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太空竞赛
icon
搜索文档
你看又急,“中国要赢,我可真见鬼了”
观察者网· 2025-09-27 03:02
就在这个月初,达菲向NASA全体职工发表讲话时信誓旦旦,宣称美国"一定会抢在中国之前登月",将 赢得"第二次太空竞赛"。 他反驳了近期部分批评者的观点,这些人认为中国将先于美国重返月球。 "我们将重返月球,而这一次,当我们插上美国国旗,就会让它永远留在那里。我承诺,要在特朗普总 统卸任前实现这一目标!"他说。 达菲频频打气的背后,恰恰暴露出其日益匮乏的信心。 【文/观察者网 柳白】 一谈到中国太空进展,美官员就上头。 当地时间9月22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代理局长肖恩·达菲在公布10名新宇航员人选时放话 称,探月计划是中国和美国之间的一场"竞赛"。 "要是中国打败NASA,那我可真活见鬼了(I'll be damned),"达菲情绪激动,活像赛前给队员打气的 橄榄球教练,"我们一定能赢!" 《纽约时报》9月26日报道提到,中国已表示计划在2030年前让本国宇航员登月。 而"中国将领先美国登月"的悲观论调,已不是头回刺痛了这位NASA局长。 不过在当天举行的发布会上,执行"阿耳忒弥斯2号"任务的宇航员们,不像达菲那么上头。即便被问到 达菲的上述言论,他们也完全没有提及中国。 报道说,显然,宇航员们只 ...
从美苏到美俄,“太空电影竞赛”持续百年
环球时报· 2025-09-05 22:49
苏联早期太空电影发展 - 1924年苏联首部科幻电影《火星女王艾莉塔》上映 讲述工程师前往火星营救女王的故事 影片被称赞为充满想象力 [1] - 1936年《宇宙旅行记》大胆设想1946年苏联载人登陆月球 [1] - 1957年后苏联太空电影转向硬科幻方向 代表作《通向星际的道路》以科罗廖夫为原型 预言人类征服太空蓝图包括近地轨道航行 载人登月 空间站建设和火星舰队 [2] - 1959年《天空的呼唤》描绘登陆火星 1961年《风暴星球》讲述向金星派遣科考队 [2] 美国早期太空电影特点 - 1951年《地球停转之日》代表美国偏重星际冲突的软科幻题材 反映冷战时期太空竞争焦虑 [3] - 1968年NASA支持拍摄《2001太空漫游》追求科学可信度 从全人类视角探讨未来命运 [3] - 1977年《星球大战》取得口碑票房双重成功 催生太空电影热潮 [4] - 1979年《异形》主打太空恐怖题材 《星际迷航》呈现理想主义太空冒险 三大IP证明题材包容性 [4] 美苏太空电影风格转变 - 苏联在登月竞赛失败后转向人类本性探讨 1972年《飞向太空》质疑盲目宇宙探索意义 [4] - 冷战结束后美国推出太空灾难片类型 1998年《天地大冲撞》和《绝世天劫》均以炸毁彗星为解决方案 反映技术乐观心态 [4] - 近年来好莱坞电影如《地心引力》《火星救援》《星际穿越》均获NASA专业指导 [5] 真实事件改编太空电影 - 1995年美国《阿波罗13号》改编自1970年真实探月意外事件 获1996年奥斯卡最佳剪辑奖 [5][6] - 2017年俄罗斯《太空救援》取材1987年苏联宇航员拯救礼炮七号空间站事件 [6] - 同年《天际行者》还原1965年苏联宇航员首次太空行走历程 被航天爱好者誉为最真实太空电影系列 [6] 太空实拍电影竞争 - 好莱坞制片人计划拍摄《我看见你》宣称85%镜头在地球大气层外实拍 [6] - 汤姆·克鲁斯2022年计划赴国际空间站拍摄 但无新进展 [7] - 俄罗斯2023年通过《挑战》完成人类首部太空实拍电影 导演和女主角在国际空间站12天拍摄 带回5小时素材 最终35分钟用于成片 [7]
NASA代理局长放话“美国会赢”,美专家:极不可能赶超中国
环球网· 2025-09-05 07:34
美国重返月球计划表态 - NASA代理局长肖恩·达菲宣称美国将在特朗普卸任前重返月球并赢得对中国的第二次太空竞赛[1] - 达菲表示将通过阿耳忒弥斯登月计划积累经验并最终登陆火星[3] - 自1972年阿波罗17号任务后美国宇航员再未踏足月球表面[3] 中美太空竞争态势分析 - NASA前局长布里登斯廷认为美国极不可能赶超中国预计的时间表除非出现转变[4][6] - 专家警告美国面临输给中国的风险因进度延误、预算不确定性和承诺动摇[3] - 中国优势在于政府对登月任务保持统一清晰目标而美国受政策摇摆困扰[4] 美国探月计划实施挑战 - 阿耳忒弥斯计划面临数十亿美元预算削减可能被腰斩的风险[3] - 当前探月任务过度依赖SpaceX基础设施体系且星舰投入运营尚需时日[6] - 每次月球任务需要多达数十次燃料补给发射才能完成[6] 中国太空政策立场 - 中国外交部明确表示无意与任何国家搞太空竞赛也不谋求太空优势[6] - 中国始终坚持和平利用外空反对外空军备竞赛和武器化[6]
“若登月输给中国,太尴尬,美国人要绷不住了”
观察者网· 2025-09-01 08:36
中美探月竞争态势 - 中国在登月硬件测试方面取得多次成功 包括载人登月器原型测试 而SpaceX星舰遭遇多次爆炸性失败[1] - 分析认为中国可能在本十年内击败NASA重返月球 赢得新太空竞赛初期阶段[1] - 若中国先于美国将人类送上月球 将对美国造成巨大尴尬 引发责任追究[1] 美国登月计划挑战 - NASA阿尔忒弥斯计划依赖星舰载人登陆系统和舱外活动宇航服研发[4] - 星舰需完成多项关键技术验证 包括可重复使用隔热罩 轨道加油测试 月球着陆与起飞能力[4][5] - 官方计划2027年执行阿尔忒弥斯3号登月任务 但独立观察人士认为2028年更可行[6] 月球开发战略差异 - 美国计划利用星舰和蓝月着陆器建立核能驱动月球基地 目标赢得长期竞赛[7] - NASA加速推进月球核反应堆计划 目标2030年前部署 与中国载人登月时间节点重合[7][8] - 中国计划2030年前实现载人登月科学探索 后续建设月球科研试验站[10][11] 技术发展进度 - SpaceX星舰于8月26日完成第十次试飞成功[4] - 中国已完成载人登月任务前期关键技术攻关和深化论证 进入初样研制阶段[11] - 中国探月工程秉持平等互利原则 开放月球科研样品国际申请[11]
美欲在月球建百千瓦核反应堆?专家表示操之过急
科技日报· 2025-08-12 01:02
项目概述 - NASA宣布启动月球核反应堆招标计划 目标开发100千瓦核裂变系统 计划2030年前发射升空 [1] - 该项目被定位为"阿尔忒弥斯"登月计划关键组成部分 并被视为赢得新太空竞赛的战略筹码 [3] 技术规格 - 反应堆设计采用铀燃料紧凑型裂变结构 配备多层辐射屏蔽系统 使用斯特林发动机或热电转换系统将热能转化为电能 [7] - 系统需满足月球基地100千瓦电力需求 支持栖息地运转 生命支持 通信 科学实验及工业运营 [6] - 反应堆可部署于月球永久阴影区 通过风化层掩埋减少辐射暴露并调节温度 采用远程监控实现无人值守运行 [7][4] 技术挑战 - 现有设计方案面临重量限制难题 此前三家公司的40千瓦反应堆方案均未达到6吨重量红线 [6] - 月球环境存在极端挑战:310℃昼夜温差 低重力条件运行 废热管理 以及辐射防护要求 [9][3] - 新型着陆器如SpaceX星舰和蓝色起源蓝月亮理论载荷达15吨 但尚未完成开发 [9] 战略意义 - 核能系统可解决月球14天长夜黑暗环境供电问题 克服火星沙尘暴对太阳能的限制 [4] - 提供不依赖太阳能的持续供电能力 对长期科考和基地运营具有关键作用 [4] - 项目背后体现美国对太空主导权的战略考量 中俄已宣布合作计划于2030年代中期建成月球反应堆 [4] 研发背景 - NASA自新世纪起累计投入2亿美元研发太空核电系统 曾授予洛克希德·马丁 西屋电气和直觉机器公司各500万美元合同 [6] - 尽管技术可行性得到国家实验室专家认可 但多数专家认为2030时间表过于激进 审批流程可能耗时数年 [9][8]
美欲在月球建百千瓦核反应堆?专家表示操之过急且存技术难度
科技日报· 2025-08-10 23:34
项目概述 - NASA宣布加快月球核反应堆建设计划 目标开发100千瓦核裂变系统并于2030年前发射升空 [1] - 该项目被定位为"阿尔忒弥斯"登月计划的关键助推剂和赢得新太空竞赛的战略筹码 [1] 技术规格与需求 - 月球核反应堆需满足至少100千瓦电力需求 以支持栖息地运转、生命支持系统、通信系统、科学实验及工业运营 [4] - 最可能采用铀燃料紧凑型裂变反应堆设计 配备多层辐射屏蔽系统 使用斯特林发动机或热电转换系统将热能转化为电能 [4] - 系统需满足重量限制 此前三家公司的设计方案均未能达到6吨重量红线 [4] 战略意义 - 核裂变系统体积小重量轻功率强大 能确保在月球和火星极端环境下持续运行 [2] - 可部署于月球永久阴影区(可能存在水冰资源处)实现全天候供电 解决月球14天长夜和火星沙尘暴导致的能源中断问题 [2] - 美国加速推进计划源于对太空主导权旁落的担忧 中俄两国自2024年3月起已三次宣布合作计划 拟在21世纪30年代中期前建成月球反应堆 [2] 技术挑战 - 专家指出现有技术成熟度与激进时间表明显脱节 2030年前实现部署被认为不现实 [1][6] - 需突破核材料太空运输安全瓶颈 确保在310℃昼夜温差和低重力条件下稳定运行 开发特殊废热管理系统 [6] - 新型着陆器如SpaceX星舰和蓝色起源蓝月亮理论有效载荷达15吨 但这些航天器尚处于早期开发阶段 [6] 历史背景 - NASA自新世纪伊始布局太空核电系统 累计投入2亿美元研发轻型裂变发电系统 但发射方面尚无实质性突破 [4] - 曾授予洛克希德·马丁、西屋电气和直觉机器公司各500万美元合同 开发40千瓦月球核反应堆 [4] 行业参与 - NASA将启动行业招标 征求行业建议以推进100千瓦核反应堆开发 [1][4] - 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指出开发能承受高温的材料是建设难题之一 [6]
NASA要在月球建核反应堆
齐鲁晚报· 2025-08-07 01:26
美国月球核反应堆计划 - 美国交通部长兼国家航空航天局代理局长肖恩·达菲主导推进月球核反应堆建设计划 这是其被任命为代理局长以来的首项重大举措[1] - 目标在2030年前完成100千瓦级核反应堆的发射与部署 美航天局正在寻找有能力在2030年前发射核反应堆的企业[1] - 指令要求美航天局在60天内征询业界意见并指定负责人统筹推进项目[1] 技术路径与战略意义 - 核裂变技术对未来深空探索任务至关重要 尽管太阳能将在月球部分关键位置发挥作用[1] - 美国已在该领域投入数亿美元进行研发[1] - 该计划旨在为长期载人探月和火星探测任务奠定能源基础 同时在新一轮太空竞赛中占据先机[1]
NASA宣布:要在月球上建核反应堆!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06 23:56
项目概述 - 美国交通部长兼NASA代理局长肖恩·达菲主导加快推进月球核反应堆建设计划 目标2030年前完成100千瓦级核反应堆的发射与部署[1] - 该计划旨在为月球探索任务提供能源基础 并为深空探索和火星探测任务奠定基础[3] - 指令要求NASA在60天内征询业界意见并指定负责人统筹推进项目[1] 技术优势 - 核裂变发电系统可提供充足持续电力 不受月球极端温差和长达两周黑夜环境影响[4] - 核能支持居住区、生命维持系统、科学实验及采矿和燃料生产等工业操作[4] - 相比太阳能和电池 核反应堆是满足兆瓦级发电需求的理想方案[6] - NASA已在"旅行者"号和"好奇"号等深空探测器中验证核能技术的太空可行性[6] 研发进展 - 美国已投入数亿美元研发核裂变技术[3] - NASA与美能源部及工业界合作研发40千瓦级月球表面核裂变发电系统 计划本世纪30年代初期部署[3] - 现有小型反应堆设计方案表明 技术上2030年前部署月球反应堆具有可能性[6] 实施挑战 - 核材料发射存在安全隐患 需获得特殊许可 且需解决着陆、稳定运行和废热管理等技术难题[7] - 资金保障不明确 NASA科学预算遭大幅削减 部分行星探测任务被取消[7] - 缺乏可靠合作伙伴 目前尚无美国私营企业具备可靠登月能力[7] - 太空探索技术公司"星舰"火箭测试屡次爆炸 未达到托运数百公斤铀燃料安全标准[7] - 蓝色起源公司"蓝月"着陆器尚未投入使用 可靠性存疑[7]
美媒:美拟2030年前在月球建成核反应堆
新华网· 2025-08-06 09:37
美国月球核反应堆计划加速推进 - 美国交通部长兼国家航空航天局代理局长肖恩·达菲主导加快月球核反应堆建设计划 这是其被任命以来首项重大举措[1] - 目标在2030年前完成100千瓦级核反应堆的发射与部署 并明确设定具体时间表[1] - 要求航天局60天内征询业界意见并指定负责人统筹推进项目[1] 技术路线与能源战略 - 核裂变技术被认定为深空探索任务关键能源 尽管太阳能将在月球部分关键位置发挥作用[1] - 核裂变发电系统可提供充足持续电力 不易受月球和火星环境条件影响[1] - 美国已在该领域投入数亿美元进行研发[1] 合作体系与实施规划 - 美航天局正与美能源部和工业界合作研发40千瓦级月球表面核裂变发电系统[1] - 计划于本世纪30年代初期在月球完成部署[1] - 航天局正在寻找有能力在2030年前发射核反应堆的企业[1] 战略意图与竞争格局 - 加快月球核能系统建设旨在为长期载人探月和火星探测任务奠定能源基础[1] - 此举意图在新一轮太空竞赛中占据先机[1]
NASA代理局长被爆将宣布加速在月球建核反应堆,美媒又扯上中国
环球网· 2025-08-05 06:48
月球核反应堆计划 - NASA代理局长肖恩·达菲将宣布加速推进在月球建造核反应堆的计划,这是其上任后的首个重大举措 [1] - 该计划为月球表面反应堆项目设定更明确时间表,同时表明达菲希望在NASA政策制定中发挥作用 [3] - 指令要求NASA征集业界提案,研发一款于2030年前发射的100千瓦核反应堆,并在60天内征求业界意见 [4] - NASA计划在征集提案后6个月内至少向2家公司授予合同 [4] 太空竞赛背景 - NASA高级官员称此举关乎"赢得第二次太空竞赛",并提及对中国和俄罗斯联合项目的担忧 [4] - 指令声称第一个在月球部署核反应堆的国家可能设立"严重遏制美国的禁区" [4] - 中国计划在2030年前实现首次登月,NASA加速核反应堆计划与之形成竞争 [4] 国际空间站替代计划 - 达菲下达指令要求加快国际空间站的替代进程 [4] - 美国官员希望在2030年前将新空间站送入太空,否则"将只有中国拥有在轨运行的载人空间站" [4] - 包括Axiom Space、蓝色起源等公司已着手响应空间站建设需求 [5] 预算与政策支持 - 计划与特朗普政府对载人航天的重视一致,白宫将增加载人航天项目资金预算 [5] - 其他项目预算面临大幅削减,包括科学任务经费被砍近50% [5] - 美议员对NASA未能及时拨付空间站建设所需资金表示担忧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