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通科技(301322)

搜索文档
绿通科技(301322) - 关于持股5%以上股东及其一致行动人减持股份预披露公告
2025-07-18 11:22
股本情况 - 公司总股本为142,458,008股,剔除回购专用账户股份后为141,287,878股[4] 减持主体情况 - 本次减持主体合计持股18,229,498股,占公司总股本12.80%[2] - 匡小烨持股7,965,336股,占公司总股本5.59%[3] 减持计划 - 计划合计减持不超4,829,326股,占公司总股本3.39%[2][6] - 集中竞价减持不超1,424,580股,占公司总股本1.00%[2][6] - 大宗交易减持不超3,404,746股,占公司总股本2.39%[3][6] - 减持期间为2025年8月11日至2025年11月10日[7] 减持原因及限制 - 创钰铭晨等创投基金及拓弘投资投资人退出需要减持[6] - 部分主体减持受连续三十个自然日比例限制,创钰铭泰无限制[7][8] 其他情况 - 减持计划符合规定,不会导致公司控制权变化[13] - 减持时间、价格、数量存在不确定性[14]
海明润新三板挂牌申请获受理 绿通科技投资布局再结硕果
证券时报网· 2025-07-18 07:55
海明润新三板挂牌进展 - 深圳市海明润超硬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新三板挂牌材料被正式受理 拟于新三板创新层挂牌 [1] - 公司股东列表中包含上市公司绿通科技(301322) 显示后者在产业投资领域的前瞻性布局 [1] - 主要股东持股情况披露:李南康持股31.87%(18,878,302股) 陈语持股11.14%(6,596,130股) 其他合伙机构持股8.46%-0.42%不等 [2] 绿通科技产业投资战略 - 绿通科技作为场地电动车领域龙头企业 面临行业天花板压力 正通过产业投资寻找新增长点 [3] - 2023年与广州创钰投资共同设立广东绿通科技产业投资基金 重点布局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节能环保赛道 [3] - 海明润是其产业基金投资的重要标的 属于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3] 海明润业务与技术优势 - 专注于聚晶金刚石复合片(PDC)等超硬复合材料 产品应用于石油钻探/矿山开采/机械加工领域 [3] - 凭借技术先进性和产品质量稳定性 在超硬材料行业占据重要地位 [3] - 新三板挂牌将提升市场关注度和融资能力 助力研发/市场/产能扩张 [4] 产投协同效应展望 - 海明润挂牌创新层标志着绿通科技投资布局初见成效 未来有望带来可观投资回报 [4] - 双方存在产业协同发展空间 绿通科技可通过此类投资完善产业链布局 [4] - 产业基金模式成为绿通科技突破主业增长瓶颈的重要战略路径 [3][4]
绿通科技: 关于完成工商变更登记并换发营业执照的公告
证券之星· 2025-07-10 08:17
公司工商变更信息 - 公司已完成注册资本变更及《公司章程》修订的工商登记手续,并取得东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换发的新《营业执照》[1] - 变更后注册资本为人民币142,458,008元[1] - 公司类型为股份有限公司(上市、自然人投资或控股),法定代表人为张志江[1] - 成立日期为2004年5月11日,注册地址为广东省东莞市洪梅镇望沙路洪梅段15号[1] 公司经营范围 - 主营业务包括非公路休闲车及零配件制造与销售、特种设备销售、电池销售等[1] - 涉及机器人领域业务包括服务消费机器人/工业机器人/智能机器人的研发、制造与销售[1] - 其他业务涵盖物料搬运装备、风动电动工具、环保专用设备、通用设备的制造与销售[1] - 许可经营项目包含特种设备制造及安装改造修理,需经相关部门批准[1]
绿通科技(301322) - 关于完成工商变更登记并换发营业执照的公告
2025-07-10 07:40
公司决策 - 2025年4月28日召开第三届董事会第二十六次会议,5月19日召开2024年年度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变更注册资本等议案[1] 工商变更 - 公司近日完成工商变更登记和《公司章程》备案手续,取得换发的《营业执照》[2] 注册资本 - 变更后公司注册资本为人民币142,458,008元[2]
绿通科技(301322) - 关于第二期回购公司股份进展的公告
2025-07-02 08:52
回购计划 - 拟用3000 - 6000万元回购A股[2] - 回购价格上限多次调整[3] - 截至2025.6.30累计回购1170130股[4] - 累计回购占总股本0.82%[4] - 累计成交金额30087766.20元[4] - 最高成交价26.99元/股,最低17.59元/股[4] - 实施期限自2024.9.18起12个月内[2] 后续安排 - 后续结合市场情况继续实施回购[5] 价格调整 - 2024年前三季度权益分派价格上限2025.1.16生效[3] - 2024年年度权益分派价格上限2025.5.29生效[3]
绿通科技跌2.66% 2023年上市超募17亿元
中国经济网· 2025-06-25 08:37
股价表现与发行情况 - 绿通科技6月25日收盘价28.59元,跌幅2.66%,总市值40.73亿元,处于破发状态 [1] - 公司于2023年3月6日创业板上市,发行价131.11元/股,发行数量17,490,000股,占发行后总股本25.01% [1] - 上市第四个交易日(2023年3月9日)盘中创历史最高价149.50元,此后股价震荡走低 [1] 募资情况 - 首次公开发行募集资金总额22.93亿元,净额21.01亿元,较原计划多募16.96亿元 [1] - 原计划募资4.05亿元,用于年产1.7万台场地电动车扩产等项目 [1] - 发行费用总额1.92亿元,其中保荐及承销费用1.63亿元 [1] 利润分配方案 - 2022年利润分配方案:每10股派现9元(含税),资本公积每10股转增5股,股权登记日2023年5月24日 [2] - 2023年年度权益分派:每10股派现10元(含税),资本公积每10股转增4股,股权登记日2024年5月28日 [2]
绿通科技:美国商务部对特定低速载人车辆启动双反调查终裁结果公布
快讯· 2025-06-20 08:16
绿通科技美国双反调查终裁结果 - 美国商务部对进口自中国的特定低速载人车辆(LSPTV)作出反倾销和反补贴终裁 [1] - 绿通科技反倾销税保证金率为119.33%,反补贴税保证金率为31.45% [1] - 中国其他出口商反倾销税保证金率为478.09%,反补贴税保证金率为41.14% [1] 绿通科技美国市场收入占比 - 2024年度公司美国收入2.42亿元,占营业收入29.14% [1] - 2025年1—3月公司美国收入2410.12万元,占营业收入14.63% [1] 终裁税率潜在影响 - 若按终裁税率执行,预计对公司在美国市场开拓造成较大不利影响 [1]
绿通科技(301322) - 关于美国商务部对进口自中国的特定低速载人车辆启动双反调查的进展公告
2025-06-20 08:12
业绩数据 - 2024年度美国收入24213.57万元,占比29.14%[7] - 2025年1 - 3月美国收入2410.12万元,占比14.63%[7] - 2024年度非美国市场(不含国内)营收46545.49万元,同比增25.33%,占比提至56.01%[7] 双反调查 - 美国商务部双反调查反倾销终裁倾销幅度119.39%,保证金率119.33%,反补贴终裁补贴率31.45%[4][6] 市场与投资 - 2024年绿通产业基金参股江华九恒数码科技有限公司[8] 应对策略 - 拓展非美市场、开辟新品类、找新投资机会应对贸易摩擦[7] - 开展供应链优化等措施加强成本管控[8]
绿通科技跌5.02% 2023年上市超募17亿元
中国经济网· 2025-06-13 09:40
股价表现与发行情况 - 绿通科技6月13日收盘价27.80元,单日跌幅5.02%,处于破发状态[1] - 公司于2023年3月6日创业板上市,发行价131.11元/股,公开发行1749万股,占总股本25.01%[1] - 上市第四交易日(2023年3月9日)盘中创历史高点149.50元,此后股价震荡下行[1] 募资情况 - 首次公开发行募集资金总额22.93亿元,净额21.01亿元,超原计划募资16.96亿元[1] - 原计划募资4.05亿元用于扩产、研发中心、信息化建设及补充营运资金[1] - 发行费用总额1.92亿元,其中保荐及承销费用1.63亿元[1] 利润分配方案 - 2022年利润分配预案:每10股派现9元(含税)并以资本公积转增5股,股权登记日2023年5月24日[2] - 2023年年度权益分派:每10股派现10元(含税)并转增4股,股权登记日2024年5月28日[2]
绿通科技拟并购大摩半导体
证券日报· 2025-06-06 14:13
收购计划 - 公司拟以现金方式收购大摩半导体不低于51%股权 预计实现控股[2] - 收购完成后将纳入半导体前道量检测设备优质资产 实现向半导体领域战略转型[3] 标的公司业务 - 大摩半导体专注于集成电路及半导体晶圆量检测领域 处于行业第一梯队[2] - 产品覆盖明暗场缺陷检测设备 套刻仪 缺陷分析扫描电镜等主流品类[2] - 产品适用于6至12英寸晶圆生产线 最高支持14nm制程工艺[2] - 拥有众多境内外知名终端客户[2] 收购动因 - 公司主营业务面临激烈竞争 行业发展触及天花板[2] - 切入半导体赛道有望打开第二增长曲线[2] - 符合公司长远发展和战略规划[3] 预期效果 - 实现多元化业务布局 形成新利润增长点[3] - 提升盈利能力和持续经营能力[3] - 增强整体竞争力[3] - 从场地电动车单一业务向半导体领域拓展[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