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宇宙探索
icon
搜索文档
原创科普展品亮相奥园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9-19 22:50
科技展览活动内容 - 中国科技馆设立三大展区 展示生命科学 宇宙探索 AI创造 先进制造等前沿领域15件互动科普展品 包括表情互动镜 祖冲之三号超导量子计算机 舰载机起降巡航VR体验 分布式光纤传感 FAST天眼等[2] - 现场展示智慧高速公路 仿生软体机械鱼 沉浸式VR火箭发射观礼系统等展品[3] - 朝阳区科技文化嘉年华设置19个主题展 涵盖科普元宇宙虚拟交互 AIGC创意 天文学星空奥秘 空间科学星际探索 数字医疗健康守护等内容[3] 科技互动体验项目 - 奥园科技秀场推出30项科技体验 包括象棋机器人人机对弈 VR头盔沉浸式动感模拟飞行[3] - 无人零售车 咖啡机器人提供餐饮服务[3] - 科普展设置打卡消费街区 各类泛科技品牌 文创工作室入驻 带来潮流科技文创新品[3]
奥园景观大道变身科普展区
北京晚报· 2025-09-19 06:51
本报讯(记者朱松梅 通讯员雷萌萌)今天上午,全国科普月欢乐科学游园活动暨朝阳区科技文化嘉年 华活动在奥林匹克公园举行。奥林匹克公园景观大道变身科普展区,不少"国字号"科技馆和企业参展, 为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科技体验。 本次活动设置四大核心板块,分别为中国科技馆主题展、朝阳区科技文化嘉年华、奥园科技秀场及文创 休闲区。 中国科技馆设立三大展区,精选聚焦生命科学、宇宙探索、AI创造、先进制造等前沿领域的展品,将 重大科学问题及突破性科技成果进行原位科普转化。一批原创首台(套)科技成果科普化展品亮相,包 括表情互动镜、"祖冲之三号"超导量子计算机等15件互动科普展品。此外,现场还展示了智慧高速公 路、仿生软体机械鱼等展品。 朝阳区科技文化嘉年华涵盖科普元宇宙虚拟交互、天文学星空奥秘、空间科学星际探索、数字医疗健康 守护等内容,共设置19个主题展。此外,奥园科技秀场还推出30项科技体验,观众能与象棋机器人展开 人机对弈,也可以戴上VR头盔沉浸式体验动感模拟飞行。 ...
“‘天眼’如果有一点瑕疵,我们对不起国家” 今天我们共同缅怀南仁东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9-15 02:22
南仁东的学术与专业背景 - 1963年进入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学习电真空器件和超高频技术领域 [3] - 在学术上表现优异 总是最先解出难题 包括复杂的数理方程和机械制图 [7] - 获得清华大学绘图竞赛一等奖 校史馆陈列其获奖圆规 [8] - 为提升英文水平坚持背词典 背会一页就撕下一页 为国际学术交流奠定基础 [10] 南仁东的多才多艺与个人特质 - 在绘画、写诗、摄影和体育等方面多才多艺 曾借阅清华图书馆所有中外画集 [11] - 擅长体育 每天坚持长跑到颐和园再折返 并精通滑冰、游泳和球类运动 [16] - 热爱天文 常与同学在夏夜躺操场仰望星空 种下探索宇宙的梦想 [18] FAST项目的攻坚与成就 - 1968年毕业后参与研制中国首台自主半导体收音机和电视发射机 曾一夜检查1000多个测试点解决电路难题 [18] - 1994年提出建造中国大型射电望远镜 带300多幅卫星遥感图跋涉西南山区选址 险遇山洪 [20] - 带领团队用22年建成全球最大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 攻克多项技术难关 [22] - 项目后期带病工作 术后忍痛用嘶哑嗓音监督工程 强调"天眼有瑕疵对不起国家" [22][24] FAST的科学贡献与荣誉纪念 - FAST于2016年落成 南仁东病重时仍电话协调技术支持 联系清华学长解决电波研究问题 [27] - 2017年南仁东去世后20余天 FAST首次捕捉到脉冲星信号 实现零突破 [29] - 截至当前FAST已发现超过1000颗脉冲星 持续拓展人类认知边界 [29] - 2018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第79694号小行星命名为"南仁东星" 2025年其事迹入选八年级语文教材 [31]
现有商用磁铁可助力太空制氧 支持人类更高效开展宇宙探索
科技日报· 2025-08-24 23:36
研究突破 - 商用磁铁技术使微重力环境下水分解率提升最多240% [1] - 概念验证装置在低重力下效率接近地球环境数值 [1] 技术原理 - 磁场增强使氧气气泡更易脱离电极 提升气体制取速度 [1] - 方法无需消耗额外能量 相比震动装置方案更具能效优势 [1] 应用前景 - 可优化未来太空任务的水分解装置 应用于宇宙探索与太空旅行 [2] - 为宇航员制取更多氧气 减少向航天器额外运送燃料和空气的需求 [1] 行业现状 - 当前国际空间站生命支持系统依赖复杂机械元件且耗电巨大 [1] - 微重力环境下气泡难以脱离电极表面导致制氧效率低下 [1] 实验验证 - 通过落塔试验模拟空间站低重力环境完成概念验证 [1] - 研究团队来自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和德国不来梅大学 [1]
东西问丨任筱强:国际月球科研站“朋友圈”为何越来越大?
中国新闻网· 2025-08-24 11:51
国际月球科研站项目背景 - 中国倡议发起多国参与的综合性科学实验设施 覆盖月球表面 月球轨道和地面建设 [3] - 深空探测实验室由国家航天局 安徽省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共建 支撑鹊桥二号 嫦娥六号等重大工程 [4] - 全球航天技术进步推动国际合作深化 建设科研站成为人类探索宇宙的必然趋势 [4] 科学目标与选址依据 - 制定地质 天文 日地环境 基础科学 资源利用五大科学应用目标 [6] - 选址聚焦月球正面南纬80度4个区域 基于科学价值最大化原则 [6] - 月球南极可能存在水冰资源 可支持人类生存和燃料需求 拥有连续100多天光照条件 [6] 设施建设规划 - 建设6大科研平台:地质 多物理场测量 巡天观测 日地月系统联动 基础实验 资源开发 [8] - 配套地月往返运输 月面运输车 作业机器人 能源供应 信息支持 生命保障等设施 [8] - 分两阶段建设:2035年前具备能源 通信 导航 运输 驻留核心能力 2045年前建成航班化运输系统 [9] 国际合作进展 - 2017年发起合作倡议 已与17个国家/国际组织和60余个机构签署合作文件 [10] - 未来十年计划寻找50个国家 500家科研机构和5000名科研人员参与合作 [12] - 发起六大合作倡议包括和平开发利用 共商共建共享 成立合作组织等 [12] 组织架构推动 - 计划牵头成立国际合作委员会 建设国际合作总部 [12] - 深空探测实验室发起国际深空探测学会 系中国首个航天领域非政府国际科技组织 [12]
更精准丈量太空 我国获得宇宙探索新进展
央视网· 2025-08-17 08:35
技术突破 - 中国科学家利用激光在38万公里外的月球上探测到直径10厘米的角反射器并成功接收回波信号 [1] - 科研团队通过精确测量激光脉冲往返时间计算地月距离 精度较上一代反射器更高 [3][6] - 激光测月试验中发射的上千亿光子仅有极少数返回 团队使用高灵敏度单光子探测器识别微弱信号 [8] 国际地位 - 中国成为全球第四个完成月球激光测距的国家 仅次于法国、德国和美国 [4] - 新一代10厘米孔径实心单体反射器较传统拼接式反射器具有更小反射截面积和更高测量精度 [6] 科研应用 - 角反射器作为宇宙参照物 为研究引力及地月系统演化提供高精度测距数据 [3][10] - 该技术为天琴计划组成部分 将为未来太空引力波探测奠定基础 [10]
商业利益超越宏大使命,个人诉求主宰太空雄心,NASA如何跌落“神坛”
环球时报· 2025-07-30 22:44
机构历史与地位演变 - 成立于1958年美国政府信任度巅峰时期 旨在展示美国优越生活方式[2] - 阿波罗计划雇佣40万名员工 耗资280亿美元 成为国家能力象征[2] - 登月直播吸引全球五分之一人口观看 宇航员形象被好莱坞传奇化[2] 预算与资源变化 - 1970年代火星计划被否决 年度预算从100亿美元请求降至30亿美元[3] - 2026年预算提案削减近25% 员工数量预计减少三分之一[5] - 10亿美元资金从NASA拨款转用于支持私营火星探测计划[5] 运营模式转型 - 预算紧缩导致赋予私营企业更大航天器设计权[3] - 长期依赖波音等大型承包商 存在成本高昂与业绩不佳问题[3] - 当前重心转向SpaceX等私营企业 公共事业私有化趋势明显[5] 战略方向调整 - 科学使命被削减 探索重点转向商业利益导向的火星殖民[5] - 宇宙探索从人文价值导向转为火箭动力技术痴迷[5] - 探测器火星科研任务(钻探岩石、寻找水源与生命痕迹)价值难以被私营企业货币化[6] 外部环境因素 - 两党政府均存在缺乏真知灼见与资金不足的执行困境[1] - 公众偏好转向教育养老等社会项目 政府公信力持续衰落[3][4] - 私营企业创始人获得过度影响力 具备卫星群控制等战略能力[5]
正佳科学馆·正佳天文馆“星际领航”展区启幕
南方都市报· 2025-07-12 02:20
展区升级改造 - 正佳科学馆·正佳天文馆完成"星际领航"展区升级改造 该展区以2050年人类深度探索宇宙为背景 构建从太空签证中心到火星的完整探索路径 [1][3] - 展区采用"准备-探索-思考"递进式体验设计 通过互动装置将抽象天文知识具象化 设置5处拍照场景 7处互动装置 2处AI交互体验及6处多媒体互动 [3] 展区特色体验 - "太空签证中心"区域设置温度触摸板(-270°F至127°F)和重力装置 让参观者体验星际环境差异 并通过AI生成太空职业照 [5] - "登陆月球"区域采用黑色镜面与波纹板营造悬浮感 设置探月历程时间轴展示360万年前至现代的人类探月足迹 [6][8] - "火星历险"区域通过互动视窗展示奥林匹斯山等地貌 设置风洞装置模拟火星沙尘暴 配合真实录音增强沉浸感 [10] 展区教育意义 - 展区通过问题引导方式 让参观者在互动中思考"人类为何要探索月球"等深层次议题 实现科普教育与娱乐体验的结合 [12] - 展区设计连接"小众探索"与"大众共享" 让不同年龄段参观者都能在任务式游览中获得科学知识 [1][3]
“穿越星际的神秘来客——陨石”科普联展亮相黑龙江省博物馆
环球网资讯· 2025-07-11 13:36
展览概况 - 科普联展"穿越星际的神秘来客——陨石"在黑龙江省博物馆正式开放,展出102件珍贵陨石标本,包括世界最大石陨石"吉林一号"的主体岩芯切片 [1][3][7] - 展览由黑龙江省博物馆、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哈尔滨市陨石学会共同举办,是2025年黑龙江省夏季避暑旅游"百日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展览内容 - 展览分为四大部分:"星际信使——初识陨石"、"宇宙馈赠——追寻陨石"、"科学解密——研究陨石"及"守护家园——漫步宇宙" [3] - 展品包括月球陨石、火星陨石等珍贵标本,观众可亲手触摸阿勒泰铁陨石 [3][5] - 陨石是破解行星演化奥秘的钥匙,承载太阳系诞生与变迁的古老记忆,为探索生命起源与宇宙演化提供关键线索 [5] 教育活动 - 展览开幕当日推出"天外来客"青少年科普课程,通过生动讲解与互动体验,系统介绍陨石的星际来源和分类知识 [5] - 展览期间将举办系列科普讲座,邀请专家深入解读陨石蕴藏的深空秘密 [7] 观众反馈 - 展览被评价为"星际物质的科学盛宴",让观众感受到宇宙的浩瀚与神秘 [7]
张永合:捕捉宇宙深处的“焰火”
科技日报· 2025-07-10 02:01
卫星技术突破 - "天关"卫星是国际首颗大视场X射线成像卫星,具备软X射线波段高灵敏度实时动态巡天监测能力,能够系统性发现宇宙高能暂现和剧变天体[5] - 卫星采用"大眼"+"小眼"创新设计:12台软X射线望远镜模块实现3600度大视场,2台后随X射线望远镜实现深度观测,定位精度达1角分[10][11] - 应用"龙虾眼"微孔阵列聚焦成像技术,12台望远镜配置432个MPO镜片,每个镜片含上百万微孔,实现观测灵敏度和空间分辨率提升1至2个数量级[11][12] 科学观测能力 - 主要任务是在软X射线波段发现暂现源和剧烈爆发天体,这些天体携带宇宙形成早期的关键信息,可追溯至上百亿年前[8][9] - 具备五项全能优势:广巡视、精捕捉、快响应、深观测、速联网,是目前唯一能同时实现大视场和高灵敏的软X射线探测卫星[10] - 通过VHF与北斗短报文系统建立全球天文观测设备实时通讯网络,实现观测数据快速共享[15] 研发历程 - 卫星重量从立项初期的1吨增至发射时的1.4吨,性能持续提升[11] - 研发过程中增加遮阳板设计并采用全桁架式光学平台,使12台望远镜能避开干扰观测深空[13] - 团队规模近百人,骨干成员平均年龄30岁左右,涵盖卫星设计、载荷设计、计算机等多专业领域[16] 行业意义 - 打破我国在伽马暴等暂现源探测领域长期依赖国外设备的局面[6] - 卫星命名为"天关"寓意连接古今天文观测,延续公元1054年北宋对天关客星的历史记录[6][7] - 别称"爱因斯坦探针卫星",可通过监测X射线辐射验证广义相对论关于黑洞和引力波的预言[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