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交叉学科
icon
搜索文档
大学最火专业
投资界· 2025-06-10 07:51
高考专业趋势分析 - 2023年高考报名人数1335万,较去年减少7万,为10年来首次下降 [2] - 29省实施"3+1+2"新高考模式,投档规则转向"专业组锁定" [2] - 教育部新增29个本科专业包括低空技术、人工智能教育、碳中和等,双一流院校撤销旅游管理、工商管理等传统专业 [2] 专业热度周期变化 - 2007-2023年热门专业呈现明显时代特征:2015年建筑学榜首,2023年电子科学/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领先 [5] - 航空航天/网络工程/核工程专业排名较2015年上升超20位,涉及商业航天/云计算/核医学等技术 [10] - 计算机行业绿牌专业从2019年7个缩减至2023年仅存信息工程/微电子科学与工程2个 [10] - 土木工程热度与城镇化率走势高度相关,2015-2017达峰后持续下行 [12] 高校扩招方向 - 北京大学2025年新增150个本科名额聚焦信息科技/工学/临床医学 [9] - 武汉大学重点培养人工智能交叉复合人才,上海交大扩招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方向 [9][22] - 复旦大学交叉学科双学位占比12.4%,中科大重点发展量子信息科学等交叉学科 [22][23] 交叉学科发展 - 全国239所高校开设723个交叉学科,人工智能(27校)/储能科学(8校)/碳中和(6校)最热门 [22] - 新质生产力相关专业涵盖数字经济/高端装备/生物技术等六大方向,与人形机器人/锂电池/低空经济等技术交叉 [26] 就业市场关联性 - 电力设备/环保/有色金属等行业同时满足从业人员增长与薪酬增速超均值 [29] - 计算机行业2022年薪酬增速带动2023年报考热度,但2023年增速已趋平缓 [32] - 商贸零售/建筑材料/银行等行业呈现从业人员收缩与薪资增速低于平均的双重压力 [29]
7张热门专业变迁图,给今年的1335万高考生
吴晓波频道· 2025-06-07 16:45
高考专业趋势分析 考生规模与政策变化 - 2024年高考报名人数1335万,较2023年减少7万,为10年来首次下降[1][3] - 全国29个省份实施"3+1+2"新高考模式,投档规则从"院校优先"转向"专业组锁定"[4] 专业设置动态 - 教育部新增29个本科专业,包括低空技术与工程、人工智能教育、碳中和科学与工程等[5] - 双一流院校撤销旅游管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等传统专业[5] - 2025年高考志愿填报市场规模预计达10.9亿元,超90%考生愿使用付费服务[6] 热门专业演变特征 专业热度周期变化 - 2007-2023年热门专业呈现明显时代特征:2015年建筑学榜首,2023年电子科学/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领先[10][11] - 法学和通信工程是唯二连续17年保持前10的"常胜将军"专业[23] - 理论学科(历史学/哲学/数学)排名稳步上升,数学从2007年第15名升至2023年第5名[23] 新兴技术领域专业 - 航空航天/网络工程/核工程专业排名较2015年上升超20位,涉及商业航天/云计算/核医学等细分领域[16] - 计算机相关绿牌专业从2019年7个缩减至2023年仅剩信息工程和微电子科学与工程2个[17] 高校扩招与交叉学科 名校扩招方向 - 北京大学2025年新增150个招生名额聚焦信息科技/工学/临床医学[15] - 上海交通大学扩招150人分布在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领域[15][31]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重点发展量子信息科学等交叉学科[31] 交叉学科发展 - 全国239所高校开设723个交叉学科,人工智能(27所)/储能科学与工程(8所)/碳中和科学与工程(6所)位列前三[30] - 新质生产力相关专业形成数字经济/高端装备/生物技术等六大方向,与人形机器人/锂电池/低空经济等技术交叉[34] 专业与就业市场关联 行业薪酬对比 - 电力设备/环保/有色金属行业2007-2023年从业人员与薪酬增速双高[40] - 计算机行业2022年薪酬增速带动2023年专业热度上升,但2023年增速已趋缓[44] 就业预警信号 - 土木工程专业热度与城镇化率走势高度相关,2017年后持续下行[19] - 商贸零售/建筑材料/家用电器等行业呈现从业人员收缩与薪资增速低于平均的双重压力[40]
高考强基计划,又变了|「教」量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30 10:33
强基计划招生变化 - 2025年强基计划录取规则发生重大变化 包括增加交叉学科新专业 弱化竞赛生破格选拔 强化单科成绩破格选拔 [1] - 通过强基计划录取分数比高考裸分录取分数低5-30分 是考生进入985名校的绝好机会 [1] - 强基计划聚焦高端芯片与软件 智能科技 新材料 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的人才需求 [1][4] 招生专业扩展 - 2020年启动时招生专业限于数学 物理学 化学等基础学科 2024年新增地球物理学 生态学等全国排名第一的专业 [2][3] - 2025年新增专业进入工学领域 如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海洋技术 测控技术与仪器等 强调前沿技术布局和学科交叉 [4] - 新增专业培养方向包括高能材料体系设计 海洋技术开发应用 量子信息等 突破传统学科边界 [4] "复交南"模式扩围 - "复交南"模式不看高考成绩 通过校测选拔 2024年采用该模式的高校从3所扩大到10所 [7][8] - 该模式校测难度较大 如3小时内完成数学物理各26道题目 更适合学有专长的学生 [7][8] - 各校录取人数差异大 多数在100-300人 吉林大学2024年仅录取58人 占本科新生0.6% [8] 破格选拔机制调整 - 弱化竞赛生破格录取 部分高校取消奥赛二等奖及以上破格政策 [9][10] - 强化单科成绩破格 如数学不低于145分 物理不低于97分等 [10] - 中山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对单科破格作出具体规定 包括数学超过140分等 [11]
亚欧成留学“新宠”,传统英语国家“遇冷”
新浪财经· 2025-05-26 03:29
全球留学市场变革 - 美国留学政策收紧导致国际学生转向中国香港、新加坡及欧亚新兴国家 [1][3][6] - 英国凭借较短学制和稳定政治环境取代美国成为最受中国学生欢迎的留学目的地 [3][4] - 中国香港因地理及性价比优势热度持续上升,2025年跻身意向留学地前三 [7][8] 留学市场现状与趋势 - 留学市场总量增长乏力,进入"新常态",消费降级促使部分学生转向日本、中国香港等地 [1][11] - 交叉学科专业占比达25%,反映教育体系对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趋势 [10] - 留学诉求从"镀金"转向就业导向,工学、管理学、经济学仍为热门专业 [9] 经济与政策影响 - 美国国际学生减少10%(约10万人)将导致44亿美元经济损失,目前国际生年贡献438亿美元并支撑37.8万个就业岗位 [6] - 香港八大院校非本地生限额放宽至40%,2024/25学年非本地生人数增长15%至26631人 [8] - 法国、奥地利、爱尔兰等欧洲国家及马来西亚、日本等亚洲国家留学兴趣激增20%-30% [9] 行业竞争与业务拓展 - 留学中介机构数量激增至约30万家,小型工作室竞争激烈,但大机构凭借数据与品牌优势占据主导 [12] - 新东方出国咨询业务营收同比增长21.4%,但预计增速将放缓至8% [11] - 公司拓展银发族旅学市场,潜在规模达每年2万人,并布局来华留学业务以响应政策号召 [12][13][14] 新兴市场机会 - 东南亚学生对华留学兴趣提升,电商、新能源技术等专业成为潜在增长点 [14] - 香港计划2027-2028年新增1.3万个宿位,并通过公私合营模式解决非本地生住宿问题 [8] - 中国国际学生占比仅1.2%,低于全球均值2.38%,非学历生占比近50%,发展空间显著 [13]
报告:亚洲留学地热度走高 爱尔兰首进留学意向榜前十
中国新闻网· 2025-05-25 01:52
留学目的地热度变化 - 美国、英国持续保持热门留学目的地地位 [1] - 中国香港因地理及性价比优势热度持续走高,2025年跻身意向留学地前三 [1] - 日本、新加坡及韩国等亚洲国家近两年留学热度显著上升 [1] - 爱尔兰首次进入留学意向榜前十,2025年排名跃升至第七名 [1] 留学人群特征 - 金融、教育、计算机是意向留学人群主要预期工作领域 [1] - 留学人群可分为六类,其中"父母推动型"占比24%,多数为主动选择留学路径 [3] - 意向留学人群集中在18-21岁,2025年本科学生留学意愿大幅回升,"双一流"高校学生留学意向同比增长7% [3] 专业选择趋势 - 25%的学生就读专业属于交叉学科,显示交叉学科在教育中的兴起趋势 [3] - 交叉学科有助于培养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提供更广泛的知识背景 [3] 留学前准备与经历 - 有过海外学习经历的意向留学人群占比从2015年27%增长至2025年43% [4] - 夏令营、冬令营、国际游学营及短期交换项目是学生主要参与的海外学习项目 [4]
粤港澳大湾区如何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听听这两位校长怎么说
南方都市报· 2025-05-23 06:10
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创新发展 - 2025粤港澳大湾区论坛在广州举办 主题为"锚定'一点两地'战略定位 纵深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聚焦教育、产业、科技、金融等领域创新发展路径 [1] - 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 近年来香港澳门高校加速布局大湾区 成立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等合作办学机构 [1] - 深圳理工大学等新型研究型大学在办学模式上取得重大突破 成为大湾区教育融合发展的典型案例 [1] 高等教育改革方向 -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长倪明选指出中国在奥赛中累计获得186枚金牌但缺乏菲尔茨奖得主 反映人才培养机制需强化"从0到1"原始创新能力 [2] - 人工智能时代要求高等教育改革 需扩大高校容错空间 发展交叉学科 推广项目式教学 改革评价体系以发掘"偏才""怪才" [2][3] - 传统大学学科合作存在壁垒 新型大学如港科大(广州)通过多元化培育范式打破学科界限 为大湾区教育高地建设提供支撑 [3] 新型研究型大学实践 - 深圳理工大学校长樊建平提出中国现有8所新型研究型大学是教育"新势力" 其创新模式需时间验证 [4] - 该校设立生命健康学院、合成生物学院等8个前沿交叉学科学院 专业设置直接对标国际科技竞争焦点领域 [6] - 采用"4+1"培养模式(每周4天课程+1天科研) 学生入学即参与科研 办学不足一年已有本科生具备独立发表论文能力 [6] - 通过院士领衔教学团队和周边科技创业生态 为学生提供与行业专家对话机会 强化就业创业资源整合 [6] 政策建议 - 樊建平建议赋予大湾区高校更大自主权 在专业设置、学位点审批、学制调整等方面先行先试 持续注入教育创新动力 [7]
深圳理工大学校长樊建平:“给新大学一些时间,我们很有信心”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23 06:09
新型研究型大学发展现状 - 深圳理工大学2024年5月30日正式获批设立 定位为新型研究型大学 着重开展基础性、前沿科学技术研究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1] - 首批120名新生经过1年培养 已具备流利演讲能力并参与科研活动 其中5-6名学生准备单独发表公开论文 [1] - 新型研究型大学被视为高等教育改革试验场 包括南方科技大学、西湖大学、上海科技大学等 以及筹建中的大湾区大学 [1] 教学模式与学科建设 - 采用"新工科""新医科"教学模式 打破传统理工科边界 首批建设七大学科交叉专业学院 [2] - 学科建设强调交叉创新 以应对世界科技从单一学科走向综合的趋势 [2] - 重点开展合成生物学理论研究 深度融合AI与合成生物技术培养专业人才 [2] 办学特色与产学研结合 - 探索"科教融汇、产教融合"路径 依托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形成科教与产教协同共进模式 [3] - 食堂面向社会开放 学生可接触企业家、诺奖得主、图灵奖得主等 每周4天上课 1天实验室实践 [3] - 与西湖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的主要区别在于依托一流科研机构建设大学 [3] 区域高等教育发展 - 粤港澳大湾区教育融合深入 广东推动高等教育提质升级 扩大优质资源供给 [4] - 深圳从高等教育洼地转变为高地 基本囊括中国大学所有形态 [4] - 深圳国际化人才引进速度快 对长江以南地区学生吸引力强 [4]
全球文科倒闭潮来了?不,未来文科会越来越重要|专访《优秀的绵羊》作者
后浪研究所· 2025-05-13 06:40
精英教育体系的问题 - 精英教育体系培养出"优秀的绵羊",学生聪明但充满焦虑、缺乏目标感和好奇心,顺从地向同一方向前进[1] - 学生加速涌入金融、咨询、法律、医学、科技行业,这些最稳妥通往财富和社会地位的专业[3] - 学历贬值严重,1991至2022年间美国学士学位数量增长84%,硕士学位暴涨157%,但教育质量下降[5] 学科选择与就业趋势 - 人文科毕业生占比跌破3%,职业教育类专业占超50%,商科独揽20%份额,但学术严谨性不足[9] - 学生扎堆少数热门领域(尤其科技行业),导致就业市场过度饱和,差异化路径更为重要[9] - 美国高校开始取消外语、艺术相关科系,未来可能波及哲学、英语等核心人文领域[17] 文科的价值与未来 - 人文学科培养的核心能力(情感联结、创造力)是AI难以取代的,未来文科可能变得更加重要[19] - 交叉学科发展对人文和STEM领域都有益,人文课程能为理工科学生提供"附加价值"[20] - 70%美国大学生从事领域与专业无直接关联,大学教育应培养广泛可迁移的基础能力[28] 教育体系改革建议 - 通识教育课程质量下降,院校需系统性改革激励机制,学生应主动发掘优质资源[30] - 博雅教育应包含人文、社会科学和基础自然科学,培养创造知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33] - 自我觉醒应出现在更早阶段,职场历练后重新审视人生航向是弥补教育缺陷的方式[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