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人形机器人挑战“半马” 冠军靠什么赢得比赛?

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事 - 赛事吸引来自北京、上海、广州、苏州等地的20支参赛队,机器人造型各异,身高从75cm到1.8米不等,比赛全程21.0975公里,需完成约25万次精密关节运动 [1][2] - 赛道地形复杂,包含柏油路、坑洼路、缓坡、陡坡、石板路等6种地形,设有14个转弯点(6左8右),考验机器人路径规划与转向能力 [1] - 比赛采用"换电不停表"规则,换电池时间计入总成绩,更换机器人则每次罚时10分钟以上,最终成绩=计时+罚时 [4] - 天工人形机器人以2小时38分钟夺冠,全程更换3次电池未更换本体,其关节系统(电机/减速器/编码器)协同控制表现突出 [8][10] 人形机器人技术特征与行业对比 - 核心组件分为三大模块:"大脑"负责智能决策、"小脑"专攻运动控制、本体承担物理运动任务 [11] - 与传统工业机器人对比:工业机器人多为机械臂结构,专注焊接/搬运等固定场景,运动控制简单;人形机器人需模拟人类平衡/步态,控制系统复杂度显著提升 [13][15] - 与服务机器人对比:服务机器人形态多样但功能单一(如清洁/配送),人形机器人强调环境适应性与自然交互能力,应用场景更广 [13][17] 赛事对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 技术验证:马拉松赛事测试机器人长时运行/复杂地形适应能力,推动高效电极、柔性关节等技术迭代 [18] - 标准制定:提供统一测试平台,加速行业性能评价体系与标准建立 [18] - 场景拓展:验证灾害救援、巡检、陪护等场景可行性,2023年Q1工业机器人/服务消费机器人销售收入同比增12.4%/55.4% [11][18] - 生态构建:促进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协同,推动技术商业化进程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