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和利润(同比环比) - 营业收入为20.19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62%[26] - 公司2021年营业收入为201,882.97万元,同比降低1.62%[38] - 营业收入为201,882.97万元,同比下降1.62%[118]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7.59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8.61%[26] - 2021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人民币758,524,934.06元[5]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75,852.49万元,同比下降18.61%[118] -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7.36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20.68%[26] - 基本每股收益为3.98元/股,同比下降37.62%[29] -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22.13%,同比下降69.49个百分点[29] - 核酸检测试剂盒产品营业收入为117,452.03万元,同比下降2.17%[126] - 分子诊断仪器营业收入为34,282.94万元,同比下降21.62%[126] - 境内市场营业收入为186,679.35万元,同比上升18.99%[126] - 境外市场营业收入为12,666.58万元,同比下降72.73%[126] - 经销模式营业收入为170,329.75万元,同比上升2.67%[126] - 直销收入同比下降22.5%至2.9亿元[130] - 核酸检测试剂盒收入与上期持平[128] - 境外销售收入大幅下降[128] 成本和费用(同比环比) - 营业成本为75,741.30万元,同比上升41.60%[118][122] - 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为5.39%,同比上升2.84个百分点[29] - 2021年研发投入10,878.91万元,占营业收入比例5.39%,同比增加107.51%[39] - 研发投入总额为108,789,102.25元,同比增长107.51%[84][86] - 研发投入总额占营业收入比例为5.39%,较上年增加2.84个百分点[84] - 研发费用为10,878.91万元,同比上升107.51%[126] - 研发费用同比大幅增长107.51%至1.088亿元[143] - 销售费用同比下降24.46%至2.112亿元[143] - 财务费用转为负值-241万元,同比下降109.20%[143] - 体外诊断行业销售成本大幅上升导致毛利率下降[128] - 体外诊断行业直接材料成本同比上升44.28%至6.08亿元[133] - 核酸检测试剂盒直接材料成本同比上升59.72%至3.67亿元[134] 现金流和资产状况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6.42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43.78%[26][28]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64,193.73万元,同比下降43.78%[126] -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下降43.78%至6.419亿元[144] - 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为负5.191亿元,主要因购置房产[144][145] - 筹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16.28亿元,主要因IPO募集资金到账[145]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为38.27亿元人民币,同比上升161.69%[26][28] - 总资产为42.55亿元人民币,同比上升126.36%[26][28] - 货币资金同比增长143.70%至29.359亿元,占总资产69%[147] - 存货同比增长127.34%至2.995亿元[148] - 固定资产同比增长355.35%至5.614亿元[148] - 其他权益工具投资期末余额74,968,373.45元,较期初减少79,152,213.73元[36] - 其他权益工具投资同比下降51.36%至7497万元[148] - 母公司期末可供分配利润为人民币1,298,787,749.90元[5] 研发投入和项目进展 - 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为5.39%,同比上升2.84个百分点[29] - 2021年研发投入10,878.91万元,占营业收入比例5.39%,同比增加107.51%[39] - 研发投入总额为108,789,102.25元,同比增长107.51%[84][86] - 研发投入总额占营业收入比例为5.39%,较上年增加2.84个百分点[84] - 研发费用为10,878.91万元,同比上升107.51%[126] - 研发费用同比大幅增长107.51%至1.088亿元[143] - 新获国内备案凭证8项,II类医疗器械注册证1项[82] - 新获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9项、外观专利9项[82] - 累计国内医疗器械注册证/备案凭证93项,其中III类36项、II类2项[82] - 累计国内授权专利62项,其中发明专利25项、实用新型24项、外观11项、境外2项[82] - 抑制新冠肺炎特效抗体药物研发项目预计总投资5,000万元,本期投入1,901.76万元[89] - 呼吸道病原体核酸检测试剂盒开发项目预计总投资6,000万元,累计投入4,882.86万元[89] - 妇科肿瘤系列产品开发项目预计总投资3,000万元,累计投入865.15万元[89] - 肝炎病毒系列产品开发项目预计总投资1,000万元,累计投入608.12万元[89] - 移动式全自动核酸检测方舱项目投入资金5,568.72万元,累计投入6,394.06万元[90] - 分子检测全自动化流水线平台项目投入资金207.06万元,累计投入681.38万元[90] - CE高风险产品的试剂盒开发项目投入资金59.01万元,累计投入1,218.10万元[90] - 提取试剂产品开发项目投入资金107.26万元,累计投入946.18万元[90] - 肠道菌群检测试剂盒开发项目投入资金335.55万元,累计投入335.55万元[90] - 器官移植组织配型及易感病原体快速检测产品投入资金107.51万元,累计投入107.51万元[90] - 术筛联检试剂开发项目投入资金132.21万元,累计投入132.21万元[91] - 研发人员数量为126人,占公司总人数比例35.59%[94] - 研发人员薪酬合计18,642,661.40元,平均薪酬147,957.63元[94] 产品与市场表现 - 公司分子诊断试剂共有400多项产品,形成20大系列[48] - 公司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L452R和E484K/Q突变检测试剂盒用于检测突变位点[48] - 公司已取得93项国内医疗器械注册证/备案凭证,其中III类36项,II类2项[50] - 公司246个产品获得欧盟CE认证[50] - 公司已开发400余种分子诊断产品覆盖绝大多数国家法定传染病[57] - 公司取得93项国内医疗器械注册证/备案凭证包括III类36项和II类2项[57] - 公司246个产品获得欧盟CE认证[57] - 公司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试剂销往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59] - 公司HPV检测产品通过CFDA/NMPA和欧盟CE认证并参与WHO国际参考品协作标定[60] - 公司在呼吸道领域取得10项三类注册证书为同行业最齐全企业之一[63] - 公司自主研发纳米磁珠技术打破欧美垄断并出口至德国俄罗斯法国澳大利亚等国[64] - 公司Autrax全自动核酸检测系统等设备装机于北京协和医院解放军总医院等顶级医疗机构[65] - 公司2020年1月26日成为国内首批获得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试剂注册证企业并取得第一张证书[59] - 公司新冠检测试剂2020年5月22日被列入WHO应急使用清单(EUL)[59] - 公司埃博拉核酸检测试剂灵敏度比同类产品高10倍[101] - 公司HPV核酸检测试剂通过比利时AML实验室验证和VALGENT-4项目评估[100] - 公司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试剂通过欧盟CE认证及澳大利亚等7国国际认证[102] - 公司寨卡病毒核酸检测试剂被WHO批准纳入紧急使用评估清单(EUAL)[101] - 公司系中国唯一入选WHO紧急使用评估清单的企业[101] - 核酸检测试剂注册审批周期一般需要3-5年[106] - 公司建立了覆盖研发采购生产销售服务的ISO13485质量体系认证[99] - 公司产品获得北京协和医院等12家知名三甲医院采用[100] - 公司拥有"之江生物"和"Liferiver"商标其中Liferiver被评为上海市著名商标[101] - 核酸检测试剂盒生产量同比增长101.34%至14,295.19万人份[129] - 提取试剂盒销售量同比增长170.01%至8,721.51万人份[129] - 分子诊断仪器库存量同比增长137.46%至729台[129] 行业与市场趋势 - 中国体外诊断市场规模从2016年450亿元增长至2019年864亿元[54] - 预计2022年中国体外诊断市场规模将达到1460亿元[54] - 2019-2024年中国体外诊断市场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7.8%[54] - 体外诊断占医疗器械市场规模比例从2016年12.2%增长至2019年13.9%[54] - 预计2022年体外诊断占医疗器械市场规模比例将达到15.9%[54] - 截至2021年3月底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数达102.6万个,较2020年增加17273个[54] - 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数达102.6万个,较2020年3月底增加17,273个,其中医院增加1,170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增加17,572个[69] - 分子POCT市场发展迅速,医院临床科室渗透率较低,未来有望保持高速增长[68] - 新冠肺炎疫情推动分子诊断向一体化、小型化、自动化、高速化、简易化方向发展[70] - 分子诊断市场未来将保持快速增长,并向流水线、POCT化发展[67] - 全球分子诊断占体外诊断市场份额从2000年4%增长至2018年10%[157] - 分子诊断是中国体外诊断行业增长最快的细分领域之一[157] - 中国体外诊断市场规模从2016年450亿元增长至2019年864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24.3%[156] - 预计2022年中国体外诊断市场规模将达到1460亿元,2019-2024年年复合增长率为17.8%[157] 公司技术与创新能力 - 公司核心技术包括纳米磁珠制备技术、锁核酸和小沟结合物共修饰核酸片段技术、全自动核酸提取技术、多重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高通量测序样本前处理技术[71] - 公司纳米磁珠制备技术可制备粒径范围从180纳米到超过1微米的磁珠,适用于不同临床样本和病原体种类[75] - 公司Autrax全自动核酸检测前处理系统具有高通量与灵活选择、多重防污染设计、DNA和RNA共提取等特点[76] - 公司iMag系列自动核酸提取仪可高效自动提取FFPE组织核酸、血浆游离DNA及多种其他样本核酸[77] - 公司"磁性纳米微球可控制制备技术与分子诊断试剂盒"技术曾获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74] - 公司拥有磁棒法提取和抽吸法提取两种类型全自动核酸提取技术[76] - 已取得93项国内医疗器械注册证/备案凭证,其中III类医疗器械注册证36项[39] - 新获国内备案凭证8项,II类医疗器械注册证1项,发明专利4项[39] - 公司已取得III类医疗器械注册证36项,国内授权专利62项[97] - 公司专注于分子诊断领域,重点开发血液筛查、肿瘤伴随诊断、肿瘤早筛等新型检测试剂盒[159] 非经常性损益与政府补助 - 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31,577,506.31元,较2020年7,344,575.32元大幅增加[33] - 非经常性损益合计22,653,911.25元,较2020年4,283,914.13元增长428.8%[33] - 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为-34,384.15元,较2020年-270,965.46元亏损收窄[33] - 其他符合非经常性损益定义的损益项目121,713.14元,较2020年34,254.39元增长255.3%[33] 子公司与投资情况 - 杭州博康生物科技2021年总资产为6196.77万元,净资产为-163.94万元,营业收入为17.49万元,净利润为-58.76万元[155] - 上海之江生物医药科技总资产为7.33亿元,净资产为1.28亿元,营业收入为1.40亿元,净利润为4118.31万元[155] - 上海奥润微纳新材料科技总资产为2256.15万元,净资产为1952.66万元,营业收入为1012.13万元,净利润为574.07万元[155] - Liferiver BioTech (United States) Corp 总资产为3269.09万元,净资产为3227.22万元,营业收入为101.30万元,净利润为-44.17万元[156] - 上海之江生物工程总资产为330.93万元,净资产为-45.04万元,营业收入为273.11万元,净利润为-83.80万元[156] 公司治理与人员变动 - 公司人员总数354人,较去年年末增加65人[41] - 母公司在职员工数量为311人[196] - 主要子公司在职员工数量为43人[196] - 公司在职员工总数354人[197] - 生产人员38人占总员工数10.7%[197] - 销售人员128人占总员工数36.2%[197] - 技术人员126人占总员工数35.6%[197] - 硕士及以上学历员工44人占总员工数12.4%[197] - 本科及以下学历员工310人占总员工数87.6%[197] - 董事长邵俊斌持股数量增加210,068股至210,068股[173] - 总经理吕力琅持股数量增加6,000股至6,000股[174] - 离任监事王岳明持股数量增加72,500股至72,500股[175] - 董事及高级管理人员年度税前报酬总额合计1,408.19万元[175] - 总经理吕力琅获得税前报酬总额400万元[174] - 副总经理王凯获得税前报酬总额400.88万元[174] - 董事兼董事会秘书倪卫琴获得税前报酬总额131.2万元[173] - 董事长邵俊斌获得税前报酬总额124.5万元[173] - 财务总监倪卫琴任期自2021年12月起[174] - 报告期末全体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实际获得的报酬合计为1216.87万元[184] - 报告期末核心技术人员实际获得的报酬合计为191.32万元[184] - 邵俊斌自2011年8月起担任公司董事长兼研发中心总监[176] - 倪卫琴自2012年5月起担任上海奥润总经理[176] - 倪卫琴现任之江生物董事、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兼财务总监[176] - 麻静明自2015年1月起担任公司副总经理[176] - 麻静明兼任上海奥润执行董事及杭州博康执行董事兼总经理[177] - 于永生现任浙江财经大学会计学教授并兼任四家上市公司独立董事[177] - 李学尧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教授并兼任三家上市公司独立董事[177] - 李学尧自2020年5月起担任之江生物独立董事[177] - 季诚伟自2011年8月起担任之江生物监事[177] - 李明正自2016年7月起处于自由择业状态[177] - 公司董事邵俊斌在股东单位之江药业任执行董事自2010年11月起[180] - 公司董事邵俊斌在股东单位宁波康飞任执行事务合伙人自2014年10月起[180] - 公司董事季诚伟在股东单位宁波睿道任执行事务合伙人自2010年10月起[180] - 公司总经理吕力琅于2021年2月就任[178] - 公司财务总监姜长涛于2021年12月离任[179] - 公司董事吴晶于2022年1月离任[179] - 公司监事王岳明于2021年2月离任[179] - 公司副总经理王凯自2014年8月起任职[178] - 公司职工监事王逸芸兼任上海奥润监事及之江智能监事[178][182] - 公司核心技术人员张捷自2013年1月起任研发中心副总监[178] - 2021年公司总经理邵俊斌离任由吕力琅接任总经理职务[186] - 2021年财务总监姜长涛离任由董事会秘书倪卫琴暂代财务总监职责[186] - 2021年董事吴晶离任由麻静明补选为非独立董事[186] 利润分配与股东回报 - 拟派发现金红利总额265,771,437.75元(含税)[5] - 现金分红占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比例35.04%[5] - 公司总股本194,704,350股[5] - 每股派发现金红利13.65元(含税)[5] - 董事会决议通过利润分配预案日期为2022年4月20日[5] 公司上市与审计信息 - 公司上市时未盈利且尚未实现盈利[4] - 审计机构为中汇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5] - 公司代码688317[1] 公司会议与治理结构 - 公司2021年共召开3次股东大会全部议案均获通过[169][170] - 2021年董事会共召开9次会议其中现场会议1次现场结合通讯方式会议8次[189] - 审计委员会2021年召开4次会议审议通过利润分配
之江生物(688317) - 2021 Q4 - 年度财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