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驱避剂
icon
搜索文档
暑期户外活动,这些技能需掌握(民生一线·暑期安全要当心)
人民日报· 2025-08-19 22:46
行前应急准备 - 出行前需密切关注目的地天气状况并避开恶劣天气 仔细了解地形路况 选择正规景区和成熟路线 避免进入未开发区域[1] - 需准备家长联系信息卡片 儿童电话手表或定位器 备用电源 以及针对不同地形的专用装备:山区需登山杖 防滑登山鞋 防风外套 卫星电话 雨衣 手电筒 应急食品和饮用水 草原沙漠需防晒用品 防风保暖衣物 便携风扇 降温贴和保温毯[2] 伤病预防与处置 - 前往草原或森林需穿浅色长袖长裤 涂抹驱避剂预防蜱虫叮咬 若被叮咬需用镊子垂直拔出头部并碘伏消毒 观察数周若出现皮疹发热需立即就医[3] - 沙漠活动中儿童需每两小时补涂专用防晒霜 避免高温时段剧烈活动 及时补充水及电解质 中暑需转移至阴凉处 用湿毛巾敷身 严重时送医[3] - 户外药箱应包含:基础清洁消毒物品(无菌手套 碘伏棉棒 酒精棉片 生理盐水 抗菌药膏) 伤口处理工具(防水创可贴 消毒止血棉 镊子 水泡贴) 日常药品(儿童退烧止痛药 抗过敏药 解暑药 晕车药 止泻药 外用抗炎消肿药) 防护用品(驱避剂 防晒霜)[4] 自救与求救方法 - 需提前教授儿童基本自救技能:学习游泳及"水母漂"防溺水 利用指南针或北极星辨方向 遇山洪向沟道两侧高地转移或抓漂浮物[6] - 通信设备可用时立即拨打110/119/120 需教会儿童描述标志物相对位置定位 在人多的景区需原地等待 寻找穿制服人员求助[6] - 野外迷路无信号时 可爬至山顶或沙丘高处恢复信号 用石块树枝摆"SOS"符号 使用手电筒或求救哨发信号 过夜时用保温毯保暖并补充食物维持体温[7]
出行前备好应急物品、掌握自救及求救方法 暑期户外活动,这些技能需掌握(民生一线·暑期安全要当心)
人民日报· 2025-08-19 22:09
户外安全准备 - 出行前需密切关注目的地天气状况 避开雷雨 大雾等恶劣天气 选择正规景区和成熟路线 避免前往未开发景点 [1] - 山区活动需备登山杖 防滑登山鞋 防风外套 卫星电话 雨衣 手电筒 应急食品 饮用水 草原沙漠需备防晒用品 防风保暖衣物 便携风扇 降温贴 保温毯 [2] - 家长需为孩子准备信息卡片 佩戴电话手表或定位器 携带备用电源 并教授求救哨 指南针使用方法 [2] 户外伤病预防 - 草原森林活动需穿浅色长袖长裤 涂抹驱避剂 发现蜱虫叮咬需用镊子垂直拔出并消毒 观察数周身体状况 [3] - 沙漠活动需每两小时补涂儿童专用防晒霜 避免高温时段剧烈运动 及时补充水及电解质 中暑需立即转移至阴凉处湿敷 [3] - 需注意饮食卫生 避免生熟混放 饮用野外生水 防止急性肠胃炎 [3] 户外医疗装备 - 推荐药箱包含无菌手套 碘伏棉棒 酒精棉片 生理盐水 抗菌药膏等消毒物品 [4] - 需配备防水创可贴 消毒止血棉 镊子 水泡贴等伤口处理工具 [4] - 应携带儿童退烧药 抗过敏药 解暑药 晕车药 止泻药 外用抗炎药等日常药品 [4] 自救求救方法 - 需提前教授儿童游泳技能 水母漂自救 指南针辨向 山洪时向高地转移等常识 [6] - 求救时优先拨打110/119/120 需教会儿童描述标志物定位 走散后原地等待或向穿制服人员求助 [6] - 野外迷路可登高恢复信号 用石块摆SOS 使用手电筒 求救哨 夜间需保温毯防失温 [7]
关于蚊子 南京疾控发布致全市市民的倡议书
新华日报· 2025-08-04 05:03
核心观点 - 南京市疾控中心发布防蚊倡议 强调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防控重要性 提出环境治理和个人防护相结合的综合防蚊策略 [1][2][10] 蚊媒传染病风险 - 夏季高温多雨时节蚊虫繁殖活跃 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等蚊媒传染病传播风险增强 [2] - 基孔肯雅热由白纹伊蚊(花脚蚊子)传播 30%-40%患者关节疼痛可能持续数月甚至数年 目前无特效药只能采取支持性治疗 [11] 环境治理措施 - 家庭每5-7天开展一次卫生清理 覆盖庭院阳台天台杂物间楼道厨房卫生间等所有区域 及时清运生活垃圾翻盆倒罐防止隐蔽积水 [5] - 社区和单位每周划定专门时段集中整治环境卫生 全面清理公共区域垃圾杂物建筑废弃物 回填封闭基坑 清除倒置闲置可积水容器 [5] - 市民应养成随手检查清理室内小积水容器习惯 如各种托盘底座接水容器 避免日常生活工作场所积水滞留 [5] 个人防护要求 - 居家安装纱窗纱门 使用杀虫气雾剂蚊香电蚊拍等灭蚊工具 [7] - 户外穿着浅色长袖衣裤 避免清晨傍晚蚊虫活动高峰期前往树荫草丛水边等区域 携带并使用驱避剂 [7] - 外出游玩提前查阅目的地健康通告 选择有纱窗的住宿场所 [9] 健康监测与就医 - 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立即就医 就诊时主动告知旅居史 [10] - 了解常见蚊媒疾病症状 提高警惕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3]
预防基孔肯雅热——别让蚊虫叮上
齐鲁晚报· 2025-07-25 02:12
基孔肯雅热概述 - 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蚊媒传染病 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 主要传染源包括急性期患者 隐性感染者和感染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 [1] - 传播媒介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 山东省主要媒介是白纹伊蚊 城乡分布广泛 [4] - 全球119个国家和地区发生过本土传播病例 主要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东南亚 南亚 非洲和美洲部分地区疫情活跃 近期广东省出现输入疫情引发的本地传播 [5] 传播特征 - 传播途径与登革热相同 通过携带病毒的伊蚊叮咬传播 病毒在蚊虫体内繁殖2至10天后通过叮咬传播 可在蚊虫体内存活较长时间 [4] - 伊蚊活动高峰在日出前后1~2小时和日落前2~3小时 主要在白天叮咬人 [4] 临床表现 - 潜伏期1~12天 多为3~7天 主要症状为突然发热≥39℃ 部分患者热退后再次发热 [6] - 伴随严重关节痛 腕关节疼痛是重要特征 2~3天后出现斑丘疹 多分布于四肢或全身 3至5天退疹 [6] - 病程通常持续5至7天 多数患者一周内好转 部分病例关节疼痛可能持续较长时间 新生儿 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可能出现严重并发症 [6] 预防措施 - 防蚊灭蚊:户外避免在树荫 草丛等蚊虫密集处停留 室内使用电蚊拍 灭蚊灯 电蚊香 安装纱窗 纱门 使用蚊帐 [8] - 清除孳生地:翻倒闲置容器 处理无法清除的积水 水养植物每周换水 清除垃圾杂物 疏通沟渠屋顶积水 [9] - 个人防护:外出穿浅色长袖衣裤 避开伊蚊活跃期 使用驱避剂 [10] - 旅行准备与健康监测:查阅目的地疫情信息 返回后14天内自我健康监测 关注家人同事健康状况 做好灭蚊防蚊工作 [12] - 及时就医:出现发热 剧烈关节疼痛 皮疹等症状立即就医 告知旅行史和接触史 [12]
关注猴痘等传染病 中国疾控中心发布健康防护提示
央视网· 2025-06-13 01:48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 常见症状包括发热、咽干、咽痛、咳嗽,部分患者伴有肌肉酸痛、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鼻塞、流涕、腹泻、结膜炎等 [2] - 老年人和免疫功能低下者感染后转为重症的风险较高 [2] - 预防措施包括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咳嗽或打喷嚏时遮住口鼻,勤洗手,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休息 [3] - 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时应避免参加集体活动,及时就医并全程佩戴口罩 [4] 手足口病 - 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主要影响5岁及以下儿童,全年均可发病,春夏季高峰为4-7月,秋季高峰为9-11月 [5] - 预防措施包括居室通风、勤洗手,定期清洁消毒儿童玩具和物品,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6][7] - 接种EV-A71疫苗可有效预防EV-A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建议儿童在12月龄前完成全程接种 [7]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 由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引起,主要通过蜱叮咬传播,症状包括发热、血小板及白细胞减少,常伴随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 [8] - 多发于春夏季,发病高峰在5-7月 [8] - 预防措施包括避免蜱虫叮咬,穿长袖长裤,使用驱避剂,高发地区亲属出现发热等症状应尽快送医 [9] 登革热 - 由登革热病毒引起,主要经伊蚊叮咬传播,全球波及范围最广的虫媒传染病,在我国本地传播疫情多在8-10月达到高峰 [10][11] - 预防措施包括避免被蚊子叮咬,使用蚊香、纱门、纱窗和蚊帐,定期清除积水防止蚊虫滋生 [12] 人感染禽流感 - 由禽流感病毒偶然感染人引起,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头痛、肌肉酸痛,重症病例可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和多器官功能衰竭 [13] - 预防措施包括避免直接接触生病或死亡的禽类,生熟分开,生肉烹饪熟后食用 [14] 猴痘 - 由猴痘病毒引起,症状包括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免疫力低下人群可能出现重症 [15] - 传播途径以直接接触患者的病变部位分泌物为主,预防措施包括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了解防控知识 [16] 食物中毒 - 5-10月为高发期,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17] - 预防措施包括勤洗手,选择新鲜安全的食品原料,生熟分开,不吃未烧熟煮透的食物 [18][19][20] 高温中暑 - 夏季高温天气和暑假旅游出行增多导致风险增高,症状轻则头痛、头晕,重则可引发多器官功能损伤 [22] - 预防措施包括关注高温预警,合理安排户外活动时间,及时补充水分、盐分和矿物质 [23][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