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鹏城云脑Ⅲ
icon
搜索文档
国家级“AI+”行动意见出台,深圳如何推动“AI+”落地
南方都市报· 2025-08-27 05:31
8月26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简称《意见》)。这份国家级的行动 意见,提出推动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各行业深度融合,重塑生产生活范式,加快形成智能经济和智能社 会新形态,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意见》明确,到2027年,我国将率先实现人工智能与六大重点领域广泛融合,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 体等应用普及率超过70%,人工智能在公共治理和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显著增强;到2030年,人工智能应 用普及率将超过90%,智能经济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到2035年,我国将全面步入智能经济和智 能社会新阶段。 在民生和治理方面,人工智能将赋能教育、医疗、养老、托育等领域,推动形成智能学伴、健康助手等 新型服务模式;在治理层面,将加快市政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推动政务服务更加便捷,并在公共安 全、生态环保等领域探索人机共生的新模式。 为实现目标,《意见》还强调要夯实基础支撑,包括强化大模型研发和智算中心建设,完善数据供给与 产权保护,构建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同时推动开源生态繁荣,培养复合型人才,健全金融、法律和伦 理框架,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信发展。 深圳正是这一战略的积极践行 ...
“让算力的使用像电力一样便捷”(弘扬科学家精神·对话)
人民日报· 2025-08-07 22:40
鹏城实验室项目进展 - 鹏城云脑Ⅲ建设正推进 预计2026年完成 [3] - 中国算力网首条专线将于2025年11月开建深圳至贵阳线路 预计2026年建成 [3] - 第四代数字音视频编解码技术标准(AVS4)正在研发中 [3] 算力基础设施发展 - 鹏城云脑Ⅱ为我国首个自主可控E级智能算力平台 算力达1000P(每秒十亿亿次计算) [6] - 鹏城云脑Ⅲ算力将达16000P 是前代平台的16倍 [6] - 算力网建设需突破四大技术难关:自主算力供给、单芯光纤传输容量限制、协同调度系统开发及安全计算环境构建 [7] 音视频技术突破 - AVS标准使音视频编码容量显著降低 有效减少传输与存储成本 [4][5] - 该标准已广泛应用于国内高清/4K/8K超高清视频产业 [5] - 技术研发源于2002年DVD专利事件后 为打破国外技术垄断而启动自主标准研发 [9] 人工智能算力应用 - 鹏城云脑Ⅱ具备24小时内处理100亿张图像或1000万小时语音或1万天自动驾驶数据的训练能力 [6] - 算力网建设目标为实现算力资源高效调度 使算力使用像电力一样便捷 [7] -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距离通用人工智能仍有较大差距 需持续完善法律与伦理规范 [12] 科研机构战略定位 - 实验室定位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领头雁" 聚焦前沿技术攻关 [13] - 采用"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灵活人才机制 提供宽松科研环境 [13] - 2021年起开展联合培养博士生计划 注重青年科研人员在国家重大任务中的历练 [13]
对话中国工程院院士、鹏城实验室主任高文—— “让算力的使用像电力一样便捷”(弘扬科学家精神·对话)
人民日报· 2025-08-07 22:38
核心观点 - 高文院士及其团队在数字音视频编解码技术标准(AVS)和智能算力平台(鹏城云脑)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推动中国数字视频产业从核心技术空白到国际领先的跨越,并致力于构建国家级算力基础设施(中国算力网)以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1][2][5] 技术研发进展 - 第四代数字音视频编解码技术标准(AVS)正在研究推进中,该技术通过高效编码降低音视频传输与存储成本,已广泛应用于中国高清、4K/8K超高清视频产业 [2][3] - "鹏城云脑Ⅱ"为中国首个自主可控的E级智能算力平台(1000P算力),24小时内可处理100亿张图像或1000万小时语音数据 [4] - "鹏城云脑Ⅲ"建设加速推进,预计2025年完成,算力将达16000P(为Ⅱ代的16倍),进一步支撑大模型训练需求 [2][4] 算力基础设施规划 - 中国算力网首条专线(深圳-贵阳)计划2024年11月开建,2025年建成,旨在通过协同调度系统实现跨区域算力资源高效调配 [2][5] - 算力网需突破四大技术难关:自主算力供给、单芯光纤传输容量限制、统一算力使用标准、安全可靠计算环境,目标使算力使用便捷如电力系统 [5] 产业发展影响 - AVS标准研发源于2002年DVD专利事件,打破国外技术垄断,解决国内音视频产业核心标准空白问题 [6] - 智能算力平台与算力网建设将避免重复资源投入,提升全社会算力利用效率,支撑人工智能产业快速发展 [4][5] 科研战略方向 - 实验室定位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领头雁",聚焦前沿技术攻关,采用灵活人才合作机制(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10] - 通过联合培养博士生模式(2021年启动首批)强化青年科研人才储备,强调基础扎实、跨界思维与使命担当 [11]
最强大脑云集 创新引擎强劲 深圳:从“技术沙漠”到“创新高地”
深圳商报· 2025-07-28 16:55
深圳科技创新发展 - 深圳从仅有2名技术员(拖拉机维修员和兽医)起步,现已发展为全球创新版图的重要坐标,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 [1] - 生命科学、纳米科技、数学运算、大科学装置建设等领域创新平台快速崛起,实现从"技术沙漠"到"创新高地"的转变 [1] 顶尖人才聚集效应 - 2022年结构生物学家颜宁辞去普林斯顿大学讲席教授职位,回国创建深圳医学科学院,该院从最初1名PI发展为人才密集的综合型科研平台 [2] - 深圳吸引顶尖科学家的核心优势包括:快速搭建的大科学装置、宽松开放的科研环境、鼓励原创和长期投入的创新精神 [2] - 深圳医学科学院致力于打通前沿科学与成果转化障碍,整合生命科学、新药研发和临床应用,目标打造生物医药"东方大湾区" [2]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 光明科学城作为深圳科技创新战略布局,在99平方公里区域内集中建设数学、物质、生命科学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 [3] - 鹏城云脑Ⅲ、国家超算深圳中心(二期)、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脑科学平台等重大设施相继落地 [3] - 深圳湾实验室采用"基础研究+产业转化+工程技术"三位一体模式,拥有100多个科研团队,1000多名在职人员(科研技术人员占比93%),含100多位高层次人才 [3] 人才规模与结构 - 深圳人才总量突破700万,其中技能人才406万、留学归国人才22万、高层次人才2.6万 [3] - 连续两年位居中国城市95后人才吸引力排名榜首,多年稳居高校毕业生就业首选城市 [3] - 全市拥有3000多个创新载体和超2万家高新技术企业 [4] 高校科研能力提升 - 2024年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中,深圳大学243人、南方科技大学193人入选,超过部分985高校 [6] - 南科大朱健康教授位列全球生命科学领域"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第一 [6] - 深圳大学39个学科、南科大31个学科入选2023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纳米科学、生物医学工程等学科进入全球前50 [6] 协同创新机制 - 西丽湖国际科教城推动9所高校组成"X9高校院所联盟",实现课程互选、师资互聘、资源共建的集群式协同 [6] - 深圳通过原始创新与成果转化"双引擎"模式持续提升全球科技话语权,拓展科技发展深度与广度 [7]
深莞携手打造科学联盟,从这座世界级科学片区可见哪些未来?
南方都市报· 2025-06-24 06:49
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 - 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科学联盟正式成立,旨在构建"科研攻关—技术转化—产业升级"全链条创新生态 [1] - 联盟标志"We-Science"寓意吸引全球人才共建科技创新策源地,"We"取自东莞巍峨山拼音首字母 [1] 科学城布局与设施 - 深圳光明科学城(99平方公里)与东莞松山湖科学城(90.5平方公里)形成总面积近200平方公里的世界级科学片区 [7] - 三大科学轴布局: - **数学科学轴**:部署"鹏城云脑Ⅲ"、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二期),支撑人工智能算力需求 [2] - **物质科学轴**:深圳布局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材料基因组设施,松山湖拥有中国散裂中子源、先进阿秒激光设施 [4] - **生命科学轴**:包括脑解析与脑模拟设施、合成生物研究设施及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 [4] 科研合作与成果转化 - 光明与松山湖科学城合作建设材料基因组中子谱仪,2024年启用后已服务30多家单位 [6] - 深圳市华星光电与广东思谷智能联合研发印刷OLED/QLED柔性显示产业化技术 [7] - 两地汇聚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业,形成"环巍峨山"科研圈,推动"双城联动、全域协同"创新共同体 [7] 交通互联规划 - 规划"双城15分钟"交通圈,2035年深莞高峰期出行量预计达10万-11万人次/小时(较现状翻倍) [10] - 陆路通道:新建13公里主干道(含南光高速北延、光侨路北延),通行能力9000车次/小时,车程缩至10分钟 [10] - 轨道网络:深圳6号线支线对接东莞1号线、13号线北延段对接东莞5号线,设计运力3.5万人次/小时,2024年底通车 [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