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VLA自动驾驶模型
icon
搜索文档
当前的自动驾驶VLA,还有很多模块需要优化...
自动驾驶之心· 2025-09-18 11:00
点击咨询匹配大牛导师 1. 传统模块化架构的时代: 早期的自动驾驶系统(L2-L4级)普遍采用模块化设计。每个模块(如 物体检测、轨迹预测、路径规划)被独立开发和优化。 优势: 逻辑清晰,各模块可独立调试和 验证,具有较好的可解释性。 瓶颈: 错误累积效应: 上游模块的微小误差会逐级传递并放大, 影响最终决策。 信息损失: 在模块间传递的结构化数据(如3D框、轨迹点)会损失原始传感器 信息中的丰富细节。 规则的局限性: 依赖大量人工设计的规则和参数,难以应对复杂、长尾的 交通场景(Corner Cases)。 2. 纯视觉端到端(模仿学习)的兴起: 以NVIDIA的DAVE-2、Wayve等为代表,研究者们尝试使用 深度神经网络,通过模仿学习(Imitation Learning)的方式,直接从人类驾驶员的驾驶视频和操 作数据中学习"像素到行为"的映射。 优势: 简化了系统架构,能从数据中自动学习复杂的驾驶 策略,无需繁琐的规则设计。 瓶颈: "黑箱"问题与可解释性差: 模型决策过程不透明,难以理 解其做出特定行为的原因,这对于安全至关重要的自动驾驶是致命缺陷。 因果混淆(Causal VLA绝对是今年自动驾 ...
作为研究,VLA至少提供了一种摆脱无尽corner case的可能性!
自动驾驶之心· 2025-09-15 03:56
VLA技术演进 - VLA成为自动驾驶主流关键词 新势力企业下半年集中抢占VLA技术高地[1] - 传统模块化架构存在错误累积效应和信息损失问题 依赖人工规则难以应对复杂交通场景[4] - 纯视觉端到端方案存在黑箱问题和因果混淆缺陷 泛化能力受限于训练数据覆盖范围[4][5] - VLA范式通过语言中间表征连接感知与行动 赋予模型推理解释和交互能力[5] - VLA模型利用LLM预训练的世界知识理解交通场景 实现更符合逻辑的决策[5] 学术研究课程 - 课程提供12周在线小组科研加2周论文指导和10周论文维护期[7][14] - 覆盖语言模型解释器 模块化VLA模型 统一端到端VLA模型 推理增强VLA模型四大研究方向[7] - 学员将获得经典论文与前沿论文分析能力 掌握创新点baseline和数据集使用方法[12] - 课程提供baseline代码和可用数据集 包括nuScenes Waymo Argoverse等自动驾驶数据集[23] - 配备2+1多师制教学团队 包括主导师副导师和科研论文班主任[23] 技术资源支持 - 提供基于模仿学习的端到端自动驾驶开源代码库包括VAD和UniAD项目[24] - 提供基于扩散模型的端到端自动驾驶项目DiffusionDrive和OccNet[24] - 开放VLA端到端自动驾驶项目OpenDriveVLA SimLingo和Senna[24] - 课程必读论文包括Senna SimLingo OpenDriveVLA和ORION等最新研究成果[25] - 硬件要求最低配置为4张4090显卡 推荐配置为8张4090显卡或更高性能设备[20] 课程体系设计 - 14周课程包含传统端到端自动驾驶介绍 VLA架构详解和模块化模型研究[26][27] - 每周安排1-1.5小时课程 包含课题概览 选题讨论 算法详解和论文写作方法论[26] - 学员需具备深度学习基础 熟悉Python和PyTorch 最好掌握Linux开发环境[16][20] - 课程要求每周课前阅读资料并完成作业 课后自学时间至少1-2小时[20] - 最终产出包括论文初稿 项目结业证书和优秀学员推荐信[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