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生银行(00011)

搜索文档
恒生银行(00011.HK)连续22日回购,累计斥资5.03亿港元
证券时报网· 2025-09-01 16:06
公司回购动态 - 恒生银行于9月1日以每股111.600港元至113.200港元价格回购21.00万股,回购金额达2356.76万港元,当日收盘价111.900港元,股价上涨0.45%,全天成交额2.07亿港元 [2] - 自8月1日起公司连续22日进行回购,累计回购444.00万股,总回购金额达5.03亿港元,其间股价累计下跌1.25% [2] - 单日回购规模稳定维持在20.00万股至21.00万股区间,单日回购金额介于2237.08万港元至2358.47万港元 [2][3] 股价与回购价关系 - 回购价格区间与市场收盘价高度吻合,9月1日回购价区间111.600-113.200港元与收盘价111.900港元基本持平 [2] - 8月期间回购最高价达116.200港元(8月11日),最低价111.100港元(8月20日),显示公司在不同价格水平持续执行回购策略 [2][3] - 尽管持续回购累计金额达5.03亿港元,公司股价在回购期间仍呈现1.25%的累计跌幅 [2] 回购操作特征 - 回购操作具有高度连续性,8月1日至9月1日期间每日均执行回购,未出现中断 [2][3] - 单次回购股数高度标准化,其中20个交易日回购20.00万股,3个交易日回购21.00万股 [2][3] - 回购价格区间宽度通常维持在1-2港元范围内,体现严格的价格控制机制 [2][3]
恒生银行9月1日斥资2356.76万港元回购21万股
智通财经· 2025-09-01 10:47
公司回购动态 - 恒生银行于2025年9月1日实施股份回购 斥资2356.76万港元回购21万股 [1]
恒生银行(00011)9月1日斥资2356.76万港元回购21万股
智通财经网· 2025-09-01 10:42
公司回购动态 - 恒生银行于2025年9月1日斥资2356.76万港元回购21万股 [1]
恒生银行(00011) - 翌日披露报表

2025-09-01 10:33
股份数据 - 2025年8月31日及9月1日已发行股份(不包括库存股份)数目为1,880,067,536,库存股份数目为0,总数为1,880,067,536[3] 股份回购 - 2025年8月18 - 22日、25 - 26日每日购回200,000股,占比0.0106%[4] - 2025年8月27 - 29日、9月1日每日购回210,000股,占比0.0112%[4] - 2025年9月1日回购210,000股,付出23,567,628港元[12] - 公司可回购总数为188,226,753股[12] - 根据授权已回购4,440,000股,占比0.2359%[12] 授权与期限 - 回购授权决议2025年5月8日通过[12] - 2026年股东周年常会结束前可回购不超10%普通股[13] - 股份回购后新股发行等暂停期至2025年10月1日[12]


中原按揭:8月香港现楼按揭宗数6629宗 环比回升22% 创近两年新高
智通财经网· 2025-09-01 09:12
现楼按揭市场表现 - 2025年8月现楼按揭登记量达6,629宗 较7月5,429宗按月回升22.1% 创23个月新高[1][2] - 增长动力来自楼市交投畅旺及新居屋入伙 高宏苑贡献约850伙 安柏苑约120伙[1] - 首8个月现楼按揭累计39,842宗 按年增长18.2%[3] 银行现楼按揭竞争格局 - 前四大银行市占率合计77.5% 较上月提升4.3个百分点[2] - 中银香港以33.8%市占率居首 按月增2.5个百分点 连续11个月保持冠军[2] - 汇丰银行市占率23%排名第二 恒生银行13.7%第三 渣打银行7%第四[2] 楼花按揭市场动态 - 8月楼花按揭登记376宗 较7月下降52.6% 创三个月新低[3] - 主要因朗天峰项目上月集中登记 SIERRA SEA项目贡献约140宗[3] - 首8个月楼花按揭累计4,314宗 按年大幅增长90.5%[3] 银行楼花按揭竞争格局 - 中银香港市占率30.1% 按月增3.4个百分点 超越汇丰重夺首位[3] - 汇丰银行市占率25.5%降至第二 恒生银行13.8%第三 渣打银行8.5%第四[3] 市场驱动因素 - 5-7月拆息下跌带动按息下调 减轻供楼负担[1] - 转买为租及买楼收租需求持续活跃 金融市场造好提振信心[1] - 美国减息预期及施政报告潜在利好政策支撑市场势头[1]
恒生银行(00011) - 截至2025年8月31日止之股份发行人的证券变动月报表

2025-09-01 08:32
股份数据 - 截至2025年8月31日,已发行股份(不含库存股)月底结存1,880,067,536股,本月减少2,200,000股[2][4] - 2025年8月26日,公司注销2,200,000股普通股[4] - 截至2025年8月31日,有2,030,000股普通股已购回拟注销但未注销[4] 股份购回与注销情况 - 2025年8月1 - 15日,在香港联交所购回2,200,000股并于8月26日注销[5] - 2025年8月18 - 29日,在香港联交所购回2,030,000股,截至8月31日未注销[5]


25家港股公司出手回购(8月29日)
证券时报网· 2025-09-01 02:38
港股市场股份回购总体情况 - 8月29日共有25家香港上市公司进行股份回购 合计回购1720.21万股 总金额达8.69亿港元 [1] - 腾讯控股以单日回购5.50亿港元位列金额榜首 中国宏桥以2.27亿港元居次 恒生银行以2351.69万港元排名第三 [1] - 中国宏桥以892.35万股成为单日回购数量最多的公司 威高股份和美高梅中国分别以126.00万股和100.00万股紧随其后 [1] 重点公司回购动态 - 腾讯控股当日回购91.90万股 价格区间594.500-605.000港元 年内累计回购金额达455.49亿港元 [1][2] - 中国宏桥回购892.35万股 回购价25.440港元 年内累计回购39.11亿港元 [1][2] - 恒生银行回购21.00万股 价格区间111.500-112.500港元 年内累计回购4.79亿港元 [1][2] - 网龙与绿城管理控股为年内首次回购 分别回购50.00万股(525.91万港元)和55.20万股(158.62万港元) [2] 行业代表性企业回购情况 - 消费行业百胜中国回购1.79万股 金额627.35万港元 年内累计回购12.18亿港元 [2] - 制造业代表蒙牛乳业回购22.80万股 金额348.33万港元 年内累计回购2.53亿港元 [2] - 医疗企业威高股份回购126.00万股 金额744.79万港元 年内累计回购6138.62万港元 [2] - 科技板块网龙回购50.00万股 IGG回购83.50万股 金额分别为525.91万港元和393.42万港元 [2]
智通港股回购统计|9月1日





智通财经网· 2025-09-01 01:13
公司回购概况 - 2025年8月29日共29家港股上市公司进行股份回购 涵盖互联网、制造业、消费、金融及医疗等多个行业[1] - 腾讯控股(00700)单日回购金额最高达5.50亿港元 回购数量91.90万股[1][2] - 潍柴动力(02338)和中国宏桥(01378)单日回购额分别达2.50亿港元和2.27亿港元 位列第二、三位[2] 重点公司回购数据 - 腾讯控股年累计回购4666.10万股 占总股本0.508%[2] - 中国宏桥年累计回购8867.00万股 占总股本0.950% 为年累计回购数量最多企业[2] - 中旭未来(09890)年累计回购数量占比达2.760% 为占比最高企业[2] - 方正控股(00418)年累计回购3272.00万股 占比2.730%[2] - 力鸿检验(01586)年累计回购占比2.527% 卡罗特(N24025)占比2.390%[2] 行业分布特征 - 消费类企业表现活跃:蒙牛乳业(02319)单日回购348.33万港元 百胜中国(09987)单日两笔回购合计946.66万港元[2] - 医疗企业参与度较高:威高股份(01066)、康宁医院(02120)、归创通桥-B(02190)等均实施回购[1][2] - 科技互联网板块除腾讯外 网龙(00777)回购525.90万港元 IGG(00799)回购393.42万港元[2]


2025港交所上市公司多元包容指数DIIndex研究报告与100强榜单
搜狐财经· 2025-09-01 00:35
核心观点 - 香港760家市值超50亿港元上市公司多元包容(D&I)平均得分48.52分(满分100),中位数47.11分,呈现"初步发展,分化明显"格局[1][13] - 28%公司得分低于40分,51%公司处于40-60分区间,仅7%公司超过70分[1][44] - 金融行业表现领先,银行业得分65.8分,非银金融业得分62.5分,房地产(45.6分)和电子(43.2分)行业落后[2][13] - 公司规模与D&I表现呈正相关,恒生指数成分股等大型企业平均得分更高[1][47] 评估框架与方法论 - 评估框架融合ISO 30415:2021国际标准与港交所ESG指引,涵盖多元化、公平性、包容性、人员发展四大支柱及34项细分指标[1][12][29] - 采用百分位排名法对定量指标评分,对定性指标采用基础赋值加文本分析加分的机制[33] - 权重分配遵循治理层级优先、结果导向和实质性与前瞻性三大原则[34] - 数据缺失处理采取审慎原则,强制性披露指标缺失给0分,自愿披露指标缺失给中性偏低分数[33] 多元化支柱表现 - 董事会女性占比17.5%,未达30%的"关键少数"门槛[2][13] - 女性高管占比仅18.9%,存在明显的"玻璃天花板"现象[2][13] - 独立董事占比作为重要评估指标,采用百分位排名法评分[35] - 多数公司有董事会多元化政策但缺乏具体量化目标[1] 公平性支柱表现 - 超90%公司有性别平等政策和机会平等政策[2][37] - 性别薪酬比率数据几乎空白,披露率极低[1][2][38] - 平等对待中小企业指标数据普遍缺失[38] - 首席执行官薪酬比例采用逆向百分位排名法评分[38] 包容性支柱表现 - 基础女性关怀政策普及,但女性领导力提升措施稀缺[2] - 超85%公司有员工心理健康援助措施[2][38] - 部分企业高管与普通员工薪酬差距悬殊[2] - 女性哺乳便利保障、女性三期制度执行情况等基础福利指标采用基础赋值法评分[38] 人员发展支柱表现 - 超95%公司有人才发展机制和员工晋升政策[2][38] - 员工培训投入和流失率差异大,部分企业流失率超30%[2][38] - 员工流失率作为负向指标采用逆向百分位排名法评分[38] - 员工平均培训时长采用百分位排名法评分[39] 行业表现差异 - 金融业基础好但高管晋升存在障碍,科技行业包容性强但董事会多元化不足[2] - 公用事业得分58.3分,综合类得分55.1分,表现稳健[2] - 不同行业的商业模式和人才结构深刻塑造了多元包容表现形态[13] - 银行业在多元化支柱得分92.1分(汇丰控股),表现突出[54] 领先企业特征 - 汇丰控股得分85.3分,友邦保险得分83.7分,渣打集团得分82.1分位列前三[1][54] - 领先企业治理完善,独立董事占比高,国际化程度高[1][13] - 金融企业在50强中占据显著席位,体现行业优势[55] - 领先企业重视人力资本投入,信息披露详尽透明[1][13] 改进方向与建议 - 企业应强化治理层承诺、数据驱动决策、嵌入人力资源全流程[2] - 需要提升性别薪酬比率、残疾员工比例等实质性指标披露率[1] - 投资者应将D&I评估纳入投资框架,开展行业内对比[2] - 以ISO 30415为指引,建立自上而下的多元包容治理架构[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