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联科技(301193)

搜索文档
家联科技(301193) - 2022 Q1 - 季度财报
2022-04-25 16:00
收入和利润(同比) - 营业收入为4.1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5.82%[3] - 营业总收入同比增长35.8%至4.15亿元[21]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266.65万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7.20%[3] - 净利润同比增长57.2%至2266.65万元[23]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1732.90万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8.33%[3] - 基本每股收益为0.1889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7.92%[3] - 基本每股收益0.1889元同比增长17.9%[24] 成本和费用(同比) - 营业成本同比增长38.1%至3.39亿元[21] - 销售费用同比增长45.9%至2000.36万元[21] - 研发费用同比增长34.5%至1325.46万元[21] 现金流量表现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3164.97万元人民币,同比下降334.67%[3]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3165万元,同比扩大334.7%[27] - 经营活动现金流入同比增长9.0%至3.81亿元[26] - 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5.48亿元,同比扩大1738.2%[27] - 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93亿元,去年同期为969万元[27] -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减少7.72亿元,同比扩大2698.8%[27] - 投资支付的现金达4亿元,去年同期无此项支出[27] - 购建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为1.99亿元,同比增长564.2%[27] - 取得借款收到的现金为2375万元,同比减少68.5%[27] - 偿还债务支付的现金为1.85亿元,同比增长265.8%[27] 资产和负债变化 - 货币资金从年初8.5479840566亿元降至0.8203077399亿元,下降90.4%[17] - 交易性金融资产新增3.5144246575亿元[17] - 应收账款从1.4831979216亿元增至2.1645039055亿元,增长45.9%[17] - 预付账款从0.172603389亿元增至0.3730611033亿元,增长116.1%[17] - 存货从3.2660587112亿元降至3.1426560785亿元,下降3.8%[17] - 在建工程从0.8119548858亿元增至1.4802479602亿元,增长82.3%[18] - 短期借款从2.5056667906亿元降至1.0602533115亿元,下降57.7%[18] - 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减少至1.9亿元[26] - 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为8203万元,较期初减少90.4%[27] 其他财务数据 - 总资产为18.95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8.22%[3] -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1.66%,同比下降1.43个百分点[3] - 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权益合计13.78亿元[20] - 非经常性损益项目中政府补助为505.38万元人民币[5] - 交易性金融资产等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为157.79万元人民币[5] 公司治理与股东信息 - 普通股股东总数为19,243户[9] - 王熊持有4579.05万股限售股,占限售股总数49.3%[11] - 战略配售限售股增加138.4万股至138.452万股[11] 战略与投资活动 - 拟现金收购家得宝科技股份比例不低于75%[14] 审计与报告说明 - 公司第一季度报告未经审计[29]
家联科技(301193) - 2021 Q4 - 年度财报
2022-04-24 16:00
收入和利润(同比环比) - 公司2021年营业收入为12.34亿元,同比增长20.28%[16]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7119.88万元,同比下降37.73%[16] -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5173.98万元,同比下降41.99%[16] - 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23,435.48万元,同比增长20.28%[79][82]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119.88万元,同比下降37.73%[79]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5,173.98万元,同比下降41.99%[79] - 第四季度营业收入达3.28亿元,为全年最高季度[18] - 第四季度扣非净利润为905.01万元,为全年最低季度[18] 成本和费用(同比环比) - 材料成本同比大幅增长36.53%,其中运输服务费同比增长138.90%[88] - 销售费用同比增长30.68%至6267.22万元,主要因出口货代费和仓储费用增加[91] - 管理费用同比下降11.72%至4594.23万元[91] - 财务费用同比下降26.25%至1336.79万元[91] - 研发费用同比下降1.11%至3812.05万元[91] 各条业务线表现 - 外销收入86,981.62万元,同比增长6.91%,占总收入70.47%[79][83] - 内销收入36,453.86万元,同比增长71.41%,占总收入29.53%[79][83] - 塑料制品收入106,700.81万元,同比增长12.89%,占总收入86.44%[79][82] - 生物全降解制品收入9,188.94万元,同比增长96.72%,占总收入7.45%[79][82] - 纸制品及其他收入7,545.72万元,同比增长119.42%,占总收入6.11%[79][82] 管理层讨论和指引 - 公司规划通过专业化、低成本战略形成三大业务并驾齐驱格局[132] - 重点发展美国、澳洲、英国市场并逐步开拓其他国际市场[135] - 加快募投项目建设扩大生产规模发展规模效应[140] - 通过收购兼并同行业或相关行业企业扩大业务规模和市场占有率[141] - 研发中心将打造成集产品设计研发、生产工艺改造、产品检测检验为一体的行业领先现代化研发中心[134] 经营风险 - 公司存在原材料价格波动、汇率风险等经营风险[4] - 原材料价格波动存在向下游客户传导的时滞和不充分[143] - 公司迫切需要开辟新的融资渠道突破资金瓶颈[140] - 限塑禁塑政策可能突然收紧对公司业绩产生影响[145] - 公司面临汇率波动风险,将利用金融衍生品进行汇率风险管理[148] - 公司所在行业生产厂商众多,行业集中度低,面临新进入者竞争风险[149] 研发与技术能力 - 公司拥有120余项国家及国际专利技术,主导制定国际标准《可堆肥吸管》及国家标准《一次性可降解餐饮具通用技术要求》等[58] - 公司拥有授权专利90项 其中发明专利9项 实用新型专利14项[67] - 公司拥有有效专利共计122项,其中发明专利26项,实用新型专利28项,外观设计68项[72] - 报告期内公司获得授权有效专利19项,其中2项发明专利(包含1项澳大利亚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5项外观设计专利[72] - 公司完成耐老化生物降解薄膜产品的量产研发,提升膜袋产品质量[92] - 完成高强度耐穿刺生物降解薄膜制品研发,扩大PLA材料应用范围[92] - 生物降解薄膜拉伸强度>20MPa,断裂伸长率>300%[94] - 高热封性膜热封拉力>10N/15mm[94] - 生物降解保鲜膜项目旨在抢占市场份额[94] - 耐穿刺生物降解快递袋研发聚焦成本降低[94] 产能与生产 - 塑料制品设计产能72,645.44吨/年 产能利用率93.01%[68] - 公司数字化车间多关节机器人覆盖率超过76%[65] - S3产品投入多关节机器人后12小时产能从18托提升至38托[65] - 公司拥有四个数字化智能车间:注塑一车间、吸塑二车间、自动化包装车间、生物全降解材料改性车间[72] - 公司已实现生物降解材料制品规模化生产,工艺成熟[130] 原材料与采购 - 主要原材料采购占比:PP 28.43% PS 16.50% PLA 2.63%[67] - 能源采购价格占生产总成本30%以上[67] - 塑胶原材料成本占生产成本超过50%[142] - 前五名供应商合计采购额为3.672亿元,占年度采购总额的33.28%[90] - 第一大供应商采购额为1.257亿元,占采购总额的11.39%[90] 客户与销售 - 公司客户包括IKEA、Walmart、KFC、Starbucks、Amazon等全球知名企业[59] - 前五名客户合计销售额为6.114亿元,占年度销售总额的49.53%[90] - 第一大客户销售额为2.148亿元,占销售总额的17.40%[90] - 公司前五大客户销售占比为49.53%[150] - 公司产品主要销往欧洲、美国、澳洲等海外市场,境内销售占比较少[148] - 公司被战略级客户定为包装类供应商减排试点单位之一[138] 现金流与融资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08亿元,同比下降39.76%[16] - 经营活动现金流入同比增长27.99%至13.87亿元,经营活动现金流出同比增长41.45%至12.79亿元[97] -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同比下降39.76%至1.08亿元,主要因存货增加[97] - 投资活动现金流入同比暴跌99.34%至34.48万元,主因上年处置子公司房产[97] - 筹资活动现金流入同比激增182.33%至15.44亿元,主因IPO发行3000万股募资8.42亿元[97] -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同比暴涨1,542.40%至7.65亿元[97] - 货币资金占比大幅提升32.17个百分点至41.40%,主因IPO募集资金到位[102] - 募集资金总额8.28亿元,已使用6137万元,专户余额7.81亿元[107][108][109] 政府补助与营业外收入 - 政府补助金额2363.93万元,同比增长113.05%[21] - 营业外收入占利润总额27.42%,主因收到与日常经营无关的政府补助2153万元[100] 行业政策与市场环境 - 生物降解塑料行业预计2018-2025年复合年增长率为12.8%,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67.1亿美元[29] - 中国电商快件到2025年基本实现不再二次包装,可循环快递包装应用规模目标为1000万个[34] - 中国《"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方案》明确2025年塑料污染治理目标,包括电商快件不再二次包装[34] - 中国《"十四五"原材料工业发展规划》提出2025年原材料工业发展目标,包括推进生物降解塑料产业化[34] - 中国国家发改委和生态环境部2020年意见明确到2022年一次性塑料制品消费量明显减少[33] -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2016年轻工业发展规划将生物可降解材料列为重点发展新材料[32] - 北京市2020年底餐饮行业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和餐具[35] - 北京市2021年6月底全市餐饮行业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咖啡搅拌棒[35] - 北京市部分连锁超市试点对塑料连卷袋明码标价并单独收费[35] - 全球多国实施限塑政策,如法国2020年禁止一次性塑料餐具,意大利2022年禁止销售多种一次性塑料产品[30][32] - 上海市餐饮外卖领域到2025年底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消耗强度下降30%以上[37] - 浙江省到2023年底全省县城以上建成区餐饮外卖领域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37] - 天津市到2025年全市餐饮外卖领域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消耗强度下降30%[37] - 河北省到2025年各市及雄安新区餐饮外卖领域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消耗强度下降30%[37] - 黑龙江省到2025年底全省地级以上城市餐饮外卖领域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消耗强度下降30%[37] - 江苏省到2025年设区市城市餐饮外卖领域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消耗强度下降30%[38] - 安徽省到2025年地级以上城市餐饮外卖领域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消耗强度下降30%[38] - 福建省到2025年底地级以上城市餐饮外卖领域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消耗强度下降30%[38] - 江西省到2025年底各设区市餐饮外卖领域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消耗强度下降30%[38] - 山东省到2025年地级以上城市餐饮外卖领域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消耗强度下降30%[38] - 湖南省要求到2025年底地级以上城市餐饮外卖领域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消耗强度下降30%[39] - 广东省要求到2025年底地级以上城市餐饮外卖领域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消耗强度下降30%以上[39] - 重庆市要求到2025年各区县城市建成区内餐饮外卖领域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消耗强度下降30%[40] - 民航局要求2022年起年旅客吞吐量200万(含)人次以上机场禁止提供不可降解塑料吸管、搅拌棒、餐/杯具、包装袋[40] - 2020年1月起中国推出"禁塑、限塑"政策,推动全降解产品替代传统塑料制品[61] - 民航总局2021年5月发布《民航行业塑料污染治理工作计划(2021-2025年)》[61] - 新茶饮头部品牌在吸管、餐勺、外卖包装袋等产品已实现全降解化[61] - 海外市场禁塑限塑力度加强 公司收到客户提高全降解产品供应占比需求[62] - 全降解产品单价高于传统塑料制品 全球禁塑限塑行动将提升公司综合营收[62] - 2021年8-11月原油价格达到峰值导致大宗材料价格明显上涨[42] - 2021年全国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利润总额为1702.5亿元,同比下降2.9%[42] 产品与认证 - 公司开发了生物降解材料吸管、纸吸管、直饮杯盖等替代产品应对限塑政策[44] - 公司开发了生物降解材料餐具等替代产品应对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限制[44] - 公司开发了生物降解膜类产品如生物降解塑料袋、包装袋打入禁塑市场[44] - 公司报告期内所有应对限塑政策的新产品均已实现销售[44] - 公司生物降解材料产品通过BPI、DIN、ABA降解认证[74] - 公司产品通过ISO9001、ISO14001、ISO22000、HACCP、GMP、KOSHER、NSF和BRC等认证[74] - 公司可生产上万种不同类型及规格产品,覆盖餐饮具及居家用品两大品类[76] - 公司是全国生物基全降解日用塑料制品单项冠军生产企业[67] - 公司为全国生物基全降解日用塑料制品单项冠军生产企业[75] - 公司具备全国生物基全降解日用塑料制品单项冠军产品生产企业资质[146] - 公司拥有成熟的生物降解材料改性及制品生产技术,无需额外大笔资金投入[146] 研发投入与人员 - 研发人员数量同比增长41.86%至244人[95] - 研发投入金额为38,120,481.23元,占营业收入比例3.09%[95] - 研发人员中高中及以下学历占比最高达150人,同比增长48.51%[95] - 30岁以下研发人员同比增长51.85%至82人[95] - 研发人员占比提升1.36个百分点至10.80%[95] - 近三年研发投入资本化率均为0%[95][96] 资产与负债 - 资产总额达20.65亿元,同比增长83.16%[16]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为13.58亿元,同比增长195.90%[16] -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14.40%,同比下降13.97个百分点[16] - 固定资产抵押借款1.61亿元,无形资产抵押借款6920万元[103] 公司治理与股东 - 公司总股本为120,000,000股,拟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2.00元(含税)[4] - 公司报告期内共召开1次年度股东大会和2次临时股东大会[157] - 公司董事会设董事7名,其中独立董事3名,报告期内召开5次董事会[159] - 公司监事会设监事3名,其中职工代表监事1名,报告期内召开2次监事会[160] - 公司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履行信息披露义务,确保所有股东平等获取信息[161] - 公司治理状况与监管规定不存在重大差异[165] - 2020年度股东大会投资者参与比例达100%[172] - 2021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投资者参与比例达100%[172] - 2021年第二次临时股东大会投资者参与比例达100%[172] - 董事长兼总经理王熊持有公司股份45,790,500股[174] - 董事蔡礼永持有公司股份3,150,000股[174] - 公司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期末合计持股48,940,500股[175] - 独立董事支广纬于2021年7月13日因个人工作安排原因离任[176] - 于卫星于2021年7月13日被聘任为独立董事[176] - 公司现有独立董事2名,分别为孙方社和于卫星[180] - 公司现有监事3名,分别为李海光、董晓磊和上官纬[181][182] - 公司现有高级管理人员8名,包括总经理王熊等[183][184][185][186][187] - 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2021年度税前报酬总额为500.96万元[193] - 董事长兼总经理王熊税前报酬为93.05万元,占高管总报酬的18.6%[192][193] - 副总经理周学恩税前报酬112.93万元,为高管中最高,占高管总报酬的22.5%[193] - 独立董事孙方社和梅志成各获得5.96万元津贴[192][193] - 独立董事于卫星获得1.99万元津贴[193] - 监事会主席李海光税前报酬22.13万元[193] - 财务总监钱淼鲜税前报酬48.88万元[193] - 董事会秘书汪博税前报酬29.84万元[193] - 2021年度共召开5次董事会会议,所有董事均无缺席记录[196] - 公司董事出席股东大会次数为1-3次,其中于卫星出席1次,支广纬出席2次,其他董事均出席3次[196] 委员会运作 - 审计委员会2021年召开2次会议[199] - 审计委员会于2021年3月12日审议通过2020年内部审计报告议案[199] - 审计委员会于2021年9月3日审议通过2018年1月1日至2021年6月30日关联交易议案[199] - 提名委员会2021年召开1次会议[199] - 提名委员会于2021年6月28日审议通过独立董事于卫星任职资格议案[199] - 薪酬与考核委员会2021年召开1次会议[199] - 薪酬与考核委员会于2021年3月12日审议通过2021年度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薪酬议案[199] - 战略委员会2021年召开1次会议[200] - 战略委员会于2021年9月3日审议通过变更经营范围议案[200] - 各专门委员会在报告期内均无异议事项[199][200] 公司基本信息 - 公司注册地址位于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澥浦镇兴浦路296号,邮政编码315200[13] - 公司股票简称家联科技,股票代码301193[13] - 公司外文名称为Ningbo Homelink Eco-iTech Co., Ltd.,缩写为Homelink[13] - 公司法定代表人王熊[13] - 公司董事会秘书汪博,联系方式0574-86360326[14] - 公司年度报告备置地点为公司证券部办公室[15] - 报告期指2021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10] - 公司财务报告保证真实、准确、完整[3] - 公司主营业务为塑料制品及生物全降解制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涵盖全降解材料、全降解塑料制品、塑料日用品等[45] 行业背景与市场规模 - 2020年全球塑料产量达3.67亿吨,2012-2020年复合增长率3.08%[123] - 2020年中国占全球塑料产量32%,亚洲整体占比52%[124] - 2021年全球可降解塑料产量155.3万吨,预计2026年达529.7万吨,复合增长率28%[126] - 全球生物基塑料年产能约100万吨,年增速超20%[128] - 2020年全球生物基降解塑料产能122.7万吨,中国产量约40万吨[128] - 中国可降解塑料消费量41.2万吨,主要应用于购物袋和食品包装等领域[128] - 全球PLA年产能约30万吨,建设中产能130万吨;PBAT/PBS年产能超50万吨,建设中产能超200万吨[128] - 淀粉基降解塑料目前占最大市场份额,PLA和PBAT/PBS因性价比高成为主要替代产品[129] - 2020年底中国餐饮相关企业注册数量达960.8万家,同比增长25.5%[60] - 2020年中国餐饮业收入达3.95万亿元,其中外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