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

搜索文档
端午假期前两日,四川景区游客接待量同比增长近两成 童趣与传统相遇 亲子游成主力军
四川日报· 2025-06-02 01:21
文旅市场数据 - 端午假期第二天全省909家A级旅游景区接待游客534 72万人次 同比增长14 22% 门票收入4472 1万元 同比增长2 43% [2] - 假期前两日累计接待游客968 07万人次 同比增长16 49% 门票收入7234 74万元 同比增长0 39% [2] - 全省图书馆 文化馆 博物馆当日接待群众80 78万人次 假期前两日累计接待154 92万人次 [2] 亲子游市场表现 - 成都欢乐谷 绵阳仙海旅游度假区 攀枝花鑫岛欢乐世界等景区亲子游客流同比增幅均超80% [4] -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推出儿童诗乐演出 自贡方特恐龙王国举办双节主题活动 广安华蓥山旅游区推出特色亲子活动 [4] - 民俗体验 文博场馆 自然探索类亲子旅游产品需求旺盛 [4] 短途游市场趋势 - 青城山—都江堰景区游客环比增长81 88% 剑门关景区增长125 96% 碧峰峡景区增长132 95% 元通古镇增长84 46% [5] - 近距离 短行程 慢休闲 优品质的短途旅游成为假期爆款 [5] 文化主题活动 - 成都博物馆举办青铜大展并配套古乐舞表演 还原2400年前礼乐场景 [6] - 凉山州德昌县推出"寻味端午·药韵德昌"主题盛会 融合文化传承与健康养生 [6] - 绵阳三台县举办中医药文化夜市 宜宾长江音悦街推出非遗市集 汉服巡游等活动 [6]
“生态北疆”的“新城实践”
内蒙古日报· 2025-06-02 00:45
生态治理成果 - 新城区实施"三带一区"生态治理模式,落实生态修复用地9.8万亩,种草1.8万亩,完成4.12万亩国土绿化生态绿带改造项目,大青山前坡80%土地实现生态绿化 [7] - 大青山前坡从岩土裸露变为集灌木带、花带、景观带于一体的生态屏障,野生动物种类增加37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蒙古扁桃重现,野狍、黄羊等物种重返 [7][9] - 敕勒川草原通过"土壤改良+植被重构+智能灌溉"技术实现碳汇能力年增3.2万吨,成为智慧化生态修复典范 [9] 文旅产业布局 - 新城区构建"双带联动"全域生态旅游格局,整合大青山高山草原观光带与敕勒川生态草原观光带,形成复合型旅游带 [9] - 2025年开通"草原观光小火车"专线串联景观节点,圣水梁、黄花窝铺等通过生态路、呼和塔拉大街形成交通网络 [9][10] - 沿山生态旅游年接待游客近千万人次,创收约4.51亿元,恼包村吸引游客1600万人次 [13] 产业融合与创新 - 将生态建设与文化传承结合,发展"欢腾的敕勒川"环境歌舞演艺、马舞剧《千古马颂》、甲兰板村研学基地等文旅项目 [11] - 打造"一村一品"都市农业,如讨思浩设施农业、水磨莜麦、古路板花海景观,露营基地因生态特色受游客青睐 [13] - 通过敕勒川半程马拉松赛、麦跑儿童赛等体育赛事及2条"北疆漫游"生态旅游线路丰富业态 [13] 社会经济效益 - 生态建设带动村民增收,如冯林萍等村民直言环境改善带来直接收益 [13] - 形成"处处是风景,村村有产业"的全域绿色产业态势,提供更多就业和创业机会 [13] - 北疆文化大青山创作基地促进大学生与非遗传承人交流,实现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联动 [10]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之文化中华丨600年龙窑为何“炉火不息”?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6-01 12:45
行业概况 - 宜兴作为"中国陶都",拥有600多年历史的前墅龙窑,是目前江苏唯一仍以传统柴烧技艺烧制陶瓷品的古龙窑,每窑可入陶坯8000件左右 [1] - 前墅龙窑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同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1] - 当地陶瓷产业以家庭作坊为主,紫砂壶为主要产品,形成特色产业集群 [1] 生产工艺 - 传统龙窑需添柴烧制40多小时,温度达上千摄氏度,保留明代以来的柴烧工艺 [1] - 现代普遍采用电窑炉技术,温度控制更精准稳定,年减排二氧化碳4万吨、二氧化硫131吨、氮氧化物114吨 [2] - 部分企业接入光伏清洁能源,推动绿色制陶转型 [2] 市场发展 - 丁蜀镇建成紫砂产业抖音直播基地,入驻商家超8000家,直接从业人员5.5万人 [2] - "非遗+直播"模式带动紫砂制品销售近两年大幅增长,开窑仪式直播吸引数百万网友 [2] 文化传承 - 龙窑烧制在传统节庆期间仍会举行,开窑仪式结合舞龙表演形成文化IP [1][2] - 年轻从业者认为龙窑既是传统技艺载体,也是心理文化地标,代表行业根源 [3] -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指出龙窑仪式感有助于向年轻人传播非遗文化 [2]
文化盛宴点亮端午佳节
经济日报· 2025-06-01 01:09
端午文化活动开展情况 - 2025年"我们的节日·端午"主题文化活动在全国各地广泛开展,形式包括文艺表演、龙舟竞渡、经典诵读等,展现端午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 [1] - 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屈原广场举行启动仪式,活动聚焦屈原文化、端午习俗,通过"诗意词境""文化文脉""非遗传承""家国情怀"等舞台场景展现传统文化 [1] - 秭归县策划11项文化活动,时间从5月上旬持续至6月中旬,包括端午诗会、集邮展、龙舟大赛等,展现"一个端午三次过"等十大传统端午习俗 [1] 文旅活动规模与形式 - 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动全省17市州(区)举办1600余场文旅活动,包括200余场非遗活动及600余场博物馆活动 [2] - 山东聊城市冠县烟庄街道举办"粽叶叠夕阳·童心话端午"活动,包含童谣、知识竞答、包粽子等互动形式 [2] - 济南市莱芜区黄河大集融合文化演艺、非遗传承、产品集市,展示非遗文创、手作、特色农产品等端午好物 [2] 地方特色活动与创新 - 济宁市任城区推出传统民俗活动如"粽香南岸·食韵运河",以及现代活动如运河音乐会、慢人生活节,增强文化认同 [3] - 甘肃省高台县大湖湾举办龙舟赛,21支队伍参赛,同时开展品粽子、包粽子等沉浸式体验活动 [3] - 高台县主会场活动以"红色高台·龙腾端午"为主题,开展4个系列17项特色活动,包括文艺演出、体育赛事、文化传承等 [3] 文旅融合与品牌打造 - 高台县实施"红色文化+民俗节庆"融合工程,打造端午非遗市集、中秋红色诗词会等品牌活动,累计吸引280万人次参与 [4] - 高台县连续20年举办端午节龙舟赛,从1天体育赛事扩展为3天系列文化旅游活动,吸引当地企业和群众广泛参与 [4]
让“方寸地”变“聚宝盆”
经济日报· 2025-05-29 22:03
乡村振兴不仅是物质层面的改善,更是文化价值的重估与创新。庭院经济正在探索一条文化引领下的乡 村振兴之路。当一个个庭院焕发新生,不仅串联起产业发展的链条,更见证着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推动庭院经济持续发展,在文化保护层面,可建立庭院文化遗产评估标准,设立专项扶持资金,推 行"文化积分制",重点支持具有传承价值的传统院落。在活化利用层面,应创新"庭院+"模式,开发沉 浸式文化体验项目,积极运用数字技术提升展示效果。在产业融合层面,推动构建"庭院经济联合体", 促进资源整合,培育特色文化IP,实施"文化名师计划",引进专业人才。在制度保障层面,将文化空间 纳入乡村规划保护,建立文化收益反哺机制,开展示范庭院评选活动。通过多层次政策协同,使庭院经 济成为传承乡村文脉、增强文化自信、促进产业融合的重要载体,实现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 让"方寸地"变"聚宝盆"。 (作者系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旅游市场正悄然兴起一股"慢游"新风尚,"反向游""奔县游""小院游"等日益成为游客选择的新型出游方 式。与"打卡式""特种兵式"旅游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人们开始倾向于追求"庭院悠闲度假" ...
你好,兰州!
上海证券报· 2025-05-27 18:08
兰州牛肉面行业 - 兰州牛肉面是城市最具特色的文化符号,遍布3000多家面馆,品控标准为"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1] - 牛肉面被视作兰州人的精神寄托与文化传承,代表城市朴实豁达的特质[1] - 1至4月新增海内外门店1092家,实现营业收入约165亿元[2] - 新增预包装全产业链企业9家,产值约15亿元,带动全产业链营收约50亿元[2] 兰州文旅产业创新 - 从文创"绿马"到"黄河大合唱"等案例实现文化破圈传播[3] - 兰州马拉松吸引超31万人报名,中山桥等景点成为网红打卡地[3] - 文旅发展注重文化沉浸感,将城市角落转化为故事场景[3] - 传统与现代融合,体现"守正创新"的城市发展理念[3]
素人创作打造浓缩叙事新形态
环球网· 2025-05-26 03:25
哔哩哔哩"1分钟动画剧场"创新内容生态 - 公司推出"1分钟动画剧场"以独特创意满足碎片化内容需求,每期围绕年轻用户热议话题制作10部1分钟原创动画短片,全年共四期 [2][3] - 该IP秉持"不靠炫技,以现实为创意注脚"理念,挖掘扶持原创动画UP主,邀请插画艺术家、动画导演及人气UP主参与创作 [3] - 作品《当国宝下班后》将文物拟人化结合现代职场梗,上线四天获190万播放量,展现传统文化与当代叙事的创新融合 [4] 短视频行业垂直化创作趋势 - 在信息过载背景下,用户对文化产品的需求更趋小众与垂直,短视频算法推动个性化表达加速匹配目标受众 [5] - 视频博主范十三通过武侠主题内容积累213万粉丝,创新运用智能语音模块实现"御剑飞行"等特效 [5] - 二次元博主谢安然以153万粉丝规模传递洛丽塔文化精神,展现Z世代对生活仪式感的追求 [6] 文化传承与创新表达 - "1分钟动画剧场"通过高浓缩叙事实现"视觉震撼到情感共鸣闭环",为文化传承开创全新路径 [2][4] - 视频博主郝家豁通过短视频重绎经典课文,如《木兰辞》《范进中举》等,赋予传统文化年轻化表达 [6] - 行业观察到"万物有灵"创作思维正在兴起,将历史元素转化为连接古今的情感媒介 [4] 创作者生态建设 - 公司通过原创动画UP主扶持计划构建多元共生生态,支持缺乏资源的动画人参与创作,覆盖编剧、美术等多环节 [3] - 平台内容创作者中非专业人士占比显著,反映网络技术迭代推动创作主体多元化 [2]
慢功夫巧手艺“雕琢”海南文化“质感”
海南日报· 2025-05-26 01:57
文化传承与创新 - 黎族"双面绣"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符秀英坚守传统工艺53年,其绣坊拥有60余名绣娘,年销售额达50多万元 [3][4] - 符秀英从种植棉花到完成黎族龙被需耗时6年,目前其手艺已传承至第三代 [3] - 海南省工艺美术大师黄黎祥将黎苗文化、红色文化等元素融入黄花梨木雕创作,代表作品《永恒的敬礼》和《海岛女民兵》分别耗时半年和一年完成 [5] 传统工艺与现代融合 - 设计师王彬妮创新融合黎锦与现代服饰,推出"拼绣"黎锦旗袍,结合香云纱与非遗工艺丁字针、旗袍剪裁 [5] - 王彬妮尝试"黎锦+马面裙"、"黎锦+西装"等多元设计,推动传统工艺在现代服装中的应用 [6] - 黄黎祥探索通过3D扫描和机械化生产将木雕转化为文创产品,扩大市场覆盖 [5] 文化产业商业化 - 符秀英的黎锦产品面临机器织锦竞争,但仍坚持纯手工制作以保持工艺原真性 [4] - 黄黎祥的木雕作品定位为"海南礼物",计划通过展览和文创产品形式推广 [5] - 王彬妮的黎锦服饰通过文博会平台展示,吸引观众关注传统工艺的现代价值 [6]
传承书院文化 书香浸润乡村(文化中国行·人文观察)
人民日报· 2025-05-24 21:52
书院文化传承 - 江西书院文化底蕴深厚,拥有白鹿洞书院、濂溪书院、鹅湖书院等历史名院,文宇阁书院延续了这一传统并成为现代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2] - 万载县历史上曾有49所书院,如张岩书院、龙河书院等,部分书院如龙河书院已发展为现代教育机构(万载中学),体现书院文化的持续影响力 [4] 文宇阁书院概况 - 书院由80后创始人袁宇建立,现为江西省最大民办公益图书馆,藏书300余万册(含图书260万册、期刊10万册、古籍1000余册),年服务读者超10万人次 [4][10] - 书院免费开放并实现与万载县图书馆通借通还,30万册图书进入全县流通系统,辐射周边31个行政村10万余群众 [5][6] - 政府通过文化产业扶持项目投入575万元资金支持书院建设,提供45亩集体用地,建筑面积达1.5万平方米 [5] 地方文献与学术价值 - 书院收藏30多万种地方文献,包括5.7万种新编地方志(接近国家图书馆数量)、校史校志及家谱,涵盖政治、经济、民俗等多领域,具有"补史之缺"的学术价值 [8] - 国家图书馆专家协助编录《文宇阁藏中国新编地方志(提要)目录》,未来计划推进文献数字化以扩大传播 [8][9] - 红色文化展览馆收藏1万件红色藏品和3万册特色藏书,累计接待15万人次,6万中小学生参与研学活动 [13] 社会影响与活动 - 书院开展阅读推广、理论宣讲等活动,2024年举办300余场活动,参与干部群众达2万余人次 [12] - 镇馆之宝为全套1500册文渊阁版《四库全书》(2008年以52万元购得),旨在提升乡村文化自信 [12] - 书院理念强调"藏书开放",通过免费借阅和无门槛服务推动乡风文明建设,图书丢失率极低印证村民惜书风尚 [5][6]
江月何曾照一地,花林依旧幻千年:《春江花月夜》吟的是何处
新浪财经· 2025-05-23 14:08
张若虚与《春江花月夜》的创作背景 - 张若虚是唐朝初期扬州人,名列"吴中四士",曾担任兖州兵曹,但史书对其记载极少 [9] - 《春江花月夜》被誉为"孤篇盖全唐",诗中描绘的江海交汇场景引发多地对其创作地的考证 [6][8] - 诗中"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等句被认为描写了长江入海口的景象 [9][14] 各地对《春江花月夜》创作地的考证 泰州"高港说" - 高港区在唐朝可能是扬州的入海口,当地学者认为张若虚在此观看"海陵潮"后创作 [9] -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被认为描写了江北水边平地的静态景象 [10] - 高港区建有春江湿地公园,园内勒石《春江花月夜》以呼应诗歌意境 [10][12] 江都"三江营说" - 江都区大桥镇古称"白沙",被认为是诗中"汀上白沙"的描写对象 [12] - 三江营湿地公园位于长江、淮河入江水道与太平江交汇处,与诗中场景有相似之处 [15] - 当地游客在观赏江景时会自发诵读《春江花月夜》诗句 [17] 邗江"瓜洲说" - 瓜洲镇建有张若虚艺术馆,展馆面积2000平方米,投资近1400万元,系统展示诗歌文化 [20][22] - 学者认为初唐时期瓜洲为江中沙岛,符合诗中"芳甸"的描写 [20] - 艺术馆通过考证张若虚行踪轨迹,论证瓜洲可能是诗歌创作地 [22] 其他地区观点 - 镇江学者提出"南岸说",认为诗中月升月落的描写需站在长江南岸才能看到 [26] - 常州采取"拿来主义",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内打造"春江八景",直接应用诗歌意境 [28] 《春江花月夜》的历史评价与影响 - 该诗在唐、宋时期未被重视,明代起逐渐受到推崇,清代被誉为"孤篇横绝" [30] - 闻一多评价该诗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奠定了其文学地位 [30] - 诗中"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哲学思考对李白、苏轼等后世诗人产生深远影响 [31] 诗歌的文化价值与现代应用 - 江苏多地围绕《春江花月夜》打造文化IP,引发良性争议并促进文化传播 [20][28] - 诗歌的多元解读(哲理、相思、乡愁等)使其具有持续的文化生命力 [32] - 现代文旅项目通过物理载体(公园、艺术馆等)传承诗歌意境,而非拘泥于考证 [2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