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储能膨胀力检测系统

搜索文档
让机器人拥有智能触觉,「悟通感控」获数千万元融资 | 早起看早期
36氪· 2025-08-01 00:17
融资与公司背景 - 悟通感控完成数千万元系列融资 Pre-A轮由尚势资本领投 水木创投跟投 Pre-A+轮由广发基金瑞元资本领投 天使轮于2023年底由水木创投领投 全球健康产业创新中心 北京市医疗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等跟投 [1] - 创始人陈立洋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博士 工学院力学系硕士 北京科技大学智能车校队成员 核心硬件团队来自清华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团队研发的医疗智能硬件已被上市公司并购 2023年获得中科院 北京化工大学院士团队青年材料科学家加入 [2] 技术突破与产品性能 - 离电式薄膜触觉传感技术突破行业困境 产品实现量产及落地应用 [2] - 离电式传感器利用离子导电材料与电极界面形成的纳米级"双电层" 电容密度比传统平行板电容器高出三个数量级 微小压力下电信号比传统技术强千倍 [5] - 传感器性能:量程达4兆帕 远超行业500千帕水平 长期静态蠕变率缩减近10倍 万次按压后漂移仅3.34% 通过模拟电路层自行抵消温度干扰 [6][10] - 自研"材料自组装术"让材料自发生成微结构 省去刻蚀 模具倒模等复杂工艺 大幅降低生产成本 [10] - 开发高灵敏三维力传感器 二维力传感器及法向力阵列等"电子皮肤"系列产品 可贴合机器人关节 指尖等部位 [10] 商业化进展与市场机遇 - 建立2000平米研发与小试产线 正在建设国内首条离子型薄膜量产线 主要原材料已实现国产化 成本结构有优势 [13] - 采用"双轮驱动"策略:医疗器械领域长周期稳健收入为基础 新能源 机器人等工业领域高增长爆发为突破 [14] - 医疗器械领域:开发膝关节置换术数字化压力垫片 与春立医疗等国内骨科上市公司合作 中国每年近百万例膝关节置换手术 复合增长率近30% [15] - 新能源领域:开发锂电储能膨胀力检测系统 已获新能源头部企业认可 与国家能源集团 南方电网 中汽研等建立合作 [17] - 全球柔性触觉传感器市场规模预计从2022年15.3亿美元增长至2029年53.22亿美元 复合年增长率17.9% 医疗和机器人领域是主要增长驱动力 [18]
让机器人拥有智能触觉,「悟通感控」获数千万元融资 | 36氪独家
36氪· 2025-08-01 00:04
公司融资情况 - 公司完成数千万元系列融资 Pre-A轮由尚势资本领投和水木创投跟投 Pre-A+轮由广发基金瑞元资本领投 天使轮于2023年底由水木创投领投和全球健康产业创新中心及北京市医疗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等机构跟投 [1] 技术突破与创新 - 公司研发离电式薄膜触觉传感技术突破行业"不可能三角"困境 实现产品量产及落地应用 [2] - 离电式传感器利用离子导电材料与电极界面形成纳米级"双电层" 电容密度比传统平行板电容器高三个数量级 微小压力下电信号强千倍 [3] - 传感器量程达4兆帕(远超行业500千帕水平) 可感知纸张重量变化和承受汽车轮胎级别压力 [4] - 通过"分子锚定术"将长期静态蠕变率缩减近10倍(业内通常10%以上) 万次按压后漂移仅3.34% 并抵消温度干扰 [8] - 自研"材料自组装术"替代传统光刻技术 大幅降低高性能薄膜压力传感器生产成本 [8] 产品开发与生产 - 开发超薄柔韧"电子皮肤"系列产品包括高灵敏三维力传感器 二维力传感器及法向力阵列 [8] - 建立2000平米研发与小试产线 正在建设国内首条离子型薄膜量产线 主要原材料已实现国产化 [10] 商业化应用进展 - 采用"双轮驱动"策略:医疗器械领域为基础 新能源和机器人等工业领域为突破 [11] - 在医疗器械领域开发数字化压力垫片用于膝关节置换手术 每年中国有近百万例手术且复合增长率近30% 已与春立医疗等骨科上市公司合作 [11] - 在新能源领域开发锂电储能膨胀力检测系统 通过柔性压力传感器实时监测电池内部膨胀力学变化 构建"力-电-热"多物理场防护体系 [12] - 2024年触觉传感器技术通过国家重大专项验证 实现规模化商业装机应用 已与南方电网 国家能源集团和中汽研等企业合作 [12] 行业市场前景 - 全球柔性触觉传感器市场规模预计从2022年15.3亿美元增长到2029年53.22亿美元 复合年增长率达17.9% 医疗和机器人领域是主要增长驱动力 [13] 团队背景 - 创始人兼CEO陈立洋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博士和工学院力学系硕士 拥有产业供应链 力学和机器人等复合学科背景 [2] - 核心硬件团队来自清华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 曾研发业内知名医疗智能硬件并被上市公司并购 [2] - 2023年获得中科院和北京化工大学两个院士团队的青年材料科学家加入 [2] - 新能源领域获得北京理工大学深圳汽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姜久春教授等BMS领域知名科学家加盟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