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埃斯顿(002747)
icon
搜索文档
埃斯顿(002747) - 2018年3月19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二)
2022-12-04 08:44
公司业绩与增长 - 2017年公司收入同比增长近60% [1] - 机器人及智能制造系统业务自2015年至今,每年同期对比增长率分别约为100%、167%、130% [1] - 交流伺服系统及运动控制业务近两年来保持每年50%左右增长 [1] 业务与技术 - 公司数控系统主要应用于锻压金属成形机床细分领域,包括数控剪板机、数控折弯机、伺服压力机、伺服转塔冲床、开卷校平剪切线等领域 [2] - 公司自1993年创业以来,深耕锻压金属成形机床行业,目前已占据国内大部分市场份额,并领导、参与制定多项行业标准 [2] - 公司自主研发的机器人专用控制器、机器人专用交流伺服系统和应用于负载较轻手腕关节的双曲面齿轮减速装置专利产品,目前只用于埃斯顿的机器人上,暂未有计划销售给其他机器人厂商 [3] 行业展望 - 根据国际机器人联盟2017年数据统计,亚洲是全世界机器人发展最快的区域,而中国是发展最快的国家 [4] - 2016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密度仅为68台/万人,政府产业政策《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规划到2020年实现工业机器人密度达到150台/万人 [4] - 到2020年之前国产工业机器人年销量达到10万台,其中六轴及以上工业机器人年产量达到5万台以上 [4] - 随着人工成本增加、招工及人员管理难度加大,以及对产品质量及良品率提升的需求,下游客户对工业机器人及自动化产品的需求日渐旺盛,预计中国机器人行业在未来几年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 [4]
埃斯顿(002747) - 2018年1月19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2-12-04 08:44
公司业务与发展 - 公司核心业务包括工业机器人和智能制造系统,未来发展方向为提升自主核心部件比例至80% [3][4] - 公司机器人业务连续多年保持销售量成倍增长,2018年预计继续保持高速增长,2020年目标销售10,000台以上 [5] - 公司计划通过设计优化、产量提升、规模效应和品牌知名度提升来进一步提高机器人产品毛利率 [5] - 公司智能制造系统业务的发展思路是通过机器人本体应用和系统集成,提供高度自动化、信息化的智能制造产线 [5] 行业竞争与策略 - 国产机器人在品牌知名度和技术研发方面与国际四大品牌存在差距,但公司在细分领域如折弯机器人已占据较高市场份额 [3] - 公司通过定制化产品和工艺研究,逐步缩小与国际品牌的差距,特别是在焊接和SCARA机器人领域 [3] - 公司计划通过并购等方式扩展数控系统业务,保持其在核心部件领域的优势 [4] 技术与创新 - 公司机器人产业园一期已投产,产能达到9,000台/套,计划二期工程实现年产15,000台套机器人 [4] - 公司协作机器人技术未来将应用于所有机器人,实现人机安全互动 [4] - 公司通过收购德国M.A.i.公司,推动机器人进入中高端应用领域,并借鉴其在产线信息化和智能制造系统集成方面的经验 [6] 财务与研发 - 公司2017年工控行业增速约为30%,预计2018年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6] - 公司研发投入占收入比例长期保持在10%左右,未来将继续保持高比例研发投入 [6] - 公司通过股权激励计划覆盖近300名核心技术、营销、管理骨干,保证未来盈利能力 [6] 市场与客户 - 公司通过收购TRIO公司,提供高端运动控制整体解决方案,已在3C、新能源等行业取得批量订单 [6] - 公司计划通过M.A.i.的渠道进入欧洲市场,并协助其开拓中国市场业务 [6]
埃斯顿(002747) - 2018年1月23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2-12-04 08:44
公司业务与竞争优势 - 公司核心业务包括机器人及智能制造系统,核心部件自主化率达到80% [1] - 国产机器人占国内市场份额10%,存在巨大国产替代进口空间 [1] - 埃斯顿机器人在一般环境下的性能与应用与国际四大品牌机器人基本无差 [1] - 埃斯顿机器人具有较高的性价比,售前售后服务优势明显 [1] 技术发展与市场应用 - 埃斯顿二代SCARA机器人在精度和速度上与国际一线品牌相媲美,重复精度可达±0.02mm [2] - 埃斯顿SCARA机器人在3C和装配行业应用取得良好市场肯定 [2] - 国产机器人在新兴行业比国际品牌机器人发展更快 [1] 远程服务与数据价值 - 公司通过Escloud云平台提供免费远程服务,包括远程优化、故障诊断和控制 [2] - 随着机器人市场保有量增加,公司将发挥大数据价值 [2] 收购与整合 - 公司通过近两年的收购兼并,已具备从核心部件到智能制造产线的全产业链优势 [2] - 目前公司重点放在对收购标的的整合 [2] 行业趋势 - 2017年上半年数据显示,新兴行业对机器人的需求量已超越汽车行业 [1] - 国产机器人在非四大机器人较早应用的行业与国际品牌处于同一起跑线 [1]
埃斯顿(002747) - 2018年1月9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2-12-04 08:42
公司业务与技术 - 公司专注于总线型交流伺服系统的研发及市场推广,EtherCAT 总线通讯协议成为主流 [2] - 交流伺服系统中的伺服电机均为自主研发生产,驱动和电机在控制算法的匹配上至关重要 [3] - 公司拥有自主机器人专用控制器,同时收购的 TRIO 控制器具备通用运动控制和机器人专用控制能力 [3] 产品应用与增长 - 运动控制及交流伺服产品主要应用于金属成形数控机床、纺织机械、3C 电子制造设备、新能源设备等领域 [3] - 3C 和新能源领域是公司产品增长最快的行业,预计 2018 年上半年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3] - 公司在纺织机械行业高端经编机应用上具有明显竞争优势 [3] 研发体系与收购 - 公司拥有三大研发中心,分别位于南京、意大利米兰和英国,技术研发人员占比约为公司总人数的三分之一 [4] - 收购扬州曙光旨在整合军民融合资源,提升公司在高端军用装备自动化应用领域的技术和市场份额 [4] - 扬州曙光的军品研发制造经验将帮助公司提升产品品质,推动业务向军工领域纵深发展 [4]
埃斯顿(002747) - 2017年10月25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2-12-04 08:34
财务表现 - 2017年1-9月,公司实现销售收入6.65亿元,同比增长49.84% [1] - 工业机器人及智能制造系统业务同比增长130%,运动控制及交流伺服系统业务同比增长50% [1]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5,891万元,同比增长47.07% [1]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4,512万元,同比增长34.11% [1] 市场竞争与优势 - 国产自动化核心部件逐渐成为主流,国外品牌也认识到这一点 [2] - 公司在运动控制领域的竞争对手主要为欧系、日系品牌,交流伺服系统产品正在替代日系品牌 [2] - 埃斯顿具有国际化研发人才团队和自有核心部件优势,工业机器人的控制器、手腕关节减速装置、交流伺服均为自主 [2] - 埃斯顿具有性价比高、维护和服务响应速度快的优势 [2] 业务发展与规划 - 公司计划在2017年实现年销售收入10亿元,并正在制定2018-2020三年战略发展规划 [3] - 公司已与国内二、三线及新能源的汽车整车厂进行合作,重点应用行业为汽车零部件 [2] - 机器人在家电等消费电子行业的应用量正在快速增长,国产机器人通过技术研发和性价比优势发展 [3] - 公司希望为微型、小型的服务机器人和医疗机器人行业提供核心部件 [3] 并购与研发 - 公司收购兼并主要针对与主营相关的方向,寻找对未来发展战略有帮助的国际领先技术或销售渠道优势的标的 [3] - 公司已完成多个研发标的项目收购,研发项目有时间进度计划,但不会为了利润指标影响研发项目整合的质量 [4] - 公司收购的海外研发标的目前没有出现研发人员流失的现象,公司与海外研发团队定期交流,进行资源整合 [4] - 埃斯顿自动化欧洲研发和营销中心在意大利米兰成立,整合欧洲一流的运动控制及交流伺服系统技术研发资源 [5] 现金流与原材料 - 公司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为负,主要由于销售收入上升,银行承兑汇票结算的收款增多 [5] - 原材料价格上涨对整个行业存在影响,但公司具备对全球供应链整合的能力,仍有降本空间 [7] 客户与合作 - 公司机器人本体主要通过系统集成商进行销售,同时与汽车零部件、家电、3C、新能源行业的龙头企业进行合作 [6]
埃斯顿(002747) - 2017年12月19日、20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2-12-04 08:30
公司业务与战略 - 公司核心业务包括智能装备核心控制功能部件、工业机器人及智能制造系统 [1] - 智能制造系统业务是公司重点核心业务之一,基于自主核心部件和机器人本体发展 [1] - 智能制造系统业务通过发展应用自主机器人本体,提升公司机器人本体的品质和品牌知名度 [1] - 公司智能制造系统广泛应用于汽车、家电、3C、新能源等领域 [2] - 公司通过收购德国 M.A.i. 提升智能制造系统产品质量,并在项目进度和预算控制方面达到新高度 [2] 技术与产品 - 智能制造系统融合订单信息、物料信息、生产信息,并与 ERP、PLM、WMS 等系统无缝对接 [2] - 主要产品包括家电及 3C 产品智能制造系统、汽车白车身智能柔性焊装系统等 [2] - 公司工业机器人及智能制造系统业务与信息技术和产业快速融合,形成全产业链竞争优势 [2] 投资者关系 - 公司接待了长江证券、国联证券等机构分析师共 6 人进行调研 [1] - 调研内容包括公司情况介绍、厂区参观及问答环节 [1] - 公司严格依照信息披露管理制度执行,未出现未公开重大信息泄露情况 [2]
埃斯顿(002747) - 2017年11月2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2-12-04 08:28
公司战略与发展方向 - 公司并购聚焦于智能装备核心控制功能部件、机器人及智能制造系统两大核心业务 [2] - 未来发展和并购方向将继续围绕智能装备核心控制功能部件、机器人及智能制造系统 [2] 工业机器人技术与发展 - 公司工业机器人与国际四大家在应用及性能方面无明显差异,差距主要在于高阶算法 [2] - 公司正在引进国际化人才并加强与国际先进技术团队合作,以快速提升机器人性能 [2] - 工业机器人的进入壁垒包括控制系统、伺服系统、核心算法、集成系统及后续升级维护等 [3] - 具备自主核心技术是工业机器人企业的关键优势 [3] 伺服系统业务 - 公司自2000年开始生产伺服产品,拥有丰富的伺服技术和应用经验 [4] - 收购TRIO后,形成了基于TRIO控制器+ESTUN伺服系统的运动控制完整解决方案 [4] - 该解决方案显著提升了客户自动化设备的运行效率和精度 [4] 工业机器人市场与价格策略 - 近两年公司工业机器人价格未进行较大调整 [5] - 在进入某些目标行业或战略性大客户时,公司会采取一定的价格策略 [5] 微型伺服技术 - 公司收购的BARRETT微型伺服适用于对体积、重量有要求的应用场合 [6] - 微型伺服可作为微型、小型服务机器人和医疗机器人行业的核心部件 [6] - 微型伺服采用驱动电机一体化设计,精度不受影响 [6]
埃斯顿(002747) - 2017年11月1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2-12-04 08:26
市场占有率与数控化率 - 公司锻压金属成形机床数控系统业务市场占有率约为80% [1] - 国内金属成形机床数控化率约为25%,并呈现逐步升级趋势 [1] 研发与费用 - 2017年半年报研发费用同比增长较高,主要由于研发人员增加、人力成本上升及新增并表子公司的研发费用 [1] - 2017年三季度管理费用上升,原因包括引进国际化技术人才、收购兼并子公司并表及海外收购支付的中介费用确认 [2] 产能与海外业务 - 180亩机器人产业基地第一期第一阶段项目预计2018年逐步释放产能,建成后机器人本体产能预计达到5,000台套/年 [3] - 截至2017年半年报,海外收入业务量占比为7.6%,未来海外收入占比将逐渐提高 [4] 并购策略 - 公司并购方向围绕智能装备核心控制功能部件、机器人及智能制造系统两个核心业务,继续收购具有世界领先技术的标的及与核心业务有协同效应的标的 [5]
埃斯顿(002747) - 2017年11月6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2-12-04 08:24
战略规划与业务发展 - 公司正在制定2018-2020三年战略发展规划,重点围绕智能装备核心控制功能部件、机器人及智能制造系统两大核心业务 [1] - 计划通过内生及外延发展,建立埃斯顿产业生态链,加大外部资源整合,锁定下游客户市场 [1] 工业机器人技术 - 工业机器人硬件方面,超过80%的部件为自主研发及生产,包括机器人专用控制器、机器人专用交流伺服、手腕关节减速装置等 [1] - 软件方面,公司掌握核心控制算法、应用和集成技术 [1] - 现有工业机器人已具备防碰撞检测、3D视觉等高级控制功能,正在研究应用BARRETT协作机器人 [2] - 未来将在机器人的感知、学习等方面进行布局,推动机器人向智能化、信息化方向发展 [2] 股权结构与实际控制人 - 公司实际控制人吴波通过持有南京派雷斯特科技有限公司96.89%股权、埃斯顿控股有限公司100%股权,间接持有公司股份54.64% [2] 市场前景与竞争力 - 机器换人热潮将持续,市场需求保持较高增长 [2] - 公司产品具有很强市场竞争力,能够替代进口机器人,成为国际一线机器人厂商的竞争对手 [2] - 将开发新的应用于细分行业的机器人,保证不断有新的业务增长点 [2] 产品应用领域 - TRIO控制器+ESTUN交流伺服系统的运动控制完整解决方案已成功应用于新能源设备、3C电子制造设备、木工机械、包装印刷设备等行业 [2] 研发团队与激励机制 - 截至半年报,公司共有员工1,177人,其中技术研发人员407人 [2] - 研发人员流动率保持在合理水平,得益于优秀的研发管理团队、国际化研发平台和品牌度 [2] - 公司于2015年、2017年分别推出了首期、第二期股权激励计划,加大研发人员与公司的粘合度 [2]
埃斯顿(002747) - 2017年10月30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2-12-04 08:22
业绩与产能 - 公司现有机器人本体的产能可以满足今年业绩增长的需求 [2] - 公司正在建设180亩机器人产业基地第一期第一阶段项目,预计2018年开始逐步释放产能,建设完成后机器人本体产能预计达到5,000台套/年 [3] 下游行业与应用领域 - 业绩增长较快的下游行业包括3C电子、新能源等 [2] - 工业机器人及智能制造系统、运动控制及交流伺服业务面向的新能源行业包括锂电池、太阳能、新能源汽车等 [2] - 工业机器人在3C行业的应用领域包括上下料搬运、打磨、涂胶、装配、包装等 [2] 国际差距与研发 - 相比国际四大机器人品牌,公司在品牌接受度和高阶算法上存在差距,但正在通过自身研发和与国外公司合作快速缩短差距 [3] - 公司通过参股和收购意大利EUCLID、英国TRIO、美国BARRETT、德国M.A.i.等公司,提升技术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3][4] 海外收购与技术整合 - 参股意大利EUCLID,合作开发具有国际领先技术的3D视觉系统,应用于复杂工件抓取、智能码垛、精密检测等 [3] - 收购英国TRIO,整合其运动控制器与公司现有交流伺服产品,提升运动控制解决方案的竞争力 [3] - 参股美国BARRETT,掌握一体化微型伺服微系统关键技术,布局人工智能和服务机器人领域 [4] - 收购德国M.A.i.,获得德国智能制造及工业4.0最新技术,推动公司向中高端智能制造转型 [4] 市场与客户 - 公司通过海外收购和技术整合,提升自动化设备运行效率和精度,获得市场及客户认可 [4] - 德国M.A.i.的主要客户包括法雷奥、采埃孚、英飞凌、博泽、德马格、江森自控、福缔等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