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江生物(688317)

搜索文档
之江生物:第五届监事会第二次会议决议公告
2023-08-28 07:50
上海之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第五届监事会第二次会议决议公告 本公司监事会及全体监事保证公告内容不存在任何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 或者重大遗漏,并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依法承担法律责任。 证券代码:688317 证券简称:之江生物 公告编号:2023-025 表决结果:3 票同意、0 票反对、0 票弃权、0 票回避。 监事会认为:公司 2023 年半年度报告全文及摘要内容真实、准确、完整, 不存在任何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公司 2023 年半年度报告全文及 摘要的编制和审议程序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等内部规章制度的规定, 公允地反映了公司 2023 年半年度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等事项;半年度报告编 制过程中,未发现公司参与半年度报告编制和审议的人员有违反保密规定的行为。 2、审议通过《关于公司 2023 年半年度募集资金存放与实际使用情况的专项 报告的议案》 表决结果:3 票同意、0 票反对、0 票弃权、0 票回避。 监事会认为:公司 2023 年半年度募集资金存放与使用情况符合《上海证券 交易所科创板股票上市规则》、《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 第 1 号——规范运作 ...
之江生物(688317) - 2023 Q1 - 季度财报
2023-04-27 16:00
营业收入与净利润 - 公司2023年第一季度营业收入为84,348,212.48元,同比下降89.59%[5]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6,026,571.66元,同比下降97.81%[5] - 2023年第一季度公司营业总收入为84,348,212.48元,同比下降89.6%[18] - 公司2023年第一季度净利润为6,026,571.66元,同比下降97.8%[19] 营业成本与研发投入 - 2023年第一季度公司营业总成本为75,183,122.67元,同比下降84.1%[18] - 研发投入合计为14,504,728.20元,同比增长30.34%,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17.20%[6] - 公司2023年第一季度营业成本为36,503,913.86元,同比增长974.5%[19] - 公司2023年第一季度研发费用为14,504,728.20元,同比增长30.3%[19] 现金流量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71,882,022.73元,同比下降162.34%[6] - 公司2023年第一季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71,882,022.73元,同比下降162.3%[23] - 公司2023年第一季度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42,034,813.73元,同比改善4.0%[24] - 公司2023年第一季度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减少224,458,757.88元,同比下降198.2%[24] - 公司2023年第一季度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为2,923,264,994.00元,同比下降7.6%[24] 资产与负债 - 总资产为4,524,640,294.07元,同比下降4.62%[6] - 2023年3月31日公司货币资金为2,923,264,994.00元,较2022年底下降7.1%[14] - 2023年3月31日公司应收账款为204,565,453.68元,较2022年底下降10.1%[14] - 2023年3月31日公司存货为516,133,617.18元,较2022年底增长2.4%[14] - 2023年3月31日公司流动资产合计为3,697,046,928.72元,较2022年底下降5.4%[14] - 2023年3月31日公司应付账款为177,033,890.09元,较2022年底下降44.3%[15] - 2023年3月31日公司合同负债为32,017,259.42元,较2022年底下降46.0%[15] - 2023年3月31日公司应付职工薪酬为72,055,790.85元,较2022年底下降25.6%[15] - 2023年3月31日公司未分配利润为1,861,491,959.90元,较2022年底增长0.3%[16] 股东与股权 - 公司报告期末普通股股东总数为24,224人[10] - 上海之江药业有限公司为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为33.37%[10] 每股收益与净资产收益率 - 基本每股收益为0.03元/股,同比下降97.87%[6] -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0.14%,减少6.81个百分点[6] - 公司2023年第一季度基本每股收益为0.03元,同比下降97.9%[20]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7,015,965.17元,同比下降97.45%[5]
之江生物(688317) - 2022 Q4 - 年度财报
2023-04-20 16:00
财务表现 - 公司2022年度合并报表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人民币760,273,479.93元[5] - 公司2022年度累计现金分红为332,623,516.07元,占净利润的43.75%[6] - 公司拟以权益分派实施时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12元(含税)[5] - 公司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交易系统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进行股份回购,回购已支付的资金总额为人民币102,033,917.27元[6] - 公司2022年的营业收入达到23.26亿人民币,同比增长15.23%[27] - 公司2022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7.60亿人民币,略有增长[27] - 公司2022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5.85亿人民币,同比下降8.87%[27] - 公司2022年末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为42.00亿人民币,较上年末增长9.75%[27] - 公司2022年基本每股收益为3.93元,略有下降[27] - 公司2022年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19.00%,较上年略有下降[27] 产品与市场 - 公司核酸检测试剂收入占全年营业收入比例为42.14%,分子诊断仪器收入占全年营业收入比例为26.08%[33] - 公司产品覆盖了多个国家法定传染病,广泛应用于医学临床诊断和出入境检验检疫等领域[42] - 公司在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试剂领域获得多个国际认证,销售至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43] - 公司在HPV领域拥有多款核酸检测试剂产品,包括HPV15型、HPV2+12型、HPV16&18型,在方法学上优于传统PCR杂交法[45] - 公司在呼吸道领域拥有丰富的产品线,包括新冠病毒、甲型H1N1病毒、人感染H7N9病毒等核酸检测试剂,取得相关三类注册证书10余项[46] 技术与研发 - 公司未来发展趋势包括生化诊断、免疫诊断、分子诊断等方向,分子诊断在传染病、优生优育、肿瘤筛查等领域具有显著优势[50] - 公司核心技术主要包括纳米磁珠制备技术、锁核酸和小沟结合物共修饰核酸片段技术、全自动核酸提取技术、多重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高通量测序样本前处理技术[52] - 公司拥有全自动核酸提取技术,包括磁棒法提取和抽吸法提取,具有高通量、灵活选择、防污染等特点[53] - 公司掌握多重实时荧光PCR技术,可以一次检测多种病原体靶基因,提高检测效率、降低成本、缩短操作时间[54] 风险与管理 - 公司核心竞争力风险主要包括核心技术失密、新产品研发、新产品注册和核心技术人才流失风险[77] - 公司需保持稳定的技术人才团队以持续保持技术领先优势和核心竞争力[78] - 公司面临市场竞争加剧、产品价格下降和产品质量风险等经营风险[79] - 公司采取直销和经销相结合的销售模式,需提高对经销商的管理能力以避免市场推广不利影响[80] 公司治理 - 公司股东大会中所有议案均已审议通过,不存在否决议案的情况[132] - 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持股变动情况:邵俊斌持股增加218,000股,倪卫琴持股不变,麻静明离任[134] - 公司报告期末全体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实际获得的报酬合计为1,035.70单位[156]
之江生物:关于召开2022年度业绩说明会的公告
2023-04-18 08:02
证券代码:688317 证券简称:之江生物 公告编号:2023-008 上海之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关于召开 2022 年度业绩说明会的公告 本公司董事会及全体董事保证公告内容不存在任何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 或者重大遗漏,并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依法承担法律责任。 重要内容提示: 会议召开时间:2023 年 04 月 27 日(星期四) 上午 09:00-10:00 会 议 召 开 地 点 : 上 海 证 券 交 易 所 上 证 路 演 中 心 ( 网 址 : http://roadshow.sseinfo.com/) 会议召开方式:上证路演中心网络互动 (一)会议召开时间:2023 年 04 月 27 日上午 09:00-10:00 ( 二 ) 会 议 召 开 地 点 : 上 海 证 券 交 易 所 上 证 路 演 中 心 ( 网 址 : http://roadshow.sseinfo.com/) (三)会议召开方式:上证路演中心网络互动 三、参加人员 董事长:邵俊斌先生 投资者可于 2023 年 04 月 20 日(星期四) 至 04 月 26 日(星期三)16:00 前 登录上证路演中心网站 ...
之江生物(688317) - 2022年5月投资者关系活动表
2022-11-19 05:12
核酸检测市场与产能 - 上海已布局近9000个核酸采样点,其中4500多个已开放运营 [1] - 公司参与上海核酸检测产能建设,主要负责设备和试剂供应,3月以来用量大幅增加 [2] - 公司新冠抗原检测试剂日产能为50万人份,正在建设500万人份的新生产线 [2] - 公司核酸提取试剂日产能为400万人份,目前没有进一步扩产计划 [5] - 上海核酸检测能力从每天100万管提升至600万管,未来可能还需增加300万管 [8] 财务与盈利 - 2022年一季度营收同比增长超20%,利润同比下滑超10%,主要因集采导致产品价格下降 [2] - 一季度新冠检测占营收约43%,设备占约17%,提取试剂占约23% [2] - 设备利润率约为40%,因自主研发和生产,具备自主知识产权 [4] - 集采导致核酸检测试剂利润下降,但设备增量可提升整体盈利 [7] 产品与技术 - 红铠甲移动检测车24小时可检测1万管,搭载全自动化核酸检测设备 [2] - 青耕一号为高通量全自动化检测设备,4月刚获注册证,已在上海部分应用 [5] - 公司自动化设备涵盖从样本接收到结果出具的全流程,自动化程度高 [4] - 公司传染病领域检测试剂盒有400多种,正在整合到自动化设备中 [3] 市场拓展与客户 - 下游客户主要为医疗机构、疾控中心、第三方检验所和海关 [3] - 未来拓展计划包括设备自动化提升、试剂产品迭代优化及肿瘤领域应用 [3] - 公司设备与试剂配套使用,客户通常选择同一家的设备和试剂 [6] 抗原检测市场 - 新冠抗原检测试剂已获欧盟CE认证,国内注册证正在审批中 [2] - 抗原检测作为核酸检测的补充,使用量大幅增加,未来将持续使用 [7] - 公司抗原检测日产能为50万人份,计划扩产至500万人份 [7] 集采与价格 - 广东18省联盟集采对公司采购量影响不大,价格可能进一步下调 [3] - 集采导致核酸检测试剂利润下降,但需求量大,整体盈利可能不降反增 [4] 质量控制与研发 - 公司坚持产品质量第一,尤其在分子诊断领域,品控严格 [5] - 公司正在开发核心原材料,并考虑海外并购以增强上游研发能力 [3] 常态化核酸检测 - 常态化核酸检测需求呈几何级增长,核酸提取试剂和检测试剂需求量大 [5] - 公司设备自动化程度高,减少对人工依赖,适合大规模筛查 [5] - 全国各城市正在建设与人口匹配的核酸检测能力,需求缺口较大 [8]
之江生物(688317) - 2022 Q3 - 季度财报
2022-10-27 16:00
单季度收入和利润 - 公司第三季度营业收入为4.034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29.66%[5]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504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30.34%[5] 年初至今收入和利润 - 年初至报告期末累计营业收入为18.82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7.18%[5] - 营业总收入同比增长27.2%至18.83亿元,其中营业收入为18.83亿元[21] - 年初至报告期末累计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6.28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25%[5] - 净利润同比增长4.2%至6.28亿元[22] - 基本每股收益3.28元/股,同比增长3.1%[24] 成本和费用 - 营业成本同比大幅增长88.7%至9.29亿元[21] - 研发投入合计为5483.695万元人民币,同比下降6.51%[6] - 研发费用同比下降6.5%至5483.7万元[22] - 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2.91%,同比下降1.05个百分点[6] - 销售费用同比下降2.0%至1.99亿元[22] - 财务费用大幅改善,录得净收益1.29亿元(去年同期为净支出1588.5万元)[22] - 所得税费用同比增长29.9%至1.33亿元[22] 现金流量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4.73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5.49%[6] -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同比增长25.5%至4.73亿元[24] - 收回投资收到的现金为49,673,410.77元[25] - 处置固定资产等长期资产收回现金净额为50,000元[25] - 购建固定资产等长期资产支付现金150,341,666.98元(同比减少70.0%)[25] - 投资支付现金30,000,000元[25] - 投资活动现金净流出130,618,256.21元(同比收窄73.9%)[25] - 分配股利及利息支付现金265,618,490.44元(同比减少14.7%)[25] - 筹资活动现金净流出367,652,407.71元(去年同期为净流入1,634,636,679.05元)[25] - 汇率变动对现金产生正向影响94,080,784.86元(去年同期为负向影响2,555,927.06元)[25] -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69,192,183.44元(同比减少95.4%)[25] - 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3,005,117,153.61元(较期初增长2.4%)[25] 资产和负债变动 - 货币资金为3,005,117,153.61元,较年初2,935,924,970.17元增长2.36%[17] - 应收账款为354,862,656.46元,较年初215,493,981.21元增长64.67%[17] - 存货为431,396,707.84元,较年初299,468,047.00元增长44.05%[17] - 固定资产为662,851,395.89元,较年初561,375,478.17元增长18.08%[17] - 应付账款为369,533,508.66元,较年初236,953,634.23元增长55.95%[18] - 应交税费为61,077,593.54元,较年初34,033,957.25元增长79.40%[18] - 总资产为46.751亿元人民币,较上年度末增长9.88%[6] - 资产总计4,675,080,390.66元,较年初4,254,679,653.54元增长9.88%[17] 所有者权益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所有者权益为40.741亿元人民币,较上年度末增长6.45%[6] - 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权益同比增长6.4%至40.74亿元[19] 非经常性损益 - 非经常性损益项目中政府补助为876.456万元人民币[8][10] 股份和股东情况 - 公司总股本为194,704,350股,股份回购2,546,351股占总股本1.3078%[15] - 股份回购支付资金总额102,033,917.27元,回购价格区间36.86-49.30元/股[15] - 第一大股东上海之江药业持股64,969,560股,占总股本33.37%[14]
之江生物(688317) - 2022 Q2 - 季度财报
2022-08-25 16:00
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增长63.12%至14.79亿元人民币[21][22]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增长23.56%至4.78亿元人民币[21][22]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同比大幅增长178.73%至3.14亿元人民币[21][22] - 基本每股收益同比增长18.36%至2.45元/股[21][22] -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同比下降0.72个百分点至12.24%[21][22]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同比增长4.02%至39.81亿元人民币[21][22] - 总资产同比增长6.49%至45.31亿元人民币[21][22] - 公司营业收入1,479,379,001.78元,同比增长63.12%[73][74]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7,790.15万元,同比增长23.56%[73]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314,200,823.89元,同比增长178.73%[74] - 公司2022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47,937.90万元,同比增长63.12%[63] 成本和费用 - 营业成本735,429,862.32元,同比增长173.38%[74] - 销售费用153,672,504.99元,同比增长33.21%[74] - 管理费用41,129,999.19元,同比增长53.80%[74] - 财务费用-80,049,868.53元,主要因利息收入及汇兑收益增加[74][75] - 研发费用32,038,652.78元,同比减少2.26%[74] - 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同比下降1.44个百分点至2.17%[21][22] - 研发投入总额为32,038,652.78元,同比下降2.26%[45] - 研发投入总额占营业收入比例为2.17%,同比下降1.44个百分点[45] 业务线表现 - 公司开发了EX系列、iMag系列、Autrax系列、Autra系列等系列化仪器设备,实现从半自动化到全自动化的跨越[30] - "青耕一号"高通量全自动核酸检测平台是国内首款使用柔性机械臂的核酸检测系统,已获得国内III类医疗器械注册证[30] - 公司核心技术包括纳米磁珠制备技术、锁核酸和小沟结合物共修饰核酸片段技术、全自动核酸提取技术等,均来源于自主研发[36] - 公司掌握制备不同粒径(从180纳米到超过1微米)、不同修饰(氧化硅羟基和氧化硅羧基)的磁珠技术[37] - 公司拥有磁棒法提取和抽吸法提取两种类型全自动核酸提取技术,并开发出EX系列核酸提取仪[37] - 公司开发了Autrax全自动核酸检测前处理系统,具备多重防污染设计和DNA/RNA共提取功能[38] - 公司iMag系列自动核酸提取仪可高效提取FFPE组织核酸及血浆游离DNA(cfDNA)[38] - 公司开发产品400余种,覆盖绝大多数国家法定传染病[57] - "红铠甲"移动核酸检测车日检测通量最高达1万管[65] 研发投入与项目 - 研发投入总额为4916.5万元,其中本期投入3200.66万元,累计投入22607.28万元[50] - 研发人员数量为144人,占公司总人数比例35.21%[53] - 研发人员薪酬合计1046.67万元,人均薪酬7.27万元[53] - 研发人员学历构成:硕士及以上28人(19.44%),本科82人(56.94%),大专及以下34人(23.62%)[53] - 研发人员年龄结构:30岁以下86人(59.72%),30-40岁50人(34.72%),40-50岁5人(3.47%),50岁以上3人(2.09%)[53] - 抑制新冠肺炎特效抗体药物研发项目预计总投资规模为5000万元,本期投入263.56万元,累计投入2638.55万元,占总投资52.77%[48] - 呼吸道病原体核酸检测试剂盒开发项目预计总投资规模为8000万元,本期投入1659.19万元,累计投入6542.05万元,占总投资81.78%[48] - 移动式全自动核酸检测方舱项目预计总投资规模为4000万元,本期投入620.38万元,累计投入7014.44万元,占总投资175.36%[48][49] - 分子检测全自动化流水线平台项目预计总投资规模为6000万元,本期投入115.83万元,累计投入797.21万元,占总投资13.29%[49] - CE高风险产品的试剂盒开发项目预计总投资规模为2000万元,本期投入11.06万元,累计投入1229.16万元,占总投资61.46%[49] - 提取试剂产品开发项目预计总投资规模为2165万元,本期投入0万元,累计投入946.18万元,占总投资43.70%[49] - 肠道菌群检测试剂盒开发项目预计总投资规模为6000万元,本期投入58.36万元,累计投入393.91万元,占总投资6.57%[49] - 器官移植组织配型及易感病原体快速检测产品的研制项目预计总投资规模为2000万元,本期投入68.33万元,累计投入175.84万元,占总投资8.79%[49] - 术筛联检试剂开发项目预计总投资规模为1000万元,本期投入0.3万元,累计投入132.51万元,占总投资13.25%[49] - 妇科肿瘤系列产品开发项目预计总投资规模为3000万元,本期投入120.82万元,累计投入985.97万元,占总投资32.87%[48] 产品认证与市场 - 公司新型冠状病毒抗原检测试剂盒(胶体金法)获得欧盟CE认证[29] - 公司已取得99项国内医疗器械注册证/备案凭证,其中III类医疗器械注册证37项,II类医疗器械注册证2项,另有242个产品获得欧盟CE认证[31] - 公司取得III类医疗器械注册证37项,为国内分子诊断领域注册证最全企业之一[55] - 累计取得国内医疗器械注册证/备案凭证99项,其中III类37项、II类2项[56] - 公司新获国内备案凭证6项,III类医疗器械注册证1项[63] - 公司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试剂销往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61] - 公司猴痘病毒核酸检测试剂获欧盟CE认证并通过WHO评估,供应安哥拉等多个国家[61] - 公司"青耕一号"高通量全自动核酸检测平台获国内III类医疗器械注册证[64] - 公司埃博拉核酸检测试剂获WHO批准进入官方采购名录[60] - 公司寨卡病毒核酸检测试剂为WHO批准的唯一可检测唾液样本的试剂[60] - 公司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试剂被列入WHO应急使用清单(EUL)[61] - HPV核酸检测试剂通过WHO国际标准品标定及国际权威实验室验证[59] 知识产权与技术成果 - 公司已获授权专利69项,包括发明专利29项、实用新型专利26项、外观专利12项及境外专利2项[42] - 报告期内新获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外观专利1项[42][43] - 公司拥有核心专利"锁核酸和小沟结合物共修饰核酸片段"(专利号:ZL200910054805.3)[38] - 公司"磁性纳米微球可控制制备技术与分子诊断试剂盒"技术曾获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36] - 已取得授权专利69项,其中发明专利29项,实用新型26项,外观专利12项,境外专利2项[56] - 公司新获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外观专利1项[63] - 公司获得国家卫健委临床检验中心颁发的"2019年全国肠道菌群宏基因组检测室间质评证书"[40] 资产与负债变动 - 应收账款大幅增加至4.196亿元人民币,占总资产比例9.26%,同比增长94.72%[78] - 预付款项增至6211万元人民币,占总资产比例1.37%,同比大幅增长250.29%[78] - 其他应收款减少至229万元人民币,同比下降95.47%[78] - 其他流动资产减少至856.68万元人民币,同比下降72.16%[78] - 其他非流动资产增至1.4365亿元人民币,占总资产比例3.17%,同比增长218.56%[78] - 应付账款增至3.481亿元人民币,占总资产比例7.68%,同比增长46.92%[78] - 境外资产规模为3406万元人民币,占总资产比例0.75%[80] - 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期末总额7741万元人民币,较期初增长3.26%[84] 投资与现金流 - 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113,746,629.51元,主要因购建固定资产支出减少及收到股权转让款[74][75] - 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309,893,520.21元,同比减少118.96%[74] - 公司认购上海康帅冷链新增股份125万股,投资金额3000万元人民币[81] - 全资子公司上海之江生物医药科技实现净利润7454.51万元人民币[85] 募集资金使用 - 募集资金总额为21.0378亿元人民币,扣除发行费用后募集资金净额为19.4232亿元人民币[164] - 截至报告期末累计投入募集资金总额为5.9606亿元人民币,占调整后承诺投资总额的30.69%[164] - 分子诊断工程研发中心建设项目累计投入958.67万元人民币,进度为0.43%[165] - 营销与服务网络升级项目累计投入300.092万元人民币,进度为2.61%[165] - 产品研发项目累计投入6181.4416万元人民币,进度为11.24%[165] - 补充流动资金项目累计投入2.5097亿元人民币,进度为100.39%[165] - 超募资金累计投入2.7784亿元人民币,进度为47.38%[165] - 公司使用不超过15亿元人民币闲置募集资金进行现金管理[167] - 截至报告期末闲置募集资金现金管理余额为9.1亿元人民币[167] - 体外诊断试剂生产线升级项目和分子诊断工程研发中心建设项目因上海疫情影响导致建设进度严重滞后[169][170] - 营销与服务网络升级项目因新冠疫情反复影响办公场地租赁和品牌推广进度原计划2020年8月启动周期2年[170] - 三个募投项目(体外诊断试剂生产线升级、分子诊断工程研发中心建设、营销与服务网络升级)全部延期至2024年8月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170] 股东与股份变动 - 有限售条件股份从151,477,633股(77.80%)减少至71,753,342股(36.85%)减少79,724,291股[174] - 无限售条件流通股份从43,226,717股(22.20%)增加至122,951,008股(63.15%)增加79,724,291股[174] - 国有法人持股减少1,637,151股从2,418,933股(1.24%)降至781,782股(0.40%)[174] - 境内自然人持股减少5,809,543股从5,809,543股(2.98%)降至0股[174] - 2022年1月18日首次公开发行限售股79,533,691股上市流通[177] - 战略投资者海通创新证券投资有限公司通过转融通借出限售股190,600股期末余额781,782股[177] - 磐信股权投资中心限售股39,454,262股于2022年1月18日解除限售[179] - 宁波璟辉脉祚创业投资合伙企业持有2,544,600股首发限售股[180] - 上海高特佳懿海投资合伙企业持有2,136,080股首发限售股[180] - 杭州腾昌投资管理合伙企业持有2,085,600股首发限售股[180] - 上海迈景纳米科技有限公司持有1,650,000股首发限售股[180] - 东方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持有1,446,551股首发限售股[180] - 郭彦超持有1,222,420股首发限售股[180] - 徐春辉持有810,000股首发限售股[180] - 乐华持有480,000股首发限售股[180] - 上海同安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持有440,000股首发限售股[180] - 天风汇城(武汉)投资中心持有400,000股首发限售股[180] - 孙杰、齐冲、汲海臣各持有首发限售股10,000股[182] - 蒋伟持有首发限售股9,500股[182] - 孟令辉、成华、朱大立、宁夏冠岳投资各持有首发限售股8,000股[182] - 方甘林持有首发限售股7,600股[182] - 刘晋宏持有首发限售股7,000股[182] - 郑召伟、孙伯彭、卢晓峰、包新月、李海莲各持有首发限售股5,000股[182] - 杨晓勇、唐成文、谭冬梅、隋延波各持有首发限售股4,000股[182] - 郑璟持有首发限售股3,998股[182] - 彭义林持有首发限售股3,900股[182] - 张世启持有首发限售股3,500股[182] - 截至报告期末普通股股东总数为26,131户[186] - 公司总股本为194,704,350股[191] - 公司累计回购股份1,129,871股,占总股本比例为0.5803%[191] - 回购股份最高成交价为41.00元/股,最低价为37.178元/股[191] - 回购支付资金总额为人民币44,275,029.77元[191] - 第一大股东上海之江药业有限公司持股64,969,560股,占总股本比例为33.37%[190] - 宁波睿道创业投资合伙企业持股6,303,643股,占总股本比例为3.24%[190] - 宁波康飞顿斯投资管理合伙企业持股6,002,000股,占总股本比例为3.08%[190] - 上海能发投资咨询有限公司持股5,399,125股,占总股本比例为2.77%[190] - 富诚海富资管持股4,462,389股,占总股本比例为2.29%[190] - 董事兼核心技术人员邵俊斌直接持股增加78,000股至288,068股,增幅37.1%[199] - 核心技术人员朱勤玮直接持股增加200股至200股[199] - 之江生物专项资管计划整体股份变动为减少14,600股[199] - 邵俊斌通过受让宁波康飞0.166%财产份额间接持股增加9,964股[199] - 邵俊斌持有之江生物专项资管计划28.14%份额[200] - 倪卫琴持有之江生物专项资管计划14.33%份额[200] - 王凯持有之江生物专项资管计划14.33%份额[200] - 麻静明持有之江生物专项资管计划8.21%份额[200] - 王逸芸持有之江生物专项资管计划2.53%份额[200] - 舒锋持有之江生物专项资管计划1.02%份额[200] 公司治理与承诺 - 公司2022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于2022年1月6日召开,审议通过补选非独立董事等议案[88] - 公司2022年第二次临时股东大会于2022年4月25日召开,审议通过2022年度日常性关联交易预计议案[88] - 公司2021年年度股东大会于2022年5月12日召开,审议通过2021年度董事会工作报告等议案[88] - 公司2022年第三次临时股东大会于2022年6月2日召开,审议增加2022年度部分日常性关联交易预计额度议案[88] - 公司于2022年5月16日召开第四届董事会第十九次会议和第四届监事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增加2022年度部分日常性关联交易预计额度议案[159] - 公司于2022年6月2日召开2022年第三次临时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增加2022年度部分日常性关联交易预计额度议案[159] - 公司实际控制人邵俊斌及控股股东之江药业于2020年5月作出避免同业竞争承诺[103][105] - 公司实际控制人邵俊斌及控股股东之江药业于2020年5月作出减少和规范关联交易承诺[106][108] - 公司实际控制人邵俊斌承诺不通过资金拆借、代垫款项等方式侵占公司资金[107] - 控股股东之江药业承诺关联交易将遵循公平、公允、等价有偿原则[108] - 实际控制人承诺若违反声明将赔偿之江生物全部经济损失[104][106] - 控股股东承诺若违反声明将赔偿之江生物全部经济损失[105][106] - 承诺事项涉及解决同业竞争、关联交易、分红、股份限售及其他相关事项[102] - 报告期内部分承诺事项未履行但均得到严格履行[102] - 承诺有效期持续至公司实际控制人期间[107][108] - 关联交易承诺要求交易价格按市场公认合理价格确定[107][108] - 控股股东承诺避免或减少关联交易 若发生将按市场公认合理价格进行[109] - 控股股东承诺不以低于市场价格条件与公司交易 不谋求优先权利[109] - 控股股东及关联方承诺不通过资金拆借等方式侵占公司资金[109] - 之江生物承诺严格执行利润分配政策 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110] - 控股股东之江药业承诺自上市日起36个月内不转让首发前股份[112][113] - 控股股东承诺减持价格不低于发行价 若破发锁定期自动延长至少6个月[112] - 实际控制人邵
之江生物(688317) - 2022 Q1 - 季度财报
2022-04-27 16:00
收入和利润(同比环比) - 营业收入为8.1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3.43%[5] - 公司2022年第一季度营业总收入为8.10亿元人民币,较2021年同期的6.56亿元人民币增长23.4%[15]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75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2.90%[5] - 公司2022年第一季度净利润为2.75亿元人民币,较2021年同期的3.16亿元人民币下降12.9%[16] - 基本每股收益为1.41元/股,同比下降20.34%[6] - 基本每股收益1.41元同比下降20.3%[17] -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6.95%,减少3.99个百分点[6] 成本和费用(同比环比) - 研发投入合计1112.82万元人民币,同比下降28.58%[6] - 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1.37%,减少1.00个百分点[6] - 公司研发费用从2021年第一季度的1558万元人民币下降至2022年同期的1113万元人民币,下降28.6%[16] - 公司财务费用为负的2936万元人民币,主要由于利息收入3323万元人民币[16] - 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同比增长32.9%至3.648亿元[20] - 支付的各项税费同比减少52.8%至4977万元[20] 现金流表现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2.7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3.78%[5]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同比增长53.8%至2.757亿元[20] - 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同比增长22.1%至7.679亿元[20] - 收到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同比增长458.5%至3527万元[20] - 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由负2.45亿元改善至负0.438亿元[20][21] - 购建固定资产等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同比减少56.6%至1.064亿元[20] 资产和负债变动 - 公司货币资金从2021年末的29.36亿元人民币增加至2022年3月末的31.64亿元人民币,增长7.8%[12] - 公司应收账款从2021年末的2.15亿元人民币增加至2022年3月末的2.59亿元人民币,增长20.1%[12] - 公司预付款项从2021年末的1773万元人民币大幅增加至2022年3月末的1.41亿元人民币,增长696.5%[12] - 公司合同负债从2021年末的5529万元人民币增加至2022年3月末的1.03亿元人民币,增长87.1%[13] - 公司资产总额从2021年末的42.55亿元人民币增加至2022年3月末的45.49亿元人民币,增长6.9%[12][13][14] - 总资产为45.49亿元人民币,较上年度末增长6.92%[6]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所有者权益为40.95亿元人民币,较上年度末增长6.98%[6] - 公司未分配利润从2021年末的13.61亿元人民币增加至2022年3月末的16.36亿元人民币,增长20.2%[14] - 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达31.645亿元[21] 其他财务数据 - 报告期末普通股股东总数为23,723户[9] - 其他综合收益税后净额亏损818.7万元同比改善78.5%[17]
之江生物(688317) - 2021 Q4 - 年度财报
2022-04-21 16:00
收入和利润(同比环比) - 营业收入为20.19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62%[26] - 公司2021年营业收入为201,882.97万元,同比降低1.62%[38] - 营业收入为201,882.97万元,同比下降1.62%[118]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7.59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8.61%[26] - 2021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人民币758,524,934.06元[5]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75,852.49万元,同比下降18.61%[118] -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7.36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20.68%[26] - 基本每股收益为3.98元/股,同比下降37.62%[29] -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22.13%,同比下降69.49个百分点[29] - 核酸检测试剂盒产品营业收入为117,452.03万元,同比下降2.17%[126] - 分子诊断仪器营业收入为34,282.94万元,同比下降21.62%[126] - 境内市场营业收入为186,679.35万元,同比上升18.99%[126] - 境外市场营业收入为12,666.58万元,同比下降72.73%[126] - 经销模式营业收入为170,329.75万元,同比上升2.67%[126] - 直销收入同比下降22.5%至2.9亿元[130] - 核酸检测试剂盒收入与上期持平[128] - 境外销售收入大幅下降[128] 成本和费用(同比环比) - 营业成本为75,741.30万元,同比上升41.60%[118][122] - 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为5.39%,同比上升2.84个百分点[29] - 2021年研发投入10,878.91万元,占营业收入比例5.39%,同比增加107.51%[39] - 研发投入总额为108,789,102.25元,同比增长107.51%[84][86] - 研发投入总额占营业收入比例为5.39%,较上年增加2.84个百分点[84] - 研发费用为10,878.91万元,同比上升107.51%[126] - 研发费用同比大幅增长107.51%至1.088亿元[143] - 销售费用同比下降24.46%至2.112亿元[143] - 财务费用转为负值-241万元,同比下降109.20%[143] - 体外诊断行业销售成本大幅上升导致毛利率下降[128] - 体外诊断行业直接材料成本同比上升44.28%至6.08亿元[133] - 核酸检测试剂盒直接材料成本同比上升59.72%至3.67亿元[134] 现金流和资产状况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6.42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43.78%[26][28]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64,193.73万元,同比下降43.78%[126] -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下降43.78%至6.419亿元[144] - 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为负5.191亿元,主要因购置房产[144][145] - 筹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16.28亿元,主要因IPO募集资金到账[145]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为38.27亿元人民币,同比上升161.69%[26][28] - 总资产为42.55亿元人民币,同比上升126.36%[26][28] - 货币资金同比增长143.70%至29.359亿元,占总资产69%[147] - 存货同比增长127.34%至2.995亿元[148] - 固定资产同比增长355.35%至5.614亿元[148] - 其他权益工具投资期末余额74,968,373.45元,较期初减少79,152,213.73元[36] - 其他权益工具投资同比下降51.36%至7497万元[148] - 母公司期末可供分配利润为人民币1,298,787,749.90元[5] 研发投入和项目进展 - 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为5.39%,同比上升2.84个百分点[29] - 2021年研发投入10,878.91万元,占营业收入比例5.39%,同比增加107.51%[39] - 研发投入总额为108,789,102.25元,同比增长107.51%[84][86] - 研发投入总额占营业收入比例为5.39%,较上年增加2.84个百分点[84] - 研发费用为10,878.91万元,同比上升107.51%[126] - 研发费用同比大幅增长107.51%至1.088亿元[143] - 新获国内备案凭证8项,II类医疗器械注册证1项[82] - 新获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9项、外观专利9项[82] - 累计国内医疗器械注册证/备案凭证93项,其中III类36项、II类2项[82] - 累计国内授权专利62项,其中发明专利25项、实用新型24项、外观11项、境外2项[82] - 抑制新冠肺炎特效抗体药物研发项目预计总投资5,000万元,本期投入1,901.76万元[89] - 呼吸道病原体核酸检测试剂盒开发项目预计总投资6,000万元,累计投入4,882.86万元[89] - 妇科肿瘤系列产品开发项目预计总投资3,000万元,累计投入865.15万元[89] - 肝炎病毒系列产品开发项目预计总投资1,000万元,累计投入608.12万元[89] - 移动式全自动核酸检测方舱项目投入资金5,568.72万元,累计投入6,394.06万元[90] - 分子检测全自动化流水线平台项目投入资金207.06万元,累计投入681.38万元[90] - CE高风险产品的试剂盒开发项目投入资金59.01万元,累计投入1,218.10万元[90] - 提取试剂产品开发项目投入资金107.26万元,累计投入946.18万元[90] - 肠道菌群检测试剂盒开发项目投入资金335.55万元,累计投入335.55万元[90] - 器官移植组织配型及易感病原体快速检测产品投入资金107.51万元,累计投入107.51万元[90] - 术筛联检试剂开发项目投入资金132.21万元,累计投入132.21万元[91] - 研发人员数量为126人,占公司总人数比例35.59%[94] - 研发人员薪酬合计18,642,661.40元,平均薪酬147,957.63元[94] 产品与市场表现 - 公司分子诊断试剂共有400多项产品,形成20大系列[48] - 公司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L452R和E484K/Q突变检测试剂盒用于检测突变位点[48] - 公司已取得93项国内医疗器械注册证/备案凭证,其中III类36项,II类2项[50] - 公司246个产品获得欧盟CE认证[50] - 公司已开发400余种分子诊断产品覆盖绝大多数国家法定传染病[57] - 公司取得93项国内医疗器械注册证/备案凭证包括III类36项和II类2项[57] - 公司246个产品获得欧盟CE认证[57] - 公司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试剂销往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59] - 公司HPV检测产品通过CFDA/NMPA和欧盟CE认证并参与WHO国际参考品协作标定[60] - 公司在呼吸道领域取得10项三类注册证书为同行业最齐全企业之一[63] - 公司自主研发纳米磁珠技术打破欧美垄断并出口至德国俄罗斯法国澳大利亚等国[64] - 公司Autrax全自动核酸检测系统等设备装机于北京协和医院解放军总医院等顶级医疗机构[65] - 公司2020年1月26日成为国内首批获得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试剂注册证企业并取得第一张证书[59] - 公司新冠检测试剂2020年5月22日被列入WHO应急使用清单(EUL)[59] - 公司埃博拉核酸检测试剂灵敏度比同类产品高10倍[101] - 公司HPV核酸检测试剂通过比利时AML实验室验证和VALGENT-4项目评估[100] - 公司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试剂通过欧盟CE认证及澳大利亚等7国国际认证[102] - 公司寨卡病毒核酸检测试剂被WHO批准纳入紧急使用评估清单(EUAL)[101] - 公司系中国唯一入选WHO紧急使用评估清单的企业[101] - 核酸检测试剂注册审批周期一般需要3-5年[106] - 公司建立了覆盖研发采购生产销售服务的ISO13485质量体系认证[99] - 公司产品获得北京协和医院等12家知名三甲医院采用[100] - 公司拥有"之江生物"和"Liferiver"商标其中Liferiver被评为上海市著名商标[101] - 核酸检测试剂盒生产量同比增长101.34%至14,295.19万人份[129] - 提取试剂盒销售量同比增长170.01%至8,721.51万人份[129] - 分子诊断仪器库存量同比增长137.46%至729台[129] 行业与市场趋势 - 中国体外诊断市场规模从2016年450亿元增长至2019年864亿元[54] - 预计2022年中国体外诊断市场规模将达到1460亿元[54] - 2019-2024年中国体外诊断市场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7.8%[54] - 体外诊断占医疗器械市场规模比例从2016年12.2%增长至2019年13.9%[54] - 预计2022年体外诊断占医疗器械市场规模比例将达到15.9%[54] - 截至2021年3月底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数达102.6万个,较2020年增加17273个[54] - 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数达102.6万个,较2020年3月底增加17,273个,其中医院增加1,170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增加17,572个[69] - 分子POCT市场发展迅速,医院临床科室渗透率较低,未来有望保持高速增长[68] - 新冠肺炎疫情推动分子诊断向一体化、小型化、自动化、高速化、简易化方向发展[70] - 分子诊断市场未来将保持快速增长,并向流水线、POCT化发展[67] - 全球分子诊断占体外诊断市场份额从2000年4%增长至2018年10%[157] - 分子诊断是中国体外诊断行业增长最快的细分领域之一[157] - 中国体外诊断市场规模从2016年450亿元增长至2019年864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24.3%[156] - 预计2022年中国体外诊断市场规模将达到1460亿元,2019-2024年年复合增长率为17.8%[157] 公司技术与创新能力 - 公司核心技术包括纳米磁珠制备技术、锁核酸和小沟结合物共修饰核酸片段技术、全自动核酸提取技术、多重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高通量测序样本前处理技术[71] - 公司纳米磁珠制备技术可制备粒径范围从180纳米到超过1微米的磁珠,适用于不同临床样本和病原体种类[75] - 公司Autrax全自动核酸检测前处理系统具有高通量与灵活选择、多重防污染设计、DNA和RNA共提取等特点[76] - 公司iMag系列自动核酸提取仪可高效自动提取FFPE组织核酸、血浆游离DNA及多种其他样本核酸[77] - 公司"磁性纳米微球可控制制备技术与分子诊断试剂盒"技术曾获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74] - 公司拥有磁棒法提取和抽吸法提取两种类型全自动核酸提取技术[76] - 已取得93项国内医疗器械注册证/备案凭证,其中III类医疗器械注册证36项[39] - 新获国内备案凭证8项,II类医疗器械注册证1项,发明专利4项[39] - 公司已取得III类医疗器械注册证36项,国内授权专利62项[97] - 公司专注于分子诊断领域,重点开发血液筛查、肿瘤伴随诊断、肿瘤早筛等新型检测试剂盒[159] 非经常性损益与政府补助 - 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31,577,506.31元,较2020年7,344,575.32元大幅增加[33] - 非经常性损益合计22,653,911.25元,较2020年4,283,914.13元增长428.8%[33] - 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为-34,384.15元,较2020年-270,965.46元亏损收窄[33] - 其他符合非经常性损益定义的损益项目121,713.14元,较2020年34,254.39元增长255.3%[33] 子公司与投资情况 - 杭州博康生物科技2021年总资产为6196.77万元,净资产为-163.94万元,营业收入为17.49万元,净利润为-58.76万元[155] - 上海之江生物医药科技总资产为7.33亿元,净资产为1.28亿元,营业收入为1.40亿元,净利润为4118.31万元[155] - 上海奥润微纳新材料科技总资产为2256.15万元,净资产为1952.66万元,营业收入为1012.13万元,净利润为574.07万元[155] - Liferiver BioTech (United States) Corp 总资产为3269.09万元,净资产为3227.22万元,营业收入为101.30万元,净利润为-44.17万元[156] - 上海之江生物工程总资产为330.93万元,净资产为-45.04万元,营业收入为273.11万元,净利润为-83.80万元[156] 公司治理与人员变动 - 公司人员总数354人,较去年年末增加65人[41] - 母公司在职员工数量为311人[196] - 主要子公司在职员工数量为43人[196] - 公司在职员工总数354人[197] - 生产人员38人占总员工数10.7%[197] - 销售人员128人占总员工数36.2%[197] - 技术人员126人占总员工数35.6%[197] - 硕士及以上学历员工44人占总员工数12.4%[197] - 本科及以下学历员工310人占总员工数87.6%[197] - 董事长邵俊斌持股数量增加210,068股至210,068股[173] - 总经理吕力琅持股数量增加6,000股至6,000股[174] - 离任监事王岳明持股数量增加72,500股至72,500股[175] - 董事及高级管理人员年度税前报酬总额合计1,408.19万元[175] - 总经理吕力琅获得税前报酬总额400万元[174] - 副总经理王凯获得税前报酬总额400.88万元[174] - 董事兼董事会秘书倪卫琴获得税前报酬总额131.2万元[173] - 董事长邵俊斌获得税前报酬总额124.5万元[173] - 财务总监倪卫琴任期自2021年12月起[174] - 报告期末全体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实际获得的报酬合计为1216.87万元[184] - 报告期末核心技术人员实际获得的报酬合计为191.32万元[184] - 邵俊斌自2011年8月起担任公司董事长兼研发中心总监[176] - 倪卫琴自2012年5月起担任上海奥润总经理[176] - 倪卫琴现任之江生物董事、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兼财务总监[176] - 麻静明自2015年1月起担任公司副总经理[176] - 麻静明兼任上海奥润执行董事及杭州博康执行董事兼总经理[177] - 于永生现任浙江财经大学会计学教授并兼任四家上市公司独立董事[177] - 李学尧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教授并兼任三家上市公司独立董事[177] - 李学尧自2020年5月起担任之江生物独立董事[177] - 季诚伟自2011年8月起担任之江生物监事[177] - 李明正自2016年7月起处于自由择业状态[177] - 公司董事邵俊斌在股东单位之江药业任执行董事自2010年11月起[180] - 公司董事邵俊斌在股东单位宁波康飞任执行事务合伙人自2014年10月起[180] - 公司董事季诚伟在股东单位宁波睿道任执行事务合伙人自2010年10月起[180] - 公司总经理吕力琅于2021年2月就任[178] - 公司财务总监姜长涛于2021年12月离任[179] - 公司董事吴晶于2022年1月离任[179] - 公司监事王岳明于2021年2月离任[179] - 公司副总经理王凯自2014年8月起任职[178] - 公司职工监事王逸芸兼任上海奥润监事及之江智能监事[178][182] - 公司核心技术人员张捷自2013年1月起任研发中心副总监[178] - 2021年公司总经理邵俊斌离任由吕力琅接任总经理职务[186] - 2021年财务总监姜长涛离任由董事会秘书倪卫琴暂代财务总监职责[186] - 2021年董事吴晶离任由麻静明补选为非独立董事[186] 利润分配与股东回报 - 拟派发现金红利总额265,771,437.75元(含税)[5] - 现金分红占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比例35.04%[5] - 公司总股本194,704,350股[5] - 每股派发现金红利13.65元(含税)[5] - 董事会决议通过利润分配预案日期为2022年4月20日[5] 公司上市与审计信息 - 公司上市时未盈利且尚未实现盈利[4] - 审计机构为中汇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5] - 公司代码688317[1] 公司会议与治理结构 - 公司2021年共召开3次股东大会全部议案均获通过[169][170] - 2021年董事会共召开9次会议其中现场会议1次现场结合通讯方式会议8次[189] - 审计委员会2021年召开4次会议审议通过利润分配
之江生物(688317) - 2021 Q3 - 季度财报
2021-10-28 16:00
收入和利润(同比环比) - 第三季度营业收入为5.735亿元,同比下降4.34%[5] - 前三季度累计营业收入为14.804亿元,同比增长4.39%[5] - 营业总收入为14.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4%[19] - 第三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16亿元,同比下降19.33%[5] - 前三季度累计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6.027亿元,同比下降13.34%[5] - 净利润为6.03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3.3%[20] - 基本每股收益1.11元/股,同比下降39.50%[6] - 基本每股收益为3.18元/股,同比下降33.2%[21] 成本和费用(同比环比) - 营业成本为4.9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9.6%[19] - 研发费用为5865.8万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31.0%[19] - 第三季度研发投入2588万元,同比大幅增长187.71%[6] - 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达4.51%,同比增加3.01个百分点[6] - 所得税费用为1.02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9.6%[20] 现金流量表现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同比下降50.95%至3.772亿元[5]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3.77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50.9%[23] - 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为14.8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4%[22] - 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为7.3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96.9%[22] - 支付给职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为9930万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39.7%[23] - 支付的各项税费为2.1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1.3%[23] - 购建固定资产等长期资产支付现金5.0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94.0%[23] - 分配股利、利润或偿付利息支付的现金为3.1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74.1%[23] - 吸收投资收到的现金为19.59亿元人民币[23] -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为15.08亿元人民币[23] - 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为27.13亿元人民币[23] 资产和权益变化 - 总资产大幅增长117.43%至40.868亿元[6]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所有者权益增长150.64%至36.658亿元[6] - 货币资金从2020年末12.05亿元增长至2021年9月30日27.13亿元,增幅125.2%[16] - 应收账款从2020年末2.30亿元增至2021年9月30日2.76亿元,增幅20.1%[16] - 预付款项从2020年末1192万元增至2021年9月30日2259万元,增幅89.5%[16] - 应收票据从2020年末38.02万元增至2021年9月30日277.40万元,增幅629.5%[16] - 应收账款及其他应收款合计177.5万元人民币[17] - 存货为3.1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41.5%[17] - 流动资产总额为33.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11.2%[17] - 资本公积为21.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38.2%[18] 股东信息和持股情况 - 报告期末普通股股东总数为17,432名[11] - 上海之江药业有限公司持股64,969,560股,占总股本33.37%[11] - 磐信(上海)股权投资中心持股39,454,262股,占总股本20.26%[11] - 宁波睿道创业投资合伙企业持股10,814,800股,占总股本5.55%[11] - 富诚海富通之江1号资管计划通过转融通业务借出股份2,273,400股[12] 管理层行动和指引 - 实际控制人邵俊斌计划增持公司股份金额1000万至1500万元[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