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毅资产管理

搜索文档
对话孙庆瑞:“外循环”与“内循环”双轮驱动下的投资思考
高毅资产管理· 2025-03-20 08:58
2025年中国经济三大关键变量 - 美国关税博弈:2024年1-8月中国对美国出口份额较2017年下降3.5%,但对东盟、俄罗斯出口份额分别上升3.4%、1.1%,中国占全球商品出口份额维持在14%的历史高位,显示供应链重组能力 [1] - 地产修复节奏:2024年4季度房地产市场活跃度回升,需关注需求恢复持续性及库存去化,2017-2024年地产下滑显著影响终端消费与地方财政 [2] - 政策工具箱效能:2025年财政政策将更积极(提高赤字率、化解地方债、消费补贴),货币政策保持宽松,成为经济正向拉动抓手 [2] 双循环投资策略框架 - 外循环主线:聚焦国际产业链分工领域,包括信息技术(消费电子)、材料(化工)、工业(电力设备),通过全球产能布局应对关税冲击 [4] - 内循环主线:围绕国内供需主导行业,如可选消费(互联网)、信息技术,关注商业模式护城河与估值修复 [4] 外循环细分领域机会 消费电子 - 行业竞争格局分化,部分企业通过产品迭代实现份额增长,智能驾驶/机器人等硬件创新打开增长天花板,上游镜头/半导体环节受益 [8] - 企业从价格战转向技术突围,具备硬科技储备的厂商伴随高端市场扩容迎来结构性升级 [8] 工业(新能源中游) - 中国新能源电力设备在全球效率与成本优势显著,国内渗透率高但全球空间大,技术领先企业通过高研发投入持续扩大市场份额 [10] 内循环核心赛道 互联网行业 - 行业估值处于低位但商业模式护城河深厚(规模效应+网络效应),平台类企业通过差异化服务提升用户粘性,并拓展企业端客户创造第二增长曲线 [11] - 对比全球同业估值更具吸引力,优质公司具备2025年投资价值 [11] 出口企业分类应对关税策略 - 非美市场主导型(如消费电子):对美出口占比低,受影响较小 [6] - 全球产能调配型(如化工):海外基地规避关税,欧洲产能替代带来间接机会 [6] - 分散布局型(如汽车零部件):全球产能分布分散(中国本土产能<1/3),监察成本限制关税实际影响 [6]
“逆向投资大师“安东尼·波顿:审视持有每只股票的理由,并集中投资在信心最强的地方 | 大家谈
高毅资产管理· 2025-03-14 02:58
逆向投资哲学 - 逆向投资的本质在于与市场主流行为相反,因为随大流最终会导致泡沫破裂 [8][9] - 逆向投资者需要具备独立思考能力、不受情绪干扰以及耐心等待的特质,这些特质往往与生俱来 [12][13][14] - 最佳投资机会通常出现在市场情绪极度悲观或令人不安的时刻,此时需要承受压力并坚持信念 [16][18] 投资方法论 - 首次分析股票时首先观察其价格走势图,判断入场时机和长期表现 [25][26] - 重点关注中小型公司,通过深入研究可以比市场更了解这些企业 [27] - 特别青睐非对称回报机会,即下行风险有限但上涨潜力巨大的标的 [34] - 投资决策是渐进式的,通常从0.5%仓位开始,随着信心增强逐步加仓 [32][33] 市场观点 - 当前处于中国新一轮牛市初期阶段,中国资产是全球最典型的逆向机会 [4][35][41] - 美国市场估值高企且处于历史高位,建议减持美国资产 [35][43] - AI红利将传导至中国公司,不应仅局限于少数美国科技股 [37][39] 投资组合管理 - 牛市期间增加持股数量,熊市期间集中投资最有信心的领域 [45] - 听取对立观点至关重要,需特别关注空头理由以验证投资逻辑 [46][47] - 区分优秀与普通投资经理的关键在于避免过多失败而非追求成功 [55] 市场效率与行为 - 被动资金和趋势跟踪导致市场异常现象持续时间更长且修正更剧烈 [59][61] - 投资委员会一致同意的决策往往是趋势尾声的信号 [61] - 需平衡新旧投资,既不能忽视现有持仓也要持续寻找新机会 [63] 职业经历 - 曾经历连续三年亏损(1989-1991年),但最终证明逆向策略的有效性 [66][67] - 机构支持对逆向投资风格至关重要,需要管理层具备长远眼光 [68][69]
对话吴任昊:“伟大不能被计划”——当下的投资思考
高毅资产管理· 2025-03-07 06:08
2024年全球资本市场表现与策略 - 2024年全球资本市场呈现分化与反转态势,海内外市场均实现两位数上涨,但驱动因素不同:A股涨幅主要由估值驱动,而港股和中概股更多依赖盈利支撑 [3] - 高毅资产提出2025年核心策略为"均衡配置对冲风险、聚焦个股提升锐度",战略上关注真正战略性的方向,战术上"集中兵力打大仗"捕捉有韧性的成长 [3] - 供给侧逻辑成为寻找投资机会的重要依据,AI被视为全球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硬件和软件相互成就但发展节奏不同 [3] 2025年投资策略 - 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2025年,集中投资于强竞争力公司是对抗"混沌市场"的必要条件 [5] - 中概股市场2023年下跌3%,2024年上涨4%,期间出现5-6次超20%的大幅波动,个股基本面分化显著 [5] - 伦敦市场2024年仅微涨,但支付网络和航空航天领域有差异化竞争力的企业表现突出 [5] - 战术层面重点关注三类公司:自由现金流增长型企业、能创造差异供给的企业、成长空间大的企业 [5] 港股市场特点 - 港股是典型选股型市场,恒生指数2007年和2024年均为20000点,指数层面无回报但蕴含巨大波动和个股机会 [6] - 港股投资需专注个体机会,淡化市场选择,在炽热时保持冷静,在绝望时保留希望 [6] - 对具体行业和公司机会的判断远比市场判断重要 [6] 美股市场特点 - 美股持续提供投资机会,但过去两年市场结构狭窄,2024年仅约30%个股跑赢市场 [7] - 科技行业部分个股估值水平超乎想象,表现远超产业历史经验 [7] - 美股收益来源不会长期集中在单一行业,关注点不局限于科技股,2024年起加大金融、高端制造业研究力度 [7] 四大市场特点 - A股特点为"多":提供最大丰富度的产业和公司选择,如科技制造、消费品、新能源行业 [9] - 港股特点为"省":提供估值安全边际高的优质大型公司,如互联网、油气、有色金属行业 [9] - 中概股特点为"快":包含成长迅速的细分领域优质公司,如服务消费行业 [9] - 海外市场特点为"好":关注全球产业链核心价值创造者和规则制定者,如科技软硬件 [9] 四大行业投资逻辑 - 商业基础设施:关注高壁垒、好生意、好估值的公司,如大型互联网公司、支付网络 [9] - 大消费:关注竞争格局改善、需求韧性强的细分行业,如服务类消费行业 [9] - 大宗资源品:关注可持续盈利能力与分红改善的公司,如油气、有色金属行业 [9] - 科技软硬件:关注AI在软件和应用场景的突破,以及定价能力释放的行业 [9] AI产业发展 - AI相关资本开支预计2023-2027年间突破1万亿美元,仅美国头部企业2025年投入便超3000亿美元 [11] - DeepSeek的爆发是全球AI行业发展的必然,技术发展到阶段性高点后,稳定和低成本成为主要驱动力量 [11] - AI技术可能从尝鲜者市场进入早期使用者市场发展阶段,中国企业更适合围绕效率优化投资 [12]
方法论 | 为何管理总是“差点意思”?专业性正确,本质性错误
高毅资产管理· 2025-02-27 09:14
管理实践的挑战与本质 - 管理理论与实践存在显著反差,听起来容易但做好很难,核心在于对本质理解不足、系统协同困难及缺乏坚持[7][8] - 科班出身管理者易陷入"专业性正确,本质性错误"误区,过度依赖工具而忽视底层逻辑[6][9] 管理本质的三大核心障碍 1 本质理解偏差 - **华为基本法案例**:成功关键在于系统思考(持续成功逻辑)、执行落地(非文本形式)及团队共识形成(需3年磨合周期),而非秘招思维[10] - **绩效管理案例**:90%企业认为有必要但同样比例企业执行失败,核心应聚焦"打胜仗"管理(目标对齐)、区分而非精确衡量(前20%识别)、集体评议机制(克服人性冲突)[11][12] 2 系统协同困境 - 管理需四大导向统一:服务增长、激发奋斗、将军辈出、护卫底线,单点易做但系统咬合难如机器齿轮[13][14] - **组织协同难题**:战略目标错位(如销售重收入vs研发重新品)、领导随意指派、机制矛盾(如考核割裂)需通过铁三角模式等系统性解决[15][16] - **战略解码陷阱**:过度追求工具专业度(如BLM模型)而忽视"打胜仗"本质思考,需通过持续战略会议培养干部能力[17][18] 3 持续执行难点 - 管理无捷径,需像减肥般坚持科学方法,较真程度决定成效,企业常误求"一劳永逸"方案[19] 管理基本功的七大规律 1. **框架一致性**:组织/人力/财务体系如船舶动力系统,结构通用但实现方式各异[22] 2. **导向明确性**:四大管理导向(增长/奋斗/人才/风控)为决策冲突时的取舍标准[23] 3. **常理判断力**:光伏行业泡沫案例显示,通过市场供需等基础逻辑即可预判风险[23] 4. **套路扎实度**:PDCA循环等经典方法需扎实落地,非工具本身决定效果[24] 5. **变与不变哲学**:战略意图差异导致方法千变万化,但底层逻辑恒定[24] 6. **招式vs规律**:华为可学的是"打胜仗"规律而非具体招式,BLM模型本质是战略思考工具[24] 7. **持续成功要件**:初期成功靠机遇,长期需通过管理构建组织能力[25] 总结启示 - 管理本质回归常理思考、系统协同与持续坚持,无捷径可走[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