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钒电池
icon
搜索文档
永泰能源以“光储融合”促进矿山绿色转型
证券日报之声· 2025-09-26 15:40
政策导向与行业趋势 - 国家能源局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能源装备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 明确提出推动高安全高可靠储能装备体系 包括构建低成本长时钒基铁基有机等液流电池装备体系 [1] - 政策特别强调低成本长时液流电池装备体系和本征安全性能提升 恰是矿山储能的关键诉求 [2] - 山西省要求所有正常生产建设的井工煤矿必须实现双回路供电并配备可快速启动的应急电源 为储能应用创造政策窗口 [3] - 《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年)》的实施将推动新型储能装机量增长 [5] 矿山储能应用模式 - 传统矿山通过光储融合+技术创新模式探索安全运营与低碳发展协同 [1] - 储能技术解决光伏等新能源间歇性问题 通过平急两用特性保障生产安全 为通风提升等关键设备提供可靠电力支持 成为矿山绿色转型刚需配置 [2] - 南山煤矿光储一体化钒电池储能电站集成2.7MWp分布式光伏与1.5MW/6MWh钒电池储能系统 具备4小时长时储能能力 [3] - 截至今年9月 该项目光伏累计发电达294万千瓦时 储能系统完成186次充放电循环 放电量超76万千瓦时 [3] - 光伏+长时储能模式为矿山利用采空区沉陷区等闲置空间布局新能源项目提供可复制方案 [3] 钒电池技术特性与优势 - 钒电池具备水基电解液不易燃 循环寿命超万次 适应极端温差等特性 适合矿山等高安全要求场景 [3] - 钒电池储能项目通过削峰填谷每年为煤矿节省大量电费 并可提供应急供电 [3] - 固体增容材料可将正极电解液成本降至传统方案的40%至60% 结合短流程工艺后有望再下降40% [4] - 工作温度范围由10℃至40℃拓宽至5℃至70℃ 无需额外温控设备即可适应矿山复杂工况 [4] 技术挑战与突破 - 钒电池初始成本约为锂离子电池2倍至3倍 能量密度低占用较多空间 运行温度受限可能需要额外温控设备 [4] - 第一代正极固体增容材料完成多功率电堆测试 用于5千瓦系统产品进入生产阶段 [5] - 第二代正极固体增容材料研发成功 性能实现翻倍 负极材料研发同步推进 [5] - 计划2027年底实现负极钒用量降低50%目标 [5] - 材料创新是推动钒电池从示范项目走向规模化商业化应用的关键因素之一 [5] 市场前景与发展潜力 - 矿山作为高耗能场所对储能需求较大 光储融合模式符合矿山绿色转型趋势 [5] - 未来几年矿山+储能市场具有较大整体潜力 [5] - 永泰能源凭借钒电池储能全产业链优势着力探索矿山+储能模式 [1] - 头部企业通过核心技术突破破解传统钒电解液成本高温度适应受限容量提升难三大行业痛点 [4]
永泰能源:迎接储能黄金十年,执光储“黄金钥”开启绿色矿山新纪元
证券时报网· 2025-09-25 10:20
政策导向与行业需求 - 国家能源局等四部门提出到2030年实现能源关键装备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 重点推动低成本长时钒基 铁基 有机等液流电池装备体系发展[1] - 政策强调储能装备需提升本征安全性能 为能源绿色转型提供核心支撑 特别契合矿山对供电稳定性和极端环境适应性的严苛要求[1] - 山西省要求所有正常生产井工煤矿实现双回路供电并配备应急电源 为储能应用创造政策窗口[1] 公司项目实践与成效 - 南山煤矿光储一体化项目集成2.7MWp分布式光伏与1.5MW/6MWh钒电池储能系统 具备4小时长时储能能力 实现清洁替代与安全兜底双重价值[2] - 截至2025年9月 项目光伏累计发电294万千瓦时 储能系统完成186次充放电循环 放电量超76万千瓦时 通过削峰填谷实现电费节省[4] - 项目采用自主研发32kW钒电池电堆 电流密度达180mA/cm² 电堆能量效率超80% 获中国电科院国家级认证 符合高端化智能化发展要求[4] 核心技术突破与成本优势 - Vnergy研发全球首创正极固体增容材料 将正极电解液成本降至传统方案40%-60% 结合短流程工艺可再降40%[6] - 材料使工作温度范围扩至5℃-70℃ 无需额外温控 适应矿山复杂工况 且可无缝接入现有钒电池系统[6] - 第一代材料已完成多功率电堆测试 5kW系统产品进入生产 第二代材料性能翻倍 负极材料研发计划2027年底实现钒用量降50%[7] 产业合作与全球化布局 - Vnergy与国内外企业达成合作 西南地区10kW/40kWh项目进入立项 北美家庭储能上市公司开启对接[7] - 联合新加坡科技研究局等机构开展产品认证 形成全球化技术输出态势[7] - 公司构建资源+技术+项目全产业链优势 呼应政策对自主可控和低成本长时储能的要求[8] 市场机遇与战略定位 - 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实施将推动钒电池储能在矿山领域迎来新发展机遇[8] - 公司凭借钒电池全产业链和煤矿行业深耕优势 通过政策与技术创新合力促进黑色煤炭向绿色能源转型[8] - 光储融合模式为矿山利用采空区 沉陷区布局新能源提供可复制方案 具备良好推广性[4]
钒钛产业存在低端产能过剩现象 业内人士:应避免资源超前过度开发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11 14:11
钒电池技术发展现状 - 钒电池作为储能技术路线之一仍处于快速发展初期,相比成熟的锂电池市场份额较小 [1][2] - 2025年钒电池新增规模预计达2.3GW,2030年新增量将达4.5GW,累计装机量达24GW,较2021年0.13GW显著增长 [2] - 大连融科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全钒液流电池储能装备生产基地 [2] 钒制品应用结构变化 - 2024年国内钒制品在储能领域应用占比达16.3%,显著高于国外的9.93%,钢铁领域应用占比持续下降 [1][2] - 2024年国内钒产量约16.5万吨(以V2O5计),同比增长1.9%,全钒液流储能项目装机量提升带动钒需求总量增长4.2% [4][5] - 钒钛股份2024年钒产品收入41.78亿元,低于2023年的52.33亿元 [5] 产业竞争格局与成本结构 - 行业形成龙头恒强格局,攀钢集团等构成钒产业头部阵营,大连融科、上海电气为液流储能代表企业 [2] - 钒电池系统投资成本2300-2500元/kWh(电解液占40%、电堆占35%),高于锂电池的1500-2000元/kWh [4] - 产业面临上游资源价格波动压力,需中游企业协同降本,未来方向为技术创新、规模扩张和商业模式探索 [3][5] 产能过剩与供需平衡问题 - 钒钛磁铁矿开发、提钒等领域存在投资过热与低端产能过剩,导致企业盈利能力普遍下降 [1][5] - 行业过度聚焦资源端开采,需建立需求与供给动态平衡机制,避免超前开发引发恶性竞争 [1][5] - 国家钒钛产业联盟建议组建联合实验室和研发中心,加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3]
我国钒钛产业产能产量保持全球第一
中国经济网· 2025-06-11 06:24
中国钒钛产业发展现状 - 2024年中国钒钛产业保持全球产能产量规模第一 钛资源储量1.1亿吨居全球第二 钒资源储量全球第一 现有钒资源预计可保障使用100年以上 [2] - 产业形成"3+N"空间布局 以攀西地区、承德-朝阳地区、哈密-喀什地区为核心 钛白粉领域六家中国企业跻身全球产能前十 [2] - 2024年钒消耗量11.860万吨同比增长2% 储能领域应用占比达16.3%同比增5.5个百分点 钛材消费总量15万吨同比增长2% 航空航天领域需求显著增长 [2] 产业发展挑战 - 面临投资过热与产能产量增长过快问题 钒钛磁铁矿开发、多途径提钒、海绵钛和钛白粉生产等领域存在低端产能过剩现象 [3] - 产业"内卷"导致企业盈利能力普遍下降 [3] 高质量发展建议 - 加强顶层设计 制定国家层面发展规划 引导投资向航空航天钛合金、医用钛材、3D打印钛粉等核心领域集聚 [4] - 建立行业准入门槛 在海绵钛、钛材、钛白粉等领域限制低端投资 严格把关项目 [4] - 推动联合创新 组建联合实验室和国家级钒材料重点实验室 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4] - 深化绿色转型 研发绿色提钒提钛技术 降低生产能耗和碳排放 [4] - 推动标准接轨 制定与国际接轨的钒钛质量标准 增强产业国际影响力 [4] 未来发展展望 - 随着高端制造能力提升和应用领域拓展 钒钛产业进入加快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有望占据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