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鲁阳节能(002088)
icon
搜索文档
鲁阳节能股价跌至10.74元 主力资金逆势流入317万元
搜狐财经· 2025-07-31 18:29
股价表现 - 截至2025年7月31日收盘,鲁阳节能股价报10 74元,较前一交易日下跌1 83% [1] - 当日成交量为30504手,成交金额达0 33亿元 [1] 资金流向 - 7月31日数据显示,鲁阳节能主力资金净流入317 27万元,占流通市值的0 06% [1] 估值指标 - 公司当前市盈率为22 95倍,市净率为2 17倍 [1] 业务概况 - 鲁阳节能主要从事节能环保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1] - 产品广泛应用于建筑、工业等领域 [1] 板块属性 - 公司属于装修建材板块 [1] - 同时也是山东板块、养老金持股标的 [1]
建筑材料业CFO群体观察:旗滨集团杜海年薪超340万居首 华立股份孙媛媛被出具警示函
新浪证券· 2025-07-31 02:46
行业薪酬概况 - 2024年A股上市公司财务总监CFO群体薪酬规模合计达42.70亿元 平均年薪为81.48万元[1] - 建筑材料行业CFO平均年薪为76.78万元 年薪中位数为62.62万元 最大值和最小值差距为335.64万元[1] - 年收入在100万元以上的CFO约占21.2% 同时有CFO年收入不足20万元[1] 高管任职特征 - 约10.6%的CFO兼任董事会秘书职位 28.8%的CFO兼任总经理或副总经理职位[1] - 约21.2%的CFO同时担任审计委员会成员 战略委员会成员或薪酬与考核委员会成员等董事会专门委员会职能[1] - 有一半的CFO身兼数职[1] 具体公司CFO薪酬表现 - 旗滨集团CFO杜海以343.64万元年薪位居行业第一 较第二名南玻A财务总监王文欣300.18万元高出14.5%[2] - 科创新材CFO王敏敏年薪最低为13.66万元 但较2023年大幅提高45.9%[2] - 薪酬前十的CFO包括鲁阳节能姚永华230.64万元 中国巨石倪雯瑞176.37万元 北新建材王师144.29万元等[3] 财务合规情况 - 华立股份财务总监孙媛媛因定期报告中财务数据不准确被广东证监局出具警示函 涉及虚增收入 商誉减值准备不足等问题[3] - 凯盛新能财务总监陈红照因母公司单体会计报表披露不准确和内幕信息知情人登记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被河南证监局出具警示函 2024年薪酬为69.20万元[3]
耐火纤维龙头鲁阳节能3名管理层人员突遭解聘,业绩持续承压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7-30 06:35
管理层变动 - 公司一次性解聘分管财务、人力和审计工作的三位关键管理层人士 包括财务负责人姚永华、副总经理袁怡以及审计部负责人李枫 [1] - 解聘原因公告中仅笼统表示为基于公司发展需要并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 未做进一步说明 [1] - 公司自去年开始管理层更迭频繁 去年4月董事、副总经理鹿晓琨 副总经理郑维金、马中军、赵生祥 董事会秘书刘兆红接连辞任 这些均为任职10年至20年以上的元老级核心高管 [1] - 去年11月总经理秦晓新辞去职务 任职时长不足两年 今年4月副总经理唐源辞任 任职时长不足一年 [1] 财务表现 - 公司2025年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预计盈利7921.72万元至9682.11万元 同比下降53.21%至61.72% [2]
耐火纤维龙头鲁阳节能3名管理层人员突遭解聘,业绩大幅预减还能当“现金奶牛”吗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7-30 06:26
核心观点 - 公司于7月28日同时解聘财务负责人、副总经理及审计部负责人三位关键管理层人员 引发市场高度关注 管理层变动频繁且异常 同时公司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预计大幅下降53.21%~61.72% 业绩持续承压 高分红策略面临不确定性 [1][2][6] 管理层变动 - 财务负责人姚永华、副总经理袁怡及审计部负责人李枫被解聘 均不再担任任何职务 且未到任期届满(原定2026年5月结束) 其中袁怡任职不足本届任期2/3 解聘原因仅表述为"基于公司发展需要" 未提供具体说明 [1][2] - 本次解聘未安排继任者 由总裁Brian Eldon Walker代行财务负责人职责 以保证日常运作 变动突然且迫切 [2] - 自2023年起管理层更迭频繁 包括多名任职10-20年的元老级高管辞职 而本次解聘与以往主动辞职不同 属"被动出局" 且公告未表达谢意 [3][4] - 管理层变动与控制权转移相关 外资股东奇耐亚太(持股52.30%)于2015年成为控股股东 2022年通过要约收购巩固控股权 2023年创始人卸任后 原团队大量退出 新管理层具备外企背景但任职时间短(最多约两年) 呈现"水土不服"现象 [3][4][5]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预计盈利7921.72万元~9682.11万元 同比下降53.21%~61.72% 主要因市场竞争加剧、部分石化项目开工延迟导致收入下降 以及产品价格承压、成本费用刚性导致利润率下行 [6] - 净利润下滑自2023年开始 2022年净利润创历史新高5.82亿元(连续7年正增长) 但2023年下降15.7%至4.92亿元 2024年下降2.42%至4.8亿元 2025年上半年进一步大幅预减 [6] - 业绩承压源于下游建材行业(如陶瓷、水泥、平板玻璃)需求不振 导致核心陶瓷纤维产品增长停滞 同时行业产能增加加剧低端产品竞争 价格持续低位运行 [7] 业务战略 - 公司通过控股股东引进新技术与业务 拓展节能、环保、新能源三大业务 重点发展工业过滤制品和汽车衬垫产品 以注入新增长引擎 [8][9] - 2024年新业务营收合计3.02亿元 占总营收8.55% 但毛利率较低(工业过滤10.89% 汽车衬垫17.15%) 远低于核心陶瓷纤维产品毛利率32.08% 新业务短期能否抵消传统业务下行冲击存在不确定性 [9][10] 股东回报 - 公司以高分红策略著称 2006年上市以来累计分红19次 派现总额27.72亿元 分红总额为股权融资总额(6.08亿元)的4.6倍 [11] - 2017~2024年分红比例平均值约76.59% 其中2020年分红比例达117.22%(分红总额4.34亿元) 2024年股息率超6% [11] - 2025年上半年业绩预减可能影响全年可分配利润 若下半年无大幅提升 即使维持高分红策略 股息率也可能下降 公司表示将参考《未来三年(2025~2027年)股东回报规划》(现金分红比例不低于年可分配利润20%) [12]
耐火纤维龙头鲁阳节能3名管理层人员突遭解聘,业绩大幅预减还能当“现金奶牛”吗?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7-30 06:15
管理层变动 - 公司于7月28日同时解聘财务负责人姚永华、副总经理袁怡及审计部负责人李枫 三人均不再担任公司及控股子公司任何职务 [1][2] - 三位管理层原定任期均至2026年5月结束 其中袁怡任职时长不足本届任期的2/3 解聘原因为"基于公司发展需要" 未公布具体原因 [2] - 解聘程序突然 未安排继任者 由总裁Brian Eldon Walker代行财务负责人职责 [2] - 2023年以来管理层更迭频繁 包括多名任职10-20年的元老级高管离职 但此前均为"个人原因主动辞职" 本次为首次解聘且未表达谢意 [3] 控制权与治理结构变化 - 公司为中外合资企业 外资股东奇耐亚太于2015年成为控股股东 2022年通过要约收购持股比例达52.30% [3] - 2023年创始人鹿成滨卸任董事长后 多名元老级高管集体辞职 董事会由奇耐亚太全面接手 管理层全部"大换血" [3][4] - 新管理层具备外企背景 如姚永华曾任职通用电气和国民油井华高 但平均任职时间仅两年左右且未满任期 [4] 财务表现与业绩压力 - 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预计盈利7921.72万元~9682.11万元 同比下降53.21%~61.72% [6] - 业绩下滑主因市场竞争加剧、石化行业项目延迟导致收入下降 以及产品价格承压和成本刚性 [6] - 净利润自2023年起持续下滑 2023年下降15.7%至4.92亿元 2024年下降2.42%至4.80亿元 [6] - 核心业务陶瓷纤维受房地产低迷影响 下游水泥、玻璃等行业需求不振 行业产能增加导致低端产品价格承压 [7] 业务转型与增长策略 - 公司通过股东技术引进拓展节能、环保、新能源三大业务 重点发展工业过滤、排放控制和新能源电池业务 [8][9] - 2024年新业务(工业过滤制品和汽车衬垫)营收合计3.02亿元 占总营收8.55% 毛利率仅10.89%和17.15% 远低于陶瓷纤维业务的32.08% [9] - 新业务处于融合调整期 能否抵消传统业务下滑存在不确定性 [9] 分红政策与股东回报 - 公司以高分红著称 上市以来累计分红27.72亿元 股权融资仅6.08亿元 分红总额为募资总额的4.6倍 [10] - 2017-2024年平均分红比例达76.59% 其中2020年分红比例117.22% 2024年股息率超6% [11][12] - 公司发布《未来三年股东回报规划》 承诺现金分红不低于可分配利润的20% 但2025年业绩下滑可能影响分红能力和股息率 [13][14]
鲁阳节能(002088) - 关于解聘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公告
2025-07-28 09:15
人事变动 - 2025年7月25日公司董事会解聘袁怡副总经理职务[1] 股权情况 - 截至公告披露日袁怡持有公司股票100,000股[2] - 袁怡76,000股为已授未解除限售的限制性股票[2] 后续安排 - 公司将回购注销袁怡76,000股限制性股票[2]
鲁阳节能(002088) - 关于解聘公司财务负责人及总裁代行财务负责人职责的公告
2025-07-28 09:15
人事变动 - 2025年7月25日董事会、审计委员会通过解聘财务负责人及总裁代行职责议案[1][4] - 解聘姚永华女士财务负责人职务,原定任期至第十一届董事会任期届满[1] - 姚永华持100,000股公司股票,76,000股未解除限售股将被回购注销[2] - 董事会同意总裁Brian Eldon Walker代行财务负责人职责[3]
鲁阳节能(002088) - 第十一届董事会第十六次(临时)会议决议公告
2025-07-28 09:15
人事变动 - 2025年7月25日会议审议通过解聘财务、副总、审计部负责人议案[2][3][5][6] - 会议通过总裁代行财务负责人职责议案,董事Brian Eldon Walker回避表决[6] 公告信息 - 相关解聘及代行职责公告于2025年7月29日刊登[4][6][7]
研判2025!中国冶金工业节能减排政策汇总、产业链图谱、经营效益、主要参与者及发展趋势分析:“双碳”目标指引下,行业蓬勃发展[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7-15 01:47
冶金工业节能减排概述 - 冶金工业节能减排涵盖钢铁、有色金属等金属的冶炼、加工及相关辅助环节,通过技术创新、工艺优化等手段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推动行业向低碳、绿色、可持续方向转型 [1] - 按能源节约方向可分为工艺节能技术、设备节能技术和结构节能调整,按技术应用领域可分为钢铁工业节能减排和有色金属工业节能减排 [2] 市场政策 - 2024年我国发布《钢铁行业数字化转型工程三年行动方案》、《钢铁行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计划》等政策,提出钢铁行业吨钢综合能耗、碳排放强度等具体降低目标 [4] - 政策要求到2027年80%以上钢铁产能完成超低排放改造,30%以上钢铁产能达到能效标杆水平,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80% [6] - 政策推动钢铁行业向低成本、高效率模式转型,打造5至10家达到"数字化生态引领"企业 [6] 产业链 - 行业上游包括基础原材料供应商、零部件供应商、节能减排技术研究机构、硬件设备供应商及系统软件供应商 [7] - 行业下游主要为钢铁工业和有色金属工业等冶金市场 [7] 发展现状 - 2023年我国冶金工业能源消费量达6.8亿吨标煤,碳排放量19.8亿吨CO2,二氧化硫排放58.9万吨,氮氧化物排放87.6万吨,颗粒物排放44.7万吨 [9] - 2024年能源消费量降至6.72亿吨标煤,碳排放量降至19.3亿吨CO2,二氧化硫排放降至54.5万吨,氮氧化物排放降至83.2万吨,颗粒物排放降至41.5万吨 [9] - 2024年冶金企业节能减排总投入降至420亿元,节能效益降至130亿元,吨钢环保成本约为138元,碳交易收益约为35.0亿元 [11] 竞争格局 - 行业参与者包括大型冶金集团、专业节能技术企业、节能设备制造企业及新兴科技企业 [13] - 中国宝武、河钢集团等大型冶金集团引领行业节能减排技术发展,中冶京诚等专业节能技术企业在细分领域具有竞争力,卧龙电驱等节能设备制造企业占据一定市场份额 [13] - 新兴科技企业通过智能控制系统、能源管理软件等产品和服务成为行业竞争新生力量 [14] 代表企业 - 宝钢股份2024年投运118项节能项目,技术节能量37.7万吨标煤,焦炉、转炉、电炉工序能效100%达到标杆水平,固废资源综合利用率达99.9% [16] - 中冶京诚提供冶金行业全生命周期工程技术服务,在智能化、绿色化、低碳化、高效化工程技术方面不断创新 [18] 发展趋势 - 国家"双碳"目标及节能减排政策将持续推动行业向绿色低碳转型,电炉短流程炼钢技术比例将不断提高 [21] - 预计到2030年氢基直接还原铁技术将实现商业化应用,吨钢碳排放可降至0.5吨以下,碳资产管理和交易将成为冶金企业新的利润增长点 [11]
鲁阳节能(002088) - 2025 Q2 - 季度业绩预告
2025-07-14 09:10
业绩预告期间 - 业绩预告期间为2025年1月1日至6月30日[2] 收入和利润(同比)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盈利7921.72万元 - 9682.11万元,比上年同期下降53.21% - 61.72%[2] - 上年同期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0694.59万元[2] -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盈利7675.39万元 - 9435.78万元,比上年同期下降54.11% - 62.67%[2] - 上年同期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20563.11万元[2] - 基本每股收益盈利0.1511元/股 - 0.1847元/股,上年同期为0.4005元/股[2] - 2025年半年度公司整体利润下降[2] - 受市场竞争及部分石化项目客户开工延迟影响,公司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下降[4] 成本和费用(同比) - 产品价格承压、销售结构变化致利润率下行,运营成本及费用支出未同比例缩减[4] 管理层讨论和指引 - 收入下降叠加成本费用压力,导致本期利润减少[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