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

搜索文档
从“练兵”到“用兵” 这场人形机器人跑马不一般
证券时报· 2025-04-20 18:36
文章核心观点 2025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暨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是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马赛事,是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从“跟跑”到“领跑”的里程碑,该赛事是产业发展的“大练兵”,能暴露问题为产业指明攻坚方向,助力人形机器人在各场景落地 [1][2] 赛事概况 - 2025年4月19日2025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暨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鸣枪开跑,为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马赛事 [1] - 20多支人形机器人战队和10000多名人类跑者在同一路线并肩起跑 [1] 赛事意义 - 是检验人形机器人运动控制、传感技术、能源续航、环境适应能力的“试金石”,是人形机器人加速“跑进”各个产业进行落地应用的关键一程 [1] - 像“放大镜”把人形机器人在上述能力方面的问题暴露出来,让企业针对性进行技术改进,为产业指明新的攻坚方向 [2] - 赛事“练兵”是为在各领域更好“用兵”,当相关能力“越跑越强”,人形机器人能在工业制造、医疗、零售、家务等场景更好落地,跑下21公里是为跑通落地“最后一公里” [2] 检验能力 运动控制技术 - 运动控制技术是人形机器人主要技术攻坚点之一,人的跑步能力对人形机器人是难题,需靠智能算法、关节力矩动态调整等复杂技术实现,马拉松是检验该技术的绝佳“练兵场”和“考场” [1] 传感技术 - 3D视觉、距离感知、避障等传感技术是人形机器人在比赛中保证身体完好并取得好成绩的关键 [2] 能源续航能力 - 21公里赛道长度及频繁更换电池影响成绩的规则考验人形机器人的续航能力 [2] 环境适应能力 - 赛道路面坑洼、奔跑扬起的风尘、复杂的混合地形检验人形机器人的环境适应能力 [2]
人形机器人挑战“半马” 冠军靠什么赢得比赛?
环球网资讯· 2025-04-19 23:15
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事 - 赛事吸引来自北京、上海、广州、苏州等地的20支参赛队,机器人造型各异,身高从75cm到1.8米不等,比赛全程21.0975公里,需完成约25万次精密关节运动 [1][2] - 赛道地形复杂,包含柏油路、坑洼路、缓坡、陡坡、石板路等6种地形,设有14个转弯点(6左8右),考验机器人路径规划与转向能力 [1] - 比赛采用"换电不停表"规则,换电池时间计入总成绩,更换机器人则每次罚时10分钟以上,最终成绩=计时+罚时 [4] - 天工人形机器人以2小时38分钟夺冠,全程更换3次电池未更换本体,其关节系统(电机/减速器/编码器)协同控制表现突出 [8][10] 人形机器人技术特征与行业对比 - 核心组件分为三大模块:"大脑"负责智能决策、"小脑"专攻运动控制、本体承担物理运动任务 [11] - 与传统工业机器人对比:工业机器人多为机械臂结构,专注焊接/搬运等固定场景,运动控制简单;人形机器人需模拟人类平衡/步态,控制系统复杂度显著提升 [13][15] - 与服务机器人对比:服务机器人形态多样但功能单一(如清洁/配送),人形机器人强调环境适应性与自然交互能力,应用场景更广 [13][17] 赛事对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 技术验证:马拉松赛事测试机器人长时运行/复杂地形适应能力,推动高效电极、柔性关节等技术迭代 [18] - 标准制定:提供统一测试平台,加速行业性能评价体系与标准建立 [18] - 场景拓展:验证灾害救援、巡检、陪护等场景可行性,2023年Q1工业机器人/服务消费机器人销售收入同比增12.4%/55.4% [11][18] - 生态构建:促进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协同,推动技术商业化进程 [19]
拼性能、比应用 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马难在哪?
中国新闻网· 2025-04-18 06:54
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事 - 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将于4月19日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举办 [2] - 赛事将吸引近20支机器人比赛队伍参与 涵盖企业、高校和发烧友团队 [3] - 比赛按机器人型号划分赛队 重点考察团队协作而非企业背景 [3] 赛事技术挑战与测试 - 人形机器人需克服21.0975公里赛程中的关节耐热性、通信保障和天气影响等挑战 [3] - 测试阶段出现机器人跌倒、暂停及被人类领跑员超越等情况 赛事定位为产业测试验证平台 [3] - "天工队"通过仿真环境优化关节力矩和转速峰值 提升机器人速度、稳定性和拟人跑姿 [4] - "旋风小子"队1.2米/30公斤机器人侧重稳定性测试 具备后空翻、单腿跳等非竞速功能 [4] 产业应用与未来展望 - 赛事设置完赛奖、最佳耐力奖等多元奖项 展示不同体型机器人的差异化应用潜力 [5] - 长距离稳定移动能力突破将推动人形机器人在巡检、特种作业等场景的应用 [5] - 赛事旨在促进业界思考应用场景与用户需求 以需求导向推动技术迭代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