数量在2020-2021年间骤减25% [1] - 印度拥有全球一半的大学适龄人口 父母教育进取心强 英语水平普遍较高 [2] - 印度顶尖高校录取率低至0.2% 远低于美国常春藤盟校3%-9%的录取率 [2] 国际竞争力与资金问题 - 印度尚无高校进入国际大学排行榜前100名 而中国多所高校已跻身多个排行榜 [2] - 过去10年印度教育投入占GDP比例维持在4.1%-4.6% 中国人均GDP是印度5倍 中国通过高额科研经费吸引学者回流 [2] - 印度缺乏足够资金效仿中国学术吸引力策略 [2] 体制障碍与改革困境 - 印度学者需按政府大纲授课 受大学拨款委员会严格监督 国际学术合作需中央部门批准 出国交流需政府许可 [3] - 公立大学招聘受执政党意愿影响 被学者评价为"无与伦比的烂摊子" [4] - 2017年"卓越大学计划"因合格候选者稀少而效果有限 2020年《国家教育政策》改革因地方反对进展缓慢 [4] 私立大学发展潜力 - 印度私立大学数量从20年前不足20所增至超过400所 入学人数占高校总入学人数25% [5] - 私立大学由工业集团资助 拥有新校园 正大规模招聘外国教职员工 [5] - 私立大学人事任命不受政府干预 校长可自主招揽顶尖人才 专家预测其将超越公立大学 [5]
韩媒:四成科学家考虑出国工作,韩国正面临人才流失“不设防”状态
环球时报· 2025-05-28 23:02
全球人才竞争现状 - 韩国理工科60%以上学者近期收到海外人才引进邀请,其中61.5%(123人)已收到邀请,42%(52名)已接受或考虑接受 [1] - 未收到邀请的学者中83%(64名)表示若收到邀请将积极考虑,预示韩国顶尖人才"智力外流"可能持续 [1] - 全球人才引进策略向"研究者定制化"升级,中国尤其擅长针对不同年龄段学者提供差异化条件 [2] 人才引进国别与动因 - 招揽国别分布:中国占比82.9%,美国26.8%,新加坡10.6%(多选) [1] - 54岁以下青年科学家首要动因为"优厚待遇条件",55岁以上群体最关注"国内缺乏资深学者支持制度" [1] - 中国对青年学者提供突破性年薪与科研经费,对退休权威学者承诺长期研究环境 [2] 韩国人才流失核心原因 - 学者认为流失主因包括:退休后支持制度不完善(82.5%)、研发投资不连续(57.0%)、待遇局限(52.5%)、研究环境低水平(40.0%) [2] - AI领域外国从业人员去年减少12.3%至604人,硅谷等地韩国人才回归减少形成"双重流失" [2] - 海外人才流失主因:复杂签证制度、定居支援不足、工作环境未达国际标准 [2]
特朗普政府,正在将学者“逼离”美国
虎嗅· 2025-05-06 05:39
高等教育行业趋势 - 美国西北大学教授马蒂亚斯·多普克因学术环境恶化辞职并移居英国,反映特朗普政府政策对高等教育领域的冲击[1][4][5] - 特朗普政府通过削减研究经费、加强国际学生签证审查(如"Catch and Revoke"计划)及驱逐学者等措施,导致超过千名国际学生失去合法身份[9][10] - 美国大学面临研究生项目规模缩减和招聘冻结,预计顶尖人才将流向加拿大、欧洲等地[31][32] 国际学术人才流动 - 多普克指出当前美国对国际学生的包容度显著下降,与30年前"宾至如归"的体验形成鲜明对比[8][24][25] - 绿卡持有者和签证人员面临不确定性风险,学术会议参与和科研连续性受干扰[21][22] - 中国、欧盟、英国和加拿大因科研投入增加或政策稳定性,可能成为新的人才聚集地[29] 学术机构应对策略 - 西北大学等研究型高校向国际学生建议"避免离境",反映政策风险已影响日常学术活动[22] - 多普克全职加入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显示欧洲高校正吸纳因美国政策流失的人才[12] - 学者建议年轻科研人员优先考虑非美国选项,并需提前规划"退路"[33][34] 社会价值观与科研生态 - 美国高等教育原有的包容多元价值观正在弱化,社会共识从"自由为核心"转向分裂[26][27] - 多普克类比纳粹时期德国人才外流,警示美国可能重蹈科研中心转移的覆辙[28] - 美国大学仍保有师资和资源优势,但系统性风险加剧人才"涓滴效应"外流[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