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

搜索文档
专访丨中国持续为世界生态保护贡献智慧和力量 ——访巴西里约热内卢联邦农村大学教授鲁维亚·韦格纳
新华网· 2025-08-16 12:25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与实践 - 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理念与实践持续为世界生态保护贡献智慧和力量 [1]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与全球推动绿色发展的愿景相一致 [1] - "两山"理念与《生物多样性公约》提出的三大目标高度契合 [1] 中国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推进 - 中国协同推进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进行了系统性长期性战略部署 [2] - 中国正在建设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保护大量濒危物种栖息地和重要水资源 [2] - 森林覆盖率2024年达到25%以上是全球"增绿"最快最多的国家 [2] - 中国目标是建立不将经济与生态对立起来的模式将这两方面视为可持续发展同一方程式的组成部分 [2] 中巴生态合作与经验借鉴 - 中国"两山"理念和相关实践与巴西的生态行动有高度契合之处 [2] - 巴西作为《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近年来在保护亚马孙雨林方面取得成效并致力于推动生态经济发展 [2] - 中国在生态修复物种保护和绿色技术等方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2] - 中国入选联合国首批十大"世界生态恢复旗舰项目"的"中国山水工程" [2] - 中国在太阳能风能电动汽车可持续农业领域取得一系列技术突破对巴西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2] 中巴南南合作潜力 - 中巴在南南合作框架下有巨大的合作潜力 [2] - 未来两国可在公共政策科研合作社区参与等方面建立更紧密联系 [2] - 可在可再生能源农业可持续发展资源管理等领域开展合作技术研发和人员培训 [2] - 作为全球南方的重要力量中巴可在多边舞台上加强协作 [3] - 在应对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发出更多共同声音 [3]
8地共建“两山”朋友圈 门头沟举办第三届永定河绿色发展论坛
新京报· 2025-08-16 10:43
生态文明建设与"两山"转化 - 论坛以"生态共融·和谐共生"为主题,聚焦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与"两山"转化、京津冀协同发展等议题 [1] - 门头沟区森林覆盖率达48.64%,林草覆盖率位居全市榜首,PM2.5浓度从2019年36微克/立方米降至2024年28.6微克/立方米 [1] - 门头沟区创新构建生态系统生产总值导向机制,2024年可比生态系统调节服务价值达359.7亿元,较去年增加2.21亿元,增幅北京市生态涵养区排名第一 [1] 生态治理与区域发展 - 门头沟区培育"门头沟小院"精品民宿、檀谷商圈等文旅品牌,2024年城乡收入比历史性降至2以下 [2] - 构建人工智能、超高清数字视听、心血管领域医疗器械"三大产业"体系,中关村门头沟园年度总收入从2020年415亿元增至2024年预计1076.1亿元 [2] - 永定河山峡段治理、"百泉复涌"等工程成效显著,生态环境质量指数连续五年保持"优"级 [1] 跨区域生态协作 - 门头沟区联合7地政府启动"两山"朋友圈,围绕生态保护修复、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领域深化合作 [2] - 各方将建立会议互邀、调研互访等机制,共同探索打造"两山"实践城市示范联盟 [2] - 门头沟区携手京津冀伙伴深化生态保护协作与绿色产业联动,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3]
学习手记|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读懂“两山”理念的为民宗旨
新华社· 2025-08-16 04:02
绿色发展理念 - 浙江安吉余村从过度采矿导致环境破坏转变为通过生态旅游实现致富,体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实践成果[1] - 山东日照北部海岸通过生态修复建成阳光海岸绿道,成为市民休闲场所并获肯定[4] - 同安区莲花镇军营村从乱砍乱伐导致生态退化转向种植茶叶水果并发展乡村旅游,实现经济转型[6] 生态经济转型案例 - 河北正定滹沱河畔荒滩通过以林还林改造成为当地致富资源[6] - 浙江义乌李祖村从脏乱差贫困村通过"千万工程"发展为共同富裕示范区[6] - 新时代实施蓝天保卫战、水污染防治等行动直接改善城乡环境质量[5] 生态与民生关联 - 生态环境保护被定位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直接关联百姓生活品质提升[2] - 生态惠民政策导向推动环境治理与民生需求紧密结合,如绿道建设获"得民心"评价[4] - 特色农产品品质提升与生态改善直接相关,带动农民增收[6] 历史实践基础 - 陕北知青经历形成对生态破坏导致贫困的深刻认知,奠定"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雏形[3] - 厦门军营村1986年即开始探索水土保持与产业结合的发展模式[6]
“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 各地各部门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央广网· 2025-08-16 02:17
绿色发展成效 - 中国构建全球最系统完备的碳减排顶层设计和政策体系 [1] - 2024年单位GDP能耗比2020年下降11.6% 相当于减少11亿吨二氧化碳排放 [1] - 中国成为全球能耗强度下降最快国家之一 [1] 生态环境指标 - 森林覆盖率超过25% [1] - 全国地表水Ⅰ至Ⅲ类水质断面比例达90.4% [1] - 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87.2% [1] 生态保护举措 - 生态保护红线制度覆盖315万平方公里 [2] - 建设全球最大国家公园体系 实施52个"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工程 [2] - 提前完成"十四五"红树林营造目标 [2] 绿色发展路径 - 美丽城市 美丽乡村 美丽河湖 美丽海湾建设加速推进 [2] - 生态优先 绿色发展道路持续深化 [2]
2025年全国生态日四川主场活动举行 四川首次发布省级生态产品目录
四川日报· 2025-08-16 01:16
生态产品目录发布 - 四川发布首份《四川省级生态产品目录(2025年版)》,首次全面摸排和展示生态"家底" [1] - 目录旨在识别、评价和利用生态产品,促进生态产品商品化,为经营开发、保护补偿提供依据 [1] - 目录涵盖物质供给类(林菌、牧草)、调节服务类(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和文化服务类(生态旅游、教育科研)生态产品 [1] 工业绿色化实践 - 四川多地推动工业品"绿色化",宜宾"以竹代塑"是典型案例 [1] - 竹材料应用从传统竹浆造纸、工艺品扩展到建筑、工业领域,出现定制板材、汽车隔音材料等多功能产品 [1] 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 四川发布生态文明建设和"双碳"工作重要成果,包括"碳达峰十大行动"进展、美丽四川建设、幸福河湖建设成果 [1] - 大气环境质量显著改善,PM2.5浓度降至29.8微克/立方米,首次低于30微克/立方米 [2] - 六大优势产业营业收入占规上工业比重超过90% [2] 生态治理机制 - 四川生态治理、产业转型势头良好,生态保护可持续机制不断完善 [2] - 借助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河湖长制、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一网调度",打通跨部门协作机制 [2]
学习卡 | 习近平:越是发展任务重,越要重视生态环境保护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8-16 01:11
国家公园建设与生态保护 - 我国首批5个国家公园(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三江源)完成确权登记,获得法律意义上的"户口本" [1] - 国家公园体系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自然公园为补充,保护代表性生态系统和珍稀物种栖息地 [3] - 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健全保护网络并逐步建立国家植物园体系 [5] 生态系统修复与监管 - 推进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 [3] - 强化生态保护修复统一监管,完善监管制度并加强生态状况监测评估 [7][8] - 坚决杜绝生态修复形式主义,禁止借生态建设名义破坏生态的行为 [8] 生态价值转化与绿色发展 - 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培育生态产品市场,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9][10] - 完善生态保护修复投入机制,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建立保护者回报机制 [10] - 植树造林被定位为生态文明建设核心环节,提出"增绿即增优势,植树即植未来"的发展理念 [12] 全民参与生态建设 - 强调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和生活品质的关联性,需激发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内生动力 [13] - 动员干部群众参与造林绿化,通过代际接力持续增厚"绿色家底" [12]
2025年全国生态日海南分会场活动举行
海南日报· 2025-08-16 01:05
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 2018年以来承接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国家试点15个 62项经验做法案例获国家部委肯定或推广 [2] - 实施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 清洁能源岛和新能源汽车推广 "禁塑" 装配式建筑 "六水共治" 博鳌零碳示范区等标志性工程 [3] - 构建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和低碳岛为主体的"2+N"标志性工程体系 [3] 制度创新与立法实践 - 率先开展"多规合一" 生态保护红线 排污许可 海事审判"三合一"等制度改革 [3] - 多项生态文明立法实践走在全国前列 [3] 行业实践案例 - 低碳航运 澄迈罗非鱼碳足迹首获国际认证 海南建筑垃圾治理 东寨港红树林生态修复 华润水泥绿色生态实践等案例进行分享 [2]
全国生态日辽宁省集中宣传活动在本溪举行
辽宁日报· 2025-08-16 00:39
活动由省发展改革委联合本溪市政府举办。活动中,省发展改革委、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 厅、省林草局发布了本领域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沈阳市棋盘山管委会、大连市发展改革委、本溪市桓仁 满族自治县分享了国家级试点建设成效,本溪市政府发出生态文明建设倡议。 活动通过有效措施减少了碳排放,将绿色低碳理念贯穿全过程,实现了活动碳中和。剩余7吨二氧 化碳排放当量,由桓仁金山热电有限公司通过自愿注销对应数量的全国碳排放市场配额完成抵消。 今年8月15日是第三个全国生态日,也是"两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的日子。为深入宣传阐释"绿水青 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不断增强全社会深化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和行动自觉,我省在本溪市举行2025 年全国生态日辽宁省集中宣传活动。 全国生态日当天,全省各地区围绕主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教活动。活动期间,省发展改革委还联 合沈阳地铁集团开展"扫码答题赢积分绿色出行享实惠"答题活动,落实全国生态日部署,推动"双碳"战 略落地,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
从生态理论到发展实践的中国答卷
经济日报· 2025-08-15 22:41
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成果 - 余村从关闭矿区转型绿色发展后,废弃矿坑变为露营地,水泥厂旧址改建为图书馆和咖啡厅,2021年被评为"世界最佳旅游乡村"[1][2] - 北京PM_2_5平均浓度从2015年80_6微克/立方米降至2024年30_5微克/立方米,重度污染天数从46天减至1天[3] - 全国重点城市PM_2_5浓度十年累计下降56%,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从64_1%提升至90_4%[4] 绿色能源与产业转型 - 贵州采用"光伏+农业"立体模式,光伏装机容量达2700万千瓦,实现"一地双收"[6] - 中国太阳能和风电装机合计16_5亿千瓦,提前实现2030年目标,可再生能源装机超过煤电[7] - 新能源汽车产量从2012年1_3万辆增至2024年1316_8万辆,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从2万亿元增至近10万亿元[7] 循环经济与资源利用 - 再生材料占工业原材料比重显著:纸70%、钢铁26%、有色金属26%、塑料20%以上,50%建筑材料来自固废[7] - 建成全球最大清洁钢铁生产体系,绿色交通领域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3689万辆[7] 国际影响力与全球合作 - 中国科学家首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科学与创新奖,"蓝色循环"等模式多次获奖[9] - 中国推动《巴黎协定》实施,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向非洲输出菌草技术,在阿联酋建设光伏电站[10] -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等机构高度认可"两山"理念,认为中国正引领全球生态文明转型[10][11] 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 - 90%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74%国家重点野生动植物种群得到有效保护,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连续4年超90%[4][5] - 全国生态环境志愿者超3500万人,志愿服务项目150万个,形成全民行动体系[5] - 黑龙江伊春转型生态旅游后,旅游人次和收入连续两年增长超50%[3]
这份美好,与美丽有关
人民日报· 2025-08-15 22:11
生态文明建设成就 - 生态文明建设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1] - 山更青 黄土高原由黄转绿 水更绿 长江水清岸绿 林更茂 大兴安岭停止砍伐 田更沃 黄河滩区盐碱地逆袭成粮仓 湖更美 厦门筼筜湖碧水重现 草更碧 祁连山牧区兴旺 沙更净 毛乌素沙地绿色蔓延 [1] 发展理念转变 - 从"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二选一"转变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融合发展理念 [1][2] - 绿水青山兼具自然财富 社会财富和经济财富三重属性 [2] - 高水平保护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经济发展含绿量提升增长含金量 [2] 民生与现代化特征 - 人民幸福指数与生态颜值同步攀升 生态环境改善直接提升生活品质 [2] - 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普及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现代化鲜明特点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