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豪华游艇
icon
搜索文档
“威海造”船舶加速挺进深蓝
大众日报· 2025-09-05 02:41
行业整体表现 - 威海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链规上企业达60家 产品涵盖15大类40多个品种 在高端客滚船、远洋渔船、豪华游艇领域具竞争优势[1] - 骨干企业手持订单394万载重吨 同比增长45% 生产工期普遍排至2028年后[1] - 2025年上半年行业实现营收143.6亿元 利润9.03亿元 同比分别增长16.4%和24.4%[1] 龙头企业运营数据 - 黄海造船交付62000吨多用途重吊船"聚福"轮 为10艘系列船舶之一 年内累计交付大型船舶20余艘[1] - 黄海造船手持订单110余艘 合同金额突破200亿元 生产计划排至2028年末 产值同比增长25%以上[1] - 招商工业威海船厂在高端客滚船细分市场订单份额全球领先 已交付5座小型海工平台[1][2][3] 区域集群发展 - 形成皂埠湾、俚岛湾、石岛湾三大聚集区 培育3个省级特色产业集群包括经区船舶及海工装备制造、荣成市船舶修造及海工装备、乳山市风电装备[2] - 经区船舶及海工装备产业园进驻企业32家 2024年产值69.39亿元 预计2025年突破100亿元[2] - 乳山风电装备引进明阳智能、远景能源等龙头企业 形成完整产业链条 跻身全省三大风电装备制造基地[3] 技术突破与市场地位 - 黄海造船成为我国唯一具有自主设计批量建造高端远洋渔船能力的企业 建成山东省首艘南极磷虾捕捞加工一体船[2] - 山东未来机器人成为国内民企唯一能研发生产深海作业级机器人的企业 国内市场占有率达60%[2] - 威海双丰物探研发新型海洋勘探水听器打破国外技术封锁 智真海洋科技水下机器人应用于近海科考与生态监测[3] 产业升级举措 - 累计培育省级及以上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9家 专精特新企业32家[2] - 推动产品向中高端迈进 涵盖特种船舶、远洋渔船、海工装备、高档游艇等领域[2] - 拓展海上风电装备领域形成整机、塔桩、海缆等全产业链 突破传统船舶制造单一格局[3]
铂爵旅拍的敌人,不是结婚率
创业邦· 2025-08-19 03:17
行业与公司分析总结 核心观点 - 铂爵旅拍陷入经营危机的主因在于商业模式本身难以规模化,而非单纯受宏观经济环境影响[5][7][8] - 旅拍行业存在资产重、低频零复购、高度非标准化三大特征,导致规模扩张反而增加经营风险[8][10][11] - 服务业实现规模效应的关键在于标准化程度,过程和结果至少需有一项可标准化[13][14][17] 商业模式分析 旅拍行业特性 - 资产投入重:单个厦门鼓浪屿基地投资达8000万元,全球112个基地形成沉重资产负担[8] - 人力成本占比高:摄像和数码团队曾占总员工数的2/3,刚性人力成本难以压缩[8] - 低频消费属性:婚纱照平均客单价约1万元,但复购率接近零,获客成本居高不下[10] 标准化困境 - 审美标准无法量化:客户对拍摄效果评价高度主观,存在修图需求差异大等非标问题[11] - 服务流程复杂:涉及化妆、服装、道具、拍摄、后期全链条,难以形成统一SOP[8][10] - 地域分散性:全球基地布局导致运营管理难度指数级上升[8] 同业对比 成功案例 - 海马体通过聚焦证件照市场实现标准化,建立"大环节固定+细节个性化"的运营体系[13] - 爱尔眼科依靠设备驱动(飞秒激光手术)实现过程标准化,形成规模效应[19] - Flytographer采用平台化模式轻资产运营,2022年收入突破千万美元[23] 失败案例 - 马泷齿科人力成本占比达40%,牙医年薪200万制约规模扩张[14] - 法拉帝游艇因定制化需求导致利润率仅3%,最终被中资收购[14][15] - 德视佳依赖医生手工操作(ICL手术),扩张受制于人才培养速度[19] 行业规律 - 服务业规模效应公式:标准化程度×(设备替代率/人力依赖度)[13][14][19] - 资产结构决定风险敞口:重资产模式在黑天鹅事件中脆弱性更高[8][10] - 平台化转型可行性:撮合模式可降低刚性成本,提升经营弹性[23] 数据引用 - 铂爵旅拍厦门总部曾包下20层办公楼[7] - 全球布局112个拍摄基地[8] - 法拉帝游艇平均售价3000万/艘[14] - Flytographer 2022年收入达八位数(美元)[23]
铂爵旅拍的敌人,不是结婚率
远川研究所· 2025-08-18 13:10
行业与公司分析总结 核心观点 - 铂爵旅拍因商业模式非标、成本刚性及规模扩张导致经营困境,最终倒闭 [4][7][9] - 服务业规模化的关键在于标准化程度,非标业务易陷入规模陷阱 [11][13][16] - 成功案例(海马体/爱尔眼科)通过环节标准化实现规模效应 [12][16][18] 商业模式分析 铂爵旅拍经营问题 - 资产过重:全球112个旅拍基地,仅厦门鼓浪屿基地投资达8000万 [7] - 人力密集:摄影/数码团队占员工总数2/3 [7] - 低频消费:婚纱照人均终身消费1次,获客成本难摊销 [9] - 非标服务:审美差异导致服务流程无法标准化 [9][10] 行业对比案例 - 海马体转型:从非标写真转向标准化证件照,建立SOP流程 [12] - 医疗行业对比: - 眼科(标准化):飞秒激光设备驱动,爱尔眼科利润率30%+ [16] - 牙科(半标准化):马泷齿科人力成本占40%,依赖名医 [14] - 医美:通过"网红脸"模板实现服务标准化 [17][20] 规模效应关键要素 - 标准化前提:证件照规格/眼科指标等可量化标准支撑扩张 [12][16] - 成本结构差异: - 机器主导:爱尔眼科设备成本可摊薄 [16] - 人力主导:德视佳ICL手术依赖医生巡回,扩张受限 [16] - 平台化模式:Flytographer轻资产撮合,去年收入超千万美元 [21] 数据指标 - 铂爵旅拍巅峰期:冠名多部综艺,厦门总部包下20层办公楼 [6] - 成本结构:游艇制造商法拉帝利润率不足3%,人力检测超1000部件 [14] - 市场空间:中国旅拍市场规模曾达400亿元 [3] 商业启示 - 服务业扩张需满足:过程或结果至少一个环节标准化 [13] - 非标行业解决方案: - 产品模板化(医美网红脸) [20] - 平台化轻资产运营(Flytographer) [21] - 警惕规模陷阱:当新增收入无法覆盖刚性成本时,规模反成负担 [7][9][17]
突发!王健林“流血式”割肉,亏上百亿!
商业洞察· 2024-11-04 09:00
万达集团海外资产处置 - 大连万达以1.6亿英镑(约15亿人民币)出售豪华游艇制造商圣汐国际给狮心资本,较2013年收购价3.2亿英镑腰斩,亏损约15亿人民币[5][11][23][24] - 圣汐国际为全球顶级游艇品牌,2013年收购时万达持股91.8%,管理层持股8.2%,收购后保留原团队及工厂[6][11][13] - 出售背景为珠海万达商管香港上市失败后战略投资者要求回购股份,包括永辉超市(45.3亿元)和苏宁易购(50.4亿元)的仲裁压力[19][20][22] 万达集团海外投资亏损案例 - AMC院线:2012年以31亿美元(收购价26亿+5亿运营资金)收购,2021年退出时仅收回14.76亿美元,亏损16.24亿美元(约113亿人民币)[14][26] - 洛杉矶比佛利豪宅项目:2014年12亿美元购入,2018年4.2亿美元出售,亏损7.8亿美元(约54.6亿人民币)[26][27] - 其他资产:芝加哥Vista Tower(2.7亿美元出售)、澳大利亚两项目(3.15亿澳元出售)、伦敦One项目(5900万英镑出售),均未披露购入价但推测亏损[27][29][30] 万达集团扩张与收缩周期 - 2012-2017年海外激进扩张:累计20余次收购,包括AMC院线、伦敦酒店(7亿英镑)、西班牙大厦(2.65亿欧元)等,总金额达数百亿人民币[14][15][16] - 2017年后银行信贷收紧导致资金链危机,转向资产处置:出售文旅项目给融创、72家酒店给富力、万达广场等国内资产,以及海外资产割肉回血[16][17][18] - 海外投资总亏损超100亿人民币,反映高杠杆扩张后被动去杠杆的财务风险[26][27][31] 行业与战略分析 - 收购圣汐国际的初衷为规避中国45%游艇奢侈品税,计划通过本土设厂开拓大陆富豪市场,但实际未能实现预期收益[9] - 海外资产高买低卖现象普遍,如AMC院线和比佛利项目亏损主因收购时估值过高叠加流动性压力下的折价处置[26][27] - 扩张模式依赖银行信贷驱动,信贷收缩后暴露流动性风险,与散户投资行为具有相似性(高位追涨、低位割肉)[32][33]